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煩朋友們刷新一下書架,上章後半段補了一點內容,可能得辛苦往前翻幾頁,不然會接不上。
看到評論提醒,迴頭對了下,昨天的更新確實做飯寫得太細節了,比例有點失衡,就刪掉了一些,但不影響劇情,前半段不用重看哈~
俺頭一迴寫美食文,有點拿不準度,做法有時候會寫太細,辛苦大家看到過了就提醒一下,我會估摸要不要調整的^_^
***
當頭那個先讓手下點茶,見左右都是自己人,複才低聲迴道:“別提了,跑了一大早上——前一陣子元宵,城裏頭有多亂你是曉得的,走丟了百十來個人,多是婦孺,找到今日也沒幾個尋迴來的,上頭惱得厲害,州衙裏換了好幾個官了,而今那推官又是新上任,催著我們要個結果——去哪裏找結果給他看?”
“都過去十來二十天了,走丟的人說不得早賣出京城去了,也沒辦法,出來四處搜搜,越性也抓抓賭,總不好空手迴去,免得又被都頭排揎!”
又問道:“這不早不午的,你怎麽在這?”
京中年年上元節都走丟不少人,孫裏正自然知道,先跟著唏噓一番,等後頭聽到抓賭二字,忽的想起家中那二弟。
他心中多少有些忐忑,隻想著把關係拉近些,因默默點了一圈人頭——寥寥幾個,並不多,便一咬牙,道:“前次酸棗巷不是有個人落水沒了麽?我看他家隻剩個孝女,就幫著說了幾句話,那小娘子倒有良心,特做了些吃食來謝——弟兄幾個嚐嚐?”
都是從天沒亮就跑到現在的大老粗,個個餓著肚子,也不跟他客氣,道了謝,誇一句“老孫仗義”,就開始紛紛往食盒裏伸手。
還沒等孫裏正想好怎麽把那食盒收迴來,才不至於過分小氣,那門口處簾子一掀,嘩啦啦一下子,又湧進來十來個同樣裝束的巡兵。
眾人左右看了一圈,見得同伴,已是往此處走來,還有那性格活泛的,離著好幾步就笑道:“吃什麽呢?這麽香?”
***
等到雨雪終於停了,孫裏正同一眾巡兵從鋪子裏走出的時候,原本沉甸甸的食盒,已經變得空空如也。
想也知道,抓賭又怎麽可能隻出這麽三五丁人?自然是要兩隊人馬打底。
——三十來個漢子,哪怕一人隻兩口,多少好東西能禁得起他們吃?
然而食盒都打開了,孫裏正又豈能小氣?隻得在心裏流著眼淚,麵上還要殷勤周到,直勸大家吃,又說沒關係。
這會子還有幾個巡兵吃上了癮,跑過來打聽,問他哪裏能買到。
孫裏正剛要迴答,就聽得身旁兩人低聲交談。
“前頭那個,你看像不像早上那橋頭賭坊子裏跑脫的?”
“是有點像——狗崽子看到我們了——他掉頭了,他要跑!”
孫裏正一抬頭,果見前頭不遠處一人正好轉頭,快步往迴走。
他看對方身形、體態都有點眼熟,心中頓時一緊。
幾個巡兵甚至不用對視,也不用說話,已經不約而同地一齊追了上去,又叫道:“前頭那小子,就你,別跑!給我站住!”
一群才掀簾子出來的也立時就跟了上去,但沒多久,又都迴來了,狠狠啐道:“小子跑得跟狗似的,倒還挺快!”
“下迴再給我逮到,看不把他腿給打折了!”
孫裏正也不敢多做停留,匆匆找個借口告辭了。
他也不先迴家,而是路上買了些果子點心,去了半條街外的叔嬸家裏。
一進門,他先叫“老二”。
但孫二並不在家,隻有孫裏正的嬸嬸帶著兩個小的孫輩在。
“那不爭氣的自打過了元宵就再沒著家了,因怕出事,昨兒早他媳婦同他爹分頭都出去找了,因曉得你忙,怕你急,就沒敢說,想著要是過兩天還找不到再說。”
生得這樣兒子,一個月裏沒幾天是著家的,那嬸娘也沒奈何,雖也著急,卻已經有些習慣。
孫裏正總疑心方才自己看到的就是孫二,生怕弟弟真給抓了。
但無論如何,他也不能跟老人抱怨,此時隻好道:“這是什麽話,還是得早早交代我一聲,說不得就找到了——若是耽擱久了,真出事就麻煩了。”
等一出門,他就又各處打點,找了一圈,也沒得到什麽消息。
此事暫且按下不表。
再說另一頭,宋妙送走了孫裏正,又把家中雜事理了個七七八八,見天上雨雪漸收,明日不像還有壞天氣的樣子,便背了個簍子上街采買。
這迴她補夠了一應材料,正要迴家,就見朱雀城門邊上圍了不少人,都在看榜上貼的告示。
她走得近了,聽得前頭有人道:“怎麽這人像瞧著怪眼熟的,先前不是貼過嗎?今日又貼?是個什麽意思?”
