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小格格的大理想
我,曆史係!小小清穿拿捏拿捏 作者:滿京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什麽東西?
被當麵蛐蛐的李光地毫無所覺,但在場能聽到小家夥心聲的都駭了一大跳:賣友他們知道,奪情他們也知道,引外室子來歸這個……最多也就個風流韻事?
眾人有些不確定地想著,目光恨不得穿透李光地,將他裏裏外外瞧個透徹。
連康熙都有些遲疑。
你道為何?
原來他最初重用李光地,還是在三藩之亂的時候。李光地迴鄉省親,與家人避居山穀,耿精忠派人聯係,希望他投靠。
被其斷然拒絕,且擬定密陳破敵之計的奏書封於蠟丸之中,暗送京城,輾轉遞到了康熙手上。他念其忠心,賞識其才華,才下詔嘉獎並錄其為領兵大臣,使其一路高歌猛進。
結果如今就聽小家夥叭叭了另一個版本?
原來當年同樣迴家省親的他友人陳夢雷被耿精忠抓了父親,隻能表麵答應投靠,但實際上心向大清。
在李光地派自己叔叔偷偷與陳夢雷聯係時,對方就把耿逆之狂悖,逆黨之庸暗,兵勢之強弱,間諜之機宜都毫無保留地告訴了李光地。
並與之商定,陳留在耿軍中從中潰其心腹,暌其黨羽。
李則保證果能保全者,本朝恢複日,君之事予任之。他日幸我之成功,則白爾之節;爾之節顯,則能白我之功。
連那份備受賞識的奏書都是兩人共同擬定的,結果李隻在上麵署了自己的名。
後來耿精忠兵敗,陳夢雷因為附逆被押送京師,論罪當斬。其入獄前後,多次請求裏為自己作證辯誣,李光地雖然上奏了,但根本沒提人家離散逆黨,秘圖內應與共謀請兵的事兒。
氣得陳夢雷罵他欺君負友,並寫了與李厚庵絕交書。
但李斷然否決了諸項指責,說他上書前確實找過陳夢雷,但對方一字不見答。他沒有辦法,隻能跟自家叔叔共同商議。
[因為李光地不肯作證,陳夢雷罪名坐實,在刑部尚書徐乾學的極力營救下才改死刑為流放。而他被流放後,父母相繼病死,妻子也死在戍所。十七年後,康熙巡幸盛京,才得以被召迴京師,一生不得誌。]
[唔,就跟清史稿·李光地傳挺一致的,隻是李光地傳中寫及精忠敗,夢雷以附逆逮京師,下獄論斬。光地乃疏陳兩次密約狀,夢雷得減死戌奉天。]
這同一件事情,陳夢雷被論罪前後李光地的表現卻大相徑庭。
事實究竟如何,可能得問問另一個當事人了。
太後和諸皇子都齊刷刷看著康熙,盼瓜意味簡直不能更明顯。
康熙自己的忠臣濾鏡還有些搖搖欲墜呢,哪有功夫給別人答疑解惑?
不過說歸說,奪情的事兒他可不覺得罪在李光地。
畢竟當時其奉旨督導順天學政,是他這個當皇帝的不願其離開,所以下諭旨說督順天學政關係緊要,李光地特行儉用,著在任守製。
那人家老母親去世了,當兒子的怎麽也得把後事操辦一下吧?
所以才上折子說要請幾個月假,速去速迴,保證不當個來年的科舉。他覺得沒問題,可那些禦史言官們就炸了啊!
頻頻上折。
給事中彭鵬更是言辭激烈,直言其貪位忘親,於理則悖於情則乖於辭則不順。
還胡攪蠻纏,說他這個皇帝下令奪情是為了試試他。
結果那家夥捋杆往上爬,人品心性就是不行雲雲。
事實上到底是道德水準真的高上了天,還是以此為由,盯上了李光地的職位知道的都知道。
但事情越鬧越大,輿論已經到了他跟李光弟都忽略不了的地步。康熙隻能停了李光地的職位,讓他留在京中守製三年。等到三年期滿,又讓他官複原職。
對此,烏那希也有差不多看法:[雖然李光地提出守孝九個月,絕不耽擱政事的想法有些又當又立。但主要還是他能力出眾,皇上離不開他。]
[但讓他在京中守孝,他在孝期內跟青樓女子生了倆娃。過後又怕耽擱自己仕途把人打發走,使娘仨走投無路,隻能多年後來投奔,他還冷臉拒絕就……]
不忠不孝不慈不仁,好多類似的形容詞,十阿哥一口氣能給補上一大堆。
結果還沒等他陰陽李大人兩句呢,烏那希就又說:[古代也沒有個親子鑒定,到底是真的還是潑髒水也無從得知。]
[畢竟李光地作為康熙年間最被器重的漢臣之一,想比肩他甚至取而代之的人就還挺多的。]
[本格格不喜歡他,完全是因為他很得寵,能對晚年的康熙產生一定影響力。結果丫是個主張厲行海禁的!]
