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新政之路的第一步
魂穿大明,朱標見我也要喊聲哥 作者:愛吃柚花茶的宋明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鏟除了朝中勾結江湖勢力意圖謀害朱宇的吏部尚書和禮部侍郎後,朝堂為之一震。
但朱宇與朱標並未因此而放鬆警惕,他們深知,新政的全麵推行依舊任重道遠。
這日清晨,陽光透過紫禁城宮殿的窗欞,灑落在朱宇的書房。
朱宇身著一襲月白色長袍,正坐在書桌前,仔細審閱著一份關於科舉特科的最新籌備方案。
此時,朱標帶著內閣大學士孫大人匆匆趕來。
“兄長”
朱標神色略顯急切。
“孫大人關於科舉特科的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但在考核方式和錄取比例上,還有些細節需要我們一同商議敲定。”
朱宇放下手中的方案,抬眼看向孫大人,目光中帶著期許:“孫大人,辛苦你了。
此次科舉特科意義重大,關乎大明未來人才的選拔與培養,你且詳細說說目前的情況。”
孫大人微微躬身,恭敬迴道:“大公子,科舉特科的考試內容涵蓋了算術、天文、地理、工程技術等多個新興領域,這些都已確定下來。
但在考核方式上,是采用傳統的筆試,還是加入實操考核,臣等意見不一。
還有,錄取比例方麵,目前擬定的是從每十名考生中錄取一名,不知是否合適。”
朱宇微微頷首,沉思片刻後說道:“既然是選拔專長人才,實操考核必不可少。
比如在工程技術科目中,可讓考生現場設計並搭建簡單的建築模型;
算術科目裏,給出實際生活中的商業運算或工程數據計算問題。
如此才能真正檢驗出他們的能力。
至於錄取比例,我認為可根據各科目報考人數和實際需求靈活調整。
像大明目前急需的水利工程、天文觀測等方麵的人才,可適當提高錄取比例。”
孫大人眼中閃過一絲讚許:“大公子所言極是,如此一來,選拔出的人才必定能為大明所用。
隻是,實操考核所需的場地、材料等準備工作,還需盡快著手安排。”
朱宇看向朱標:“二弟,此事就交由你負責協調。
務必在科舉特科開考前,將一切準備妥當。”
朱標點頭應下:“兄長放心,我定會全力安排好。”
商議完科舉特科事宜,朱宇又將目光轉向了農業新政的推進。
“如今,新種植技術在部分地區已初見成效,但要想全麵推廣,還需解決不少問題。”
朱宇神色凝重地說道,“比如農民對新技術的接受程度參差不齊,部分地區缺乏專業的農技指導人員。”
朱標接口道:“兄長,我認為可以從各地選拔一批年輕且有文化基礎的農民,集中進行農技培訓,讓他們成為當地的技術帶頭人,再由他們去帶動周邊的農戶。”
朱宇對此表示讚同:“這個辦法不錯。另外,對於那些積極采用新技術且取得良好收成的農戶,要給予獎勵,樹立榜樣,激發更多農民的積極性。”
幾日後,朱宇決定微服出巡京城周邊的鄉村,實地考察農業新政的實施情況。
他身著樸素的粗布衣衫,頭戴鬥笠,與朱標及幾名侍衛扮作普通百姓,行走在鄉間小道上。
他們來到一處農田,隻見一位老農正蹲在田邊,望著長勢喜人的莊稼,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朱宇走上前去,拱手問道:“老人家,看您這莊稼長得這般好,可是用了朝廷推廣的新種植技術?”
老農抬頭看了看朱宇,笑著說道:“是啊,多虧了朝廷的新法子。
以前俺們種地,全靠老經驗,收成好壞全憑老天爺。
如今按這新技術種,不僅省了不少力氣,這產量還高了許多。”
朱宇接著問:“那在這過程中,您可有遇到什麽困難?”
