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臨安有變
射雕:師兄走了,我隻好天下無敵 作者:劍南安撫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臨安大內皇宮。
晨霧未散時,青灰宮牆在薄綃般的霧氣裏若隱若現。
五更的梆子剛敲過三響,垂拱殿的琉璃鴟吻已鍍上朝陽金邊,簷角懸著的銅鈴被晨風拂動,泠泠清響驚起歇在歇山頂的灰喜鵲。
穿竹布衫的小黃門弓著腰穿過三重月台,手中提著的鎏金香球在青磚地上拖出細長影子。
垂拱殿內沉香嫋嫋,十二扇雕花槅門盡數敞開,晨光斜斜切進殿內,將禦案上堆疊的奏疏裁成明暗兩半。
一大清早,直通皇宮的禦街盡頭,通往大內的宮門緊鎖。
一群紅袍官員正在畢恭畢敬的守在宮門之外。
不多時,三五個身著紫袍的官員從禦街那頭緩緩策馬而來。
“韓大相公,官家已經有半月不理朝政,如今我等更是連宮門大內都進不去。”
“我等幾位宰執想要進言奏對,官家依舊不予理睬,內侍隻是以官家身體不適為由,這究竟是怎麽一迴事?”
說話的紫袍官員乃是大宋朝廷的參知政事,說起來也算是宋朝的副宰相。
他抬手躬身之人,便是如今大宋的首相韓侂胄,是輔佐宋寧宗登基的功臣之一。
南宋建炎南渡之後,曆經宋高宗,宋孝宗兩位皇帝,作為南宋的開創者和延續者,高宗和孝宗算得上是有為之君。
尤其是宋孝宗,知人善用,心懷北伐之誌,在位期間發動隆興北伐,可惜未能成功。
孝宗之後,便是光宗和如今在位的宋寧宗。
如果孝宗還算有所作為,那他的兒子宋光宗簡直就是一個昏君無疑。
光宗不僅容易聽信讒言,還十分懼內。
他的妻子李鳳娘可謂是一代悍婦,以至於宋孝宗晚年臥榻在床,李鳳娘和宋光宗兩人數月都不去看望。
高宗臥病時,不是親生兒子的孝宗,尚且親自服侍,態度必敬必恭。
孝宗臥病,親生兒子居然不管不顧,以至於孝宗含恨而終。
在李鳳娘的強勢壓力下,宋光宗患上了頗為嚴重恐懼症,就連孝宗的去世大典,親兒子宋光宗都不去參加,引得眾多的朝廷官員紛紛看不慣主動辭職而去。
宋光宗喪失治國能力,宗室大臣趙汝愚聯合韓侂胄,在太皇太後吳氏的支持下擁立光宗之子為帝,是為宋寧宗。
韓侂胄乃是北宋名相韓琦之後,他的姨母便是宋高宗的皇後吳氏。
宋寧宗即位後,趙汝愚成為首相,逐漸同韓侂胄產生政治分歧,兩人矛盾不斷加深。
韓侂胄的侄女為宋寧宗的皇後,宋寧宗更是視韓侂胄為心腹重臣,最終,趙汝愚在禦史的彈劾下罷官免職,韓侂胄成為宋寧宗前期唯一的權相。
聽聞參知政事所言,韓侂胄也是感覺到皇帝最近實在是有些反常。
“是呀,這半月以來,就連我數次麵見官家,官家似乎有些疲倦,時常顧左右而言他,太醫也察覺不出問題,真是令人憂心呐!”
