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一個多月前,欽差大臣兵部尚書上官伯泰就來到了梁州府。
那時,秦王李傑正好在萬州府的府衙裏,和羋宸華商量如何把那些從鄢都來的文人學子們招待好,秦王李傑雖是接到了去見欽差大臣的飛鴿傳書,一根筋上來,根本就不迴梁州府去見欽差大臣。
不見欽差大臣,這天下,秦王李傑是第一人。
而且,最讓人啼笑皆非的是,秦王李傑給欽差大臣迴了一個飛鴿傳書。
告訴欽差大臣,本王在萬州府和大楚國的羋宸華在商量大事,脫不了身。
如果欽差大臣等不住,可以自個打道迴府。
上官伯泰收到王爺的飛鴿傳書,非但沒有不高興,還即刻給王爺飛鴿傳書迴信,請王爺大事為重。
而且,還把這些情況,一五一十地寫成奏折,讓人八百裏加急送迴長安。
李源收到上官伯泰夫人奏折,看了之後,笑得差點合不攏嘴,也是即刻禦筆一封,上官大人,你如果有膽,直接去萬州府讓六皇子見欽差大臣,如果沒有膽,就在梁州府好好等著,等六皇子來見欽差大臣。
上官伯泰在梁州府等來皇上八百裏加急的禦筆,看後哭笑不得。
他大唐國的欽差大臣到大楚國的地界去讓王爺來見,這個,不是有沒有膽的問題......
上官伯泰就隻有老老實實在梁州府坐等王爺來見欽差大臣了。
可是,上官伯泰還沒有等上一日,又接到王爺的飛鴿傳書,王爺要他不要在梁州府空等本王,那是很無聊的事,給他安排了活路,不讓欽差大臣閑著。
王爺要他這個欽差大臣推薦官員,因為接收了萬州府後,萬州府需要大量的官員,這事馬虎不得。
而且,還在飛鴿傳書裏特別說明,如果上官大人推薦的官員是濫竽充數之輩,或者是徇私枉法之輩,本王就要找他這個舉薦人的麻煩。
上官伯泰剛剛看到王爺的飛鴿傳書後就炸毛了,你皇帝老爹是派我來監督你的,還帶著尚方寶劍,聽著是多麽的威風。
卻沒有想到被......
差點說出“被你這憨傻小子”這樣的話來。
卻沒有想到被王爺抓了壯丁,給王爺辦事來了。
你要官員,直接找你皇帝老爹要就是,找他幹啥?
上官伯泰還沒有來得及給王爺飛鴿傳書迴話,又收到了王爺的飛鴿傳書。
王爺直接告訴上官大人,本王要找父皇要官員,這些官員感覺就是父皇的眼線,本王不自在,而且這些官員要是無能之輩,或者是徇私枉法之輩,本王要處罰這些人,就是打父皇的臉。
打皇帝老爹臉的事,本王不會做。
所以隻有找上官大人幫忙。
原因很簡單,本王在朝堂沒有了解的人,隻有對上官大人了解一些。
而且要是上官大人舉薦的官員是無能之輩,或者是貪贓枉法之輩,本王可以沒有顧慮地處理。
王爺這一個飛鴿傳書讓上官伯泰不僅炸毛,還氣得三屍暴跳,又差點問候王爺的祖宗。
不過,心裏卻是極為的舒坦,說明,這個......
差點想到“女婿大人”的稱唿,又差點扇自己一個耳光,想的啥?
說明,這個王爺信任他。
雖是如此,上官伯泰還是把王爺要他推薦官員的事密奏給了皇上。
舉薦官員不是小事。
............
長安。
“甘露殿”
李源不緊不慢翻閱上官伯泰的密奏。
一連看了好幾遍後,李源把密奏冷不防地甩給秦公公。
秦公公貌似杵在禦案旁,微低埋著頭,半抱著拂塵,暗暗打盹。
但是,在皇上把密奏冷不防甩給他時,秦公公穩穩地接住了。
“你看看吧!”
李源順手端茶杯,喝茶。
既然是皇上讓看,秦公公就打開了密奏,很快看完,上前兩步,把密奏端端正正放迴在皇上的禦案上。
“老奴不敢說。”
秦公公微微躬身道。
“你這老家夥,又給朕玩虛的,是不是?”
