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擠出人群,向村口走去。
一人問道:“大哥,這些人都好厲害啊,咱們什麽時候能有這樣的武藝?”
“隻要我們勤加苦練,總有一日不會比他們差的。”
胖少年嘟囔道:“可惜師父年紀大了,教不動俺們了。”
四人陷入沉默,有些傷感。
村中一座院落外,剛剛見過沈潮的婦人一邊走入一邊叫道:“姚大姐,姚大姐在嗎?”
“在,在,是湯家大妹子啊。”一身穿粗布麻衣,略有威嚴的中年婦人從房內走出。
“大姐,與你說件事。我一表兄在鄆州大戶人家做管事,他們的商隊正好在咱們村休整。明日想請幾個婦人給洗些衣裳,一件五文錢呢。大姐若無事,和我一起吧。”
婦人一聽,也是麵露喜色。他家中並不富裕,給人種地一年也剩不下些許糧食,最近還有一子生病。
雖然隻能做一天的活計,但也能有一百多文。
感激道:“好,明日我帶著兒媳與你同去,多謝妹子照拂了。”
“大姐與我客氣什麽,明早我來尋你。”
湯姓婦人剛走,迴村四少年中為首者,也走入這家院子。
就聽婦人道:“五郎迴來了,今日怎迴的晚了些?”
“母親!今日村外有一夥人駐紮,孩兒迴村時見他們在比武,便觀看了一會兒。”
“哦,這樣啊。你師父身體如何了?”
“師父年紀大了,精力總是不濟。四哥今日怎樣,可吃了飯食?”
“哎,還是那樣,隻吃了一碗稀粥。”
“要不孩兒去山裏打些獵物吧,換了錢給四哥找個好些的大夫。”
“不可!你年紀還小,遇上猛獸怎麽辦?不要莽撞!”
婦人立刻嚴厲嗬斥。
“孩兒不去就是,隻是哥哥的病...”
婦人語氣稍緩,“哎,聽天由命吧。”
也不能怪這婦人,在古代誰家不夭折幾個孩子。上了些年紀的百姓,都習以為常了。
婦人叫少年五郎,可其上麵隻有兩個哥哥,可見以前便有孩子夭折了。
如今四子,自幼體弱。最近更是染了病,看樣子也兇多吉少。
第二日,姚姓婦人帶著兒媳來到一條溪邊。
此刻算上他們一共不到十人,一旁堆放著小山一樣的髒衣服。
一名中年管事,對在場婦人道:“洗我家的衣服,與你們以往有些不同,我來給大家演示一下。”
說罷,拿起一淡黃色塊狀物,展示給眾人。
“這東西叫肥皂,是我白雲山莊的產品。專門用於洗滌汙漬,可以洗手洗臉,也可以洗衣裳。用的時候呢,就這樣沾些水。”
管事一邊往濕衣裳打著肥皂,一邊揉搓,演示給眾婦人。
然後又在溪水中投了幾遍,將泡沫洗淨。
“大家都學會了嗎?”
“會了!”
“會了!”
“好,那就開始!”
夫人們帶著一絲好奇,開始忙碌起來。
湯家婦人道:“姚大姐,那管事便是我表哥。昨日他與我說一事,我有些拿不定主意。說與大姐,幫我思量思量。”
婦人一邊麻利洗著衣裳,一邊道:“哦?是何事?”
“我表哥不是在白雲山莊做事嗎,他家主人新得了大片的土地。家中產業也多,就像這肥皂。如今呐,極缺人手。就是給他家種地,佃租你猜猜收多少?”
姚氏不在意道:“四成五?難道還能四成?”
她這麽說倒是不奇怪,這個時期的佃租普遍是五成,有時還會更高。
“大姐你可猜錯了!才三成五!而且莊裏有座大大的學堂,孩子們讀書全都免費。我聽表哥說,他們莊子連女娃都去讀書。甚至一些青年人,也會定期安排讀書。”
這迴姚氏可有些驚訝了,有些不信道:“那他家主人交完了稅賦,可剩不下多少了。這天下哪有這樣的人,豈不都便宜了外人?”
“大姐你不知道,主人家說過最厭惡從底層百姓身上刮油水。人家做的全是大買賣,什麽肥皂,鏢局,書刊。唉,好多東西俺也說不清楚。”
“真有這樣的大善人?”
