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日後……
我,曆史係!小小清穿拿捏拿捏 作者:滿京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別留他在京中左右為難,進退維穀了啊啊啊!
這種想說又說不出,想勸又勸不了。繼續摻和,還怕自己肩膀上那零件兒長得不夠結實的感覺實在是太太太糟心了。
他願意就此離開,跟老十四一起通力合作,為大清開疆拓土。
如此,不管將來上位的究竟是哪個,看在他往日功勞上,也都不好太過追究……了吧?
三阿哥有些忐忑地想著。
畢竟小侄女的心聲透露得明明白白:哪怕曆史上的他特別識時務,第一個就給新帝跪了。
可到頭來,也還是沒免得了削爵被圈禁的下場。
萬一……
不會的!
皇阿瑪都知道老四所作所為了,就算仍舊選他。日後也肯定會留下一些製衡,至少能保其餘兒子在不作死的前提下。就算得不到重用,也能躺得平平的,當個富貴閑王。
三阿哥邊默默勸自己,邊目光灼灼看康熙。
那感覺就好像他是生是死,都在對方一念之間了一樣。
良久,康熙才歎:“此去路遠迢迢,風高浪急,且是前線重地,你身子骨還沒好利索,就……”
“好了好了!兒子早就好了!”三阿哥急忙打斷他,一臉急切想要證明自己身體其實很行,完全能夠負荷的模樣。
恨不能原地來兩個後空翻。
“你意已決,那就這樣吧。”康熙滿心複雜,連新得後膛線裝炮的喜悅都少了幾分。
是既歡喜老三也進入了新世界的大門,且明顯想開。已經不再拘泥於奪嫡小事上,而是開始著眼大局。
又有點對他這麽快就拋下太子有點歡喜不起來。
也是別扭極了。
烏那希心裏則是警鈴大作:[天啊天啊,這家夥,這突如其來的一波,該不會是奔著我那知己十四叔去的吧?]
[太子二伯跟三伯商量來商量去,發現怎麽都抵擋不了朝廷想要滅掉李氏朝鮮跟倭子國的意誌。幹脆打不過就加入,直接上場搶桃子?可……]
[三伯不是玩文學的嗎?編纂律曆淵源,古今圖書集成之類才是他的工作目標呀!這咋突然之間還投筆從戎了呢?]
小公主大疑惑,真·百思不得解。
隻在心裏默默嘟囔:[他對太子又不像十三叔對阿瑪那樣矢誌不渝的,犯不著做到如此地步吧?]
這三阿哥可就不愛聽了。
在聽到小家夥心聲之前,他可一直兢兢業業,耐心又細致地輔佐太子。
從來心無旁騖。
然後,他就被光速打臉了。
[畢竟二廢太子之後,別人都沒有額外受賞,隻有三伯得了白銀五千兩。皇瑪法還親自站出來辟謠,說三伯雖與廢太子交好,但從未與他同流合汙。相反還一直苦苦相勸,隻是對方不聽。這話聽著……]
嗯。
不用她再叭叭,眾人腦海裏也不由浮現出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小二不曾偷之類的典故。
怎麽聽,怎麽有點欲蓋彌彰的調調。
連三阿哥本人都在想是不是太子大廈將傾,再救不迴來的情況下,自己做了什麽俊傑的決定。
倒是始終被蒙在鼓裏的太子堅定相信他,並頗為感動:“為了擴大咱們兄弟在軍中的影響,三弟你這也付出的太多了。”
三阿哥臉上通紅通紅的:“沒有,不是,太子二哥你別想太多了。臣弟隻是……”
又一次嚐試坦誠失敗,三阿哥大口大口粗喘。
把太子給嚇的喲!
趕緊柔聲安撫並喊太醫,且保證會跟皇阿瑪求情,請他老人家收迴成命。
嚇得三阿哥腦門見汗:“不不不,別別別。皇阿瑪口諭已下,哪裏是那麽容易可更改的?再說……”
“再說這也確實是弟弟真心所求。”
三阿哥垂眸:“那已經被皇阿瑪命名為天威大將軍的後裝線膛炮威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確實厲害,也確實更能震懾人心。將之運用到戰場上,必能讓攻朝、攻倭戰事如虎添翼,減少我方不必要的傷亡。”
“如此殺器,不派個絕對的自己人過去,皇阿瑪焉能放心?”
