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諸葛亮安居退五路,2.0版
後主劉禪:從救關羽開始 作者:雪夜帶刀不帶傘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驕傲,尤其是像諸葛亮這種才智近妖的人。
軍勢緊急,諸葛亮卻稱病不出,說明他對軍情早已知曉,而且運籌帷幄,故而想借此事故意在眾臣麵前擺個譜,以彰顯他在蜀中的地位。
該配合你演出的我盡力在表演,劉禪自然懂諸葛亮心中的想法,所以該配合的表演還是要做的。
當日,劉禪命黃門侍郎費禕和諫議大夫杜瓊去丞相府拜訪,告知軍情,結果諸葛亮閉門不出,任何人都不見。
費禕兩人將此事告知劉禪,劉禪暗歎一聲,心道不愧是影帝身邊的頭號軍師,連表演都如此的專業。
“有勞費叔,相父想來近日身體欠安,心情不佳,朕還是親自登門見他吧。”劉禪輕聲道。
費禕大喜,連忙道:“如此甚好。”
翌日,劉禪車駕親至丞相府,門吏見聖駕親臨,慌忙伏地而拜。
劉禪走下車駕,看向跪在地上的門吏,淡淡的問道:“丞相可在府中?”
門吏支支吾吾的迴答道:“小人...不知。”
劉禪往前走了兩步,門吏頓時急聲道:“陛下,丞相有令,教小人擋住文武官員,任何人不得進府打擾他休養。”
劉禪輕聲一笑,玩味道:“怎麽,連朕都不能進?”
“這...”
門吏額頭上的冷汗直流,唯恐自己說錯一句話,腦袋直接搬家。
“勿須阻攔,有什麽事朕擔著。”劉禪掃了他一眼,緩緩道。
“是。”門吏隻好無奈讓路。
劉禪獨自步行進入丞相府,穿過第三重門來到庭院,卻見到諸葛亮躺在搖椅上,手裏端著盛放魚食的木缽,正一臉愜意的投喂池塘中歡快的小魚。
劉禪站在不遠處看了許久,隨即徐徐而來,笑著道:“丞相安樂否?”
諸葛亮聞聲迴顧,卻見劉禪緩步而來,大驚,連忙將手中的木缽放下,伏地拜道:“臣見過陛下,不知陛下親臨府上,臣罪該萬死!”
劉禪快步將諸葛亮扶起,勸慰道:“相父,你我之間,就勿須如此了吧?累不累?”
諸葛亮汗顏,尷尬一笑。
劉禪深深看了諸葛亮一眼,輕聲問道:“相父應該接到前線軍報了吧?如今曹丕聯合五路大軍犯境,軍情甚急,相父為何稱病閉門不出?”
諸葛亮神色不變,將劉禪引到涼亭處落座,含笑道:“曹丕五路大軍席卷而來,亮自然知曉,這些時日臣在府中也在思慮此事。”
“相父可有應對之策?”劉禪明知故問道。
諸葛亮並未著急迴答,反問道:“陛下可知五路聯軍是哪五路?”
劉禪神色微凝,沉聲道:“自然知曉,分別是鮮卑國王軻比能引兵犯西涼邊境,南蠻孟獲兵犯南中四郡,魏國大都督曹真率兵攻潼關,魏國車騎將軍張合提兵攻上庸,東吳孫權率吳軍攻兩川渡口,欲取江陵...”
“五路大軍兵力共計五十萬,氣勢洶洶裹挾而來。”
“哪有五十萬,不過是魏主曹丕的噱頭罷了,五路大軍,充其量也就二十萬軍隊,且大多都是些烏合之眾,並非精銳。”諸葛亮眼神深邃,含笑道。
劉禪點頭,再次問道:“那相父事已至此,為之奈何?”
“凡事事以密成,臣雖安居不出,但心中已有退敵之策,且已開始實施。”諸葛亮沉思片刻,緩緩道:“先說第一路,鮮卑國王軻比能,遊牧民族以驍勇著稱...”
“馬超將軍在西涼,素得羌人之心,羌人更是賜名為‘神威天將軍’,可見馬超在羌族的地位,臣已給馬超將軍修書一封,令其率領輕騎,據守西平關,西平關不失,任他軻比能如何驍勇,也進不了西涼邊境。”
諸葛亮停頓片刻,接著道:“第二路,南蠻孟獲...”
“孟獲率南蠻之兵,兵犯南中之郡,臣已派安漢將軍李恢引兵五千前往南中,在通往南中的道路上設下疑兵,聲東擊西...”
