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滅高句麗
天幕出現:皇帝怒喊欺天啦! 作者:唯唯而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長孫無忌再次受到了天大的雷擊,李世積這小子這會加封受賞的,可謂是榮譽滿身,但是呢,這一會,我長孫無忌就想問了,李治你的舅舅墳頭草這會兒是不是老高了?
好家夥,合著是不是你們都姓李,所以你們才是一家人?
親舅舅和你不一個姓,還真顯著是外人了唄!
長孫無忌隻覺得自己對李唐的一片赤膽忠心此刻瓦涼瓦涼的。
【到唐高宗時,李積已經是三朝老臣了,李積在高宗朝一直官運亨通。
之後,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老臣相繼出事倒台,李積依然如魚得水。
李積能夠二次畫圖淩煙閣,位列三公,這些都說明李積越老越世故,越老越知道順從唐高宗李治。這也不處處體現了李世積的格局高、有智謀。
這一點也許跟李世積的家庭出身有關。他出自大富之家,奴仆無數、存糧堆積如山;但李家並不是為富不仁之輩,李世積和父親李蓋都樂善好施,經常賑濟貧困,即使跟自家毫無親屬關係的陌生人,也都大度的進行救助,頗有些“俠”的作風。
李世積投奔瓦崗後,考慮到“兔子不吃窩邊草”,勸說翟讓不要在家鄉附近劫掠,轉而前往“商旅之會,禦河在中,舟艦相屬”的滎陽、梁郡。
通過搶劫來往船隻,瓦崗隊伍發展迅速,規模擴張到上萬人,也因此被出自關隴貴族的李密看中。
公元617年瓦崗軍襲奪黎陽倉,其實是出自李世積的建議。當時正值中原地區爆發洪災,朝廷賑災不及時,每天餓死的百姓多達數萬人;徐世積向李密建議:“天下大亂,本為饑饉。今更得黎陽倉,大事濟矣。”
饑餓加速了隋王朝的覆滅,但也成了起義軍手中的武器,瓦崗軍先後占領迴洛倉、黎陽倉,成了他們一度傲視中原的最大資本。
公元618年,李密敗給王世充後投奔李淵,但此時的李世積仍在堅守他轄區內的黎陽等十多個郡,與當時李唐占據的關中、河東地區並不相接。
不久後,曾經的瓦崗同僚魏征前來分析形勢,李世積決定歸順李淵。
但他認為,自己鎮守的十多個郡並不是自己的,而是是李密的,所以他不能用這些資本為自己尋求富貴:“吾若上表獻之,是利主之敗,自為功以邀富貴也,吾實恥之”,所以他派使者前往長安,把轄區內所有人口、庫府、兵馬、糧草等數據報告給李密,請他獻給李淵。
李淵得知後感歎道:“徐世積不背德,不邀功,真純臣也!”由此對其賜姓李,並委托其和郭孝恪全權負責經營虎牢以東地區。
同年,李密叛逃,被唐將盛彥師設伏襲殺。李淵派人把李密首級送去黎陽,以觀察李世積的反應。
這其實是個大難題,如果李世積無動於衷,會顯得無情無義;但如果反應過激,也有可能陷自己於絕境之中。
但李世積並沒有患得患失,他大大方方的上表李淵,請求讓自己為李密下葬;在收到李密遺體後,他率領麾下全軍素服,以君臣之禮將其風光下葬,由於李密向來得人心,許多將士痛哭以至嘔血。
但在葬禮完畢後,李世積率領將士們繼續為大唐效忠,從頭至尾坦坦蕩蕩、公私分明,他的這番舉動,再次博得了包括關中貴族在內的天下人的敬佩。
而後來唐軍攻破洛陽、俘獲單雄信後,李世積曾表態願意用自己所有爵位、待遇來換取這位老友一命;在被李世民拒絕後,他毫不避嫌前往刑場,割下自己腿上一塊肉為單雄信送行,並承擔了照顧其妻兒的責任。】
“若是淮陰侯能像此人一樣多一些情商,那麽乃公也不會默認她們對功臣痛下黑手了。”
劉邦看到了這裏,心情有些失落。他曾經也有一群忠心的好兄弟,也有那種決勝千裏不敗的將軍。
韓信是建立大漢最大的功臣之一,他一個人解決掉的敵人占整個大漢立國基礎的一半以上。其實捫心自問,劉邦自己也是有些是在嫉妒他的。
他,太年輕了。而他,老了。
但是,“乃公一個得了天下的人,難道就沒有一點容人之量了嗎?”