不是我,老八老十三甚至老大了!
而這,是太子絕不願意看到的。
果然,他說完後,太子關心依舊,那勸改主意的話到底是沒了。
還沒有烏那希堅定堅決呢。
小家夥整天嘴上勸著,心裏想著。各種嚐試讓他放棄既定想法,乖乖留在京城,別往前線那邊添亂。
把三阿哥的逆反心理都給激起來了。
說什麽都要讓小家夥見識一下什麽叫文武雙全。
他三貝勒雖然更擅長文課,也喜歡做書生打扮。但騎射功夫也是能跟皇父不相上下的,才不像某個四力半!
然而,還沒等他展開具體行動呢,人家小公主就已經見此路不通,麻溜去選另一條了。
臨走之前,她還背著小包袱,皺著小眉頭認認真真地道:“既然三伯都能遠洋萬裏去給十四叔送火炮了,那身子肯定是好了的,就不用侄女日日陪同了。”
“侄女這就告退,您也說話算數喲~”
“徹底把那一篇翻過去,不許再提。不然的話,哼哼,小心我告到禦前,說你出爾反爾!”
話落人跑,都不帶多給三阿哥半點跳腳時間的。
看得三阿哥嘴角微抽,心說老四何德何能啊?怎麽此等重寶,就好巧不巧的落在他府上,成了他的小女兒呢?
本來索額圖死後,太子的位置就危如累卵,頗有點朝不保夕的調調。
再加上這麽個隨時隨地爆一爆的小炸彈,太子想要衛冕成功並順利登基怕是比登天還難。
而他,除了是太子的弟弟外。
還是額娘的兒子,福晉的夫,兒子的阿瑪。再怎麽著,也不能明知道是死胡同,還瞪著眼睛往裏鑽。
連累額娘福晉跟兒孫們一道受苦吧?
與其留在京中,夾在皇阿瑪和太子之間左右為難,還不如遠遠的走出去。盡己所能,立些功業。
日後……
日後若一切落下帷幕,他也能幫著斡旋一二。
萬一皇阿瑪也覺得精心教養許多年的接班人就那麽關起來實在過於浪費,不如打發出去嚐試走走開疆拓土路線呢?
這種想說又說不出,想勸又勸不了。繼續摻和,還怕自己肩膀上那零件兒長得不夠結實的感覺實在是太太太糟心了。
他願意就此離開,跟老十四一起通力合作,為大清開疆拓土。
如此,不管將來上位的究竟是哪個,看在他往日功勞上,也都不好太過追究……了吧?
三阿哥有些忐忑地想著。
畢竟小侄女的心聲透露得明明白白:哪怕曆史上的他特別識時務,第一個就給新帝跪了。
可到頭來,也還是沒免得了削爵被圈禁的下場。
萬一……
不會的!
皇阿瑪都知道老四所作所為了,就算仍舊選他。日後也肯定會留下一些製衡,至少能保其餘兒子在不作死的前提下。就算得不到重用,也能躺得平平的,當個富貴閑王。
三阿哥邊默默勸自己,邊目光灼灼看康熙。
那感覺就好像他是生是死,都在對方一念之間了一樣。
良久,康熙才歎:“此去路遠迢迢,風高浪急,且是前線重地,你身子骨還沒好利索,就……”
“好了好了!兒子早就好了!”三阿哥急忙打斷他,一臉急切想要證明自己身體其實很行,完全能夠負荷的模樣。
恨不能原地來兩個後空翻。
“你意已決,那就這樣吧。”康熙滿心複雜,連新得後膛線裝炮的喜悅都少了幾分。
是既歡喜老三也進入了新世界的大門,且明顯想開。已經不再拘泥於奪嫡小事上,而是開始著眼大局。
又有點對他這麽快就拋下太子有點歡喜不起來。
也是別扭極了。
烏那希心裏則是警鈴大作:[天啊天啊,這家夥,這突如其來的一波,該不會是奔著我那知己十四叔去的吧?]
[太子二伯跟三伯商量來商量去,發現怎麽都抵擋不了朝廷想要滅掉李氏朝鮮跟倭子國的意誌。幹脆打不過就加入,直接上場搶桃子?可……]
[三伯不是玩文學的嗎?編纂律曆淵源,古今圖書集成之類才是他的工作目標呀!這咋突然之間還投筆從戎了呢?]
