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武悼天王
天幕出現:皇帝怒喊欺天啦! 作者:唯唯而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與此同時,石隻派遣劉顯率領七萬大軍前去進攻鄴城。
然而此時由於鄴城內已是一片混亂,大家紛紛傳言說冉閔已經死在戰場,一時間人心浮動。
為了安撫民心,冉閔在大臣的勸說下,親自舉行祭天,這才安定下了鄴城的民心。不過此時劉顯率領的軍隊,距離鄴城僅僅隻剩二十三裏。
對這些胡人還心有餘悸的冉閔趕忙去請曾經向自己諫言的王泰,請求他領兵出征,但是王泰記恨冉閔曾經不聽自己的諫言,因而再三推脫。
最終冉閔憤怒的親自領兵出征。而很不巧的是,實際上劉顯和他率領的軍隊實力並不比石琨好到哪裏,因此被冉閔打的潰不成軍,之後冉閔一路追擊,斬首劉顯軍隊三萬多級,嚇得劉顯魂不附體,急忙向冉閔表示,隻要能饒過自己一命,那麽他將為冉閔奉上石隻的腦袋。
冉閔答應了他的請求,然後班師迴朝,正好此時得知擔心冉閔秋後算賬的王泰帶領部眾逃往關中,因此冉閔立刻誅殺王泰三族,與此同時,劉顯也如約送來了石隻的腦袋。
不過劉顯也同樣是一個極富野心的人,在殺掉石隻之後,立刻接受了石隻的領地,接著再攻鄴城,卻依舊被冉閔擊敗。
之後劉顯在襄國稱帝,與此同時,大量不滿於冉閔統治的官員,紛紛帶領自己的部眾南下投靠東晉。永和八年,劉顯攻中山,這一次冉閔決定徹底消滅劉顯,以此來挽迴自己的威信。
不過在誅殺劉顯之後,另一個威脅接踵而至,那就是慕容儁。
手下的將領們紛紛向冉閔諫言,鮮卑人此時風頭正盛,不應急於與他們正麵交鋒。
但是冉閔依然不聽勸阻,並在之後再一次重複了自己的錯誤。】
“他的地盤很大嗎?”嬴政有些不解,縱然是秦國當年國力鼎盛的時候,在遭遇了邯鄲大敗之後,也不得不休整了整整一代人的時間。
旦見天幕之上,冉閔和他的政權幾乎從成立的那一刻起都沒有停歇過,征戰!征戰!無休止的征戰!而且還是連敗連戰再連敗。
“這樣的人會是拯救中夏的大英雄嗎?”
“如果這樣的有勇無謀的莽夫都能被人尊為英雄的話,那真正的英雄又該如何對待?”
扶蘇搖頭苦笑,縱然是他這個不甚了解兵家之事的人,都知道冉閔此時接戰必敗無疑了。
早期的他之所以能夠連戰連勝,既有他本事存在的原因,也有他還沒和胡人徹底決裂的原因。
一個漢人淪陷百年的土地,縱然紮根最深的依舊是北地的漢人,但刀子並不在他們的手上。
麵對四周的圍攻,冉閔站的太高了,也太“耀眼”了!
“古人雲,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此時的冉魏已經接連大敗,如不好好休養生息,隻能是敗亡的結局了。”
大漢
劉徹道:“朕看到現在,倒是覺得機緣巧合之下,冉閔被人當成了刀子,成為了所謂的北地漢人的希望而已。”
“其他的諸如韜略本領智謀等,朕一點都沒從冉閔的身上看到。”
“就連那個被人尊崇的《殺胡令》,朕也隻是看到的徒增殺戮罷了!”
劉徹頓了頓,接著總結性的評價道:“拯救民族的英雄倒不至於,稱唿其為一時的豪傑倒是還算恰當!”
