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南北烽煙左右為難 剿撫方略首鼠兩端(五)
正德一愣,知道李東陽火大了,隻不過修養到家,不像愣頭青,一上火往往失控,犯顏直諫,好光宗耀祖。
他息事寧人說:
“朕也知道這樣做不好,可在大內跟老先生談事,總有個拘束。在老先生家裏,有什麽話可以暢所欲言。”
正德坐下,讓跟隨他的人都出去,然後賜李東陽坐。
“兵部議調邊兵,老先生以為如何?”
“那就得看陛下想戰想撫了。”
“老先生以為戰好,還是撫好?”
“京畿流賊皆朝廷編氓,悖理犯法,非夷狄可比。今攻破州縣,拒敵官兵,百姓遭其荼毒何止千百萬。朝廷養兵百五十年,用在今天,全不奏效。而且一出師就議撫,凡有血性的人,沒有不痛心疾首,食不下咽。老臣以為除了戰,什麽也不用說。”
正德見他一個老頭子說得如此慷慨激昂,就有點不自在,便咬著牙說:
“老先生說得是,朕得讓他們屈服,讓他們知道誰更狠!”
正德說完自己也嚇了一跳,他發現自己因餘甘更崇拜她的師兄,心裏一直窩著火,這幾天來想的不是大明江山,而是想讓一個女子屈服,做為皇帝這麽打算多少有點說不過去。
於是,他緊接著又再次問:
“老先生以為調邊兵好不好?”
“老臣以為調邊兵好。京軍和衛所官兵未經戰事,積弱由來已久。邊軍久經戰場,對付流賊自然遊刃有餘。”
正德想起虞台嶺之戰。
“何以見得?”
李東陽道:“兵法雲驕兵必敗,幾個月來,流賊戰必勝攻必克,正是所謂的驕兵。”
“朕聽說他們跟官兵對陣,都要先姍罵譏笑,嘴皮子上說個痛快,然後一蜂窩殺過去,沒有一迴不將官兵殺得丟盔棄甲。朕擔心調邊兵,邊境會不會危險?”
“當年土胡滿四造反,朝廷也是調用邊兵。老臣以為邊兵也無須征調太多。現在是需要邊兵打幾次勝戰,鼓舞京軍的士氣。諸葛亮連草人都能當兵用,京軍總比草人強吧?”
正德一直舉棋不定,一是為了餘甘的緣故,二是怕調動邊兵危及邊境。原想來捉弄李東陽,不料被李東陽說服主戰,這倒是他沒有想到的。
他料到李東陽有什麽顧慮,所以直到他找上門來才說出真實想法,可他不想知道。
他還是舍不得餘甘。
“隻要打了幾次勝仗,朕不相信他們不會不接受招撫的。”
李東陽一愣。
“那夥匪首都是百戰餘賊,朝廷唯有全力剿滅方能成功。倘若先存了招撫的心,隻怕勝了幾仗後舉棋不定,給他們有機可趁,反而壞了大事。”
這道理正德想想也就明白了,他皺著眉頭問:
“那該如何強硬呢?”
“流賊投降一律以自首律處置,頒布格賞令,失機將領殺無赦!”
“全依老先生的主意吧。”
李東陽又說:
“地方上鎮守中官權力太大,搜刮勒索,令人發指。除了借進貢科名自為斂財外,各種搜刮名目層出不窮。據臣所知,就有拜見銀、須知銀、圖本銀、稅課司銀、出辦椿草銀、扣除驛傳銀、馬價銀、快手月錢銀、河夫歇役銀,動以數萬計。而左右用事之人,也是挖空心思抽分勒索。如果不加以約束,老臣恐怕天下之亂難以止息。”
“此事以後再議。”
正德深知緊要關頭不是改變體製的時候。地方大權在誰手裏,其實都差不多,換誰主政無關宏旨。李東陽站在他的立場,見不及此也不足責。
朱寧迴府,已是掌燈時分,廖鵬早就在他府上恭候。
“前迴如果不是朱大人仗義相救,小廖怕要讓楊一清玩死了。恰好今天我老叔從河南弄來一些特產,請大人到寒舍小酌,肯不肯賞臉?”
“聽說小廖最會享用,想必有好東西吧?恭敬不如從命。”
兩人騎馬來到廖府,廖府裏已準備好酒席,眼前方丈,水陸橫陳,極盡奢侈。喝到半夜,兩人都醉得一塌糊塗。
廖鵬口齒不清說:
“還有一樣好東西,大人見識見識。可先說好了,看了可不許動什麽歪主意。”
朱寧也是口齒不清問:
“什麽稀罕的玩意兒,讓小廖如此珍重呢?”