又有人湊到前頭眯著眼睛看了半天,才道:“就是一個人!是先前州北瓦子走丟的那個女子,今次賞錢加了,誰能幫著找到人,能得百貫賞錢。”
一聽這個數字,人群中頓時喧鬧起來,個個議論紛紛。
宋妙也抬頭看了看那畫像,確定自己並沒有見過此人,便要轉身離開,卻聽不遠處有個婆子道:“說什麽走丟,依我看,必定是被拍花子的給拍了去,元宵到今日都多久了?衙門搜檢也沒搜到,怕是早被賣到外地,莫說百貫,就算給個千貫也未必能找到。”
“去年有個宗親家走丟了女兒,你們還記不記得?當日也是到處搜檢,可到了如今都沒找迴來。”
“年年元宵都丟那許多人,能找迴來幾個的?”
“也未必,聽說這迴走丟的是個繡娘。”
說話的人語氣裏帶著幾分神秘:“我那表外甥的外侄兒是在曹尚書門下做事的,聽說今次走丟的正給曹家做嫁衣,偏那日身上還帶著曹家女兒的霞帔——下個月就是婚期,這會子把嫁衣丟了,而今還是那繡坊自己找,暫時找不到,到得最後,肯定要報給主人家聽的,他們當官的找人,說不得比宗室家好找!”
“那繡坊另尋幾個繡娘趕趕工不成麽?”
“不成,走丟的那個用的什麽技法,叫什麽割什麽絲的,精細得很,十天半個月的連根毛都趕不出來——若叫你衣服正麵同個鳳凰似的,一轉身,背麵變成猴子屁股了——你受得了?”
有個識貨的忽然就插口問道:“是不是刻絲?”
前頭說話那個愣了下,道:“對對!就是這個名字!”
聽到此處,宋妙一下子就站定了,尋了個空位,又仔細去看那告示。
告示上寫得十分詳細,隻說某某繡坊走丟一人,姓沈,人稱荇娘,蘇州人氏,又說了身量,走丟時候穿的什麽衣裳,另還有年齡、相貌、特征,最後還附上一份畫像,並用紅字標明賞錢。
看到沈荇娘三個字,又想起方才眾人所說刻絲,宋妙再也走不動路。
她想起了平陽山上的舊事。
看到評論提醒,迴頭對了下,昨天的更新確實做飯寫得太細節了,比例有點失衡,就刪掉了一些,但不影響劇情,前半段不用重看哈~
俺頭一迴寫美食文,有點拿不準度,做法有時候會寫太細,辛苦大家看到過了就提醒一下,我會估摸要不要調整的^_^
***
當頭那個先讓手下點茶,見左右都是自己人,複才低聲迴道:“別提了,跑了一大早上——前一陣子元宵,城裏頭有多亂你是曉得的,走丟了百十來個人,多是婦孺,找到今日也沒幾個尋迴來的,上頭惱得厲害,州衙裏換了好幾個官了,而今那推官又是新上任,催著我們要個結果——去哪裏找結果給他看?”
“都過去十來二十天了,走丟的人說不得早賣出京城去了,也沒辦法,出來四處搜搜,越性也抓抓賭,總不好空手迴去,免得又被都頭排揎!”
又問道:“這不早不午的,你怎麽在這?”
京中年年上元節都走丟不少人,孫裏正自然知道,先跟著唏噓一番,等後頭聽到抓賭二字,忽的想起家中那二弟。
他心中多少有些忐忑,隻想著把關係拉近些,因默默點了一圈人頭——寥寥幾個,並不多,便一咬牙,道:“前次酸棗巷不是有個人落水沒了麽?我看他家隻剩個孝女,就幫著說了幾句話,那小娘子倒有良心,特做了些吃食來謝——弟兄幾個嚐嚐?”
都是從天沒亮就跑到現在的大老粗,個個餓著肚子,也不跟他客氣,道了謝,誇一句“老孫仗義”,就開始紛紛往食盒裏伸手。
還沒等孫裏正想好怎麽把那食盒收迴來,才不至於過分小氣,那門口處簾子一掀,嘩啦啦一下子,又湧進來十來個同樣裝束的巡兵。
眾人左右看了一圈,見得同伴,已是往此處走來,還有那性格活泛的,離著好幾步就笑道:“吃什麽呢?這麽香?”
***
等到雨雪終於停了,孫裏正同一眾巡兵從鋪子裏走出的時候,原本沉甸甸的食盒,已經變得空空如也。
想也知道,抓賭又怎麽可能隻出這麽三五丁人?自然是要兩隊人馬打底。
——三十來個漢子,哪怕一人隻兩口,多少好東西能禁得起他們吃?