韓信很年輕,而皇帝身體早就不行了,但是皇帝信任他的本事,可他的情商卻和本事不匹配,讓皇帝很難相信自己去了以後,韓信會不會被有心之人利用。
“淮陰侯啊淮陰侯,若是你能有天幕之人的情商,我漢家豈會少了你的餘生和一切榮耀?”
【李積是一個聰明的人,他不會像褚遂良那樣當麵懟當今皇帝,唐高宗李治,他侍奉唐高宗李治的準則就是順從、順從、再順從,偶爾再拍拍唐高宗李治的馬屁。
李治,一個想學習他父親成為一個千古一帝般的天子,但始終沒有他父親的本事、手段、格局。褚遂良這個人很正直,是唐初非常有名的書法家和諫臣,也是李世民秦王府的老人,由於比較年輕,所以二鳳一直都在培養他為下一代皇帝。
但是李治不是李世民,所以褚遂良這把李世民留給下一代皇帝的尺子也成不了魏征。
麵臨長孫無忌的強勢,延續貞觀之治不給李治自己上手的機會,這一點上不說皇帝,那些新晉的大臣也會心裏紮根刺的,貞觀再好,但是那是前朝了,前朝的政策雖然很好但是不改變他怎麽證明本朝的實力?
而褚遂良每每正直的發言,除了讓李治羞愧和暗地裏記仇外,並不能真正的起到讓皇帝知錯能改的目的。
根據曆史記載,李治每每被這些貞觀老臣懟的下不來台的時候,隻能麵子上裝作知道錯了,迴到後宮大發脾氣,而此時隻有武則天在幫他出謀劃策。
武則天是個女人,縱然權謀手段再高,出身後宮,手段也不是正大的陽謀。
所以,很知道擺明自己身份,率先順從新皇帝所有旨意的李世積就理所當然的承受了這個天下最新的兩個至尊所有的恩寵。
“(唐高宗)上語及隋煬帝,謂侍臣曰:“煬帝拒諫而亡,朕常以為戒,虛心求諫;而竟無諫者,何也?”李積對曰:“陛下所為盡善,群臣無得而諫。”
由此可見,謙虛、謹慎、少說話的李積,必要發言時也努力做到既要拍皇帝馬屁,也要順著皇帝,更要不得罪人,論明哲保身,李世積做的可以說是非常不錯了。
在唐高宗李治更立皇後的問題上,李世積說:“此陛下家事,何須問外人?”由此,唐高宗李治在鬥倒了反對自己的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貞觀老臣後,第一件事就是廢掉王皇後,立自己心愛的武則天為後。
世人都知道長孫無忌不可能謀反,而褚遂良也不可能成為謀反的幫兇,但他們就是以這種罪名被剝奪了一切功名貶為庶人流放在半路死掉的。】
“這個長孫無忌也是個傻的,你本事很大又如何?這偌大的中夏難道還會少了人才不成?”劉徹冷笑道。
長孫無忌和李治之間的事情讓他迴憶起了自己的舅舅田蚡,“但是唐高宗李治的手段未免過於陰狠了,沒有一點至尊的堂皇之氣。”
田蚡在劉徹坐上皇位親政之前做的一些事情確實很過分,聯合太後想要架空自己這個皇帝。
但在劉徹和太皇太後等人的反製下,王氏和田蚡還是失敗了。
而田蚡也很聰明,他在明白自己鬥不過皇帝的時候,立馬放棄了所有的權力並且以親情向武帝求情。
劉徹再怎麽冷血的一個政治生物,麵對這個小時候把他當成寶一樣嗬護的親舅舅,和母親聯手將自己親手送上皇太子、皇帝位置的親人,又怎麽可能會狠得下心去真的殺了他?