老農撓了撓頭說:“就是有時候對一些新工具的使用不太熟練,雖然有縣裏派來的人指導,但俺年紀大了,學起來還是有點費勁。”
朱宇點了點頭,心中暗暗記下。
離開農田後,朱宇對朱標說:“二弟,我們要加強對農民使用新工具的培訓,尤其是針對年紀較大的農戶,要采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
迴到京城後,朱宇立刻召集相關官員,商討改進農技推廣的措施。
在會議上,朱宇提出了一係列具體的方案,包括製作圖文並茂的農技手冊、組織巡迴的農技培訓小組等。
就在朱宇全身心投入新政推進時,北方邊境又傳來消息。
雖然此前與遊牧部落簽訂了和約,但近來有跡象表明,部分部落對和約條款產生了不滿情緒,開始在邊境小規模集結兵力。
朱宇與朱標、兵部尚書王大人以及鐵木真緊急商議對策。
王大人神色憂慮地說:
“大公子,若遊牧部落撕毀和約,再次進犯,我軍雖有防備,但仍需謹慎應對。”
鐵木真沉思片刻後說道:“依我之見,他們目前隻是小規模集結,或許還在觀望。
我們可先派使者前往,了解他們的訴求,表明我大明維護和平的決心。
同時,邊境守軍加強戒備,以防不測。”
朱宇點頭讚同:“鐵將軍所言有理。王大人,即刻選派一位能言善辯且熟悉邊境事務的使者前往遊牧部落。另外,傳令邊境守軍,進入高度戒備狀態,但切勿輕舉妄動,以免引發衝突。”
安排妥當後,朱宇又將目光轉迴國內的新政事務。
他深知,隻有國內根基穩固,才能有足夠的實力應對外部的挑戰。
隨著時間的推移,科舉特科的籌備工作進入最後的衝刺階段。
朱宇親自前往考場視察,檢查各項準備工作是否到位。
在看到考場內井然有序的布置和完備的設施後,他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孫大人,此次科舉特科意義非凡,關乎大明未來的發展走向。你務必確保考試的公平公正,選拔出真正有才能的人。”
朱宇語重心長地對孫大人說道。
孫大人堅定地迴應:“大公子放心,臣定會全力以赴,絕不讓任何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被埋沒。”
與此同時,農業新政的推廣工作也在穩步推進。
經過培訓的農民技術帶頭人在各地發揮著積極作用,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受益於新種植技術和農業工具。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順利之時,朝堂上又出現了新的聲音。
一些保守派官員以科舉特科選拔的人才“出身不正”為由,對錄取結果提出質疑。
在一次朝會上,一位老臣站出來,言辭懇切地說:
“大公子,科舉特科選拔的多是些出身民間的工匠、農夫子弟,他們雖有一技之長,但缺乏正統的儒家教育,恐難擔當治國理政的重任。”
朱宇神色平靜地看著這位老臣,說道:
“大人所言雖有一定道理,但時代在變,大明的發展需要多方麵的人才。
科舉特科選拔的人才,雖不一定精通四書五經,但他們的專業技能能為國家的建設、民生的改善發揮重要作用。
而且,在今後的任用中,我們也會注重對他們進行品德和政務方麵的培養。”
朱宇的一番話,讓不少官員暗自點頭。
那位老臣雖仍有疑慮,但也不再言語。
隨著科舉特科的開考,大明的新政之路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但朱宇與朱標並未因此而放鬆警惕,他們深知,新政的全麵推行依舊任重道遠。
這日清晨,陽光透過紫禁城宮殿的窗欞,灑落在朱宇的書房。
朱宇身著一襲月白色長袍,正坐在書桌前,仔細審閱著一份關於科舉特科的最新籌備方案。
此時,朱標帶著內閣大學士孫大人匆匆趕來。
“兄長”
朱標神色略顯急切。
“孫大人關於科舉特科的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但在考核方式和錄取比例上,還有些細節需要我們一同商議敲定。”
朱宇放下手中的方案,抬眼看向孫大人,目光中帶著期許:“孫大人,辛苦你了。
此次科舉特科意義重大,關乎大明未來人才的選拔與培養,你且詳細說說目前的情況。”
孫大人微微躬身,恭敬迴道:“大公子,科舉特科的考試內容涵蓋了算術、天文、地理、工程技術等多個新興領域,這些都已確定下來。
但在考核方式上,是采用傳統的筆試,還是加入實操考核,臣等意見不一。
還有,錄取比例方麵,目前擬定的是從每十名考生中錄取一名,不知是否合適。”
朱宇微微頷首,沉思片刻後說道:“既然是選拔專長人才,實操考核必不可少。
比如在工程技術科目中,可讓考生現場設計並搭建簡單的建築模型;
算術科目裏,給出實際生活中的商業運算或工程數據計算問題。
如此才能真正檢驗出他們的能力。
至於錄取比例,我認為可根據各科目報考人數和實際需求靈活調整。
像大明目前急需的水利工程、天文觀測等方麵的人才,可適當提高錄取比例。”
孫大人眼中閃過一絲讚許:“大公子所言極是,如此一來,選拔出的人才必定能為大明所用。
隻是,實操考核所需的場地、材料等準備工作,還需盡快著手安排。”
朱宇看向朱標:“二弟,此事就交由你負責協調。
務必在科舉特科開考前,將一切準備妥當。”
朱標點頭應下:“兄長放心,我定會全力安排好。”
商議完科舉特科事宜,朱宇又將目光轉向了農業新政的推進。
“如今,新種植技術在部分地區已初見成效,但要想全麵推廣,還需解決不少問題。”
朱宇神色凝重地說道,“比如農民對新技術的接受程度參差不齊,部分地區缺乏專業的農技指導人員。”
朱標接口道:“兄長,我認為可以從各地選拔一批年輕且有文化基礎的農民,集中進行農技培訓,讓他們成為當地的技術帶頭人,再由他們去帶動周邊的農戶。”
朱宇對此表示讚同:“這個辦法不錯。另外,對於那些積極采用新技術且取得良好收成的農戶,要給予獎勵,樹立榜樣,激發更多農民的積極性。”
幾日後,朱宇決定微服出巡京城周邊的鄉村,實地考察農業新政的實施情況。
他身著樸素的粗布衣衫,頭戴鬥笠,與朱標及幾名侍衛扮作普通百姓,行走在鄉間小道上。
他們來到一處農田,隻見一位老農正蹲在田邊,望著長勢喜人的莊稼,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朱宇走上前去,拱手問道:“老人家,看您這莊稼長得這般好,可是用了朝廷推廣的新種植技術?”
