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古人是古不是傻
天幕出現:皇帝怒喊欺天啦! 作者:唯唯而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嫁接,是指將兩個或多個不同的植物部位結合,使之成為一個整體,並能繼續生長下去的種植技術。
大概在秦漢之際,人們極可能受自然界中連理枝現象的啟發。
即植物在自然環境下,枝、莖彼此摩擦損傷後,有的會自然愈合,連結生長在一起。
並根據此發明並掌握了用梨與“棠”或“杜”嫁接的技術。
《汜勝之書》中就詳細記載了一條我們今天稱作“靠接法”的嫁接法,來生產大型瓠瓜:
“下瓠子十顆,……既生長二尺餘,便總聚十莖一處,以布纏之,五寸許,複用泥泥之。不過數日,纏處便合為一莖,留強者,餘悉掐去,引蔓結子。”
在中學曆史課本上就學過,春秋戰國時,人們發明了鐵製農具、牛耕及用人或動物的糞便施肥等技術。
那漢代人是如何給土地施肥的?將糞肥撒到地裏,與土壤混拌,或許是很多農民施肥的主要方法。
《汜勝之書》也記載了主要用於枲、芋、瓠等作物的大田撒施糞肥的方法。
不過,這並不是漢代唯一的施肥方法。在《汜勝之書》中,還記載了主要用於蔬菜種植和推行“區種法”種植法的精準、集中穴施糞肥的方法,即將糞肥堆在種子周圍。
這樣既可增強種子周圍土壤的肥力,源源不斷地向種子提供營養支持,又可避免大田撒施造成的無謂浪費。
說到漢代灌溉土地的方法,或許很多讀者會想:不就是在水源和農田間挖鑿溝渠,將水引進農田漫灌嗎?
雖然這是漢代,甚至是現代都比較常見的一種土地灌溉方式,但這並不是漢代灌溉田地的唯一方式。
在《汜勝之書》中,或許基於北方大部分地區水貴於油的考慮,汜勝之詳細記載了各種作物的灌溉次數和用水量。
他特別提出一種種瓜時使用的地下灌溉法,即將一口容積為三鬥的瓦甕埋在四棵瓜苗中間,甕口與地麵持平,將甕中盛滿水,然後用瓦蓋住甕口。
陶甕粗疏,水可以通過甕壁緩慢持續地向外滲透,給瓜苗提供水分。
水少後再添加,保持甕中水滿。這種灌溉方法,既可使作物得到均勻、持續的水分供給,又可減少地麵蒸發,還可節約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特別適用於水少幹旱的北方地區。
這種灌溉方法,與我們今天大力推廣的滲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可謂殊途而同歸。】
【網友說:
“不是,合著我以為的古代人和我印象裏的不一樣嗎?”
“千萬不要小看古人,他們隻是生產力水平達不到,他們隻是生活的時期早,但他們並不傻。你要知道,幾百年後的人們看我們也是古人!”
“我嘞個豆啊!漢代種地的技術已經這麽先進了嗎?”
“從炎黃時期,就可以種田撲魚各種養殖,到周朝末期,已經2000餘年了,雖然沒有紙張,但口口相傳,有大量的農業養殖業經驗,到漢代大量的農學動物學著作,以及《汜勝之書》這樣劃時代的總結性巨作,所以我毫不意外!”