“李唐的家事比我漢家還要無情啊!”
【公元649年,重病在床的李世民自知時日無多,於是精心為兒子李治挑選輔政大臣。
除了早已相中的長孫無忌、褚遂良外,他還要挑選一位能文能武的名將。當時的李靖也已臥病在床,年紀、才能、忠心都合格的,隻剩下了李世積。
但李世積畢竟是李世民自己帶起來的老臣,他會不會願意被年輕的李治駕馭?
這是個問題。為了測試這位老將的覺悟,李世民毫無理由的將其貶到偏遠的疊州當都督,並吩咐李治:“李世積才智有餘,但沒享受過你的恩德,我擔心他不會敬服你。我現在將把降職,假如他即刻就走,等我死後,你以後把他引為親信;如果有一絲猶豫,立即殺掉他。”
詔令下來後,李世積秒懂皇帝的用心。他接到命令後連家都沒迴,幾乎立即動身出發。沒多久,李世民去世,李治按照父親的吩咐召迴李世積、任命為宰相,從此這位老將成了年輕唐高宗的頭號心腹。
憑著傑出的能力、忠誠的職場態度、讓人無從指責的品格、圓滑的處事方式、高超的政治智慧,李世積一生出將入相、功勳卓越,武能開疆拓土、文能治國安邦,深受李淵、李世民、李治、武則天三任帝王、一任女帝的信任,就像他臨終前所說的那樣:“我山東一田夫耳,攀附明主,濫居富貴,位極三台,年將八十......”,標準的人生贏家。
對於自己的成功,李世積自己認為秘訣很簡單:嚴格管束言行、慎交朋友。對於我們現代人而言,這也有可供借鑒的積極意義。
李淵認為李世積是一個“純臣”。
上乃歎曰:“徐世積不背德,不邀功,真純臣也!”
李世民認為李世積是一個有格局有智謀的文武大才,“上嚐謂侍臣曰:“於今名將,惟世積、道宗、萬徹三人而已,世積、道宗不能大勝,亦不大敗,萬徹非大勝則大敗。””
在此之前,李世民還對李世積說過:“朕思屬幼孤,無易公者。公昔不遺李密,豈負朕哉?”
而李世積的同僚們對他的評價也很高。
《舊唐書》裏麵是這樣記載的:侍禦史洛陽賈言忠奉使自遼東還,上問以軍事,言忠對曰:“高麗必平。”上曰:“卿何以知之?”......
上又問:“遼東諸將孰賢?”對曰:“薛仁貴勇冠三軍;龐同善雖不善鬥,而持軍嚴整;高侃勤儉自處,忠果有謀;契苾何力沉毅能斷,雖頗忌前,而有統禦之才;
然夙夜小心,忘身憂國,皆莫及李積也。”上深然其言。
李世積他自己經常跟人吹噓自己年輕時的往事,他說:
“我年十二三時為亡賴賊,逢人則殺。十四五為難當賊,有所不愜則殺人。十七八為佳賊,臨陳乃殺之。二十為大將,用兵以救人死。”
不過,明代的李東陽據此寫了一首詩:
亡賴賊,逢人殺。難當賊,不平殺。為佳賊,臨陣殺。為大將,見賊殺。
少年作賊不愛身,逢時幸作幹城臣。宮中一言後宮易,終負先朝為國賊。
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而李世積在唐高宗李治廢立皇後的問題上,他的一句話“此陛下家事,何須問外人。”正好印證了一言喪邦這句話。
之所以會有喪邦之言,對於封建社會時期來說,武則天作為李家媳婦篡權稱帝本就是謀逆之舉。況且自從武則天之後,再無皇後輔政的例子了,可以說她自己當皇帝爽了,過了一把癮,但也把後世所有皇帝娘家的政治信譽玩沒了:皇帝以後連自己的親娘都不能信任了。
當然,李世積為了自保,默認皇帝的選擇也未嚐不是一件識時務之舉。不得不說,初唐三大戰神李靖、李積、蘇定方三人的結局都是完美落寞的。】
大唐甘露殿裏
長孫無忌涕淚橫流的哭訴著,掛在他臉上的鼻涕要比前些日子裏給皇子小青雉擦得還要多。“陛下,您難道能不了解臣的心性和品格嗎?臣怎麽可能會造大唐的反啊!”
