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東宮之行
魂穿大明,朱標見我也要喊聲哥 作者:愛吃柚花茶的宋明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宇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朝著東宮緩緩走去。
一路上,他都在思忖著即將與朱標見麵的場景,腳步顯得有些沉重。
在他所熟知的正史記載裏,朱標才是朱元璋與馬皇後的嫡長子,是那個備受矚目的太子,承載著大明未來的厚望。
可如今身處這個有些異樣的明朝世界,自己竟成了朱元璋與馬氏最先生育的兒子,還是個因太過廢物而未被曆史書提及的角色,這讓朱宇越發覺得此次穿越後的局勢複雜難測。
原主以往與朱標相處得著實糟糕,仗著自己年長些,又仗著是先出生的長子身份,時常驕縱任性,對朱標這個弟弟不僅沒有半分愛護,還總是因為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心生嫉妒,故意找碴兒,使得兄弟間的嫌隙越來越深。
朱標雖性情寬厚,多次容忍,可麵對這樣冥頑不靈的兄長,想必心中也是無奈又失望吧。
朱宇一邊走,一邊迴想起自己在現代研究明史時對朱標的印象。
那可是個自幼便展現出非凡資質的人物,接受著最為正統嚴格的皇家教育,文能吟詩作對、通覽經史典籍,武能騎馬射箭、研習兵法謀略,而且為人極為宅心仁厚,心懷天下蒼生,深得朱元璋的器重與喜愛,被立為太子簡直是順理成章之事。
對比之下,原主簡直就是扶不起的阿鬥,朱宇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原主在眾人心中的糟糕形象,利用自己熟知的曆史知識,闖出一片不一樣的天地來。
不多時,朱宇便來到了東宮門外。
東宮的守衛見到是他,先是一愣,眼中明顯閃過一絲詫異,畢竟以往這位大公子可沒少在東宮鬧事,惹得太子殿下也頗為頭疼。
不過他們還是很快迴過神來,恭敬地行了禮,通傳之後,便引著朱宇進入了東宮大殿。
大殿內,朱標正端坐在主位上,身著一襲淡藍色錦袍,袍上用銀線繡著精致的雲紋圖案,頭戴一頂白玉束發冠,越發襯得他麵容溫潤如玉,氣質儒雅不凡。
他的眼眸猶如一泓清泉,清澈深邃,透著溫和卻又讓人難以捉摸的光芒,此刻正靜靜地看著走進來的朱宇,眼神中帶著幾分探究。
“兄長來了,快請坐。”
朱標率先開口,聲音平和沉穩,聽不出喜怒,隻是那微微皺起的眉頭,似乎在暗示著他對朱宇的到來也懷揣著些許複雜的心思。
朱宇趕忙上前,恭敬地行了一禮:“見過太子殿下,不知殿下喚我前來,所為何事?”
朱標微微搖頭,似是對朱宇這般生疏的稱唿不太滿意,他輕輕擺了擺手說道:“兄長這是何苦,你我皆是一母同胞,私下裏喚我二弟便是,又何須如此見外,這般生分倒顯得咱們兄弟情誼淡薄了。”
朱宇心中一暖,沒想到朱標如此在意這份兄弟情,當下也不再拘泥於那些繁文縟節,臉上露出一絲略顯尷尬的笑容,說道:“二弟說得是,是愚兄糊塗了,還望二弟莫怪。”
朱標看著朱宇,輕輕歎了口氣,眼神中流露出一絲複雜的神色,有惋惜,也有一絲期待:“兄長,你我兄弟自幼一同長大,往昔那些磕磕絆絆,我從未放在心上。
可如今父皇對你已漸失耐心,你前些日子的所作所為,實在是太過莽撞衝動,險些釀成大禍呀。你可知道,父皇當時震怒之下,若不是母後苦苦哀求,後果不堪設想。”
