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哪些皇帝愛殺功臣?
天幕出現:皇帝怒喊欺天啦! 作者:唯唯而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人年輕的時候雖然也是個流氓之身,但是不偷不搶,有自己的誌向,所以才能在亂世之中一飛衝天啊!”大秦的左丞相馮去疾說道。
“陛下,這樣的人現在年歲還不大,確實應該盡早接到鹹陽悉心培育,將來必可為大秦增添一猛將矣!”
嬴政也是極為滿意韓信,一個懂得報恩,打仗有思路的絕世統帥要比的過很多優秀的將領。細數韓信被漢廷惦記上後的一些事,正如天幕所說的一樣,他唯一不行的地方,就是他的情商。
政治這個功利不見血的戰場上,韓信最大的缺點也是政治上最不能見到的缺點。
“此人用兵之術,千古罕見啊!他能被稱為‘兵仙’不是沒有道理的!”嬴政忽然想起了韓信的這個稱號來。
“他的功勞早就可以封王了,按道理說,劉邦沒有理由在贏下了天下之後不給他封賞,可他這人也太會挑時候了吧!”
對於這一點,嬴政也很無語。你的主公馬上就要被人圍攻殺死了,你這時候千裏迢迢的派人過來居然不是支援,而是要封賞!
這事情放在誰身上誰不急啊?
這能不給嗎?不給的話豈不是顯得主公我是個吝嗇的人,居然有功無賞,這讓天下的士子怎麽看待?
......
“論用兵連戰,乃公確實遠遠不及韓信啊!韓信之軍功,諸將第一。”劉邦看到天幕上英姿勃發的韓信,內心雖然有些糾緊,但還是嘴上為這曾經幫大漢立國建下了汗馬功勞的大將說了個公道話。
【其實,在我們的現代有曆史學家和社會學家專門的研究過曆代開國帝王和開國功臣的事跡,最後得出了一個這樣的結論。
在對待如何處置勢力龐大且在新朝根深蒂固、以及對立國之功甚大、和皇帝關係比較好的開國功勳們,皇帝的處置辦法基本上來源於他們的原生家庭的影響,或者說是出身和經曆的影響。】
“原生家庭?此為何意?”李世民眯著眼睛,不解的問道。
大唐的宰相杜如晦雖然一向足智多謀,此時也不好從他淵博的學問裏為陛下解讀,他說道:“應該是一個和天幕之前說過的‘生產資料’一樣的詞匯,來自後世學問裏的一個詞語!”
二鳳微微頷首,他覺得應該也是如老杜所說的一樣。
但看到天幕由於韓信這樣有著滔天大功卻身死族滅的下場,接下來要講一下開國皇帝和開國元勳之間的事情,他倒是頗有興趣的先舒緩了一下自己的坐姿。
繼續講啊,朕聽著呢!反正再怎麽講,朕也是對待手下人最好的那一批!
【唐太宗李世民,他的父親是隋朝唐國公李淵,李淵的母親是獨孤氏的六女,也就是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的發妻,獨孤伽羅的親妹妹,而李淵就是隋文帝的侄子。
李世民在年輕的時候,李氏還沒有參與隋末諸侯爭霸之前就已經有了一個“太原公子”的美名。
我們都知道,雖然唐朝是由唐高祖李淵建立的,但是對於建唐功勞最大的則是李世民以及他手下的天策府的文臣武將,他們可以完全說是大唐的開國元勳們。
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出身於一個官宦家庭,其父趙弘殷乃是後周的護聖指揮使,是一個正兒八經的正三品官員。
其祖父乃是地方刺史,宋朝規定刺史是從五品官員,但是唐朝則是規定上州刺史為從三品,中州刺史為正四品,下州刺史為正五品。
況且自古以來地方長官總的來說也是一方的封疆大吏。
趙匡胤的曾祖父是唐朝時期的禦史中丞,按照唐法規定,禦史中丞是禦史台禦史大夫的副手,乃正五品官員。
趙匡胤的太祖父是唐朝的地方縣令,是從八品的官員。
再往上數幾代,趙家也是大唐的官員,完全可以說趙匡胤是官宦世家出身的。
從這兩位自幼生活條件優渥、社會地位處於上層的領導者處事方法中我們可以觀察到一個規律:
他們在麵對功臣集團的手段想到的首先不是忌憚、對抗等手段。
李世民建淩煙閣,朱元璋清洗功臣譜。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劉邦大殺異性王。
借用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的說法是:人是有能量的。底層人就算翻身做了主人,能量還是不足的,所以鎮不住,坐不穩才是真正的原因!