李源一邊喝茶,一邊瞟一眼秦公公。
沒有絲毫生氣的意思。
秦公公咧嘴一笑,道:“秦王殿下是直來直去的人,此事,秦王殿下是不願皇上把這事拿到朝堂上來議......”
“是為了避免大臣們為舉薦自己的人,而爭鬧不休......”
秦公公雖然沒有明說是幾位皇子殿下要為舉薦官員而爭鬧不休,李源心裏自然明白,閉著眼聽秦公公說。
“秦王殿下此舉,也是為皇上排憂解難......”
排憂解難的意思很明確,秦王殿下不讓父皇為平衡朝堂關係而燒腦。
當然,秦公公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李源心裏想的。
“秦王殿下把這事交給上官大人,是因為上官大人是秉公之人......”
秦公公見皇上開始沉思,便住了嘴,微埋頭,半抱浮塵。
李源確實陷入了沉思,一炷香後,李源緩緩抬眼。
“讓他留在萬州府也好。”
接著,又道:“秦公公,你派兩個人給六皇子,記住,這兩個人隻聽六皇子的,而且又要外人不易察覺......”
秦公公完全明白皇上的意思,應一聲,此事,他必須親自安排。
............
“天門關”
“黑纓軍”軍營。
秦王李傑和上官伯泰在“黑纓軍”一名副將的陪同下,登上了點將台。
校場上四千多名“黑纓軍”鎧甲鮮明地步兵將士,和五百名鐵騎將士,已經雄赳赳,氣昂昂地列著隊,等著秦王殿下的檢閱。
所有的將士都憋著一股勁,不能讓秦王殿下對他們失望。
“黑纓軍”副將揮動手中令旗。
“咚”
“咚”
“咚”
三聲整齊的鼓聲之後。
“嗚——”
又是號角長鳴。
號角長鳴之後,餘音未遠,副將筆挺立正,朗聲道:“升旗——”
聲音一落,號角之聲又起,同時,隻見六個“黑纓軍”戰士牽展平一麵鮮豔的大唐國旗,在二十名“黑纓軍”戰士的護衛下,邁著矯健沉穩的步伐,走向點將台一側的旗杆。
那時,秦王李傑正好在萬州府的府衙裏,和羋宸華商量如何把那些從鄢都來的文人學子們招待好,秦王李傑雖是接到了去見欽差大臣的飛鴿傳書,一根筋上來,根本就不迴梁州府去見欽差大臣。
不見欽差大臣,這天下,秦王李傑是第一人。
而且,最讓人啼笑皆非的是,秦王李傑給欽差大臣迴了一個飛鴿傳書。
告訴欽差大臣,本王在萬州府和大楚國的羋宸華在商量大事,脫不了身。
如果欽差大臣等不住,可以自個打道迴府。
上官伯泰收到王爺的飛鴿傳書,非但沒有不高興,還即刻給王爺飛鴿傳書迴信,請王爺大事為重。
而且,還把這些情況,一五一十地寫成奏折,讓人八百裏加急送迴長安。
李源收到上官伯泰夫人奏折,看了之後,笑得差點合不攏嘴,也是即刻禦筆一封,上官大人,你如果有膽,直接去萬州府讓六皇子見欽差大臣,如果沒有膽,就在梁州府好好等著,等六皇子來見欽差大臣。
上官伯泰在梁州府等來皇上八百裏加急的禦筆,看後哭笑不得。
他大唐國的欽差大臣到大楚國的地界去讓王爺來見,這個,不是有沒有膽的問題......
上官伯泰就隻有老老實實在梁州府坐等王爺來見欽差大臣了。
可是,上官伯泰還沒有等上一日,又接到王爺的飛鴿傳書,王爺要他不要在梁州府空等本王,那是很無聊的事,給他安排了活路,不讓欽差大臣閑著。
王爺要他這個欽差大臣推薦官員,因為接收了萬州府後,萬州府需要大量的官員,這事馬虎不得。
而且,還在飛鴿傳書裏特別說明,如果上官大人推薦的官員是濫竽充數之輩,或者是徇私枉法之輩,本王就要找他這個舉薦人的麻煩。
上官伯泰剛剛看到王爺的飛鴿傳書後就炸毛了,你皇帝老爹是派我來監督你的,還帶著尚方寶劍,聽著是多麽的威風。
卻沒有想到被......