韓侂胄淡淡開口,麵色有些凝重,他不僅出任右相兼樞密使,如今更是加封太傅,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但皇帝半個月以來的反常,也讓他感到有些隱隱擔心。
“呃,大相公,你說官家近日來如此反常,會不會和史彌遠有關,他一個月前,不是才向官家舉薦了一位煉丹的術士,聽聞官家近來每日都要服侍那人煉製的丹藥,這其中會不會……”
韓侂胄一聽到此言,臉色瞬間變得陰沉。
一個月前,垂拱殿內議事,禮部侍郎史彌遠向不知從何處找來一個江湖術士,聲稱可以給皇帝煉製丹藥。
韓侂胄聯合一群大臣自然要表示反對,宋寧宗無奈,隻好下令不予召見術士。
豈止才過了一兩日,宋寧宗忽然大病一場,群醫束手無策。
這時,後宮的楊貴妃獻出丹藥,寧宗吃了丹藥後,不到數個時辰,身體便大好如初,不僅病痛全消,還感覺格外的神清氣爽。
寧宗心情大好之下,那個煉製丹藥之人受到召見,不僅給他賞賜了大量錢財,還將他留在大內繼續煉丹。
此事引起了韓侂胄的戒心。
楊貴妃曆來想同韓皇後爭寵,韓皇後作為韓侂胄在朝廷的穩固支持者,楊貴妃想要上位,自然需要扳倒兩人。
從舉薦那個術士一事來看,彌遠向必定已經和楊貴妃結為同盟。
如此一來,韓侂胄意識到,皇帝這半個月不露臉,一定和那個術士有關,背後也一定就是史彌遠和楊貴妃指使。
韓侂胄和幾名執政來到宮門之下,幾個中年紅袍官員立時一路小跑過來。
“拜見首相大人,拜見李執政”
韓侂胄望著群臣,從他們的目光中感受到自己崇高的權威後,抬頭望了宮城一眼,瞧見宮門依舊緊閉,韓侂胄從馬背上翻身而下。
“怎麽,今日宮門還是不開嗎?”
“是呀,大相公,這就數日了,官家身體不適,為何就連宮門都要關閉?”
韓侂胄走到宮門之下,首位宮城的班直威嚴矗立宮門兩側。
“吱吱吱”
宮門緩緩打開,宮門挪動的聲音將所有官員的目光吸引住,隻見宮門開了一個不大的小口,接著又戛然而止,裏麵鑽出一群黃門內侍來。
“諸位大人,官家有旨,今日不朝會了,也不議事,諸位還是請迴吧,中書門下,樞密院的一切事宜,皆仍有韓首相處置”
“還有,官家口諭,禮部侍郎史彌遠立有大功,特進禮部尚書,權知臨安府事。”
不遠處的紅袍官員中,一人瞬間從人群中跑出,朝著內侍下跪謝恩。
“臣史彌遠領旨謝恩。”
韓侂胄有些鄙夷的看著史彌遠,他嗅到了威脅的氣味,立即走上前去,望著這名內侍,細看之下,此人的確就是宋寧宗身邊最為親信的傳話內侍。
“還請向官家通報,臣韓侂胄有重要之事,需要當麵向官家陳對。”
“近日來,皇宮大內頻頻出現盜竊事件,兇手至今沒有緝拿歸案。
再有,皇城司居然打著大內的旗號,不經過禮部和中書門下,擅自在臨安府各處地方選拔秀女入宮,此事已經引起民間議論。”
“不知,官家為何一反常態,如今更是關閉宮門,隔絕中樞兩院,如此下去,恐怕朝臣之心動蕩,人心不穩。”
韓侂胄雖然算不上一代名臣,也曾利用手中權力打擊政敵,算不得一個君子,但也絕對不是一代奸臣,至少他是個實打實的主戰派代表。
韓侂胄有一定的政治抱負,一心希望出兵北伐恢複大宋河山,比起那些隻知道貪圖享樂,閉關自守的宰執大臣要強得多。
聽聞韓侂胄所言,傳話的黃門內侍也是有些無奈。
“大相公,你說的這些事,可都是官家親自下的口諭,我也是無可奈何。”
“緝拿大內盜賊一事,官家已經召令大內侍衛統領石彥明一人負責,官家說了,近日不見朝臣,朝中事宜皆由大相公處置即可。”
“官家連我都不見?”