【永興三年,晉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四月 ,慕容儁已攻下幽、薊二州,兵鋒直指冀州。
冉閔準備與燕軍正麵進行交戰,但是他的大將軍董閏、車騎將軍張溫勸諫道:“鮮卑乘著勝利之勢,鋒芒銳利,而且敵眾我寡,應該暫且躲避。等他們驕傲懈怠以後,再增兵攻擊,便可以取勝。”
冉閔當時就怒了,懷疑自己的權威受到了質疑,他怒道:“我集合部隊出戰,將要平定幽州,斬殺慕容儁。如今遇到慕容恪就要退避,他們將會小看我。”
於是冉閔不管不顧的毅然不顧的決定出兵。
冉閔駐軍於安喜,慕容恪率兵跟隨。冉閔向常山開進,慕容恪緊追不舍,一直追到中山郡魏昌縣的廉台。
在此期間,冉閔率軍與慕容恪交戰,與冉魏大臣們猜測的不一樣,此戰冉閔是“十戰皆敗之”,並且還取得了很大的勝利。
他曆來有勇猛的名聲,所統領的士兵精良,前燕的士兵很懼怕他。
而且冉閔認為自己所統領的多是步兵,對麵的前燕人則全是騎兵,於是就率領兵眾向叢林開進。
慕容恪先派兵引誘魏軍迴到平坦的地域,又利用冉閔容易輕敵、兵少急於戰鬥的心理,將軍隊分為中、左、右三部,並挑選了五千名善於射箭的鮮卑人,用鐵鏈將他們的戰馬聯結起來,組成方陣,布置在軍前。
戰鬥開始之後,冉閔騎著能日行千裏的“朱龍”赤馬,左持雙刃矛,右執鉤戟,順風迎擊,斬殺三百餘名鮮卑兵。
當他望見寬大的儀仗旗幟後,知道這便是中軍,於是徑直發起衝擊。這時,前燕軍的其他兩部分從兩翼夾擊,徹底攻破了冉閔軍。
他們把冉閔團團圍住,冉閔突破重圍向東逃亡二十多裏,不料“朱龍”馬突然死亡,使他跌落被擒,與董閏、張溫等一起被送到前燕都城薊城。
四月二十日,冉閔到達薊城,慕容儁讓他站在麵前,質問道:“你這個奴仆下人,為何妄自稱作天子?”
冉閔不慌不忙的迴答道:“天下大亂,你們這些夷狄禽獸尚可稱帝。我是一時的英雄,為何不能稱帝?”
“況且這天下本就是我漢家的!你們這些夷狄禽獸不過是竊取主人家東西的狗罷了!”
慕容儁當時大怒,因為冉閔罵的不可謂是不髒。
並且自從三國時期結束以後,由於司馬家的混亂統治,導致中夏對四邊的壓製力急劇下降。
此時的天下早已沒有百年前“一漢當五胡”的中夏魄力了。
怒火中燒的慕容儁於是下令,將冉閔鞭撻了三百下,送往前燕舊都龍城,告祭祖父慕容廆、父親慕容皝的廟廷。
四月二十五日,慕容儁派慕容評圍攻鄴城。城外的兵眾大都向燕軍投降,其餘各部紛紛潰散。
鄴城城中發生大饑荒,出現人吃人的現象,石虎時期的宮人幾乎被吃盡。
冉閔的皇太子冉智年幼,並不能治理國事,於是朝臣蔣幹遣使奉表到南方想要歸順東晉,並到請求援軍。
永興三年,晉永和八年,公元352年五月初三日,冉閔在到達龍城後,於遏陘山被斬殺。
不久後,慕容儁為冉閔上諡號為武悼王。據冉閔後裔染華所記,當時當時鄴城的冉魏朝廷應為其上諡號為平帝。
同年六月,東晉濮陽太守戴施在扣下冉魏使者,用計騙得傳國玉璽之後,親率一百餘名壯士協助守衛鄴城。
嗯,這很東晉,很符合晉朝世家們的作風,也很符合司馬氏一貫的風格。
畢竟當初曹爽都已經投降了,且是在司馬懿指著洛水發誓投降不殺的前提下,然後曹爽就被司馬懿夷滅三族了,連家裏的小娃娃都沒有放過。
要知道,朱元璋當初被淮西勳貴耍的團團轉的時候,氣的牙癢癢,最後夷滅九族都沒有給人家徹底滅口,李善長家還是有個女兒活下來的。
朱棣滅方孝孺十族的時候,也沒有全部趕盡殺絕,留了方孝孺族中的兩個侄子後路。
以卑鄙的手段和世家的支持贏得天下的晉室,怎麽可能會幫助一個將亡的冉魏呢?