當然,部分網友也有自己的觀點:“出身高貴的多數都是先殺自家人,比如李世民,趙光義。自己人殺完了摟草打兔子才會殺一些反對派。”
“底層出身的皇帝他的功臣是和他一起摸爬滾打出來的,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兄弟相稱,一旦有了上下尊卑就會產生裂痕。而世家大族出身的皇帝,他們的功臣從一開始就和他有著尊卑體係。如劉邦朱元璋他們的功臣前期都稱唿其為大哥。而像楊堅李世民他們的功臣從一開始就尊稱將軍,公子,秦王。”
“因為楊廣這類有自己的固有勢力,靠團體勢力製衡。朱元璋這種是靠個人去製衡,個體生命結束後沒有可以用來製衡的勢力。”
“出身世族的一開始就定下了君臣之別。出身底層的一開始都是兄弟,你能做我也能做。”
首先,我們要研究帝王殺戮功臣,可以從五個方麵來講:
第一就是為了維護帝王威嚴:這些皇帝出身低微,在起義過程中與功臣們稱兄道弟,但一旦登上皇位,身份地位發生了巨大變化。
功臣們對皇帝的過去過於了解,可能會在不經意間觸犯皇帝的威嚴,甚至有泄露皇帝一些不光彩往事的風險,這對皇帝的權威構成了潛在威脅。
更多的方麵就是防止功高震主:功臣們在建立王朝的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威望和勢力可能會對皇帝的統治地位產生威脅。
如果功臣還受到百姓的愛戴,其影響力可能會超過皇帝,這對於皇帝來說是極為危險的,因此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不得不對功臣采取行動。
像朱元璋晚年屠戮淮西勳貴,則是另一方麵了,就是為下一代鋪路:皇帝考慮到自己的繼承人可能無法駕馭這些功臣。
功臣們往往以戰功自居,對年輕的繼承人可能缺乏敬畏之心。
為了確保王朝的長治久安,皇帝選擇在自己在世時除掉功臣,為子孫後代消除隱患。
還有的就是權力合法性的擔憂:底層出身的皇帝通過推翻前朝統治獲得權力,他們對自己權力的合法性存在天然的擔憂,擔心別人也可能以同樣的方式推翻自己的政權。
因此,他們對功臣的忠誠度持有懷疑態度,認為功臣可能會成為潛在的顛覆力量。
從性格和經曆的影響來說:劉邦和朱元璋等人在長期的艱苦鬥爭中形成了多疑的性格。
他們經曆了無數的生死考驗,對權力的渴望和對危險的敏感使他們難以信任他人,尤其是那些手握重兵、威望極高的功臣。
當然,也不是貴族出身的皇帝就不會殺戮功臣,底層出身的皇帝就一定會殺戮功臣,皇帝是否會屠殺自己的功臣,主要還是基於“功高震主”、“皇嗣年幼”、“皇帝年衰”、“功臣集團違法犯忌”等方麵來講的。
例如李世民晚年就是生怕李靖死在了自己後麵,直到貞觀十七年,李靖去世之後,李世民才舒緩了一口氣。他是不怕李靖的,但是他怕自己的繼承者們無法馴服李靖這樣的人才。
例如朱元璋殺戮功臣,主要的原因還是淮西勳貴結黨營私,仗著自己的身份、地位、功勞公然違抗國法皇命、破壞皇室權威、以及淮西勳貴的繼承者懿文太子朱標的離世會讓這個勳貴集團陷入到群龍無首的地步。
像秦始皇沒有大肆屠戮功臣的原因可能是和李世民有些相似的,他們建立自己王朝的時候都很年輕,嬴政十三歲登基,二十一歲親政,三十九歲一統六國即皇帝位置,而當時大秦中樞的高官們多沒有嬴政的年齡小,年齡相當和比他小的一般也是他自己親手培養出來的親信和秦朝的死忠,例如蒙氏家族等。
李世民十六歲勸父起兵,十七歲名滿天下,二十歲天下無雙,二十八歲登基為帝,而他秦王府的文武們,最年輕的也要比他大上個六歲,最老的就是淩煙閣二十四臣的李靖了,隻比李淵小了幾歲而已。
當然,同樣底層出身的皇帝裏還有東漢開國皇帝的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追隨他的文武們基本都得到了善終。
所以,歸根結底,底層出身和貴族出身的皇帝對待功臣的態度基本上還是源於這個功臣有沒有“恃寵而驕”、“功高震主”、“自恃功高而枉法”等方麵來說的。
畢竟他們已經不再是那個當初的“主公”了,而是一個國家的元首,要從國家更深遠的層麵來解決和看待問題。】
“陛下,這樣的人現在年歲還不大,確實應該盡早接到鹹陽悉心培育,將來必可為大秦增添一猛將矣!”
