第326章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天幕出現:皇帝怒喊欺天啦! 作者:唯唯而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如此看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就不僅僅是一座古亭曆經曆史風雲的史詩,也是隱喻著作者生命曆程的史詩,同時也是一部隱喻著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所有人的命運史詩。
它通過借古喻今、含沙射影所表達的對金人南侵,和大宋朝廷所作所為的感受,其實也是那個時代普通民眾對國難家仇的共同感受。
辛詞的美正源於他這種壯誌難酬的傷痛,源於他淋漓盡致地怒吼出了擁堵在人們心頭的共同唿聲。
而辛詞能做到這一點,則是源於,一隻折翅的鷹隼,因為不能飛翔,目光反而會變得更加銳利和深邃,更能夠從風聲中捕捉長空的箭矢,也更能夠從自己的傷口中感受到家國的疼痛。
說到豪放詞,我們都知道有兩個代表人物。那就是北宋的蘇東坡和南宋的辛棄疾。
他倆分別以《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豎起兩峰豪放詞的雙子座,讓人們仰望了千年,瘋狂艾利千年,並還將繼續為人們仰望下去,瘋狂艾利下去。
可以這麽說,是寫作重塑了辛棄疾的生命。
他通過永不屈服的姿態與意誌,用詞作宣泄著雄心,抵抗著懦弱與退縮,甚至抵抗著衰老與死亡,使得自己在抗金戰場軟了以後,在青樓歌壇硬了起來。】
“天幕之人的這首《永遇樂》不管讀上多少次也讓人難以釋懷啊!”李世民道:
“那股迴憶曆史的滄桑感和今世的遺憾都讓人在體驗到豪情的背後感到了無邊的落寞。”
幸好我大唐雖然後來也有許多荒唐事,但沒有宋朝這種讓人咬牙可恨的懦弱。
漢以強亡,我大唐也不相上下嘛。
看開了很多事的李世民這樣心裏安慰自己。
老房道:“無法想象,宋朝的朝廷究竟是怎樣的環境!居然能讓一個‘冠軍侯’成為了‘五柳先生’!’’
雖然辛棄疾的高光隻有早年的一刻,但正是他的名字與事跡,才能讓人有了無盡的遐想空間。
留白,不但是文學上的浪漫,也是曆史的意難平的開端。
“多少的悲劇不就是那個‘假如’嗎?依我看來,釀成這一切的宋朝不但是宋帝的懦弱,也是宋臣的懦弱。”杜如晦道。
【網友說:
“辛棄疾,這個名字就是奔著霍去病起的,雄心壯誌難酬,生不逢時。”
“宋高宗有自己的霍去病,可辛棄疾沒有自己的漢武帝啊。”
“在鉛山有個辛棄疾廣場,那裏有著一座辛棄疾的雕像,雕像很簡單,左手持劍,右手拿書,也很形象。”
“辛棄疾和顏真卿,我想起來就頭皮發麻想跪下。”
“看辛棄疾把我看哭了,用著他還防著他,有危難了讓他去擋,用完就晾一邊,臨終一刻還喊著殺敵!文韜武略一腔熱血為國家卻落得如此,難鳴!”
“詞人裏麵最喜歡蘇軾和稼軒,個人更偏愛辛棄疾,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真英雄!”
“‘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辛棄疾是比李白更讓我神往的豪傑,因為他不止是詩人。”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現在年紀大了每次聽到這首詩都會想起老家每個夏天的晚上!”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迴頭萬裏,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
辛棄疾的這一首不是很出名但是我很喜歡,每次讀都會感覺有英雄遲暮壯誌難酬和江河不入我的悲情感。”
“辛棄疾的《美芹十論》、《九議》都是完整體係的大戰略著作,裏麵準確的預見了金國的滅亡和蒙古的崛起,可惜沒有得到重視,唉,生不逢時啊!
說辛棄疾隻是高光一時,紙上談兵的,那是肯定沒有了解過辛棄疾的練兵和實戰案例,以及他的這兩部書,讀過的人才會真正的理解,辛棄疾似霍去病這句話一點也不假!