內侍給了韓侂胄一個眼神。
“大相公就不要為難小人了,告辭告辭。”
“砰”的一聲,皇宮緊閉。
韓侂胄望了望宮門,接著搖了搖頭道:“罷了罷了,各位大人還是按班就職去吧。”
晨霧未散時,青灰宮牆在薄綃般的霧氣裏若隱若現。
五更的梆子剛敲過三響,垂拱殿的琉璃鴟吻已鍍上朝陽金邊,簷角懸著的銅鈴被晨風拂動,泠泠清響驚起歇在歇山頂的灰喜鵲。
穿竹布衫的小黃門弓著腰穿過三重月台,手中提著的鎏金香球在青磚地上拖出細長影子。
垂拱殿內沉香嫋嫋,十二扇雕花槅門盡數敞開,晨光斜斜切進殿內,將禦案上堆疊的奏疏裁成明暗兩半。
一大清早,直通皇宮的禦街盡頭,通往大內的宮門緊鎖。
一群紅袍官員正在畢恭畢敬的守在宮門之外。
不多時,三五個身著紫袍的官員從禦街那頭緩緩策馬而來。
“韓大相公,官家已經有半月不理朝政,如今我等更是連宮門大內都進不去。”
“我等幾位宰執想要進言奏對,官家依舊不予理睬,內侍隻是以官家身體不適為由,這究竟是怎麽一迴事?”
說話的紫袍官員乃是大宋朝廷的參知政事,說起來也算是宋朝的副宰相。
他抬手躬身之人,便是如今大宋的首相韓侂胄,是輔佐宋寧宗登基的功臣之一。
南宋建炎南渡之後,曆經宋高宗,宋孝宗兩位皇帝,作為南宋的開創者和延續者,高宗和孝宗算得上是有為之君。
尤其是宋孝宗,知人善用,心懷北伐之誌,在位期間發動隆興北伐,可惜未能成功。
孝宗之後,便是光宗和如今在位的宋寧宗。
如果孝宗還算有所作為,那他的兒子宋光宗簡直就是一個昏君無疑。
光宗不僅容易聽信讒言,還十分懼內。
他的妻子李鳳娘可謂是一代悍婦,以至於宋孝宗晚年臥榻在床,李鳳娘和宋光宗兩人數月都不去看望。
高宗臥病時,不是親生兒子的孝宗,尚且親自服侍,態度必敬必恭。
孝宗臥病,親生兒子居然不管不顧,以至於孝宗含恨而終。
在李鳳娘的強勢壓力下,宋光宗患上了頗為嚴重恐懼症,就連孝宗的去世大典,親兒子宋光宗都不去參加,引得眾多的朝廷官員紛紛看不慣主動辭職而去。
宋光宗喪失治國能力,宗室大臣趙汝愚聯合韓侂胄,在太皇太後吳氏的支持下擁立光宗之子為帝,是為宋寧宗。
韓侂胄乃是北宋名相韓琦之後,他的姨母便是宋高宗的皇後吳氏。
宋寧宗即位後,趙汝愚成為首相,逐漸同韓侂胄產生政治分歧,兩人矛盾不斷加深。
韓侂胄的侄女為宋寧宗的皇後,宋寧宗更是視韓侂胄為心腹重臣,最終,趙汝愚在禦史的彈劾下罷官免職,韓侂胄成為宋寧宗前期唯一的權相。
聽聞參知政事所言,韓侂胄也是感覺到皇帝最近實在是有些反常。
“是呀,這半月以來,就連我數次麵見官家,官家似乎有些疲倦,時常顧左右而言他,太醫也察覺不出問題,真是令人憂心呐!”