皇帝是我發小,皇後是我妹妹,皇子是我外甥,受寵的公主更是我的親外甥女,我,長孫無忌,鮮卑貴族,李唐國戚,天生貴胄,怎麽可能想不開去造反?
關於皇子治的事情李世民不想再去了解那麽多了,這個兒子的上位其實本就是自己晚年逼反了太子,搞廢了嫡子爭寵,害的原本無緣的李治忽然變成了唯一人選。
現在李世民更關心的是李治時期大唐發生了什麽,那時候的大唐出現的問題對於現在的大唐有什麽啟發。
所以,李二看都沒看長孫無忌一眼,直接一腳踹開這個煩人精,他看向李靖和李世積等人,鄭重的問道:“我大唐訓練水師從海陸兩路夾擊高句麗的話,勝算真的能如天幕所推測的那樣嗎?”
小心翼翼但心中難掩滅高句麗這潑天大功勞而欣喜的李世積謹慎的說道:“高句麗乃是大唐的大敵,對陛下您未來的貞觀大戰略影響太深,不得不除,臣以為可以訓練海軍攻夷洲島作為嚐試!”
隋煬帝東征沒有拿下高句麗,反而折戟在那裏人都差點沒了。
而千古一帝李世民更是未能一戰滅其國,隻是將高句麗的手腳全部斬斷,逼到了大山裏。
兩個皇帝兩朝人都沒有能夠做到的事情,讓李世積給誅滅了,此等功績有兩個皇帝的襯托之下,李世積自然顯得無比耀眼。
所以,現在的李世積根本不管哪個皇子的事情,就算曆史重來他也願意順從著李治的意思,因為這個功勞他太大了啊!
好家夥,合著是不是你們都姓李,所以你們才是一家人?
親舅舅和你不一個姓,還真顯著是外人了唄!
長孫無忌隻覺得自己對李唐的一片赤膽忠心此刻瓦涼瓦涼的。
【到唐高宗時,李積已經是三朝老臣了,李積在高宗朝一直官運亨通。
之後,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老臣相繼出事倒台,李積依然如魚得水。
李積能夠二次畫圖淩煙閣,位列三公,這些都說明李積越老越世故,越老越知道順從唐高宗李治。這也不處處體現了李世積的格局高、有智謀。
這一點也許跟李世積的家庭出身有關。他出自大富之家,奴仆無數、存糧堆積如山;但李家並不是為富不仁之輩,李世積和父親李蓋都樂善好施,經常賑濟貧困,即使跟自家毫無親屬關係的陌生人,也都大度的進行救助,頗有些“俠”的作風。
李世積投奔瓦崗後,考慮到“兔子不吃窩邊草”,勸說翟讓不要在家鄉附近劫掠,轉而前往“商旅之會,禦河在中,舟艦相屬”的滎陽、梁郡。
通過搶劫來往船隻,瓦崗隊伍發展迅速,規模擴張到上萬人,也因此被出自關隴貴族的李密看中。
公元617年瓦崗軍襲奪黎陽倉,其實是出自李世積的建議。當時正值中原地區爆發洪災,朝廷賑災不及時,每天餓死的百姓多達數萬人;徐世積向李密建議:“天下大亂,本為饑饉。今更得黎陽倉,大事濟矣。”
饑餓加速了隋王朝的覆滅,但也成了起義軍手中的武器,瓦崗軍先後占領迴洛倉、黎陽倉,成了他們一度傲視中原的最大資本。
公元618年,李密敗給王世充後投奔李淵,但此時的李世積仍在堅守他轄區內的黎陽等十多個郡,與當時李唐占據的關中、河東地區並不相接。