朱宇麵露羞愧之色,低下頭,語氣誠懇地說道:“二弟,我心裏清楚,此前我確實混賬至極,辜負了父皇和母後的疼愛,也傷了咱們兄弟間的情誼。
但經過這次教訓,我是真的幡然醒悟了,往後定當改過自新,不再肆意妄為,還望二弟能信我一迴。”
朱標微微點頭,眼中閃過一絲欣慰:“兄長能有此覺悟,自是好事。
今日喚你來,便是想與你好好聊聊,咱們身為皇家子弟,身係大明江山的未來,切不可再如從前那般荒唐糊塗了。
如今這天下初定,百廢待興,處處都需我們用心去經營,去為父皇分憂啊。”
朱宇趕忙應道:“二弟所言極是,我如今也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隻是我荒廢學業已久,不知該從何處做起,還望二弟能指點一二,我定當洗耳恭聽。”
朱標站起身來,緩緩踱步至書架旁,一邊輕撫著書架上擺放整齊的書冊,一邊思索著說道:“兄長,依我之見,你可先從讀書明理入手。
古往今來,諸多治國安邦之策皆源於書中的學識,如今天下初定,咱們大明要想長治久安,離不開這些智慧的指引。
你若能靜下心來,研讀經典,日後也好在朝堂之上為父皇出謀劃策啊。”
朱宇心中暗喜,自己前世本就是研究明史的大學教授,讀書鑽研可是最擅長的事兒了,當下便滿臉誠懇地說道:“二弟的建議甚好,我定會照做,隻是我許久未曾碰過書本了,不知該從哪本典籍讀起,還望二弟推薦一二呀。”
朱標見朱宇態度如此誠懇,心中很是高興,他從書架上精心挑選出幾本書冊,轉身走迴朱宇身邊,遞給他說道:“兄長,這幾本皆是我平日裏常讀且受益頗多的書。
《論語》可助你明曉為人處世之道,讓你懂得如何以仁心待人,這對於咱們皇家之人來說尤為重要;《尚書》蘊含著諸多上古賢君的治國方略,從中能汲取不少理政的智慧;還有這《資治通鑒》,能讓你通覽古今興衰之事,知曉曆史的經驗教訓。
你可先從這幾本讀起,若有不懂之處,盡管來問我便是。”
朱宇接過書冊,眼中滿是感激之情:“多謝二弟,有了這些好書,我定當用心研讀,定不辜負二弟的一番好意,也期望能早日學有所成,為大明出一份力。”
兩人正說著,外麵突然傳來一陣喧嘩聲,緊接著,一個小太監匆匆跑進來,神色慌張地稟報:“太子殿下,不好了,宮外傳來消息,說黃河水患又起,沿岸百姓受災嚴重,如今朝堂上已亂作一團,皇上正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呢。”
朱標聽聞,臉色頓時變得凝重起來,他眉頭緊鎖,眼中滿是憂慮,喃喃自語道:“這黃河水患乃是多年的頑疾,每次發作都讓百姓苦不堪言,此次又不知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才能平息啊,真是讓人揪心。”
而此時,朱宇的腦海中突然響起了係統那機械的提示音:“叮!主線任務觸發——解決黃河水患難題。任務要求:運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成功治理此次黃河水患,保障沿岸百姓生活,恢複地區穩定。
任務獎勵:完成任務後可獲得智慧屬性點+5,解鎖初級農業改良知識技能,可兌換相應物資用於後續發展。
請宿主盡快行動,改寫曆史軌跡。”
朱宇心中一凜,沒想到係統恰好在這個時候發布了主線任務,這黃河水患既是關乎百姓生死、大明穩定的大事,也是自己改變形象、獲取獎勵提升自身的好機會,無論如何都要全力以赴了。
“二弟,我曾聽聞一些治理水患的法子,或許此次能派上用場,不知可否隨你一同進宮,向父皇建言獻策?”