小公主大疑惑,真·百思不得解。
隻在心裏默默嘟囔:[他對太子又不像十三叔對阿瑪那樣矢誌不渝的,犯不著做到如此地步吧?]
這三阿哥可就不愛聽了。
在聽到小家夥心聲之前,他可一直兢兢業業,耐心又細致地輔佐太子。
從來心無旁騖。
然後,他就被光速打臉了。
[畢竟二廢太子之後,別人都沒有額外受賞,隻有三伯得了白銀五千兩。皇瑪法還親自站出來辟謠,說三伯雖與廢太子交好,但從未與他同流合汙。相反還一直苦苦相勸,隻是對方不聽。這話聽著……]
嗯。
不用她再叭叭,眾人腦海裏也不由浮現出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小二不曾偷之類的典故。
怎麽聽,怎麽有點欲蓋彌彰的調調。
連三阿哥本人都在想是不是太子大廈將傾,再救不迴來的情況下,自己做了什麽俊傑的決定。
倒是始終被蒙在鼓裏的太子堅定相信他,並頗為感動:“為了擴大咱們兄弟在軍中的影響,三弟你這也付出的太多了。”
三阿哥臉上通紅通紅的:“沒有,不是,太子二哥你別想太多了。臣弟隻是……”
又一次嚐試坦誠失敗,三阿哥大口大口粗喘。
把太子給嚇的喲!
趕緊柔聲安撫並喊太醫,且保證會跟皇阿瑪求情,請他老人家收迴成命。
嚇得三阿哥腦門見汗:“不不不,別別別。皇阿瑪口諭已下,哪裏是那麽容易可更改的?再說……”
“再說這也確實是弟弟真心所求。”
三阿哥垂眸:“那已經被皇阿瑪命名為天威大將軍的後裝線膛炮威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確實厲害,也確實更能震懾人心。將之運用到戰場上,必能讓攻朝、攻倭戰事如虎添翼,減少我方不必要的傷亡。”
“如此殺器,不派個絕對的自己人過去,皇阿瑪焉能放心?”
不是我,老八老十三甚至老大了!
而這,是太子絕不願意看到的。
果然,他說完後,太子關心依舊,那勸改主意的話到底是沒了。
還沒有烏那希堅定堅決呢。
小家夥整天嘴上勸著,心裏想著。各種嚐試讓他放棄既定想法,乖乖留在京城,別往前線那邊添亂。
把三阿哥的逆反心理都給激起來了。
說什麽都要讓小家夥見識一下什麽叫文武雙全。
他三貝勒雖然更擅長文課,也喜歡做書生打扮。但騎射功夫也是能跟皇父不相上下的,才不像某個四力半!
然而,還沒等他展開具體行動呢,人家小公主就已經見此路不通,麻溜去選另一條了。
臨走之前,她還背著小包袱,皺著小眉頭認認真真地道:“既然三伯都能遠洋萬裏去給十四叔送火炮了,那身子肯定是好了的,就不用侄女日日陪同了。”
“侄女這就告退,您也說話算數喲~”
“徹底把那一篇翻過去,不許再提。不然的話,哼哼,小心我告到禦前,說你出爾反爾!”
話落人跑,都不帶多給三阿哥半點跳腳時間的。
看得三阿哥嘴角微抽,心說老四何德何能啊?怎麽此等重寶,就好巧不巧的落在他府上,成了他的小女兒呢?
本來索額圖死後,太子的位置就危如累卵,頗有點朝不保夕的調調。
再加上這麽個隨時隨地爆一爆的小炸彈,太子想要衛冕成功並順利登基怕是比登天還難。
而他,除了是太子的弟弟外。
還是額娘的兒子,福晉的夫,兒子的阿瑪。再怎麽著,也不能明知道是死胡同,還瞪著眼睛往裏鑽。
連累額娘福晉跟兒孫們一道受苦吧?
與其留在京中,夾在皇阿瑪和太子之間左右為難,還不如遠遠的走出去。盡己所能,立些功業。
日後……
日後若一切落下帷幕,他也能幫著斡旋一二。
萬一皇阿瑪也覺得精心教養許多年的接班人就那麽關起來實在過於浪費,不如打發出去嚐試走走開疆拓土路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