假如冉魏如日中天,那晉室更不會去幫了,它肯定會協同胡人一起剿滅冉魏這個漢人政權。
隻因晉室卑鄙,一個在曆史上與趙宋名聲不相上下的朝代。
同年八月,長水校尉馬願、龍驤將軍田香打開城門向慕容評投降。
戴施、蔣幹獨自逃向倉垣,冉閔的妻子董氏、太子冉智及諸王公卿士都被慕容評遣送到薊城。
中書令王簡、左仆射張乾、右仆射郎肅自殺。冉魏政權自此徹底滅亡。
不過正巧當年遇到大旱和蝗災,以為是天譴的慕容儁,於是又將冉閔封為“武悼天王”。】
馮去疾道:“天幕之人逞勇殘殺,立國三年,死人無數,失敗是必然的。”
“不過,此人的故事依然是值得嘉獎肯定的,按天幕來講,當時正是世家的主流時代,然而冉魏的臣子卻能因為亡國而自殺,這不也正是證明了冉閔此人的魅力嗎?”
秦始皇聽著眾人的分析,微微皺眉。“朕觀此人,雖勇氣可嘉,但治國理政、行軍打仗之道實非精通。然朕亦感佩其於亂世之中敢奮起反抗之心。”
秦始皇目光深邃,仿佛穿透時光看到冉閔的身影,“但僅憑一腔熱血與武力,難以成就大業,此乃不變之理。”
扶蘇附和道:“父皇所言甚是,冉閔失於謀略,空有壯誌,未能審時度勢,致使身死國滅,實乃可惜。”
漢朝
漢文帝劉恆輕哼一聲:“這冉閔行事莽撞,空有‘英雄’之名,實則誤民誤己,若真為百姓著想,應休養生息,積蓄力量,而非一味征戰逞強。”
漢宣帝劉詢道:“朕雖不如祖上一般常動兵事,但我之一朝大漢對外的軍事也並不少,所以朕深知戰爭需權衡利弊。”
“觀冉閔之舉,雖有一時振奮漢人之效,然長久來看,卻是得不償失。不過其精神或可為後世警醒,莫要隻逞匹夫之勇。”
“漢人,漢人,我大漢的人啊!”
“這群肖小異族如此欺淩朕的後代們,朕這老祖宗於心何忍?”
然而此時由於鄴城內已是一片混亂,大家紛紛傳言說冉閔已經死在戰場,一時間人心浮動。
為了安撫民心,冉閔在大臣的勸說下,親自舉行祭天,這才安定下了鄴城的民心。不過此時劉顯率領的軍隊,距離鄴城僅僅隻剩二十三裏。
對這些胡人還心有餘悸的冉閔趕忙去請曾經向自己諫言的王泰,請求他領兵出征,但是王泰記恨冉閔曾經不聽自己的諫言,因而再三推脫。
最終冉閔憤怒的親自領兵出征。而很不巧的是,實際上劉顯和他率領的軍隊實力並不比石琨好到哪裏,因此被冉閔打的潰不成軍,之後冉閔一路追擊,斬首劉顯軍隊三萬多級,嚇得劉顯魂不附體,急忙向冉閔表示,隻要能饒過自己一命,那麽他將為冉閔奉上石隻的腦袋。
冉閔答應了他的請求,然後班師迴朝,正好此時得知擔心冉閔秋後算賬的王泰帶領部眾逃往關中,因此冉閔立刻誅殺王泰三族,與此同時,劉顯也如約送來了石隻的腦袋。
不過劉顯也同樣是一個極富野心的人,在殺掉石隻之後,立刻接受了石隻的領地,接著再攻鄴城,卻依舊被冉閔擊敗。
之後劉顯在襄國稱帝,與此同時,大量不滿於冉閔統治的官員,紛紛帶領自己的部眾南下投靠東晉。永和八年,劉顯攻中山,這一次冉閔決定徹底消滅劉顯,以此來挽迴自己的威信。
不過在誅殺劉顯之後,另一個威脅接踵而至,那就是慕容儁。
手下的將領們紛紛向冉閔諫言,鮮卑人此時風頭正盛,不應急於與他們正麵交鋒。
但是冉閔依然不聽勸阻,並在之後再一次重複了自己的錯誤。】
“他的地盤很大嗎?”嬴政有些不解,縱然是秦國當年國力鼎盛的時候,在遭遇了邯鄲大敗之後,也不得不休整了整整一代人的時間。
旦見天幕之上,冉閔和他的政權幾乎從成立的那一刻起都沒有停歇過,征戰!征戰!無休止的征戰!而且還是連敗連戰再連敗。
“這樣的人會是拯救中夏的大英雄嗎?”