嬴政也是極為滿意韓信,一個懂得報恩,打仗有思路的絕世統帥要比的過很多優秀的將領。細數韓信被漢廷惦記上後的一些事,正如天幕所說的一樣,他唯一不行的地方,就是他的情商。
政治這個功利不見血的戰場上,韓信最大的缺點也是政治上最不能見到的缺點。
“此人用兵之術,千古罕見啊!他能被稱為‘兵仙’不是沒有道理的!”嬴政忽然想起了韓信的這個稱號來。
“他的功勞早就可以封王了,按道理說,劉邦沒有理由在贏下了天下之後不給他封賞,可他這人也太會挑時候了吧!”
對於這一點,嬴政也很無語。你的主公馬上就要被人圍攻殺死了,你這時候千裏迢迢的派人過來居然不是支援,而是要封賞!
這事情放在誰身上誰不急啊?
這能不給嗎?不給的話豈不是顯得主公我是個吝嗇的人,居然有功無賞,這讓天下的士子怎麽看待?
......
“論用兵連戰,乃公確實遠遠不及韓信啊!韓信之軍功,諸將第一。”劉邦看到天幕上英姿勃發的韓信,內心雖然有些糾緊,但還是嘴上為這曾經幫大漢立國建下了汗馬功勞的大將說了個公道話。
【其實,在我們的現代有曆史學家和社會學家專門的研究過曆代開國帝王和開國功臣的事跡,最後得出了一個這樣的結論。
在對待如何處置勢力龐大且在新朝根深蒂固、以及對立國之功甚大、和皇帝關係比較好的開國功勳們,皇帝的處置辦法基本上來源於他們的原生家庭的影響,或者說是出身和經曆的影響。】
“原生家庭?此為何意?”李世民眯著眼睛,不解的問道。
大唐的宰相杜如晦雖然一向足智多謀,此時也不好從他淵博的學問裏為陛下解讀,他說道:“應該是一個和天幕之前說過的‘生產資料’一樣的詞匯,來自後世學問裏的一個詞語!”
二鳳微微頷首,他覺得應該也是如老杜所說的一樣。
但看到天幕由於韓信這樣有著滔天大功卻身死族滅的下場,接下來要講一下開國皇帝和開國元勳之間的事情,他倒是頗有興趣的先舒緩了一下自己的坐姿。
繼續講啊,朕聽著呢!反正再怎麽講,朕也是對待手下人最好的那一批!
【唐太宗李世民,他的父親是隋朝唐國公李淵,李淵的母親是獨孤氏的六女,也就是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的發妻,獨孤伽羅的親妹妹,而李淵就是隋文帝的侄子。
李世民在年輕的時候,李氏還沒有參與隋末諸侯爭霸之前就已經有了一個“太原公子”的美名。
我們都知道,雖然唐朝是由唐高祖李淵建立的,但是對於建唐功勞最大的則是李世民以及他手下的天策府的文臣武將,他們可以完全說是大唐的開國元勳們。
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出身於一個官宦家庭,其父趙弘殷乃是後周的護聖指揮使,是一個正兒八經的正三品官員。
其祖父乃是地方刺史,宋朝規定刺史是從五品官員,但是唐朝則是規定上州刺史為從三品,中州刺史為正四品,下州刺史為正五品。
況且自古以來地方長官總的來說也是一方的封疆大吏。
趙匡胤的曾祖父是唐朝時期的禦史中丞,按照唐法規定,禦史中丞是禦史台禦史大夫的副手,乃正五品官員。
趙匡胤的太祖父是唐朝的地方縣令,是從八品的官員。
再往上數幾代,趙家也是大唐的官員,完全可以說趙匡胤是官宦世家出身的。
從這兩位自幼生活條件優渥、社會地位處於上層的領導者處事方法中我們可以觀察到一個規律:
他們在麵對功臣集團的手段想到的首先不是忌憚、對抗等手段。
李世民建淩煙閣,朱元璋清洗功臣譜。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劉邦大殺異性王。
借用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的說法是:人是有能量的。底層人就算翻身做了主人,能量還是不足的,所以鎮不住,坐不穩才是真正的原因!