“準叫你大開眼界。”說著迴頭吩咐丫環,“叫四麵觀音出來敬朱大人兩杯。”
朱寧心裏一動。
“四麵觀音?是個絕色女子吧?”
他見廖鵬點著頭,又說:
“我還以為是什麽東西呢,女人嘛,我見的還少嗎?還是喝個痛快正經。”
說著又跟廖鵬幹了幾杯。忽然有個清脆的聲音傳來:
“灌得摸不著頭腦了吧?跟你說不會喝少喝,就會逞能。”
那聲音傳進朱寧的耳朵,他隻覺得心讓人輕輕撫摸一下,整個身子頓時酥了半個,連酒也醒了幾分。
抬頭一看,隻見前麵站著一個妙齡女子,竟是平生沒有見過這麽美貌的,房間也似乎因為她的容顏而忽然亮了許多。
四麵觀音雖然跟廖鵬說話,眼睛卻不住瞟著朱寧,朱寧讓她瞟了兩眼就僵住了。
廖鵬說:
“這是爺們的事,你少管。敬朱大人兩杯,倘若不是他仗義,咱的好日子說不定就要打折扣了。”
四麵觀音見朱寧氣宇軒昂,也覺得身子酥軟,在廖鵬身邊坐下,便向朱寧敬酒。
朱寧話也不會說了,仰脖子一連喝了三杯,覺不出酒是什麽滋味,倒是四麵觀音的笑容讓他覺得百體舒坦。
後來,四麵觀音捧著酒杯端到他麵前,他看著那隻凝脂般的小手,忍不住捏了一把。
“天下竟有這般絕色的女子,我朱寧真真開了眼界了。”
廖鵬見他動手,不禁勃然大怒:
“你小子不地道,不是說好不許動什麽歪主意嗎?”
朱寧訕訕說道:
“酒後失態也是有的,幹嘛大唿小叫的?”
廖鵬吆喝四麵觀音迴去,見她搖搖晃晃離開了,便對朱寧說:
“要不是你救過我,小廖這下就跟你絕交了。四麵觀音就是小廖的命,你知道不知道?”
朱寧恨恨說:
“還有臉說救恩,就摸那一下,何至於大動肝火?這酒老子不喝了。想斷交就斷吧,老子才不稀罕你這個朋友呢。要不是看在你老叔臉上,非揍你不可!”
說罷便離去了,廖鵬也不留他。
第二天早朝,正德令兵部征調邊兵。通政司照例上奏七件事後就散朝了。
百官離開奉天門迴衙,一路上三五成對說些閑話。
楊一清見朝廷決意用兵,而馬中錫上的奏章依然主撫,跟朝廷唱的是對台戲,知道這麽下去馬中錫沒指望了,他這個舉薦人沒準也逃不過去。
心裏正在發急,見朱寧向他走過來,一時又有了主意。
朱寧到了跟前打個招唿,楊一清將他拉到一旁。
“朱大人氣色挺好,想必又有好事情吧?”
“皇上整天為著流賊的事憂心忡忡,做臣下的能有什麽好事情呢?照楊大人看,馬中錫有沒有把握?”
楊一清料到朱寧很想知道眼前的形勢好跟正德顯擺,這正中他的下懷。
“下官以為馬都堂必不能成功。”
“楊大人何以那麽肯定?”
“朱大人想想,朝廷就算招撫也要體麵對吧?馬中錫一次像樣的勝仗沒打,就算招撫成功,流賊能服氣嗎?”
“不服氣也沒關係吧?以前朝代不是也招撫嗎?甚至還讓降賊做官。倘若能打勝仗,何須給他們官做呢?”
“此一時彼一時,現在國家昌盛,無須出此下策。”
朱寧點著頭說:
“馬都堂手裏有能征慣戰的邊兵,他還會一味招撫嗎?”
“邊兵入調,他也不會好好運用。他要的是以誠相待,襲用龔遂化渤海的故事,怕流賊說他不誠心,自然不肯好好用兵。他所謂的誠是待人接物的誠,不是處理國家大事的誠。處理國家大事要權衡輕重。是非輕重分不清,如何談誠呢?”