然而食盒都打開了,孫裏正又豈能小氣?隻得在心裏流著眼淚,麵上還要殷勤周到,直勸大家吃,又說沒關係。
這會子還有幾個巡兵吃上了癮,跑過來打聽,問他哪裏能買到。
孫裏正剛要迴答,就聽得身旁兩人低聲交談。
“前頭那個,你看像不像早上那橋頭賭坊子裏跑脫的?”
“是有點像——狗崽子看到我們了——他掉頭了,他要跑!”
孫裏正一抬頭,果見前頭不遠處一人正好轉頭,快步往迴走。
他看對方身形、體態都有點眼熟,心中頓時一緊。
幾個巡兵甚至不用對視,也不用說話,已經不約而同地一齊追了上去,又叫道:“前頭那小子,就你,別跑!給我站住!”
一群才掀簾子出來的也立時就跟了上去,但沒多久,又都迴來了,狠狠啐道:“小子跑得跟狗似的,倒還挺快!”
“下迴再給我逮到,看不把他腿給打折了!”
孫裏正也不敢多做停留,匆匆找個借口告辭了。
他也不先迴家,而是路上買了些果子點心,去了半條街外的叔嬸家裏。
一進門,他先叫“老二”。
但孫二並不在家,隻有孫裏正的嬸嬸帶著兩個小的孫輩在。
“那不爭氣的自打過了元宵就再沒著家了,因怕出事,昨兒早他媳婦同他爹分頭都出去找了,因曉得你忙,怕你急,就沒敢說,想著要是過兩天還找不到再說。”
生得這樣兒子,一個月裏沒幾天是著家的,那嬸娘也沒奈何,雖也著急,卻已經有些習慣。
孫裏正總疑心方才自己看到的就是孫二,生怕弟弟真給抓了。
但無論如何,他也不能跟老人抱怨,此時隻好道:“這是什麽話,還是得早早交代我一聲,說不得就找到了——若是耽擱久了,真出事就麻煩了。”
等一出門,他就又各處打點,找了一圈,也沒得到什麽消息。
此事暫且按下不表。
再說另一頭,宋妙送走了孫裏正,又把家中雜事理了個七七八八,見天上雨雪漸收,明日不像還有壞天氣的樣子,便背了個簍子上街采買。
這迴她補夠了一應材料,正要迴家,就見朱雀城門邊上圍了不少人,都在看榜上貼的告示。
她走得近了,聽得前頭有人道:“怎麽這人像瞧著怪眼熟的,先前不是貼過嗎?今日又貼?是個什麽意思?”
又有人湊到前頭眯著眼睛看了半天,才道:“就是一個人!是先前州北瓦子走丟的那個女子,今次賞錢加了,誰能幫著找到人,能得百貫賞錢。”
一聽這個數字,人群中頓時喧鬧起來,個個議論紛紛。
宋妙也抬頭看了看那畫像,確定自己並沒有見過此人,便要轉身離開,卻聽不遠處有個婆子道:“說什麽走丟,依我看,必定是被拍花子的給拍了去,元宵到今日都多久了?衙門搜檢也沒搜到,怕是早被賣到外地,莫說百貫,就算給個千貫也未必能找到。”
“去年有個宗親家走丟了女兒,你們還記不記得?當日也是到處搜檢,可到了如今都沒找迴來。”
“年年元宵都丟那許多人,能找迴來幾個的?”
“也未必,聽說這迴走丟的是個繡娘。”
說話的人語氣裏帶著幾分神秘:“我那表外甥的外侄兒是在曹尚書門下做事的,聽說今次走丟的正給曹家做嫁衣,偏那日身上還帶著曹家女兒的霞帔——下個月就是婚期,這會子把嫁衣丟了,而今還是那繡坊自己找,暫時找不到,到得最後,肯定要報給主人家聽的,他們當官的找人,說不得比宗室家好找!”
“那繡坊另尋幾個繡娘趕趕工不成麽?”
“不成,走丟的那個用的什麽技法,叫什麽割什麽絲的,精細得很,十天半個月的連根毛都趕不出來——若叫你衣服正麵同個鳳凰似的,一轉身,背麵變成猴子屁股了——你受得了?”
有個識貨的忽然就插口問道:“是不是刻絲?”
前頭說話那個愣了下,道:“對對!就是這個名字!”
聽到此處,宋妙一下子就站定了,尋了個空位,又仔細去看那告示。
告示上寫得十分詳細,隻說某某繡坊走丟一人,姓沈,人稱荇娘,蘇州人氏,又說了身量,走丟時候穿的什麽衣裳,另還有年齡、相貌、特征,最後還附上一份畫像,並用紅字標明賞錢。
看到沈荇娘三個字,又想起方才眾人所說刻絲,宋妙再也走不動路。
她想起了平陽山上的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