當然,部分網友也有自己的觀點:“出身高貴的多數都是先殺自家人,比如李世民,趙光義。自己人殺完了摟草打兔子才會殺一些反對派。”
“底層出身的皇帝他的功臣是和他一起摸爬滾打出來的,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兄弟相稱,一旦有了上下尊卑就會產生裂痕。而世家大族出身的皇帝,他們的功臣從一開始就和他有著尊卑體係。如劉邦朱元璋他們的功臣前期都稱唿其為大哥。而像楊堅李世民他們的功臣從一開始就尊稱將軍,公子,秦王。”
“因為楊廣這類有自己的固有勢力,靠團體勢力製衡。朱元璋這種是靠個人去製衡,個體生命結束後沒有可以用來製衡的勢力。”
“出身世族的一開始就定下了君臣之別。出身底層的一開始都是兄弟,你能做我也能做。”
首先,我們要研究帝王殺戮功臣,可以從五個方麵來講:
第一就是為了維護帝王威嚴:這些皇帝出身低微,在起義過程中與功臣們稱兄道弟,但一旦登上皇位,身份地位發生了巨大變化。
功臣們對皇帝的過去過於了解,可能會在不經意間觸犯皇帝的威嚴,甚至有泄露皇帝一些不光彩往事的風險,這對皇帝的權威構成了潛在威脅。
更多的方麵就是防止功高震主:功臣們在建立王朝的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威望和勢力可能會對皇帝的統治地位產生威脅。
如果功臣還受到百姓的愛戴,其影響力可能會超過皇帝,這對於皇帝來說是極為危險的,因此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不得不對功臣采取行動。
像朱元璋晚年屠戮淮西勳貴,則是另一方麵了,就是為下一代鋪路:皇帝考慮到自己的繼承人可能無法駕馭這些功臣。
功臣們往往以戰功自居,對年輕的繼承人可能缺乏敬畏之心。
為了確保王朝的長治久安,皇帝選擇在自己在世時除掉功臣,為子孫後代消除隱患。
還有的就是權力合法性的擔憂:底層出身的皇帝通過推翻前朝統治獲得權力,他們對自己權力的合法性存在天然的擔憂,擔心別人也可能以同樣的方式推翻自己的政權。
因此,他們對功臣的忠誠度持有懷疑態度,認為功臣可能會成為潛在的顛覆力量。
從性格和經曆的影響來說:劉邦和朱元璋等人在長期的艱苦鬥爭中形成了多疑的性格。
他們經曆了無數的生死考驗,對權力的渴望和對危險的敏感使他們難以信任他人,尤其是那些手握重兵、威望極高的功臣。
當然,也不是貴族出身的皇帝就不會殺戮功臣,底層出身的皇帝就一定會殺戮功臣,皇帝是否會屠殺自己的功臣,主要還是基於“功高震主”、“皇嗣年幼”、“皇帝年衰”、“功臣集團違法犯忌”等方麵來講的。
例如李世民晚年就是生怕李靖死在了自己後麵,直到貞觀十七年,李靖去世之後,李世民才舒緩了一口氣。他是不怕李靖的,但是他怕自己的繼承者們無法馴服李靖這樣的人才。
例如朱元璋殺戮功臣,主要的原因還是淮西勳貴結黨營私,仗著自己的身份、地位、功勞公然違抗國法皇命、破壞皇室權威、以及淮西勳貴的繼承者懿文太子朱標的離世會讓這個勳貴集團陷入到群龍無首的地步。
像秦始皇沒有大肆屠戮功臣的原因可能是和李世民有些相似的,他們建立自己王朝的時候都很年輕,嬴政十三歲登基,二十一歲親政,三十九歲一統六國即皇帝位置,而當時大秦中樞的高官們多沒有嬴政的年齡小,年齡相當和比他小的一般也是他自己親手培養出來的親信和秦朝的死忠,例如蒙氏家族等。
李世民十六歲勸父起兵,十七歲名滿天下,二十歲天下無雙,二十八歲登基為帝,而他秦王府的文武們,最年輕的也要比他大上個六歲,最老的就是淩煙閣二十四臣的李靖了,隻比李淵小了幾歲而已。
當然,同樣底層出身的皇帝裏還有東漢開國皇帝的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追隨他的文武們基本都得到了善終。
所以,歸根結底,底層出身和貴族出身的皇帝對待功臣的態度基本上還是源於這個功臣有沒有“恃寵而驕”、“功高震主”、“自恃功高而枉法”等方麵來說的。
畢竟他們已經不再是那個當初的“主公”了,而是一個國家的元首,要從國家更深遠的層麵來解決和看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