不久後,曾經的瓦崗同僚魏征前來分析形勢,李世積決定歸順李淵。
但他認為,自己鎮守的十多個郡並不是自己的,而是是李密的,所以他不能用這些資本為自己尋求富貴:“吾若上表獻之,是利主之敗,自為功以邀富貴也,吾實恥之”,所以他派使者前往長安,把轄區內所有人口、庫府、兵馬、糧草等數據報告給李密,請他獻給李淵。
李淵得知後感歎道:“徐世積不背德,不邀功,真純臣也!”由此對其賜姓李,並委托其和郭孝恪全權負責經營虎牢以東地區。
同年,李密叛逃,被唐將盛彥師設伏襲殺。李淵派人把李密首級送去黎陽,以觀察李世積的反應。
這其實是個大難題,如果李世積無動於衷,會顯得無情無義;但如果反應過激,也有可能陷自己於絕境之中。
但李世積並沒有患得患失,他大大方方的上表李淵,請求讓自己為李密下葬;在收到李密遺體後,他率領麾下全軍素服,以君臣之禮將其風光下葬,由於李密向來得人心,許多將士痛哭以至嘔血。
但在葬禮完畢後,李世積率領將士們繼續為大唐效忠,從頭至尾坦坦蕩蕩、公私分明,他的這番舉動,再次博得了包括關中貴族在內的天下人的敬佩。
而後來唐軍攻破洛陽、俘獲單雄信後,李世積曾表態願意用自己所有爵位、待遇來換取這位老友一命;在被李世民拒絕後,他毫不避嫌前往刑場,割下自己腿上一塊肉為單雄信送行,並承擔了照顧其妻兒的責任。】
“若是淮陰侯能像此人一樣多一些情商,那麽乃公也不會默認她們對功臣痛下黑手了。”
劉邦看到了這裏,心情有些失落。他曾經也有一群忠心的好兄弟,也有那種決勝千裏不敗的將軍。
韓信是建立大漢最大的功臣之一,他一個人解決掉的敵人占整個大漢立國基礎的一半以上。其實捫心自問,劉邦自己也是有些是在嫉妒他的。
他,太年輕了。而他,老了。
但是,“乃公一個得了天下的人,難道就沒有一點容人之量了嗎?”
韓信很年輕,而皇帝身體早就不行了,但是皇帝信任他的本事,可他的情商卻和本事不匹配,讓皇帝很難相信自己去了以後,韓信會不會被有心之人利用。
“淮陰侯啊淮陰侯,若是你能有天幕之人的情商,我漢家豈會少了你的餘生和一切榮耀?”
【李積是一個聰明的人,他不會像褚遂良那樣當麵懟當今皇帝,唐高宗李治,他侍奉唐高宗李治的準則就是順從、順從、再順從,偶爾再拍拍唐高宗李治的馬屁。
李治,一個想學習他父親成為一個千古一帝般的天子,但始終沒有他父親的本事、手段、格局。褚遂良這個人很正直,是唐初非常有名的書法家和諫臣,也是李世民秦王府的老人,由於比較年輕,所以二鳳一直都在培養他為下一代皇帝。
但是李治不是李世民,所以褚遂良這把李世民留給下一代皇帝的尺子也成不了魏征。
麵臨長孫無忌的強勢,延續貞觀之治不給李治自己上手的機會,這一點上不說皇帝,那些新晉的大臣也會心裏紮根刺的,貞觀再好,但是那是前朝了,前朝的政策雖然很好但是不改變他怎麽證明本朝的實力?