朱寧又不住地點頭。
“下官明白了。”
邊兵入調後,正德的人生軌道拐個彎,他的皇帝生涯,也因此給後人留下更多的謎。
請看下部詳述。
正德一愣,知道李東陽火大了,隻不過修養到家,不像愣頭青,一上火往往失控,犯顏直諫,好光宗耀祖。
他息事寧人說:
“朕也知道這樣做不好,可在大內跟老先生談事,總有個拘束。在老先生家裏,有什麽話可以暢所欲言。”
正德坐下,讓跟隨他的人都出去,然後賜李東陽坐。
“兵部議調邊兵,老先生以為如何?”
“那就得看陛下想戰想撫了。”
“老先生以為戰好,還是撫好?”
“京畿流賊皆朝廷編氓,悖理犯法,非夷狄可比。今攻破州縣,拒敵官兵,百姓遭其荼毒何止千百萬。朝廷養兵百五十年,用在今天,全不奏效。而且一出師就議撫,凡有血性的人,沒有不痛心疾首,食不下咽。老臣以為除了戰,什麽也不用說。”
正德見他一個老頭子說得如此慷慨激昂,就有點不自在,便咬著牙說:
“老先生說得是,朕得讓他們屈服,讓他們知道誰更狠!”
正德說完自己也嚇了一跳,他發現自己因餘甘更崇拜她的師兄,心裏一直窩著火,這幾天來想的不是大明江山,而是想讓一個女子屈服,做為皇帝這麽打算多少有點說不過去。
於是,他緊接著又再次問:
“老先生以為調邊兵好不好?”
“老臣以為調邊兵好。京軍和衛所官兵未經戰事,積弱由來已久。邊軍久經戰場,對付流賊自然遊刃有餘。”
正德想起虞台嶺之戰。
“何以見得?”
李東陽道:“兵法雲驕兵必敗,幾個月來,流賊戰必勝攻必克,正是所謂的驕兵。”
“朕聽說他們跟官兵對陣,都要先姍罵譏笑,嘴皮子上說個痛快,然後一蜂窩殺過去,沒有一迴不將官兵殺得丟盔棄甲。朕擔心調邊兵,邊境會不會危險?”
“當年土胡滿四造反,朝廷也是調用邊兵。老臣以為邊兵也無須征調太多。現在是需要邊兵打幾次勝戰,鼓舞京軍的士氣。諸葛亮連草人都能當兵用,京軍總比草人強吧?”
正德一直舉棋不定,一是為了餘甘的緣故,二是怕調動邊兵危及邊境。原想來捉弄李東陽,不料被李東陽說服主戰,這倒是他沒有想到的。
他料到李東陽有什麽顧慮,所以直到他找上門來才說出真實想法,可他不想知道。
他還是舍不得餘甘。
“隻要打了幾次勝仗,朕不相信他們不會不接受招撫的。”
李東陽一愣。
“那夥匪首都是百戰餘賊,朝廷唯有全力剿滅方能成功。倘若先存了招撫的心,隻怕勝了幾仗後舉棋不定,給他們有機可趁,反而壞了大事。”
這道理正德想想也就明白了,他皺著眉頭問:
“那該如何強硬呢?”
“流賊投降一律以自首律處置,頒布格賞令,失機將領殺無赦!”
“全依老先生的主意吧。”
李東陽又說:
“地方上鎮守中官權力太大,搜刮勒索,令人發指。除了借進貢科名自為斂財外,各種搜刮名目層出不窮。據臣所知,就有拜見銀、須知銀、圖本銀、稅課司銀、出辦椿草銀、扣除驛傳銀、馬價銀、快手月錢銀、河夫歇役銀,動以數萬計。而左右用事之人,也是挖空心思抽分勒索。如果不加以約束,老臣恐怕天下之亂難以止息。”
“此事以後再議。”
正德深知緊要關頭不是改變體製的時候。地方大權在誰手裏,其實都差不多,換誰主政無關宏旨。李東陽站在他的立場,見不及此也不足責。
朱寧迴府,已是掌燈時分,廖鵬早就在他府上恭候。
“前迴如果不是朱大人仗義相救,小廖怕要讓楊一清玩死了。恰好今天我老叔從河南弄來一些特產,請大人到寒舍小酌,肯不肯賞臉?”
“聽說小廖最會享用,想必有好東西吧?恭敬不如從命。”
兩人騎馬來到廖府,廖府裏已準備好酒席,眼前方丈,水陸橫陳,極盡奢侈。喝到半夜,兩人都醉得一塌糊塗。
廖鵬口齒不清說:
“還有一樣好東西,大人見識見識。可先說好了,看了可不許動什麽歪主意。”
朱寧也是口齒不清問:
“什麽稀罕的玩意兒,讓小廖如此珍重呢?”