他可是原本可以成為一個進武廟的元帥或大將,最後卻成了個名垂青史的詩人。”
“歸正人就像一顆腐朽的釘子將辛棄疾牢牢地釘在恥辱柱上!可是,南宋有沒有想過,山東在北宋時也是大宋的國土啊!難道到了南宋,淪陷的洛陽帝陵裏的列祖列宗也是歸正人嗎?”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這一首才是我最喜歡的辛詞!”
“民亂和寇邊的時候,總能想起辛棄疾來。日複一日的獻策無果後的失望、相召不是所願而是練兵平叛的落寞、終生不得高位隻能在地方盤桓。縱然一生不得誌,他也盡心做好了自己,為大宋練了一支支的強兵,為地方造福了一處處的百姓。
但廟堂上的相公換了一輪又一輪,皇帝也換了兩三個了,卻始終未有人能想起他來。
一切的意難平最後隻能歸於一個“歸正人”上,可笑,一個和“莫須有”一樣可笑的詞語。”
“我喜歡的辛詞很小眾: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以前以為醉裏挑燈看劍是大豪情,後來才知道是大遺憾。”
“你要寫稼軒,就不能隻寫稼軒,你要寫靖康年的那個秋天,山河破碎,君王南渡,宋室偏安一隅,汴梁不複,猶見臨安歌舞。
要寫美芹十論圖北定,獻策中興,虎嘯風生橫戈立,笑驅鋒鏑,落日塞塵狼煙起,錦襜突騎,了卻君王天下事,北定之誌。
要寫倚天長劍未曾試,英雄豪氣,吹角連營看夢裏,浮雲生死,金戈鐵馬氣如虎,封狼居胥,自是雨打風吹去,馬革裹屍。
豪放詞要寫!寫落日塞塵起,胡騎獵清秋!寫何處望神州,懷古北固樓!寫千古興亡事,年少萬兜鍪!寫長劍欲生苔,野馬驟空埃!
婉約詞也作!作清風與鳴蟬,稻花說豐年!作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作東風吹百花,尋她千百度!作休去倚危欄,煙柳斷腸處!
筆罷仍存意萬重。驚覺其一生,似統兵文臣,詩氣崢嶸;又似柔情似水,歸於無聲;其文並於東坡,其武比肩衛霍。風骨更在,豪情仍續,喚起一天明月,照我滿懷冰雪,浩蕩百川流!
這就是辛棄疾,這就是我最喜歡的南宋文人與大宋最後的一名武士!”】
“妙!此乃君子也!”
未央宮裏,迴蕩著皇帝這一聲稱讚,“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是對士最好的評價,也是士子一生的追求。”
“天下名士皆以學成文武藝,以報帝王得以施展!”劉徹自信的聲音在寬闊的大殿裏迴響,“宋帝給不了手下仁人誌士實現抱負的平台,我大漢可以。”
“且朕永遠不會嫌棄良才之多!”
“真可惜這天幕之人生不逢時啊!”
東漢。
曹操蹙眉不解,他不明白宋廷搞出來的這個“歸正人”的詞語,最起碼在他現在的這個中夏,一個將領戰敗之後基本不會受到什麽虐待和斬殺。
相反會被好好的善待,哪怕對方不會背棄自己的主公而投降了自己。
“此人和之前上榜的文人們有著明顯的不同,之前的文人才華絕世且冠絕時代,但或多或少都在治政等其他地方少了些火候。
而天幕盤點到現在,這人簡直就和唐朝歸義軍的張議潮一樣,文武雙全!作為統治者怎麽會不重用這種豪傑呢?”
“不過,一想到是生活的背景是宋朝,一切的不合理就又合理了。”
建康。
孫大帝就十分為辛棄疾打抱不平,這可是他觀看天幕這麽久以來,第一次看到多次提及自己,且沒有差評的一個名人。
這樣的人,怎麽就意難平了呢!