朱宇鼓起勇氣說道。
朱標有些驚訝地看著朱宇,似乎不敢相信這話是從他口中說出的,畢竟以往的朱宇對這些國家大事向來是不聞不問,隻知尋歡作樂。
但見他一臉認真的模樣,朱標心中一動,便點了點頭:“兄長既有法子,那自然是好,隻是這水患之事關係重大,需得慎重,你且先說來聽聽,咱們斟酌一番。”
朱宇整理了一下思緒,緩緩說道:“二弟,這治理黃河水患,當從疏堵結合入手。一方麵,要加固沿岸堤壩,選取堅固耐用的石料,按照科學的方法修築,增強堤壩的防洪能力,防止河水泛濫;另一方麵,需開挖新河渠,依據地勢高低和水流走向,巧妙引導河水順暢入海,如此雙管齊下,或可緩解水患。
再者,對於受災的百姓,當務之急是要組織他們遷移至地勢較高、相對安全且適宜居住的地方,同時安排官府盡快發放救災物資,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讓百姓們能安心度過這個難關,也能有餘力參與後續的治水之事。”
朱標聽著朱宇的話,眼中漸漸露出驚喜之色,他沒想到朱宇竟能說出這般條理清晰、有理有據的治水之策,不禁對他刮目相看:“兄長這法子聽起來頗為可行,隻是具體實施起來,恐怕還需諸多考量,不過此刻也顧不得許多了,咱們這便進宮麵見父皇吧。”
兩人即刻動身,朝著皇宮大殿趕去。
一路上,朱標看著朱宇的眼神中多了幾分讚賞與期待,朱宇則暗自慶幸自己平日對明史的深入研究此刻能派上用場,同時也在心裏默默梳理著接下來要說服朱元璋的言辭。
來到大殿外,便聽到裏麵傳來大臣們激烈的爭論聲,有的主張加大賑災力度,從各地調集糧食和物資運往災區;有的提議征調更多勞力去加固堤壩,卻又擔心影響各地的農時;還有的建議請道士做法事,祈求河神庇佑,眾說紛紜,卻始終沒有一個能讓眾人信服的萬全之策。
朱元璋坐在龍椅上,臉色陰沉得能滴出水來,聽著大臣們的爭論,心中滿是煩躁。見朱標和朱宇前來,眉頭微微一皺,語氣不善地問道:“你們來此作甚?”
朱標上前一步,恭敬地說道:“父皇,方才兄長聽聞黃河水患之事,想出了一些治理的法子,兒臣覺得頗有幾分道理,特帶兄長前來向父皇建言。”
朱元璋有些狐疑地看了朱宇一眼,冷哼一聲道:“他能有什麽法子?莫不是又來胡言亂語,擾亂朝堂秩序。
往日裏他可從未對這些正事上過心,隻知整日裏荒唐度日。”
朱宇趕忙跪下,抱拳說道:“父皇,兒臣此次是真心想為治理水患出一份力,絕無半點玩笑之意。
兒臣以為,這黃河水患需疏堵結合,既要加固堤壩,又要開挖新河渠引導河水入海,同時妥善安置受災百姓,發放救災物資,或可緩解此次災情。
古往今來,諸多治水成功的案例皆是遵循此理,兒臣曾查閱諸多古籍,深入研究過,還望父皇明鑒。”
朱元璋聽了朱宇的話,眼中閃過一絲驚訝,他沒想到這個往日裏隻知玩樂的兒子,今日竟能說出這般靠譜且頭頭是道的話來,不禁重新審視起朱宇來:“哦?你這法子倒是新鮮,可有何具體依據?說來給咱聽聽。”
朱宇心中一凜,知道此刻必須說服朱元璋,他深吸一口氣,憑借著自己對曆史上諸多治水案例的詳細了解,有條不紊地說道:“父皇,遠的不說,就說前朝治理黃河水患,那大禹治水便是采用疏導之法,順應水性,最終成功平息水患,使得百姓安居樂業。
再看本朝,之前幾次小規模的治水嚐試,單靠堵截,雖一時見效,卻未能長久,河水總會再次泛濫。
而開挖新河渠,便能分擔河水流量,使其順暢入海,這就如同給奔騰的河水另辟蹊徑,減輕主河道的壓力。
再者,保障百姓生活,讓他們衣食無憂,他們才有心思、有力氣參與治水之事,如此相輔相成,方能奏效。
兒臣這些日子在家中閉門思過,反思過往荒唐,便潛心研讀古籍,期望能為大明做些實事,故而想出了這些法子,還望父皇相信兒臣這一迴。”
朱元璋聽後,沉思片刻,覺得朱宇所言確實有理,臉色也緩和了些:“哼,算你今日還有些用處,不過這治水之事事關重大,不可兒戲。
朕命你與太子一同負責此事,若能妥善解決水患,朕便既往不咎,若是辦砸了,朕定不輕饒!”