而褚遂良每每正直的發言,除了讓李治羞愧和暗地裏記仇外,並不能真正的起到讓皇帝知錯能改的目的。
根據曆史記載,李治每每被這些貞觀老臣懟的下不來台的時候,隻能麵子上裝作知道錯了,迴到後宮大發脾氣,而此時隻有武則天在幫他出謀劃策。
武則天是個女人,縱然權謀手段再高,出身後宮,手段也不是正大的陽謀。
所以,很知道擺明自己身份,率先順從新皇帝所有旨意的李世積就理所當然的承受了這個天下最新的兩個至尊所有的恩寵。
“(唐高宗)上語及隋煬帝,謂侍臣曰:“煬帝拒諫而亡,朕常以為戒,虛心求諫;而竟無諫者,何也?”李積對曰:“陛下所為盡善,群臣無得而諫。”
由此可見,謙虛、謹慎、少說話的李積,必要發言時也努力做到既要拍皇帝馬屁,也要順著皇帝,更要不得罪人,論明哲保身,李世積做的可以說是非常不錯了。
在唐高宗李治更立皇後的問題上,李世積說:“此陛下家事,何須問外人?”由此,唐高宗李治在鬥倒了反對自己的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貞觀老臣後,第一件事就是廢掉王皇後,立自己心愛的武則天為後。
世人都知道長孫無忌不可能謀反,而褚遂良也不可能成為謀反的幫兇,但他們就是以這種罪名被剝奪了一切功名貶為庶人流放在半路死掉的。】
“這個長孫無忌也是個傻的,你本事很大又如何?這偌大的中夏難道還會少了人才不成?”劉徹冷笑道。
長孫無忌和李治之間的事情讓他迴憶起了自己的舅舅田蚡,“但是唐高宗李治的手段未免過於陰狠了,沒有一點至尊的堂皇之氣。”
田蚡在劉徹坐上皇位親政之前做的一些事情確實很過分,聯合太後想要架空自己這個皇帝。
但在劉徹和太皇太後等人的反製下,王氏和田蚡還是失敗了。
而田蚡也很聰明,他在明白自己鬥不過皇帝的時候,立馬放棄了所有的權力並且以親情向武帝求情。
劉徹再怎麽冷血的一個政治生物,麵對這個小時候把他當成寶一樣嗬護的親舅舅,和母親聯手將自己親手送上皇太子、皇帝位置的親人,又怎麽可能會狠得下心去真的殺了他?
“李唐的家事比我漢家還要無情啊!”
【公元649年,重病在床的李世民自知時日無多,於是精心為兒子李治挑選輔政大臣。
除了早已相中的長孫無忌、褚遂良外,他還要挑選一位能文能武的名將。當時的李靖也已臥病在床,年紀、才能、忠心都合格的,隻剩下了李世積。
但李世積畢竟是李世民自己帶起來的老臣,他會不會願意被年輕的李治駕馭?
這是個問題。為了測試這位老將的覺悟,李世民毫無理由的將其貶到偏遠的疊州當都督,並吩咐李治:“李世積才智有餘,但沒享受過你的恩德,我擔心他不會敬服你。我現在將把降職,假如他即刻就走,等我死後,你以後把他引為親信;如果有一絲猶豫,立即殺掉他。”
詔令下來後,李世積秒懂皇帝的用心。他接到命令後連家都沒迴,幾乎立即動身出發。沒多久,李世民去世,李治按照父親的吩咐召迴李世積、任命為宰相,從此這位老將成了年輕唐高宗的頭號心腹。
憑著傑出的能力、忠誠的職場態度、讓人無從指責的品格、圓滑的處事方式、高超的政治智慧,李世積一生出將入相、功勳卓越,武能開疆拓土、文能治國安邦,深受李淵、李世民、李治、武則天三任帝王、一任女帝的信任,就像他臨終前所說的那樣:“我山東一田夫耳,攀附明主,濫居富貴,位極三台,年將八十......”,標準的人生贏家。
對於自己的成功,李世積自己認為秘訣很簡單:嚴格管束言行、慎交朋友。對於我們現代人而言,這也有可供借鑒的積極意義。
李淵認為李世積是一個“純臣”。
上乃歎曰:“徐世積不背德,不邀功,真純臣也!”