“泛勝之生活的時代,還向農業生產和農業科技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和新的要求。
一是人口的迅速增加。據《漢書·地理誌》所載,漢平帝年間在籍民戶為一千二百多萬,口數為五千九百多萬,這是漢代人口的最高峰。對糧食的需求量也因此越來越大。
二是西漢中期以後,土地兼並日益發展,大量農民喪失土地,社會上出現嚴重的流民問題。成帝時,雖然“天下無兵革之事,號為安樂”,但更大的社會危機也在醞釀之中。
漢朝統治者麵臨一個如何安置無地或少地農民,穩定和發展農業生產的問題。
《泛勝之書》就是在上述社會背景下出現的,這些背景在《泛勝之書》中都留下了印跡。”
“很多農書其實都是作者遍訪鄉野,根據實際總結出來的,所以你所讀到的古人的農書上的方法都是經曆過實踐的,在當時已經有的。”
“單一個麵對河西走廊一帶沙漠居多,土地荒蕪且缺水的情況下應該如何種地和灌溉,這一項就夠西方人研究上千年了,而我們的老祖宗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十分科學的方法。”
“冷知識,古人也看農書的,唐朝人就曾多次誇讚漢朝的農書編寫的很好。”】
“後世人為什麽會認為我們是傻子啊?”扶蘇不理解天幕上後人的驚訝。
雖然大秦和後世也間隔了兩千多年,但和三代之前也是間隔了兩千多年。
縱然兩千多年過去了,他們大秦依然很尊崇人家堯舜時期,感歎他們的智慧啊。
為什麽後人就覺得同樣和他們隔了兩千多年的大秦人,或者是後來的漢朝人,就“傻”呢!農乃國之重本,民以食為天,農書的重要性是個人都知道的好吧!
“父皇!”扶蘇起身建言道:“天幕所說的《泛勝之書》我大秦無從瞻仰,離我們的時間也算久遠了。”
嬴政點了點頭,示意兒子繼續說下去。
“但天幕說了這本農書的編纂來源和後世農書的特點,那就是總結鄉野間優秀的耕作方法,再進行進一步的優化!”
“況我大秦此時還沒有一部全麵的農書來指導百姓耕作,故而兒臣覺得,我大秦可以由朝廷出麵主動組織人手進行編纂一部可以指導天下的農書,就如同曆書一樣指導農時!”
“說得好!”嬴政用讚賞的眼神看著這個“長大”的兒子,這小子被天幕出現後“罵”了幾次明顯長進了不少。
知道會替他老子分憂,知道站在大秦的立場上說話了。
“此計一出,我大秦更得民心啊!那六國的餘孽也無法逆著天下大勢來反對我大秦了。”
“大秦所攜的民心越多,則六國餘孽越少,如此六國之勢徹底去也。”
馮去疾附和道:“公子大才!”
大概在秦漢之際,人們極可能受自然界中連理枝現象的啟發。
即植物在自然環境下,枝、莖彼此摩擦損傷後,有的會自然愈合,連結生長在一起。
並根據此發明並掌握了用梨與“棠”或“杜”嫁接的技術。
《汜勝之書》中就詳細記載了一條我們今天稱作“靠接法”的嫁接法,來生產大型瓠瓜:
“下瓠子十顆,……既生長二尺餘,便總聚十莖一處,以布纏之,五寸許,複用泥泥之。不過數日,纏處便合為一莖,留強者,餘悉掐去,引蔓結子。”
在中學曆史課本上就學過,春秋戰國時,人們發明了鐵製農具、牛耕及用人或動物的糞便施肥等技術。
那漢代人是如何給土地施肥的?將糞肥撒到地裏,與土壤混拌,或許是很多農民施肥的主要方法。
《汜勝之書》也記載了主要用於枲、芋、瓠等作物的大田撒施糞肥的方法。
不過,這並不是漢代唯一的施肥方法。在《汜勝之書》中,還記載了主要用於蔬菜種植和推行“區種法”種植法的精準、集中穴施糞肥的方法,即將糞肥堆在種子周圍。
這樣既可增強種子周圍土壤的肥力,源源不斷地向種子提供營養支持,又可避免大田撒施造成的無謂浪費。
說到漢代灌溉土地的方法,或許很多讀者會想:不就是在水源和農田間挖鑿溝渠,將水引進農田漫灌嗎?
