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弘暉的武器論
我,曆史係!小小清穿拿捏拿捏 作者:滿京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功勞四阿哥哪能認?
實際上是孩子自帶宿慧而來,生就博學多才、聰明善良又很有一顆愛民救國之心。
表麵上啊……
四阿哥誠惶誠恐跪下:“皇阿瑪這真真是過獎了,這孩子滿月沒多久就被抱到了宮中,一直都是皇瑪嬤跟您在悉心教養。再怎麽聰明靈慧,也都是您和皇瑪嬤的功勞啊!”
說到這兒,他甚至還原地咚咚給康熙磕了幾個頭。
感謝他盡心盡力,幫自己教導了這麽個出類拔萃的好孩子。幾句話恭維得康熙眉開眼笑,這狩獵第一名也隨之花落四貝勒府。
理由?
射槍射箭都是射,同樣騎在馬上,怎麽就不是騎射了?
對對對。
八旗兵是驍勇。
旗兵不滿萬,滿萬不可戰的說法曾經更是切實描述,不含半點誇張。可現在……
康熙目光掃視全場:“天下承平日久,八旗如今的戰力如何,列位心中真的沒數嗎?是,現在時代不同了,沒有那麽多戰爭能讓士兵得到磨礪。”
“但兩軍交戰,敵兵會與你講這些嗎?會因此對你手下留情麽?”
連著兩問,把現場相關人等都問得沉默不語。
還是康熙主動提及要練兵,要更新武器,增加火器在軍中的普及。才讓幾近沉寂的現場,重新又活躍起來,再度充滿反對之聲。
委婉的開始提祖宗規矩,直白的就幹脆拋棄遮羞布。
開口就是滿人當年之所以能夠順利入關,除了中原闖賊橫行,內外交煎外,最主要優勢就在騎射。
滿蒙健兒騎得上駿馬,拉得開硬弓。
能以一當十,讓敵軍望風而降。
這火槍雖好,卻不用什麽力氣。必要的時候,便是女子孩童經過簡單培訓,亦能持槍上陣。若流布民間,何其危險?
小理由說得烏那希那叫一個緊張。
[畢竟曆史上康熙防漢就防的跟什麽似的。大學士馬齊不聽他命令,偷偷摻和立儲事,間接促成滿朝保舉八阿哥,逼著康熙自己許的諾自己又咽了迴去,也是老臉丟盡。]
[後來秋後算賬,當場怒罵馬齊,結果發展到君臣互毆。]
康熙暗暗咬牙,超想問一句:你這丫頭就沒有什麽別的例子可舉了嗎?
可是又不敢打斷。
不僅他不敢打斷,還得眼神示意那些不省心的兒子們,讓他們別跟著瞎摻和。
那感覺,老酸爽了。
更酸爽的是,烏那希還半點兒都不知道給他留臉。
心裏不停嘖嘖嘖:[都到了這個程度,誰不以為富察家這把要涼?結果被罷,朝中漢人大學士漸漸得勢,反倒讓滿人大學時成了應聲蟲。康熙大急,這還了得?]
[劈裏啪啦一陣怒罵,不得已又捏著鼻子把馬齊請了迴來,就為了讓他製衡漢臣。結果……]
烏那希搖頭,康熙跟在場能聽到烏那希心聲的幾個也很無奈。
沒辦法!
馬齊那操作太騷,太讓人無法理解了。
滿朝八大姓之一,堂堂一品大員。
奉聖旨前往鄰國商量邊境問題,這是多麽大的信任啊?
誰能想到他能因為幾張貂皮就被敵國收買,透露了大清的底線。以至於好好的領土拱手讓人,整個被記在敵國的史書上?
隻想一想,康熙都覺得臉上臊得慌,恨不得把整個富察氏都哢擦了。
唯獨再想想乖孫女說過的,富察家那些其餘的優秀後輩們,才能勉強平息心中怒火的樣子。
這晃神間,康熙都沒注意到乖孫女舉完例後沒再想具體怎麽勸他。
也沒開口說哪怕一句話,就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他。
像是在等他做個最後決斷般。
聽不到更多有用的,康熙也就不再耽擱。轉而隨口點名,三兩下就使人把剛剛叫囂最歡的幾個按在了地上打板子。
理由?