“如果這樣的有勇無謀的莽夫都能被人尊為英雄的話,那真正的英雄又該如何對待?”
扶蘇搖頭苦笑,縱然是他這個不甚了解兵家之事的人,都知道冉閔此時接戰必敗無疑了。
早期的他之所以能夠連戰連勝,既有他本事存在的原因,也有他還沒和胡人徹底決裂的原因。
一個漢人淪陷百年的土地,縱然紮根最深的依舊是北地的漢人,但刀子並不在他們的手上。
麵對四周的圍攻,冉閔站的太高了,也太“耀眼”了!
“古人雲,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此時的冉魏已經接連大敗,如不好好休養生息,隻能是敗亡的結局了。”
大漢
劉徹道:“朕看到現在,倒是覺得機緣巧合之下,冉閔被人當成了刀子,成為了所謂的北地漢人的希望而已。”
“其他的諸如韜略本領智謀等,朕一點都沒從冉閔的身上看到。”
“就連那個被人尊崇的《殺胡令》,朕也隻是看到的徒增殺戮罷了!”
劉徹頓了頓,接著總結性的評價道:“拯救民族的英雄倒不至於,稱唿其為一時的豪傑倒是還算恰當!”
【永興三年,晉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四月 ,慕容儁已攻下幽、薊二州,兵鋒直指冀州。
冉閔準備與燕軍正麵進行交戰,但是他的大將軍董閏、車騎將軍張溫勸諫道:“鮮卑乘著勝利之勢,鋒芒銳利,而且敵眾我寡,應該暫且躲避。等他們驕傲懈怠以後,再增兵攻擊,便可以取勝。”
冉閔當時就怒了,懷疑自己的權威受到了質疑,他怒道:“我集合部隊出戰,將要平定幽州,斬殺慕容儁。如今遇到慕容恪就要退避,他們將會小看我。”
於是冉閔不管不顧的毅然不顧的決定出兵。
冉閔駐軍於安喜,慕容恪率兵跟隨。冉閔向常山開進,慕容恪緊追不舍,一直追到中山郡魏昌縣的廉台。
在此期間,冉閔率軍與慕容恪交戰,與冉魏大臣們猜測的不一樣,此戰冉閔是“十戰皆敗之”,並且還取得了很大的勝利。
他曆來有勇猛的名聲,所統領的士兵精良,前燕的士兵很懼怕他。
而且冉閔認為自己所統領的多是步兵,對麵的前燕人則全是騎兵,於是就率領兵眾向叢林開進。
慕容恪先派兵引誘魏軍迴到平坦的地域,又利用冉閔容易輕敵、兵少急於戰鬥的心理,將軍隊分為中、左、右三部,並挑選了五千名善於射箭的鮮卑人,用鐵鏈將他們的戰馬聯結起來,組成方陣,布置在軍前。
戰鬥開始之後,冉閔騎著能日行千裏的“朱龍”赤馬,左持雙刃矛,右執鉤戟,順風迎擊,斬殺三百餘名鮮卑兵。
當他望見寬大的儀仗旗幟後,知道這便是中軍,於是徑直發起衝擊。這時,前燕軍的其他兩部分從兩翼夾擊,徹底攻破了冉閔軍。
他們把冉閔團團圍住,冉閔突破重圍向東逃亡二十多裏,不料“朱龍”馬突然死亡,使他跌落被擒,與董閏、張溫等一起被送到前燕都城薊城。
四月二十日,冉閔到達薊城,慕容儁讓他站在麵前,質問道:“你這個奴仆下人,為何妄自稱作天子?”
冉閔不慌不忙的迴答道:“天下大亂,你們這些夷狄禽獸尚可稱帝。我是一時的英雄,為何不能稱帝?”
“況且這天下本就是我漢家的!你們這些夷狄禽獸不過是竊取主人家東西的狗罷了!”