康熙與所有能聽到他心聲的:……
所以,你這丫頭叭叭了半天,純是瞧不上他主張海禁?
這也就是烏那希聽不到他們的心聲,否則都得反問迴去:不然呢?關於李大人這三個懸案都吵吵了幾百年了。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史上都沒有定論,她能有個啥啊!
最多心裏吐槽兩句,默默觀察一番。
等再大些,口齒伶俐點往皇瑪法跟前旁敲側擊一番。問問李光地當年到底給陳夢雷求情沒,咋求的?
現在,格格目睹過這位清朝名臣的風采,看過皇瑪法對他到底有多另眼相後,就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要上船啦!
嘿嘿嘿。
康熙下江南啊!
以往隻能在曆史書中窺見,通過史料還原的盛事。如今不但被她給趕上了,還日常跟在聖駕左右。
妥妥的第一視角有木有?
[第九代禮親王昭梿那嘯亭雜錄還被各種推崇,將之列為研究清史的必讀曆史文獻呢。本格格要是從現在開始努力,不妥妥碾壓他?]
[嗯,到時候咱就叫福襄雜錄。囊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典章製度,還有王公貴族文武官員的遺聞軼事等都記下來。保證比嘯亭雜錄還嘯亭雜錄有沒有?]
小家夥叉腰,小嫩臉上滿是得意。根本沒注意到就在她立大誌的同時,身邊長輩們那如臨大敵的表情。
很顯然,他們愛她,但完全沒有愛到成為她那福襄雜錄上某頁的程度。
被當麵蛐蛐的李光地毫無所覺,但在場能聽到小家夥心聲的都駭了一大跳:賣友他們知道,奪情他們也知道,引外室子來歸這個……最多也就個風流韻事?
眾人有些不確定地想著,目光恨不得穿透李光地,將他裏裏外外瞧個透徹。
連康熙都有些遲疑。
你道為何?
原來他最初重用李光地,還是在三藩之亂的時候。李光地迴鄉省親,與家人避居山穀,耿精忠派人聯係,希望他投靠。
被其斷然拒絕,且擬定密陳破敵之計的奏書封於蠟丸之中,暗送京城,輾轉遞到了康熙手上。他念其忠心,賞識其才華,才下詔嘉獎並錄其為領兵大臣,使其一路高歌猛進。
結果如今就聽小家夥叭叭了另一個版本?
原來當年同樣迴家省親的他友人陳夢雷被耿精忠抓了父親,隻能表麵答應投靠,但實際上心向大清。
在李光地派自己叔叔偷偷與陳夢雷聯係時,對方就把耿逆之狂悖,逆黨之庸暗,兵勢之強弱,間諜之機宜都毫無保留地告訴了李光地。
並與之商定,陳留在耿軍中從中潰其心腹,暌其黨羽。
李則保證果能保全者,本朝恢複日,君之事予任之。他日幸我之成功,則白爾之節;爾之節顯,則能白我之功。
連那份備受賞識的奏書都是兩人共同擬定的,結果李隻在上麵署了自己的名。
後來耿精忠兵敗,陳夢雷因為附逆被押送京師,論罪當斬。其入獄前後,多次請求裏為自己作證辯誣,李光地雖然上奏了,但根本沒提人家離散逆黨,秘圖內應與共謀請兵的事兒。
氣得陳夢雷罵他欺君負友,並寫了與李厚庵絕交書。
但李斷然否決了諸項指責,說他上書前確實找過陳夢雷,但對方一字不見答。他沒有辦法,隻能跟自家叔叔共同商議。
[因為李光地不肯作證,陳夢雷罪名坐實,在刑部尚書徐乾學的極力營救下才改死刑為流放。而他被流放後,父母相繼病死,妻子也死在戍所。十七年後,康熙巡幸盛京,才得以被召迴京師,一生不得誌。]
[唔,就跟清史稿·李光地傳挺一致的,隻是李光地傳中寫及精忠敗,夢雷以附逆逮京師,下獄論斬。光地乃疏陳兩次密約狀,夢雷得減死戌奉天。]
這同一件事情,陳夢雷被論罪前後李光地的表現卻大相徑庭。
事實究竟如何,可能得問問另一個當事人了。
太後和諸皇子都齊刷刷看著康熙,盼瓜意味簡直不能更明顯。
康熙自己的忠臣濾鏡還有些搖搖欲墜呢,哪有功夫給別人答疑解惑?