“天幕之人若是生在我大吳,孤一定好好的對待他,不讓他空負一身的本事啊!”
它通過借古喻今、含沙射影所表達的對金人南侵,和大宋朝廷所作所為的感受,其實也是那個時代普通民眾對國難家仇的共同感受。
辛詞的美正源於他這種壯誌難酬的傷痛,源於他淋漓盡致地怒吼出了擁堵在人們心頭的共同唿聲。
而辛詞能做到這一點,則是源於,一隻折翅的鷹隼,因為不能飛翔,目光反而會變得更加銳利和深邃,更能夠從風聲中捕捉長空的箭矢,也更能夠從自己的傷口中感受到家國的疼痛。
說到豪放詞,我們都知道有兩個代表人物。那就是北宋的蘇東坡和南宋的辛棄疾。
他倆分別以《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豎起兩峰豪放詞的雙子座,讓人們仰望了千年,瘋狂艾利千年,並還將繼續為人們仰望下去,瘋狂艾利下去。
可以這麽說,是寫作重塑了辛棄疾的生命。
他通過永不屈服的姿態與意誌,用詞作宣泄著雄心,抵抗著懦弱與退縮,甚至抵抗著衰老與死亡,使得自己在抗金戰場軟了以後,在青樓歌壇硬了起來。】
“天幕之人的這首《永遇樂》不管讀上多少次也讓人難以釋懷啊!”李世民道:
“那股迴憶曆史的滄桑感和今世的遺憾都讓人在體驗到豪情的背後感到了無邊的落寞。”
幸好我大唐雖然後來也有許多荒唐事,但沒有宋朝這種讓人咬牙可恨的懦弱。
漢以強亡,我大唐也不相上下嘛。
看開了很多事的李世民這樣心裏安慰自己。
老房道:“無法想象,宋朝的朝廷究竟是怎樣的環境!居然能讓一個‘冠軍侯’成為了‘五柳先生’!’’
雖然辛棄疾的高光隻有早年的一刻,但正是他的名字與事跡,才能讓人有了無盡的遐想空間。
留白,不但是文學上的浪漫,也是曆史的意難平的開端。
“多少的悲劇不就是那個‘假如’嗎?依我看來,釀成這一切的宋朝不但是宋帝的懦弱,也是宋臣的懦弱。”杜如晦道。
【網友說:
“辛棄疾,這個名字就是奔著霍去病起的,雄心壯誌難酬,生不逢時。”
“宋高宗有自己的霍去病,可辛棄疾沒有自己的漢武帝啊。”
“在鉛山有個辛棄疾廣場,那裏有著一座辛棄疾的雕像,雕像很簡單,左手持劍,右手拿書,也很形象。”
“辛棄疾和顏真卿,我想起來就頭皮發麻想跪下。”
“看辛棄疾把我看哭了,用著他還防著他,有危難了讓他去擋,用完就晾一邊,臨終一刻還喊著殺敵!文韜武略一腔熱血為國家卻落得如此,難鳴!”
“詞人裏麵最喜歡蘇軾和稼軒,個人更偏愛辛棄疾,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真英雄!”
“‘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辛棄疾是比李白更讓我神往的豪傑,因為他不止是詩人。”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現在年紀大了每次聽到這首詩都會想起老家每個夏天的晚上!”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迴頭萬裏,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
辛棄疾的這一首不是很出名但是我很喜歡,每次讀都會感覺有英雄遲暮壯誌難酬和江河不入我的悲情感。”
“辛棄疾的《美芹十論》、《九議》都是完整體係的大戰略著作,裏麵準確的預見了金國的滅亡和蒙古的崛起,可惜沒有得到重視,唉,生不逢時啊!
說辛棄疾隻是高光一時,紙上談兵的,那是肯定沒有了解過辛棄疾的練兵和實戰案例,以及他的這兩部書,讀過的人才會真正的理解,辛棄疾似霍去病這句話一點也不假!