慕容儁當時大怒,因為冉閔罵的不可謂是不髒。
並且自從三國時期結束以後,由於司馬家的混亂統治,導致中夏對四邊的壓製力急劇下降。
此時的天下早已沒有百年前“一漢當五胡”的中夏魄力了。
怒火中燒的慕容儁於是下令,將冉閔鞭撻了三百下,送往前燕舊都龍城,告祭祖父慕容廆、父親慕容皝的廟廷。
四月二十五日,慕容儁派慕容評圍攻鄴城。城外的兵眾大都向燕軍投降,其餘各部紛紛潰散。
鄴城城中發生大饑荒,出現人吃人的現象,石虎時期的宮人幾乎被吃盡。
冉閔的皇太子冉智年幼,並不能治理國事,於是朝臣蔣幹遣使奉表到南方想要歸順東晉,並到請求援軍。
永興三年,晉永和八年,公元352年五月初三日,冉閔在到達龍城後,於遏陘山被斬殺。
不久後,慕容儁為冉閔上諡號為武悼王。據冉閔後裔染華所記,當時當時鄴城的冉魏朝廷應為其上諡號為平帝。
同年六月,東晉濮陽太守戴施在扣下冉魏使者,用計騙得傳國玉璽之後,親率一百餘名壯士協助守衛鄴城。
嗯,這很東晉,很符合晉朝世家們的作風,也很符合司馬氏一貫的風格。
畢竟當初曹爽都已經投降了,且是在司馬懿指著洛水發誓投降不殺的前提下,然後曹爽就被司馬懿夷滅三族了,連家裏的小娃娃都沒有放過。
要知道,朱元璋當初被淮西勳貴耍的團團轉的時候,氣的牙癢癢,最後夷滅九族都沒有給人家徹底滅口,李善長家還是有個女兒活下來的。
朱棣滅方孝孺十族的時候,也沒有全部趕盡殺絕,留了方孝孺族中的兩個侄子後路。
以卑鄙的手段和世家的支持贏得天下的晉室,怎麽可能會幫助一個將亡的冉魏呢?
假如冉魏如日中天,那晉室更不會去幫了,它肯定會協同胡人一起剿滅冉魏這個漢人政權。
隻因晉室卑鄙,一個在曆史上與趙宋名聲不相上下的朝代。
同年八月,長水校尉馬願、龍驤將軍田香打開城門向慕容評投降。
戴施、蔣幹獨自逃向倉垣,冉閔的妻子董氏、太子冉智及諸王公卿士都被慕容評遣送到薊城。
中書令王簡、左仆射張乾、右仆射郎肅自殺。冉魏政權自此徹底滅亡。
不過正巧當年遇到大旱和蝗災,以為是天譴的慕容儁,於是又將冉閔封為“武悼天王”。】
馮去疾道:“天幕之人逞勇殘殺,立國三年,死人無數,失敗是必然的。”
“不過,此人的故事依然是值得嘉獎肯定的,按天幕來講,當時正是世家的主流時代,然而冉魏的臣子卻能因為亡國而自殺,這不也正是證明了冉閔此人的魅力嗎?”
秦始皇聽著眾人的分析,微微皺眉。“朕觀此人,雖勇氣可嘉,但治國理政、行軍打仗之道實非精通。然朕亦感佩其於亂世之中敢奮起反抗之心。”
秦始皇目光深邃,仿佛穿透時光看到冉閔的身影,“但僅憑一腔熱血與武力,難以成就大業,此乃不變之理。”
扶蘇附和道:“父皇所言甚是,冉閔失於謀略,空有壯誌,未能審時度勢,致使身死國滅,實乃可惜。”
漢朝
漢文帝劉恆輕哼一聲:“這冉閔行事莽撞,空有‘英雄’之名,實則誤民誤己,若真為百姓著想,應休養生息,積蓄力量,而非一味征戰逞強。”
漢宣帝劉詢道:“朕雖不如祖上一般常動兵事,但我之一朝大漢對外的軍事也並不少,所以朕深知戰爭需權衡利弊。”
“觀冉閔之舉,雖有一時振奮漢人之效,然長久來看,卻是得不償失。不過其精神或可為後世警醒,莫要隻逞匹夫之勇。”
“漢人,漢人,我大漢的人啊!”
“這群肖小異族如此欺淩朕的後代們,朕這老祖宗於心何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