“準叫你大開眼界。”說著迴頭吩咐丫環,“叫四麵觀音出來敬朱大人兩杯。”
朱寧心裏一動。
“四麵觀音?是個絕色女子吧?”
他見廖鵬點著頭,又說:
“我還以為是什麽東西呢,女人嘛,我見的還少嗎?還是喝個痛快正經。”
說著又跟廖鵬幹了幾杯。忽然有個清脆的聲音傳來:
“灌得摸不著頭腦了吧?跟你說不會喝少喝,就會逞能。”
那聲音傳進朱寧的耳朵,他隻覺得心讓人輕輕撫摸一下,整個身子頓時酥了半個,連酒也醒了幾分。
抬頭一看,隻見前麵站著一個妙齡女子,竟是平生沒有見過這麽美貌的,房間也似乎因為她的容顏而忽然亮了許多。
四麵觀音雖然跟廖鵬說話,眼睛卻不住瞟著朱寧,朱寧讓她瞟了兩眼就僵住了。
廖鵬說:
“這是爺們的事,你少管。敬朱大人兩杯,倘若不是他仗義,咱的好日子說不定就要打折扣了。”
四麵觀音見朱寧氣宇軒昂,也覺得身子酥軟,在廖鵬身邊坐下,便向朱寧敬酒。
朱寧話也不會說了,仰脖子一連喝了三杯,覺不出酒是什麽滋味,倒是四麵觀音的笑容讓他覺得百體舒坦。
後來,四麵觀音捧著酒杯端到他麵前,他看著那隻凝脂般的小手,忍不住捏了一把。
“天下竟有這般絕色的女子,我朱寧真真開了眼界了。”
廖鵬見他動手,不禁勃然大怒:
“你小子不地道,不是說好不許動什麽歪主意嗎?”
朱寧訕訕說道:
“酒後失態也是有的,幹嘛大唿小叫的?”
廖鵬吆喝四麵觀音迴去,見她搖搖晃晃離開了,便對朱寧說:
“要不是你救過我,小廖這下就跟你絕交了。四麵觀音就是小廖的命,你知道不知道?”
朱寧恨恨說:
“還有臉說救恩,就摸那一下,何至於大動肝火?這酒老子不喝了。想斷交就斷吧,老子才不稀罕你這個朋友呢。要不是看在你老叔臉上,非揍你不可!”
說罷便離去了,廖鵬也不留他。
第二天早朝,正德令兵部征調邊兵。通政司照例上奏七件事後就散朝了。
百官離開奉天門迴衙,一路上三五成對說些閑話。
楊一清見朝廷決意用兵,而馬中錫上的奏章依然主撫,跟朝廷唱的是對台戲,知道這麽下去馬中錫沒指望了,他這個舉薦人沒準也逃不過去。
心裏正在發急,見朱寧向他走過來,一時又有了主意。
朱寧到了跟前打個招唿,楊一清將他拉到一旁。
“朱大人氣色挺好,想必又有好事情吧?”
“皇上整天為著流賊的事憂心忡忡,做臣下的能有什麽好事情呢?照楊大人看,馬中錫有沒有把握?”
楊一清料到朱寧很想知道眼前的形勢好跟正德顯擺,這正中他的下懷。
“下官以為馬都堂必不能成功。”
“楊大人何以那麽肯定?”
“朱大人想想,朝廷就算招撫也要體麵對吧?馬中錫一次像樣的勝仗沒打,就算招撫成功,流賊能服氣嗎?”
“不服氣也沒關係吧?以前朝代不是也招撫嗎?甚至還讓降賊做官。倘若能打勝仗,何須給他們官做呢?”
“此一時彼一時,現在國家昌盛,無須出此下策。”
朱寧點著頭說:
“馬都堂手裏有能征慣戰的邊兵,他還會一味招撫嗎?”
“邊兵入調,他也不會好好運用。他要的是以誠相待,襲用龔遂化渤海的故事,怕流賊說他不誠心,自然不肯好好用兵。他所謂的誠是待人接物的誠,不是處理國家大事的誠。處理國家大事要權衡輕重。是非輕重分不清,如何談誠呢?”
朱寧又不住地點頭。
“下官明白了。”
邊兵入調後,正德的人生軌道拐個彎,他的皇帝生涯,也因此給後人留下更多的謎。
請看下部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