“善不善的俺不知道,但表哥不會欺瞞的。就我家的情況,又有什麽值得騙的呢。那白雲山莊的主人就在村子裏,否則洗件衣裳哪會給這麽多錢。”
姚氏深以為然的點點頭,“嗯,你說的也在理。看來妹子是想搬遷過去了,那又有何猶豫的?”
“哎,這不就是住習慣了。我聽表哥說他們的作坊也急需人手,不僅空下許多田地。就是像我們這樣的婦人也可以做工,每個月都能賺上三五貫。你要是有手藝,那賺的就更多了。有的鐵匠一個月竟能賺二三十貫,我的乖乖呀,可惜我家沒人會。”
“竟還有這樣的好事,難道他們當地雇不到人了嗎?”
“自然是能的,可人家很多生意發展的都極快,這不還沒來得及嗎。最近正在建一座集市,聽說有一個鎮子大,你說得用多少人。
要不大姐也隨我去吧,你家每年起碼能多賺七八十貫錢。另外五郎六郎也可以進書院讀書,以後就不用像我們這樣辛苦了,哎...”
“這.....若當真如此的話,我迴家與老頭子商量商量。”
“當真,大姐就放心吧。我家表哥說了,要是想去可以先給二十貫安家費。再說了,那獨龍崗離我們不過二百餘裏,也就兩日行程。”
姚氏神色凝重的點點頭。
到了中午,陽光變得熾烈起來。這個時間的溫度剛剛好,照得人渾身暖洋洋的。
沈潮和聞煥章坐在馬車中,外麵是武鬆和周平安駕車。離開村莊,向東南方一座小山而去。
行了不到半個時辰,便到了山腳下。這裏有一處湖泊,周圍有幾座小院,景致很是祥和。
“官人,到了。”武鬆向車內說道。
沈潮和聞煥章都下了車,看向周圍。
武鬆指著不遠處一座院子道:“應該就是那裏了。”
“好,我們走。”
走近後,發現院門隻是簡單的木柵欄,也並未關閉。
一名須發皆白的老者正坐於院中,對麵是四個正在紮著馬步的少年。
一人問道:“大哥,這些人都好厲害啊,咱們什麽時候能有這樣的武藝?”
“隻要我們勤加苦練,總有一日不會比他們差的。”
胖少年嘟囔道:“可惜師父年紀大了,教不動俺們了。”
四人陷入沉默,有些傷感。
村中一座院落外,剛剛見過沈潮的婦人一邊走入一邊叫道:“姚大姐,姚大姐在嗎?”
“在,在,是湯家大妹子啊。”一身穿粗布麻衣,略有威嚴的中年婦人從房內走出。
“大姐,與你說件事。我一表兄在鄆州大戶人家做管事,他們的商隊正好在咱們村休整。明日想請幾個婦人給洗些衣裳,一件五文錢呢。大姐若無事,和我一起吧。”
婦人一聽,也是麵露喜色。他家中並不富裕,給人種地一年也剩不下些許糧食,最近還有一子生病。
雖然隻能做一天的活計,但也能有一百多文。
感激道:“好,明日我帶著兒媳與你同去,多謝妹子照拂了。”
“大姐與我客氣什麽,明早我來尋你。”
湯姓婦人剛走,迴村四少年中為首者,也走入這家院子。
就聽婦人道:“五郎迴來了,今日怎迴的晚了些?”
“母親!今日村外有一夥人駐紮,孩兒迴村時見他們在比武,便觀看了一會兒。”
“哦,這樣啊。你師父身體如何了?”
“師父年紀大了,精力總是不濟。四哥今日怎樣,可吃了飯食?”
“哎,還是那樣,隻吃了一碗稀粥。”
“要不孩兒去山裏打些獵物吧,換了錢給四哥找個好些的大夫。”
“不可!你年紀還小,遇上猛獸怎麽辦?不要莽撞!”
婦人立刻嚴厲嗬斥。
“孩兒不去就是,隻是哥哥的病...”