他可是原本可以成為一個進武廟的元帥或大將,最後卻成了個名垂青史的詩人。”
“歸正人就像一顆腐朽的釘子將辛棄疾牢牢地釘在恥辱柱上!可是,南宋有沒有想過,山東在北宋時也是大宋的國土啊!難道到了南宋,淪陷的洛陽帝陵裏的列祖列宗也是歸正人嗎?”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這一首才是我最喜歡的辛詞!”
“民亂和寇邊的時候,總能想起辛棄疾來。日複一日的獻策無果後的失望、相召不是所願而是練兵平叛的落寞、終生不得高位隻能在地方盤桓。縱然一生不得誌,他也盡心做好了自己,為大宋練了一支支的強兵,為地方造福了一處處的百姓。
但廟堂上的相公換了一輪又一輪,皇帝也換了兩三個了,卻始終未有人能想起他來。
一切的意難平最後隻能歸於一個“歸正人”上,可笑,一個和“莫須有”一樣可笑的詞語。”
“我喜歡的辛詞很小眾: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以前以為醉裏挑燈看劍是大豪情,後來才知道是大遺憾。”
“你要寫稼軒,就不能隻寫稼軒,你要寫靖康年的那個秋天,山河破碎,君王南渡,宋室偏安一隅,汴梁不複,猶見臨安歌舞。
要寫美芹十論圖北定,獻策中興,虎嘯風生橫戈立,笑驅鋒鏑,落日塞塵狼煙起,錦襜突騎,了卻君王天下事,北定之誌。
要寫倚天長劍未曾試,英雄豪氣,吹角連營看夢裏,浮雲生死,金戈鐵馬氣如虎,封狼居胥,自是雨打風吹去,馬革裹屍。
豪放詞要寫!寫落日塞塵起,胡騎獵清秋!寫何處望神州,懷古北固樓!寫千古興亡事,年少萬兜鍪!寫長劍欲生苔,野馬驟空埃!
婉約詞也作!作清風與鳴蟬,稻花說豐年!作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作東風吹百花,尋她千百度!作休去倚危欄,煙柳斷腸處!
筆罷仍存意萬重。驚覺其一生,似統兵文臣,詩氣崢嶸;又似柔情似水,歸於無聲;其文並於東坡,其武比肩衛霍。風骨更在,豪情仍續,喚起一天明月,照我滿懷冰雪,浩蕩百川流!
這就是辛棄疾,這就是我最喜歡的南宋文人與大宋最後的一名武士!”】
“妙!此乃君子也!”
未央宮裏,迴蕩著皇帝這一聲稱讚,“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是對士最好的評價,也是士子一生的追求。”
“天下名士皆以學成文武藝,以報帝王得以施展!”劉徹自信的聲音在寬闊的大殿裏迴響,“宋帝給不了手下仁人誌士實現抱負的平台,我大漢可以。”
“且朕永遠不會嫌棄良才之多!”
“真可惜這天幕之人生不逢時啊!”
東漢。
曹操蹙眉不解,他不明白宋廷搞出來的這個“歸正人”的詞語,最起碼在他現在的這個中夏,一個將領戰敗之後基本不會受到什麽虐待和斬殺。
相反會被好好的善待,哪怕對方不會背棄自己的主公而投降了自己。
“此人和之前上榜的文人們有著明顯的不同,之前的文人才華絕世且冠絕時代,但或多或少都在治政等其他地方少了些火候。
而天幕盤點到現在,這人簡直就和唐朝歸義軍的張議潮一樣,文武雙全!作為統治者怎麽會不重用這種豪傑呢?”
“不過,一想到是生活的背景是宋朝,一切的不合理就又合理了。”
建康。
孫大帝就十分為辛棄疾打抱不平,這可是他觀看天幕這麽久以來,第一次看到多次提及自己,且沒有差評的一個名人。
這樣的人,怎麽就意難平了呢!
“天幕之人若是生在我大吳,孤一定好好的對待他,不讓他空負一身的本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