韓侂胄淡淡開口,麵色有些凝重,他不僅出任右相兼樞密使,如今更是加封太傅,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但皇帝半個月以來的反常,也讓他感到有些隱隱擔心。
“呃,大相公,你說官家近日來如此反常,會不會和史彌遠有關,他一個月前,不是才向官家舉薦了一位煉丹的術士,聽聞官家近來每日都要服侍那人煉製的丹藥,這其中會不會……”
韓侂胄一聽到此言,臉色瞬間變得陰沉。
一個月前,垂拱殿內議事,禮部侍郎史彌遠向不知從何處找來一個江湖術士,聲稱可以給皇帝煉製丹藥。
韓侂胄聯合一群大臣自然要表示反對,宋寧宗無奈,隻好下令不予召見術士。
豈止才過了一兩日,宋寧宗忽然大病一場,群醫束手無策。
這時,後宮的楊貴妃獻出丹藥,寧宗吃了丹藥後,不到數個時辰,身體便大好如初,不僅病痛全消,還感覺格外的神清氣爽。
寧宗心情大好之下,那個煉製丹藥之人受到召見,不僅給他賞賜了大量錢財,還將他留在大內繼續煉丹。
此事引起了韓侂胄的戒心。
楊貴妃曆來想同韓皇後爭寵,韓皇後作為韓侂胄在朝廷的穩固支持者,楊貴妃想要上位,自然需要扳倒兩人。
從舉薦那個術士一事來看,彌遠向必定已經和楊貴妃結為同盟。
如此一來,韓侂胄意識到,皇帝這半個月不露臉,一定和那個術士有關,背後也一定就是史彌遠和楊貴妃指使。
韓侂胄和幾名執政來到宮門之下,幾個中年紅袍官員立時一路小跑過來。
“拜見首相大人,拜見李執政”
韓侂胄望著群臣,從他們的目光中感受到自己崇高的權威後,抬頭望了宮城一眼,瞧見宮門依舊緊閉,韓侂胄從馬背上翻身而下。
“怎麽,今日宮門還是不開嗎?”
“是呀,大相公,這就數日了,官家身體不適,為何就連宮門都要關閉?”
韓侂胄走到宮門之下,首位宮城的班直威嚴矗立宮門兩側。
“吱吱吱”
宮門緩緩打開,宮門挪動的聲音將所有官員的目光吸引住,隻見宮門開了一個不大的小口,接著又戛然而止,裏麵鑽出一群黃門內侍來。
“諸位大人,官家有旨,今日不朝會了,也不議事,諸位還是請迴吧,中書門下,樞密院的一切事宜,皆仍有韓首相處置”
“還有,官家口諭,禮部侍郎史彌遠立有大功,特進禮部尚書,權知臨安府事。”
不遠處的紅袍官員中,一人瞬間從人群中跑出,朝著內侍下跪謝恩。
“臣史彌遠領旨謝恩。”
韓侂胄有些鄙夷的看著史彌遠,他嗅到了威脅的氣味,立即走上前去,望著這名內侍,細看之下,此人的確就是宋寧宗身邊最為親信的傳話內侍。
“還請向官家通報,臣韓侂胄有重要之事,需要當麵向官家陳對。”
“近日來,皇宮大內頻頻出現盜竊事件,兇手至今沒有緝拿歸案。
再有,皇城司居然打著大內的旗號,不經過禮部和中書門下,擅自在臨安府各處地方選拔秀女入宮,此事已經引起民間議論。”
“不知,官家為何一反常態,如今更是關閉宮門,隔絕中樞兩院,如此下去,恐怕朝臣之心動蕩,人心不穩。”
韓侂胄雖然算不上一代名臣,也曾利用手中權力打擊政敵,算不得一個君子,但也絕對不是一代奸臣,至少他是個實打實的主戰派代表。
韓侂胄有一定的政治抱負,一心希望出兵北伐恢複大宋河山,比起那些隻知道貪圖享樂,閉關自守的宰執大臣要強得多。
聽聞韓侂胄所言,傳話的黃門內侍也是有些無奈。
“大相公,你說的這些事,可都是官家親自下的口諭,我也是無可奈何。”
“緝拿大內盜賊一事,官家已經召令大內侍衛統領石彥明一人負責,官家說了,近日不見朝臣,朝中事宜皆由大相公處置即可。”
“官家連我都不見?”
內侍給了韓侂胄一個眼神。
“大相公就不要為難小人了,告辭告辭。”
“砰”的一聲,皇宮緊閉。
韓侂胄望了望宮門,接著搖了搖頭道:“罷了罷了,各位大人還是按班就職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