“兵法之道本就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孟獲此人雖有勇力,但心性多疑,若見道上疑兵遍布,必不敢輕進,因而此路也不足為慮。”
劉禪點點頭,這兩路退兵之策跟曆史上的相差無二。
“第三路,魏軍大都督曹真...”
“曹真提兵攻打潼關,潼關乃關中天險,易守難攻,臣已作一書,告知身在長安的魏延將軍,令其據守潼關不出。”
“那曹真見我軍死守天塹不出,必不會強攻,不久可自退。”
劉禪認可諸葛亮的想法,潼關有陌刀營在,可謂以一敵百,曹真深諳兵法之道,不會讓兵士白白喪命。
諸葛亮清了清嗓子,接著道:“第四路,魏將張合...”
“上庸郡有趙雲將軍鎮守,依張合統兵之才,怕是難敵趙雲將軍,兩人若放開束縛,在上庸邊境決戰,張合必定不是趙將軍對手,這一路陛下也可安心。”
聞言,劉禪笑著道:“這一點,朕也毋庸置疑,朕相信趙叔。”
緊接著,諸葛亮眉頭輕蹙:“至於這最後一路,東吳孫權...”
“東吳孫氏,如見四路速勝,必率軍趁勢攻占兩川渡口,覬覦江陵。可若四路受挫,孫權必不會輕動,陛下江陵一役,已讓東吳聞之膽寒,孫權不會再輕易引兵與我軍正麵衝突,因而對付這一路,臣有兩策可讓陛下選之。”
“哪兩策?”劉禪問道。
“第一策,須動用蜀中能辯之士前往東吳,訴說其中利害,讓孫權罷兵,兩國重修舊好,當然亮之胞兄諸葛瑾也要釋放歸還東吳。”
“第二策,便是讓關羽將軍兵發烏林渡口,做出進攻柴桑的態勢,逼迫孫權撤兵。”
劉禪想了想,沒有太多猶豫,肅聲道:“對付東吳鼠輩,沒有何談一說,朕親自給二叔寫信,讓其屯兵烏林,隻要孫權敢妄動,荊州之兵直接兵發柴桑,與孫權小兒會戰。”
“不服,就打到他服為止!”
諸葛亮苦笑,果然,眼前的少年還是這個性子,依舊對東吳心存芥蒂。
軍勢緊急,諸葛亮卻稱病不出,說明他對軍情早已知曉,而且運籌帷幄,故而想借此事故意在眾臣麵前擺個譜,以彰顯他在蜀中的地位。
該配合你演出的我盡力在表演,劉禪自然懂諸葛亮心中的想法,所以該配合的表演還是要做的。
當日,劉禪命黃門侍郎費禕和諫議大夫杜瓊去丞相府拜訪,告知軍情,結果諸葛亮閉門不出,任何人都不見。
費禕兩人將此事告知劉禪,劉禪暗歎一聲,心道不愧是影帝身邊的頭號軍師,連表演都如此的專業。
“有勞費叔,相父想來近日身體欠安,心情不佳,朕還是親自登門見他吧。”劉禪輕聲道。
費禕大喜,連忙道:“如此甚好。”
翌日,劉禪車駕親至丞相府,門吏見聖駕親臨,慌忙伏地而拜。
劉禪走下車駕,看向跪在地上的門吏,淡淡的問道:“丞相可在府中?”
門吏支支吾吾的迴答道:“小人...不知。”
劉禪往前走了兩步,門吏頓時急聲道:“陛下,丞相有令,教小人擋住文武官員,任何人不得進府打擾他休養。”
劉禪輕聲一笑,玩味道:“怎麽,連朕都不能進?”
“這...”
門吏額頭上的冷汗直流,唯恐自己說錯一句話,腦袋直接搬家。
“勿須阻攔,有什麽事朕擔著。”劉禪掃了他一眼,緩緩道。
“是。”門吏隻好無奈讓路。
劉禪獨自步行進入丞相府,穿過第三重門來到庭院,卻見到諸葛亮躺在搖椅上,手裏端著盛放魚食的木缽,正一臉愜意的投喂池塘中歡快的小魚。
劉禪站在不遠處看了許久,隨即徐徐而來,笑著道:“丞相安樂否?”
諸葛亮聞聲迴顧,卻見劉禪緩步而來,大驚,連忙將手中的木缽放下,伏地拜道:“臣見過陛下,不知陛下親臨府上,臣罪該萬死!”