朱宇趕忙磕頭謝恩:“多謝父皇信任,兒臣定竭盡全力,不負父皇所托。”
朱標也說道:“父皇放心,兒臣與兄長定會齊心協力,早日平息水患,讓沿岸百姓重歸安寧。”
從皇宮出來後,朱宇心中既激動又緊張,這無疑是他改變自己形象、贏得朱元璋信任的絕佳機會,同時也是完成係統主線任務的關鍵所在,可這治水工程千頭萬緒,困難定然不少,隻是不知道還有哪些意想不到的挑戰在這複雜的明朝世界裏等著自己呢……
一路上,他都在思忖著即將與朱標見麵的場景,腳步顯得有些沉重。
在他所熟知的正史記載裏,朱標才是朱元璋與馬皇後的嫡長子,是那個備受矚目的太子,承載著大明未來的厚望。
可如今身處這個有些異樣的明朝世界,自己竟成了朱元璋與馬氏最先生育的兒子,還是個因太過廢物而未被曆史書提及的角色,這讓朱宇越發覺得此次穿越後的局勢複雜難測。
原主以往與朱標相處得著實糟糕,仗著自己年長些,又仗著是先出生的長子身份,時常驕縱任性,對朱標這個弟弟不僅沒有半分愛護,還總是因為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心生嫉妒,故意找碴兒,使得兄弟間的嫌隙越來越深。
朱標雖性情寬厚,多次容忍,可麵對這樣冥頑不靈的兄長,想必心中也是無奈又失望吧。
朱宇一邊走,一邊迴想起自己在現代研究明史時對朱標的印象。
那可是個自幼便展現出非凡資質的人物,接受著最為正統嚴格的皇家教育,文能吟詩作對、通覽經史典籍,武能騎馬射箭、研習兵法謀略,而且為人極為宅心仁厚,心懷天下蒼生,深得朱元璋的器重與喜愛,被立為太子簡直是順理成章之事。
對比之下,原主簡直就是扶不起的阿鬥,朱宇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原主在眾人心中的糟糕形象,利用自己熟知的曆史知識,闖出一片不一樣的天地來。
不多時,朱宇便來到了東宮門外。
東宮的守衛見到是他,先是一愣,眼中明顯閃過一絲詫異,畢竟以往這位大公子可沒少在東宮鬧事,惹得太子殿下也頗為頭疼。
不過他們還是很快迴過神來,恭敬地行了禮,通傳之後,便引著朱宇進入了東宮大殿。
大殿內,朱標正端坐在主位上,身著一襲淡藍色錦袍,袍上用銀線繡著精致的雲紋圖案,頭戴一頂白玉束發冠,越發襯得他麵容溫潤如玉,氣質儒雅不凡。
他的眼眸猶如一泓清泉,清澈深邃,透著溫和卻又讓人難以捉摸的光芒,此刻正靜靜地看著走進來的朱宇,眼神中帶著幾分探究。
“兄長來了,快請坐。”
朱標率先開口,聲音平和沉穩,聽不出喜怒,隻是那微微皺起的眉頭,似乎在暗示著他對朱宇的到來也懷揣著些許複雜的心思。
朱宇趕忙上前,恭敬地行了一禮:“見過太子殿下,不知殿下喚我前來,所為何事?”
朱標微微搖頭,似是對朱宇這般生疏的稱唿不太滿意,他輕輕擺了擺手說道:“兄長這是何苦,你我皆是一母同胞,私下裏喚我二弟便是,又何須如此見外,這般生分倒顯得咱們兄弟情誼淡薄了。”
朱宇心中一暖,沒想到朱標如此在意這份兄弟情,當下也不再拘泥於那些繁文縟節,臉上露出一絲略顯尷尬的笑容,說道:“二弟說得是,是愚兄糊塗了,還望二弟莫怪。”
朱標看著朱宇,輕輕歎了口氣,眼神中流露出一絲複雜的神色,有惋惜,也有一絲期待:“兄長,你我兄弟自幼一同長大,往昔那些磕磕絆絆,我從未放在心上。
可如今父皇對你已漸失耐心,你前些日子的所作所為,實在是太過莽撞衝動,險些釀成大禍呀。你可知道,父皇當時震怒之下,若不是母後苦苦哀求,後果不堪設想。”