嗬嗬。
康熙冷笑:“自睿親王多爾袞奉先帝聖駕入關以來,皇考就一直強調要以天下為公,視滿蒙漢一體。朕雖不才,皇考之命卻也片刻不敢或忘。親政以來,亦一直篤行之。”
“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懈怠。爾等如今這般言語,豈非在蓄意挑起事端,挑起滿蒙漢之間的矛盾?”
這話一出,剛剛還說一心為大清,昭昭可鑒日月的那些人集體傻眼。
頃刻間,就原地秒變撥浪鼓。
一個個瘋狂搖頭,言說自己絕沒有這方麵的意思。隻是大清入關以來,一直有歹人假前明後裔之名行造反之事。
前前後後的,有不少愚昧百姓被蠱惑加入。
他們……
他們也是擔心社稷安危!
就算言語間有什麽不恰當,忠心也是有的。
這都不用康熙開口,弘暉都能好奇問一句:“既然如此,諸位大人不去溯本追源,找到那些亂臣賊子。卻苦口婆心勸阻皇瑪法,意圖使他老人家不再發展火器是何道理?”
“連我這小孩都知道,堵不如疏啊!”
“到底百聞不如一見,剛剛這連珠火銃的威力大家可都是有目共睹。確實,皇瑪法九五至尊,一言九鼎。一聲令下後,大清自可以不研究相關火器,繼續弓馬統治天下。可皇瑪法能管得住本國,還能管得住鄰國嗎?”
眼看小家夥越說越大膽,四阿哥趕緊厲聲喝止:“弘暉,你閉嘴!如此場合,哪有你這小娃娃胡言亂語的……”
後麵的道理二字還沒說完,他就遭遇了來自自家皇阿瑪的眼刀子:“你才要閉嘴呢!”
康熙冷哼,再看乖孫子的目光卻格外柔和:“暉兒莫管他,你繼續說!”
“是。”
弘暉大大方方打了個千兒:“孫兒謹遵皇瑪法之命。孫兒人小,也沒讀過許多書。隻覺得兩國有的時候一如兩人,相關的土地、人口、經濟等則如糧食,是維持人的生存所需。所以要戰爭,有掠奪。”
“兩人體型相差太大,其中一方注定要被欺負的,而武器可以彌補體型上的差距。以準噶爾汗國跟大清為例,對方才多少土地、多少人口?可就是因為有火氣之利,就敢頻頻擾邊,累皇瑪法三度出征,幾成大清心腹之患……”
實際上是孩子自帶宿慧而來,生就博學多才、聰明善良又很有一顆愛民救國之心。
表麵上啊……
四阿哥誠惶誠恐跪下:“皇阿瑪這真真是過獎了,這孩子滿月沒多久就被抱到了宮中,一直都是皇瑪嬤跟您在悉心教養。再怎麽聰明靈慧,也都是您和皇瑪嬤的功勞啊!”
說到這兒,他甚至還原地咚咚給康熙磕了幾個頭。
感謝他盡心盡力,幫自己教導了這麽個出類拔萃的好孩子。幾句話恭維得康熙眉開眼笑,這狩獵第一名也隨之花落四貝勒府。
理由?
射槍射箭都是射,同樣騎在馬上,怎麽就不是騎射了?
對對對。
八旗兵是驍勇。
旗兵不滿萬,滿萬不可戰的說法曾經更是切實描述,不含半點誇張。可現在……
康熙目光掃視全場:“天下承平日久,八旗如今的戰力如何,列位心中真的沒數嗎?是,現在時代不同了,沒有那麽多戰爭能讓士兵得到磨礪。”
“但兩軍交戰,敵兵會與你講這些嗎?會因此對你手下留情麽?”
連著兩問,把現場相關人等都問得沉默不語。
還是康熙主動提及要練兵,要更新武器,增加火器在軍中的普及。才讓幾近沉寂的現場,重新又活躍起來,再度充滿反對之聲。
委婉的開始提祖宗規矩,直白的就幹脆拋棄遮羞布。
開口就是滿人當年之所以能夠順利入關,除了中原闖賊橫行,內外交煎外,最主要優勢就在騎射。
滿蒙健兒騎得上駿馬,拉得開硬弓。
能以一當十,讓敵軍望風而降。
這火槍雖好,卻不用什麽力氣。必要的時候,便是女子孩童經過簡單培訓,亦能持槍上陣。若流布民間,何其危險?