劉禪快步將諸葛亮扶起,勸慰道:“相父,你我之間,就勿須如此了吧?累不累?”
諸葛亮汗顏,尷尬一笑。
劉禪深深看了諸葛亮一眼,輕聲問道:“相父應該接到前線軍報了吧?如今曹丕聯合五路大軍犯境,軍情甚急,相父為何稱病閉門不出?”
諸葛亮神色不變,將劉禪引到涼亭處落座,含笑道:“曹丕五路大軍席卷而來,亮自然知曉,這些時日臣在府中也在思慮此事。”
“相父可有應對之策?”劉禪明知故問道。
諸葛亮並未著急迴答,反問道:“陛下可知五路聯軍是哪五路?”
劉禪神色微凝,沉聲道:“自然知曉,分別是鮮卑國王軻比能引兵犯西涼邊境,南蠻孟獲兵犯南中四郡,魏國大都督曹真率兵攻潼關,魏國車騎將軍張合提兵攻上庸,東吳孫權率吳軍攻兩川渡口,欲取江陵...”
“五路大軍兵力共計五十萬,氣勢洶洶裹挾而來。”
“哪有五十萬,不過是魏主曹丕的噱頭罷了,五路大軍,充其量也就二十萬軍隊,且大多都是些烏合之眾,並非精銳。”諸葛亮眼神深邃,含笑道。
劉禪點頭,再次問道:“那相父事已至此,為之奈何?”
“凡事事以密成,臣雖安居不出,但心中已有退敵之策,且已開始實施。”諸葛亮沉思片刻,緩緩道:“先說第一路,鮮卑國王軻比能,遊牧民族以驍勇著稱...”
“馬超將軍在西涼,素得羌人之心,羌人更是賜名為‘神威天將軍’,可見馬超在羌族的地位,臣已給馬超將軍修書一封,令其率領輕騎,據守西平關,西平關不失,任他軻比能如何驍勇,也進不了西涼邊境。”
諸葛亮停頓片刻,接著道:“第二路,南蠻孟獲...”
“孟獲率南蠻之兵,兵犯南中之郡,臣已派安漢將軍李恢引兵五千前往南中,在通往南中的道路上設下疑兵,聲東擊西...”
“兵法之道本就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孟獲此人雖有勇力,但心性多疑,若見道上疑兵遍布,必不敢輕進,因而此路也不足為慮。”
劉禪點點頭,這兩路退兵之策跟曆史上的相差無二。
“第三路,魏軍大都督曹真...”
“曹真提兵攻打潼關,潼關乃關中天險,易守難攻,臣已作一書,告知身在長安的魏延將軍,令其據守潼關不出。”
“那曹真見我軍死守天塹不出,必不會強攻,不久可自退。”
劉禪認可諸葛亮的想法,潼關有陌刀營在,可謂以一敵百,曹真深諳兵法之道,不會讓兵士白白喪命。
諸葛亮清了清嗓子,接著道:“第四路,魏將張合...”
“上庸郡有趙雲將軍鎮守,依張合統兵之才,怕是難敵趙雲將軍,兩人若放開束縛,在上庸邊境決戰,張合必定不是趙將軍對手,這一路陛下也可安心。”
聞言,劉禪笑著道:“這一點,朕也毋庸置疑,朕相信趙叔。”
緊接著,諸葛亮眉頭輕蹙:“至於這最後一路,東吳孫權...”
“東吳孫氏,如見四路速勝,必率軍趁勢攻占兩川渡口,覬覦江陵。可若四路受挫,孫權必不會輕動,陛下江陵一役,已讓東吳聞之膽寒,孫權不會再輕易引兵與我軍正麵衝突,因而對付這一路,臣有兩策可讓陛下選之。”
“哪兩策?”劉禪問道。
“第一策,須動用蜀中能辯之士前往東吳,訴說其中利害,讓孫權罷兵,兩國重修舊好,當然亮之胞兄諸葛瑾也要釋放歸還東吳。”
“第二策,便是讓關羽將軍兵發烏林渡口,做出進攻柴桑的態勢,逼迫孫權撤兵。”
劉禪想了想,沒有太多猶豫,肅聲道:“對付東吳鼠輩,沒有何談一說,朕親自給二叔寫信,讓其屯兵烏林,隻要孫權敢妄動,荊州之兵直接兵發柴桑,與孫權小兒會戰。”
“不服,就打到他服為止!”
諸葛亮苦笑,果然,眼前的少年還是這個性子,依舊對東吳心存芥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