朱宇麵露羞愧之色,低下頭,語氣誠懇地說道:“二弟,我心裏清楚,此前我確實混賬至極,辜負了父皇和母後的疼愛,也傷了咱們兄弟間的情誼。
但經過這次教訓,我是真的幡然醒悟了,往後定當改過自新,不再肆意妄為,還望二弟能信我一迴。”
朱標微微點頭,眼中閃過一絲欣慰:“兄長能有此覺悟,自是好事。
今日喚你來,便是想與你好好聊聊,咱們身為皇家子弟,身係大明江山的未來,切不可再如從前那般荒唐糊塗了。
如今這天下初定,百廢待興,處處都需我們用心去經營,去為父皇分憂啊。”
朱宇趕忙應道:“二弟所言極是,我如今也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隻是我荒廢學業已久,不知該從何處做起,還望二弟能指點一二,我定當洗耳恭聽。”
朱標站起身來,緩緩踱步至書架旁,一邊輕撫著書架上擺放整齊的書冊,一邊思索著說道:“兄長,依我之見,你可先從讀書明理入手。
古往今來,諸多治國安邦之策皆源於書中的學識,如今天下初定,咱們大明要想長治久安,離不開這些智慧的指引。
你若能靜下心來,研讀經典,日後也好在朝堂之上為父皇出謀劃策啊。”
朱宇心中暗喜,自己前世本就是研究明史的大學教授,讀書鑽研可是最擅長的事兒了,當下便滿臉誠懇地說道:“二弟的建議甚好,我定會照做,隻是我許久未曾碰過書本了,不知該從哪本典籍讀起,還望二弟推薦一二呀。”
朱標見朱宇態度如此誠懇,心中很是高興,他從書架上精心挑選出幾本書冊,轉身走迴朱宇身邊,遞給他說道:“兄長,這幾本皆是我平日裏常讀且受益頗多的書。
《論語》可助你明曉為人處世之道,讓你懂得如何以仁心待人,這對於咱們皇家之人來說尤為重要;《尚書》蘊含著諸多上古賢君的治國方略,從中能汲取不少理政的智慧;還有這《資治通鑒》,能讓你通覽古今興衰之事,知曉曆史的經驗教訓。
你可先從這幾本讀起,若有不懂之處,盡管來問我便是。”
朱宇接過書冊,眼中滿是感激之情:“多謝二弟,有了這些好書,我定當用心研讀,定不辜負二弟的一番好意,也期望能早日學有所成,為大明出一份力。”
兩人正說著,外麵突然傳來一陣喧嘩聲,緊接著,一個小太監匆匆跑進來,神色慌張地稟報:“太子殿下,不好了,宮外傳來消息,說黃河水患又起,沿岸百姓受災嚴重,如今朝堂上已亂作一團,皇上正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呢。”
朱標聽聞,臉色頓時變得凝重起來,他眉頭緊鎖,眼中滿是憂慮,喃喃自語道:“這黃河水患乃是多年的頑疾,每次發作都讓百姓苦不堪言,此次又不知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才能平息啊,真是讓人揪心。”
而此時,朱宇的腦海中突然響起了係統那機械的提示音:“叮!主線任務觸發——解決黃河水患難題。任務要求:運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成功治理此次黃河水患,保障沿岸百姓生活,恢複地區穩定。
任務獎勵:完成任務後可獲得智慧屬性點+5,解鎖初級農業改良知識技能,可兌換相應物資用於後續發展。
請宿主盡快行動,改寫曆史軌跡。”
朱宇心中一凜,沒想到係統恰好在這個時候發布了主線任務,這黃河水患既是關乎百姓生死、大明穩定的大事,也是自己改變形象、獲取獎勵提升自身的好機會,無論如何都要全力以赴了。
“二弟,我曾聽聞一些治理水患的法子,或許此次能派上用場,不知可否隨你一同進宮,向父皇建言獻策?”