老農抬頭看了看朱宇,笑著說道:“是啊,多虧了朝廷的新法子。
以前俺們種地,全靠老經驗,收成好壞全憑老天爺。
如今按這新技術種,不僅省了不少力氣,這產量還高了許多。”
朱宇接著問:“那在這過程中,您可有遇到什麽困難?”
老農撓了撓頭說:“就是有時候對一些新工具的使用不太熟練,雖然有縣裏派來的人指導,但俺年紀大了,學起來還是有點費勁。”
朱宇點了點頭,心中暗暗記下。
離開農田後,朱宇對朱標說:“二弟,我們要加強對農民使用新工具的培訓,尤其是針對年紀較大的農戶,要采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
迴到京城後,朱宇立刻召集相關官員,商討改進農技推廣的措施。
在會議上,朱宇提出了一係列具體的方案,包括製作圖文並茂的農技手冊、組織巡迴的農技培訓小組等。
就在朱宇全身心投入新政推進時,北方邊境又傳來消息。
雖然此前與遊牧部落簽訂了和約,但近來有跡象表明,部分部落對和約條款產生了不滿情緒,開始在邊境小規模集結兵力。
朱宇與朱標、兵部尚書王大人以及鐵木真緊急商議對策。
王大人神色憂慮地說:
“大公子,若遊牧部落撕毀和約,再次進犯,我軍雖有防備,但仍需謹慎應對。”
鐵木真沉思片刻後說道:“依我之見,他們目前隻是小規模集結,或許還在觀望。
我們可先派使者前往,了解他們的訴求,表明我大明維護和平的決心。
同時,邊境守軍加強戒備,以防不測。”
朱宇點頭讚同:“鐵將軍所言有理。王大人,即刻選派一位能言善辯且熟悉邊境事務的使者前往遊牧部落。另外,傳令邊境守軍,進入高度戒備狀態,但切勿輕舉妄動,以免引發衝突。”
安排妥當後,朱宇又將目光轉迴國內的新政事務。
他深知,隻有國內根基穩固,才能有足夠的實力應對外部的挑戰。
隨著時間的推移,科舉特科的籌備工作進入最後的衝刺階段。
朱宇親自前往考場視察,檢查各項準備工作是否到位。
在看到考場內井然有序的布置和完備的設施後,他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孫大人,此次科舉特科意義非凡,關乎大明未來的發展走向。你務必確保考試的公平公正,選拔出真正有才能的人。”
朱宇語重心長地對孫大人說道。
孫大人堅定地迴應:“大公子放心,臣定會全力以赴,絕不讓任何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被埋沒。”
與此同時,農業新政的推廣工作也在穩步推進。
經過培訓的農民技術帶頭人在各地發揮著積極作用,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受益於新種植技術和農業工具。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順利之時,朝堂上又出現了新的聲音。
一些保守派官員以科舉特科選拔的人才“出身不正”為由,對錄取結果提出質疑。
在一次朝會上,一位老臣站出來,言辭懇切地說:
“大公子,科舉特科選拔的多是些出身民間的工匠、農夫子弟,他們雖有一技之長,但缺乏正統的儒家教育,恐難擔當治國理政的重任。”
朱宇神色平靜地看著這位老臣,說道:
“大人所言雖有一定道理,但時代在變,大明的發展需要多方麵的人才。
科舉特科選拔的人才,雖不一定精通四書五經,但他們的專業技能能為國家的建設、民生的改善發揮重要作用。
而且,在今後的任用中,我們也會注重對他們進行品德和政務方麵的培養。”
朱宇的一番話,讓不少官員暗自點頭。
那位老臣雖仍有疑慮,但也不再言語。
隨著科舉特科的開考,大明的新政之路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