雖然這是漢代,甚至是現代都比較常見的一種土地灌溉方式,但這並不是漢代灌溉田地的唯一方式。
在《汜勝之書》中,或許基於北方大部分地區水貴於油的考慮,汜勝之詳細記載了各種作物的灌溉次數和用水量。
他特別提出一種種瓜時使用的地下灌溉法,即將一口容積為三鬥的瓦甕埋在四棵瓜苗中間,甕口與地麵持平,將甕中盛滿水,然後用瓦蓋住甕口。
陶甕粗疏,水可以通過甕壁緩慢持續地向外滲透,給瓜苗提供水分。
水少後再添加,保持甕中水滿。這種灌溉方法,既可使作物得到均勻、持續的水分供給,又可減少地麵蒸發,還可節約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特別適用於水少幹旱的北方地區。
這種灌溉方法,與我們今天大力推廣的滲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可謂殊途而同歸。】
【網友說:
“不是,合著我以為的古代人和我印象裏的不一樣嗎?”
“千萬不要小看古人,他們隻是生產力水平達不到,他們隻是生活的時期早,但他們並不傻。你要知道,幾百年後的人們看我們也是古人!”
“我嘞個豆啊!漢代種地的技術已經這麽先進了嗎?”
“從炎黃時期,就可以種田撲魚各種養殖,到周朝末期,已經2000餘年了,雖然沒有紙張,但口口相傳,有大量的農業養殖業經驗,到漢代大量的農學動物學著作,以及《汜勝之書》這樣劃時代的總結性巨作,所以我毫不意外!”
“泛勝之生活的時代,還向農業生產和農業科技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和新的要求。
一是人口的迅速增加。據《漢書·地理誌》所載,漢平帝年間在籍民戶為一千二百多萬,口數為五千九百多萬,這是漢代人口的最高峰。對糧食的需求量也因此越來越大。
二是西漢中期以後,土地兼並日益發展,大量農民喪失土地,社會上出現嚴重的流民問題。成帝時,雖然“天下無兵革之事,號為安樂”,但更大的社會危機也在醞釀之中。
漢朝統治者麵臨一個如何安置無地或少地農民,穩定和發展農業生產的問題。
《泛勝之書》就是在上述社會背景下出現的,這些背景在《泛勝之書》中都留下了印跡。”
“很多農書其實都是作者遍訪鄉野,根據實際總結出來的,所以你所讀到的古人的農書上的方法都是經曆過實踐的,在當時已經有的。”
“單一個麵對河西走廊一帶沙漠居多,土地荒蕪且缺水的情況下應該如何種地和灌溉,這一項就夠西方人研究上千年了,而我們的老祖宗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十分科學的方法。”
“冷知識,古人也看農書的,唐朝人就曾多次誇讚漢朝的農書編寫的很好。”】
“後世人為什麽會認為我們是傻子啊?”扶蘇不理解天幕上後人的驚訝。
雖然大秦和後世也間隔了兩千多年,但和三代之前也是間隔了兩千多年。
縱然兩千多年過去了,他們大秦依然很尊崇人家堯舜時期,感歎他們的智慧啊。
為什麽後人就覺得同樣和他們隔了兩千多年的大秦人,或者是後來的漢朝人,就“傻”呢!農乃國之重本,民以食為天,農書的重要性是個人都知道的好吧!
“父皇!”扶蘇起身建言道:“天幕所說的《泛勝之書》我大秦無從瞻仰,離我們的時間也算久遠了。”
嬴政點了點頭,示意兒子繼續說下去。
“但天幕說了這本農書的編纂來源和後世農書的特點,那就是總結鄉野間優秀的耕作方法,再進行進一步的優化!”
“況我大秦此時還沒有一部全麵的農書來指導百姓耕作,故而兒臣覺得,我大秦可以由朝廷出麵主動組織人手進行編纂一部可以指導天下的農書,就如同曆書一樣指導農時!”
“說得好!”嬴政用讚賞的眼神看著這個“長大”的兒子,這小子被天幕出現後“罵”了幾次明顯長進了不少。
知道會替他老子分憂,知道站在大秦的立場上說話了。
“此計一出,我大秦更得民心啊!那六國的餘孽也無法逆著天下大勢來反對我大秦了。”
“大秦所攜的民心越多,則六國餘孽越少,如此六國之勢徹底去也。”
馮去疾附和道:“公子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