朱宇鼓起勇氣說道。
朱標有些驚訝地看著朱宇,似乎不敢相信這話是從他口中說出的,畢竟以往的朱宇對這些國家大事向來是不聞不問,隻知尋歡作樂。
但見他一臉認真的模樣,朱標心中一動,便點了點頭:“兄長既有法子,那自然是好,隻是這水患之事關係重大,需得慎重,你且先說來聽聽,咱們斟酌一番。”
朱宇整理了一下思緒,緩緩說道:“二弟,這治理黃河水患,當從疏堵結合入手。一方麵,要加固沿岸堤壩,選取堅固耐用的石料,按照科學的方法修築,增強堤壩的防洪能力,防止河水泛濫;另一方麵,需開挖新河渠,依據地勢高低和水流走向,巧妙引導河水順暢入海,如此雙管齊下,或可緩解水患。
再者,對於受災的百姓,當務之急是要組織他們遷移至地勢較高、相對安全且適宜居住的地方,同時安排官府盡快發放救災物資,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讓百姓們能安心度過這個難關,也能有餘力參與後續的治水之事。”
朱標聽著朱宇的話,眼中漸漸露出驚喜之色,他沒想到朱宇竟能說出這般條理清晰、有理有據的治水之策,不禁對他刮目相看:“兄長這法子聽起來頗為可行,隻是具體實施起來,恐怕還需諸多考量,不過此刻也顧不得許多了,咱們這便進宮麵見父皇吧。”
兩人即刻動身,朝著皇宮大殿趕去。
一路上,朱標看著朱宇的眼神中多了幾分讚賞與期待,朱宇則暗自慶幸自己平日對明史的深入研究此刻能派上用場,同時也在心裏默默梳理著接下來要說服朱元璋的言辭。
來到大殿外,便聽到裏麵傳來大臣們激烈的爭論聲,有的主張加大賑災力度,從各地調集糧食和物資運往災區;有的提議征調更多勞力去加固堤壩,卻又擔心影響各地的農時;還有的建議請道士做法事,祈求河神庇佑,眾說紛紜,卻始終沒有一個能讓眾人信服的萬全之策。
朱元璋坐在龍椅上,臉色陰沉得能滴出水來,聽著大臣們的爭論,心中滿是煩躁。見朱標和朱宇前來,眉頭微微一皺,語氣不善地問道:“你們來此作甚?”
朱標上前一步,恭敬地說道:“父皇,方才兄長聽聞黃河水患之事,想出了一些治理的法子,兒臣覺得頗有幾分道理,特帶兄長前來向父皇建言。”
朱元璋有些狐疑地看了朱宇一眼,冷哼一聲道:“他能有什麽法子?莫不是又來胡言亂語,擾亂朝堂秩序。
往日裏他可從未對這些正事上過心,隻知整日裏荒唐度日。”
朱宇趕忙跪下,抱拳說道:“父皇,兒臣此次是真心想為治理水患出一份力,絕無半點玩笑之意。
兒臣以為,這黃河水患需疏堵結合,既要加固堤壩,又要開挖新河渠引導河水入海,同時妥善安置受災百姓,發放救災物資,或可緩解此次災情。
古往今來,諸多治水成功的案例皆是遵循此理,兒臣曾查閱諸多古籍,深入研究過,還望父皇明鑒。”
朱元璋聽了朱宇的話,眼中閃過一絲驚訝,他沒想到這個往日裏隻知玩樂的兒子,今日竟能說出這般靠譜且頭頭是道的話來,不禁重新審視起朱宇來:“哦?你這法子倒是新鮮,可有何具體依據?說來給咱聽聽。”
朱宇心中一凜,知道此刻必須說服朱元璋,他深吸一口氣,憑借著自己對曆史上諸多治水案例的詳細了解,有條不紊地說道:“父皇,遠的不說,就說前朝治理黃河水患,那大禹治水便是采用疏導之法,順應水性,最終成功平息水患,使得百姓安居樂業。
再看本朝,之前幾次小規模的治水嚐試,單靠堵截,雖一時見效,卻未能長久,河水總會再次泛濫。
而開挖新河渠,便能分擔河水流量,使其順暢入海,這就如同給奔騰的河水另辟蹊徑,減輕主河道的壓力。
再者,保障百姓生活,讓他們衣食無憂,他們才有心思、有力氣參與治水之事,如此相輔相成,方能奏效。
兒臣這些日子在家中閉門思過,反思過往荒唐,便潛心研讀古籍,期望能為大明做些實事,故而想出了這些法子,還望父皇相信兒臣這一迴。”
朱元璋聽後,沉思片刻,覺得朱宇所言確實有理,臉色也緩和了些:“哼,算你今日還有些用處,不過這治水之事事關重大,不可兒戲。
朕命你與太子一同負責此事,若能妥善解決水患,朕便既往不咎,若是辦砸了,朕定不輕饒!”
朱宇趕忙磕頭謝恩:“多謝父皇信任,兒臣定竭盡全力,不負父皇所托。”
朱標也說道:“父皇放心,兒臣與兄長定會齊心協力,早日平息水患,讓沿岸百姓重歸安寧。”
從皇宮出來後,朱宇心中既激動又緊張,這無疑是他改變自己形象、贏得朱元璋信任的絕佳機會,同時也是完成係統主線任務的關鍵所在,可這治水工程千頭萬緒,困難定然不少,隻是不知道還有哪些意想不到的挑戰在這複雜的明朝世界裏等著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