小理由說得烏那希那叫一個緊張。
[畢竟曆史上康熙防漢就防的跟什麽似的。大學士馬齊不聽他命令,偷偷摻和立儲事,間接促成滿朝保舉八阿哥,逼著康熙自己許的諾自己又咽了迴去,也是老臉丟盡。]
[後來秋後算賬,當場怒罵馬齊,結果發展到君臣互毆。]
康熙暗暗咬牙,超想問一句:你這丫頭就沒有什麽別的例子可舉了嗎?
可是又不敢打斷。
不僅他不敢打斷,還得眼神示意那些不省心的兒子們,讓他們別跟著瞎摻和。
那感覺,老酸爽了。
更酸爽的是,烏那希還半點兒都不知道給他留臉。
心裏不停嘖嘖嘖:[都到了這個程度,誰不以為富察家這把要涼?結果被罷,朝中漢人大學士漸漸得勢,反倒讓滿人大學時成了應聲蟲。康熙大急,這還了得?]
[劈裏啪啦一陣怒罵,不得已又捏著鼻子把馬齊請了迴來,就為了讓他製衡漢臣。結果……]
烏那希搖頭,康熙跟在場能聽到烏那希心聲的幾個也很無奈。
沒辦法!
馬齊那操作太騷,太讓人無法理解了。
滿朝八大姓之一,堂堂一品大員。
奉聖旨前往鄰國商量邊境問題,這是多麽大的信任啊?
誰能想到他能因為幾張貂皮就被敵國收買,透露了大清的底線。以至於好好的領土拱手讓人,整個被記在敵國的史書上?
隻想一想,康熙都覺得臉上臊得慌,恨不得把整個富察氏都哢擦了。
唯獨再想想乖孫女說過的,富察家那些其餘的優秀後輩們,才能勉強平息心中怒火的樣子。
這晃神間,康熙都沒注意到乖孫女舉完例後沒再想具體怎麽勸他。
也沒開口說哪怕一句話,就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他。
像是在等他做個最後決斷般。
聽不到更多有用的,康熙也就不再耽擱。轉而隨口點名,三兩下就使人把剛剛叫囂最歡的幾個按在了地上打板子。
理由?
嗬嗬。
康熙冷笑:“自睿親王多爾袞奉先帝聖駕入關以來,皇考就一直強調要以天下為公,視滿蒙漢一體。朕雖不才,皇考之命卻也片刻不敢或忘。親政以來,亦一直篤行之。”
“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懈怠。爾等如今這般言語,豈非在蓄意挑起事端,挑起滿蒙漢之間的矛盾?”
這話一出,剛剛還說一心為大清,昭昭可鑒日月的那些人集體傻眼。
頃刻間,就原地秒變撥浪鼓。
一個個瘋狂搖頭,言說自己絕沒有這方麵的意思。隻是大清入關以來,一直有歹人假前明後裔之名行造反之事。
前前後後的,有不少愚昧百姓被蠱惑加入。
他們……
他們也是擔心社稷安危!
就算言語間有什麽不恰當,忠心也是有的。
這都不用康熙開口,弘暉都能好奇問一句:“既然如此,諸位大人不去溯本追源,找到那些亂臣賊子。卻苦口婆心勸阻皇瑪法,意圖使他老人家不再發展火器是何道理?”
“連我這小孩都知道,堵不如疏啊!”
“到底百聞不如一見,剛剛這連珠火銃的威力大家可都是有目共睹。確實,皇瑪法九五至尊,一言九鼎。一聲令下後,大清自可以不研究相關火器,繼續弓馬統治天下。可皇瑪法能管得住本國,還能管得住鄰國嗎?”
眼看小家夥越說越大膽,四阿哥趕緊厲聲喝止:“弘暉,你閉嘴!如此場合,哪有你這小娃娃胡言亂語的……”
後麵的道理二字還沒說完,他就遭遇了來自自家皇阿瑪的眼刀子:“你才要閉嘴呢!”
康熙冷哼,再看乖孫子的目光卻格外柔和:“暉兒莫管他,你繼續說!”
“是。”
弘暉大大方方打了個千兒:“孫兒謹遵皇瑪法之命。孫兒人小,也沒讀過許多書。隻覺得兩國有的時候一如兩人,相關的土地、人口、經濟等則如糧食,是維持人的生存所需。所以要戰爭,有掠奪。”
“兩人體型相差太大,其中一方注定要被欺負的,而武器可以彌補體型上的差距。以準噶爾汗國跟大清為例,對方才多少土地、多少人口?可就是因為有火氣之利,就敢頻頻擾邊,累皇瑪法三度出征,幾成大清心腹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