婦人語氣稍緩,“哎,聽天由命吧。”
也不能怪這婦人,在古代誰家不夭折幾個孩子。上了些年紀的百姓,都習以為常了。
婦人叫少年五郎,可其上麵隻有兩個哥哥,可見以前便有孩子夭折了。
如今四子,自幼體弱。最近更是染了病,看樣子也兇多吉少。
第二日,姚姓婦人帶著兒媳來到一條溪邊。
此刻算上他們一共不到十人,一旁堆放著小山一樣的髒衣服。
一名中年管事,對在場婦人道:“洗我家的衣服,與你們以往有些不同,我來給大家演示一下。”
說罷,拿起一淡黃色塊狀物,展示給眾人。
“這東西叫肥皂,是我白雲山莊的產品。專門用於洗滌汙漬,可以洗手洗臉,也可以洗衣裳。用的時候呢,就這樣沾些水。”
管事一邊往濕衣裳打著肥皂,一邊揉搓,演示給眾婦人。
然後又在溪水中投了幾遍,將泡沫洗淨。
“大家都學會了嗎?”
“會了!”
“會了!”
“好,那就開始!”
夫人們帶著一絲好奇,開始忙碌起來。
湯家婦人道:“姚大姐,那管事便是我表哥。昨日他與我說一事,我有些拿不定主意。說與大姐,幫我思量思量。”
婦人一邊麻利洗著衣裳,一邊道:“哦?是何事?”
“我表哥不是在白雲山莊做事嗎,他家主人新得了大片的土地。家中產業也多,就像這肥皂。如今呐,極缺人手。就是給他家種地,佃租你猜猜收多少?”
姚氏不在意道:“四成五?難道還能四成?”
她這麽說倒是不奇怪,這個時期的佃租普遍是五成,有時還會更高。
“大姐你可猜錯了!才三成五!而且莊裏有座大大的學堂,孩子們讀書全都免費。我聽表哥說,他們莊子連女娃都去讀書。甚至一些青年人,也會定期安排讀書。”
這迴姚氏可有些驚訝了,有些不信道:“那他家主人交完了稅賦,可剩不下多少了。這天下哪有這樣的人,豈不都便宜了外人?”
“大姐你不知道,主人家說過最厭惡從底層百姓身上刮油水。人家做的全是大買賣,什麽肥皂,鏢局,書刊。唉,好多東西俺也說不清楚。”
“真有這樣的大善人?”
“善不善的俺不知道,但表哥不會欺瞞的。就我家的情況,又有什麽值得騙的呢。那白雲山莊的主人就在村子裏,否則洗件衣裳哪會給這麽多錢。”
姚氏深以為然的點點頭,“嗯,你說的也在理。看來妹子是想搬遷過去了,那又有何猶豫的?”
“哎,這不就是住習慣了。我聽表哥說他們的作坊也急需人手,不僅空下許多田地。就是像我們這樣的婦人也可以做工,每個月都能賺上三五貫。你要是有手藝,那賺的就更多了。有的鐵匠一個月竟能賺二三十貫,我的乖乖呀,可惜我家沒人會。”
“竟還有這樣的好事,難道他們當地雇不到人了嗎?”
“自然是能的,可人家很多生意發展的都極快,這不還沒來得及嗎。最近正在建一座集市,聽說有一個鎮子大,你說得用多少人。
要不大姐也隨我去吧,你家每年起碼能多賺七八十貫錢。另外五郎六郎也可以進書院讀書,以後就不用像我們這樣辛苦了,哎...”
“這.....若當真如此的話,我迴家與老頭子商量商量。”
“當真,大姐就放心吧。我家表哥說了,要是想去可以先給二十貫安家費。再說了,那獨龍崗離我們不過二百餘裏,也就兩日行程。”
姚氏神色凝重的點點頭。
到了中午,陽光變得熾烈起來。這個時間的溫度剛剛好,照得人渾身暖洋洋的。
沈潮和聞煥章坐在馬車中,外麵是武鬆和周平安駕車。離開村莊,向東南方一座小山而去。
行了不到半個時辰,便到了山腳下。這裏有一處湖泊,周圍有幾座小院,景致很是祥和。
“官人,到了。”武鬆向車內說道。
沈潮和聞煥章都下了車,看向周圍。
武鬆指著不遠處一座院子道:“應該就是那裏了。”
“好,我們走。”
走近後,發現院門隻是簡單的木柵欄,也並未關閉。
一名須發皆白的老者正坐於院中,對麵是四個正在紮著馬步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