李世民認為李世積是一個有格局有智謀的文武大才,“上嚐謂侍臣曰:“於今名將,惟世積、道宗、萬徹三人而已,世積、道宗不能大勝,亦不大敗,萬徹非大勝則大敗。””
在此之前,李世民還對李世積說過:“朕思屬幼孤,無易公者。公昔不遺李密,豈負朕哉?”
而李世積的同僚們對他的評價也很高。
《舊唐書》裏麵是這樣記載的:侍禦史洛陽賈言忠奉使自遼東還,上問以軍事,言忠對曰:“高麗必平。”上曰:“卿何以知之?”......
上又問:“遼東諸將孰賢?”對曰:“薛仁貴勇冠三軍;龐同善雖不善鬥,而持軍嚴整;高侃勤儉自處,忠果有謀;契苾何力沉毅能斷,雖頗忌前,而有統禦之才;
然夙夜小心,忘身憂國,皆莫及李積也。”上深然其言。
李世積他自己經常跟人吹噓自己年輕時的往事,他說:
“我年十二三時為亡賴賊,逢人則殺。十四五為難當賊,有所不愜則殺人。十七八為佳賊,臨陳乃殺之。二十為大將,用兵以救人死。”
不過,明代的李東陽據此寫了一首詩:
亡賴賊,逢人殺。難當賊,不平殺。為佳賊,臨陣殺。為大將,見賊殺。
少年作賊不愛身,逢時幸作幹城臣。宮中一言後宮易,終負先朝為國賊。
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而李世積在唐高宗李治廢立皇後的問題上,他的一句話“此陛下家事,何須問外人。”正好印證了一言喪邦這句話。
之所以會有喪邦之言,對於封建社會時期來說,武則天作為李家媳婦篡權稱帝本就是謀逆之舉。況且自從武則天之後,再無皇後輔政的例子了,可以說她自己當皇帝爽了,過了一把癮,但也把後世所有皇帝娘家的政治信譽玩沒了:皇帝以後連自己的親娘都不能信任了。
當然,李世積為了自保,默認皇帝的選擇也未嚐不是一件識時務之舉。不得不說,初唐三大戰神李靖、李積、蘇定方三人的結局都是完美落寞的。】
大唐甘露殿裏
長孫無忌涕淚橫流的哭訴著,掛在他臉上的鼻涕要比前些日子裏給皇子小青雉擦得還要多。“陛下,您難道能不了解臣的心性和品格嗎?臣怎麽可能會造大唐的反啊!”
皇帝是我發小,皇後是我妹妹,皇子是我外甥,受寵的公主更是我的親外甥女,我,長孫無忌,鮮卑貴族,李唐國戚,天生貴胄,怎麽可能想不開去造反?
關於皇子治的事情李世民不想再去了解那麽多了,這個兒子的上位其實本就是自己晚年逼反了太子,搞廢了嫡子爭寵,害的原本無緣的李治忽然變成了唯一人選。
現在李世民更關心的是李治時期大唐發生了什麽,那時候的大唐出現的問題對於現在的大唐有什麽啟發。
所以,李二看都沒看長孫無忌一眼,直接一腳踹開這個煩人精,他看向李靖和李世積等人,鄭重的問道:“我大唐訓練水師從海陸兩路夾擊高句麗的話,勝算真的能如天幕所推測的那樣嗎?”
小心翼翼但心中難掩滅高句麗這潑天大功勞而欣喜的李世積謹慎的說道:“高句麗乃是大唐的大敵,對陛下您未來的貞觀大戰略影響太深,不得不除,臣以為可以訓練海軍攻夷洲島作為嚐試!”
隋煬帝東征沒有拿下高句麗,反而折戟在那裏人都差點沒了。
而千古一帝李世民更是未能一戰滅其國,隻是將高句麗的手腳全部斬斷,逼到了大山裏。
兩個皇帝兩朝人都沒有能夠做到的事情,讓李世積給誅滅了,此等功績有兩個皇帝的襯托之下,李世積自然顯得無比耀眼。
所以,現在的李世積根本不管哪個皇子的事情,就算曆史重來他也願意順從著李治的意思,因為這個功勞他太大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