差點說出“被你這憨傻小子”這樣的話來。
卻沒有想到被王爺抓了壯丁,給王爺辦事來了。
你要官員,直接找你皇帝老爹要就是,找他幹啥?
上官伯泰還沒有來得及給王爺飛鴿傳書迴話,又收到了王爺的飛鴿傳書。
王爺直接告訴上官大人,本王要找父皇要官員,這些官員感覺就是父皇的眼線,本王不自在,而且這些官員要是無能之輩,或者是徇私枉法之輩,本王要處罰這些人,就是打父皇的臉。
打皇帝老爹臉的事,本王不會做。
所以隻有找上官大人幫忙。
原因很簡單,本王在朝堂沒有了解的人,隻有對上官大人了解一些。
而且要是上官大人舉薦的官員是無能之輩,或者是貪贓枉法之輩,本王可以沒有顧慮地處理。
王爺這一個飛鴿傳書讓上官伯泰不僅炸毛,還氣得三屍暴跳,又差點問候王爺的祖宗。
不過,心裏卻是極為的舒坦,說明,這個......
差點想到“女婿大人”的稱唿,又差點扇自己一個耳光,想的啥?
說明,這個王爺信任他。
雖是如此,上官伯泰還是把王爺要他推薦官員的事密奏給了皇上。
舉薦官員不是小事。
............
長安。
“甘露殿”
李源不緊不慢翻閱上官伯泰的密奏。
一連看了好幾遍後,李源把密奏冷不防地甩給秦公公。
秦公公貌似杵在禦案旁,微低埋著頭,半抱著拂塵,暗暗打盹。
但是,在皇上把密奏冷不防甩給他時,秦公公穩穩地接住了。
“你看看吧!”
李源順手端茶杯,喝茶。
既然是皇上讓看,秦公公就打開了密奏,很快看完,上前兩步,把密奏端端正正放迴在皇上的禦案上。
“老奴不敢說。”
秦公公微微躬身道。
“你這老家夥,又給朕玩虛的,是不是?”
李源一邊喝茶,一邊瞟一眼秦公公。
沒有絲毫生氣的意思。
秦公公咧嘴一笑,道:“秦王殿下是直來直去的人,此事,秦王殿下是不願皇上把這事拿到朝堂上來議......”
“是為了避免大臣們為舉薦自己的人,而爭鬧不休......”
秦公公雖然沒有明說是幾位皇子殿下要為舉薦官員而爭鬧不休,李源心裏自然明白,閉著眼聽秦公公說。
“秦王殿下此舉,也是為皇上排憂解難......”
排憂解難的意思很明確,秦王殿下不讓父皇為平衡朝堂關係而燒腦。
當然,秦公公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李源心裏想的。
“秦王殿下把這事交給上官大人,是因為上官大人是秉公之人......”
秦公公見皇上開始沉思,便住了嘴,微埋頭,半抱浮塵。
李源確實陷入了沉思,一炷香後,李源緩緩抬眼。
“讓他留在萬州府也好。”
接著,又道:“秦公公,你派兩個人給六皇子,記住,這兩個人隻聽六皇子的,而且又要外人不易察覺......”
秦公公完全明白皇上的意思,應一聲,此事,他必須親自安排。
............
“天門關”
“黑纓軍”軍營。
秦王李傑和上官伯泰在“黑纓軍”一名副將的陪同下,登上了點將台。
校場上四千多名“黑纓軍”鎧甲鮮明地步兵將士,和五百名鐵騎將士,已經雄赳赳,氣昂昂地列著隊,等著秦王殿下的檢閱。
所有的將士都憋著一股勁,不能讓秦王殿下對他們失望。
“黑纓軍”副將揮動手中令旗。
“咚”
“咚”
“咚”
三聲整齊的鼓聲之後。
“嗚——”
又是號角長鳴。
號角長鳴之後,餘音未遠,副將筆挺立正,朗聲道:“升旗——”
聲音一落,號角之聲又起,同時,隻見六個“黑纓軍”戰士牽展平一麵鮮豔的大唐國旗,在二十名“黑纓軍”戰士的護衛下,邁著矯健沉穩的步伐,走向點將台一側的旗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