不過說歸說,奪情的事兒他可不覺得罪在李光地。
畢竟當時其奉旨督導順天學政,是他這個當皇帝的不願其離開,所以下諭旨說督順天學政關係緊要,李光地特行儉用,著在任守製。
那人家老母親去世了,當兒子的怎麽也得把後事操辦一下吧?
所以才上折子說要請幾個月假,速去速迴,保證不當個來年的科舉。他覺得沒問題,可那些禦史言官們就炸了啊!
頻頻上折。
給事中彭鵬更是言辭激烈,直言其貪位忘親,於理則悖於情則乖於辭則不順。
還胡攪蠻纏,說他這個皇帝下令奪情是為了試試他。
結果那家夥捋杆往上爬,人品心性就是不行雲雲。
事實上到底是道德水準真的高上了天,還是以此為由,盯上了李光地的職位知道的都知道。
但事情越鬧越大,輿論已經到了他跟李光弟都忽略不了的地步。康熙隻能停了李光地的職位,讓他留在京中守製三年。等到三年期滿,又讓他官複原職。
對此,烏那希也有差不多看法:[雖然李光地提出守孝九個月,絕不耽擱政事的想法有些又當又立。但主要還是他能力出眾,皇上離不開他。]
[但讓他在京中守孝,他在孝期內跟青樓女子生了倆娃。過後又怕耽擱自己仕途把人打發走,使娘仨走投無路,隻能多年後來投奔,他還冷臉拒絕就……]
不忠不孝不慈不仁,好多類似的形容詞,十阿哥一口氣能給補上一大堆。
結果還沒等他陰陽李大人兩句呢,烏那希就又說:[古代也沒有個親子鑒定,到底是真的還是潑髒水也無從得知。]
[畢竟李光地作為康熙年間最被器重的漢臣之一,想比肩他甚至取而代之的人就還挺多的。]
[本格格不喜歡他,完全是因為他很得寵,能對晚年的康熙產生一定影響力。結果丫是個主張厲行海禁的!]
康熙與所有能聽到他心聲的:……
所以,你這丫頭叭叭了半天,純是瞧不上他主張海禁?
這也就是烏那希聽不到他們的心聲,否則都得反問迴去:不然呢?關於李大人這三個懸案都吵吵了幾百年了。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史上都沒有定論,她能有個啥啊!
最多心裏吐槽兩句,默默觀察一番。
等再大些,口齒伶俐點往皇瑪法跟前旁敲側擊一番。問問李光地當年到底給陳夢雷求情沒,咋求的?
現在,格格目睹過這位清朝名臣的風采,看過皇瑪法對他到底有多另眼相後,就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要上船啦!
嘿嘿嘿。
康熙下江南啊!
以往隻能在曆史書中窺見,通過史料還原的盛事。如今不但被她給趕上了,還日常跟在聖駕左右。
妥妥的第一視角有木有?
[第九代禮親王昭梿那嘯亭雜錄還被各種推崇,將之列為研究清史的必讀曆史文獻呢。本格格要是從現在開始努力,不妥妥碾壓他?]
[嗯,到時候咱就叫福襄雜錄。囊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典章製度,還有王公貴族文武官員的遺聞軼事等都記下來。保證比嘯亭雜錄還嘯亭雜錄有沒有?]
小家夥叉腰,小嫩臉上滿是得意。根本沒注意到就在她立大誌的同時,身邊長輩們那如臨大敵的表情。
很顯然,他們愛她,但完全沒有愛到成為她那福襄雜錄上某頁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