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月後,經過無數次的試驗摸索,興武朝的新式火炮開始形成了雛形,官員們為其起名叫做“神威大炮”,濃濃的中式風格命名。
神威大炮有數項先進性能,最基本的是,後裝,燧發,彈藥一體,射程遠,射速快,持續發射次數高,開花彈丸,總之,其性能達到了一戰早期水平。
當然缺點也非常多,比如穩定性低,主要原因是煉鋼工藝不成熟,工匠們缺乏對鋼材品質把控的經驗以及機械加工技術低劣,大多數工藝還屬於手工藝。
興武二年三月,經過持續的努力和改進,神威大炮終於迎來了試射的日子,這一天興武朝滿朝文武天不亮就到了試炮地點,包括興武帝朱常淓,也是早早的便到了現場。
朱辰鈺帶著一千多工匠,在現場仔細檢查每一個環節,這些工匠分工非常多,有研發火藥的,有加工炮彈的,有製造引信的,有設計炮架的,有設計炮閂的,有研發炮管的,基本上所有細節都有人負責。
當然,負責計算彈道和把控整體性能的工作隻能由朱辰鈺親自下場,畢竟明朝人不懂第一牛頓定律。
當太陽升起,興武帝舉行了盛大的祭祀儀式,讓整個試炮過程增添了一絲神聖肅穆的氣氛。朱辰鈺是不看重這些的,但是為了照顧人們的情緒,就由著他們折騰。
方圓數十裏的大校場坐落在一座山的山腳下,這座大校場已經完全顛覆了明朝對校場的定義,這可以跟現代練兵場媲美了。可以說,便是此刻研製出了坦克,也完全可以在這個大校場裏橫衝直撞。
試射的大炮有兩門,按照一用一備的規格製造,而經過朱辰鈺的測算,這兩門炮的預訂射程已經達到了五裏,如此遠的射程必須使用望遠鏡才能觀察。
望遠鏡這種金貴玩意兒在電動機和發電機發明之後就開始了批量製造,磨製鏡片已經可以電動化,極大的增加了望遠鏡的產量。
所以這試炮現場基本上有頭有臉的都是人手一隻望遠鏡,當然隻是單筒望遠鏡。
僅憑朱辰鈺一人傳播科學技術,做到這個程度已經是奇跡了。畢竟在明朝人眼裏,科技屬於不入流的玩意兒,要不是切實受了電報的實惠,這些人才不會理會朱辰鈺的奇怪腦洞。
校場上,“轟隆!”一聲炮響。一團火光如流星般飛向遠處,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發射的大炮已經散架,炮管還冒著硝煙。整個現場頓時安靜下來。失敗了!
朱辰鈺和匠人們圍了過去,看著斷裂的炮架不禁陷入沉思,大炮後坐力很大,完全超出預料,不過還好,炮管沒有明顯變形,看起來強度不錯。
朱辰鈺不禁笑了,再去看看炮彈,為啥沒有開花。
五裏之外的土丘,一座巨大標靶跟前,有一個深深的土洞,未爆炸的炮彈就在裏麵。工匠們七手八腳的把炮彈挖出來,拆掉外殼,拆掉延時引信,將三斤裝藥全部倒了出來,這才發現,是引信沒有被引燃。
找到原因後,朱辰鈺如釋重負。畢竟任何事情都不是那麽容易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再試!
轟鳴聲再次響起,第二門炮已經發射,遠處傳來一聲悶響,便見煙塵升騰,頗為壯觀。
“響了!這次響了!”有人歡唿起來,遠處觀望的皇帝和文武群臣們也一陣騷動。紛紛舉起望遠鏡觀察。
看著直徑達到三米左右的彈坑,朱辰鈺不禁點頭,看起來威力不錯。這炮彈可比五雷箭威力大的多。
自此,可用於實戰的第一代開花炮彈算是研製成功了,接下來就是不斷改進和完善,讓開花彈的可靠性更高。
“後坐力太大,這個問題需要解決。緩衝裝置?嗯,還需要研究液壓或者氣壓設備,彈簧也需要研發!”朱辰鈺默默思考,需要研究的技術真的太多了。隻能一件一件慢慢來。
這個時候,朱辰鈺就覺得必須要培養一些工程人才了,單靠自己,真的忙不過來!
五天後,一則詔書下達,正式啟動神威大炮的製造,先期試製五十門,這次的神威大炮靠著堆積重量終於把炮架造的夠結實了,但是,重量達到了兩噸!四千斤的重量,需要靠四匹優質挽馬才能運送。
朱辰鈺歎氣,慢慢來吧!
又過了一個月,朱辰鈺再次啟程,重新上任北伐右路先鋒的職銜兒。這一次,是董彥搜集到一些消息,盤踞在金陵的多鐸部,終於按捺不住了,準備對杭州一帶發動進攻。
得到消息,董彥就立刻上報,把朱辰鈺調迴武昌前線。
因為,電報網的運行和玄衣衛的運作需要朱辰鈺親自主持,董彥雖然是帶兵打仗的好手,但對於朱辰鈺整的這套電報戰法,他沒把握,完全外行,出一點岔子他就得傻眼。
戰場上搭建電報網絡是蜀軍的殺手鐧,這個殺手鐧要起作用,離不開朱辰鈺。
經過幾個月的醞釀,清庭已經開始推行剃發易服政策,大量的漢人在這一政策下被迫無奈更改了千年以來的生活習俗。
也有許多人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紛紛奮起反抗,結果大多數以失敗告終,因此而丟了性命的更不在少數!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江之隔的大明興武朝就成了眾多明朝舊民向往的首善之地,百姓們三五成群,一路顛沛流離,躲避開清庭的追殺,不遠千裏,紛紛湧入長江以南。
流民南下主要經由三處地方,一是劍門蜀道,二是荊州水寨,三是京杭大運河河口。數以百萬的流民湧入給興武朝帶來了巨大壓力,也讓清庭感到了恐慌。
民生凋敝,更加需要足夠的人口來支撐經濟,而現在,清庭麵臨著一個巨大挑戰,那就是人口流失嚴重。如果不能遏製百姓南下,空蕩蕩的北方也隻是另一片荒漠而已。
多爾袞對阿濟格的戰敗十分震怒,同時又把壓力完全壓到了多鐸,濟爾哈朗和阿巴泰的頭上,催促多鐸出兵的金牌調令已經多次發出。
沿江一線,山雨欲來,董彥不敢掉以輕心,在朱辰鈺歸隊之後,就立刻將探聽到的清軍情報傳給了朱辰鈺。
董彥認為,最好的防守就是主動進攻,采取主動,就能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朱辰鈺也認為應該主動攻打金陵,隻等神威大炮和炮彈產量提上來,就可以一舉反攻。
神威大炮有數項先進性能,最基本的是,後裝,燧發,彈藥一體,射程遠,射速快,持續發射次數高,開花彈丸,總之,其性能達到了一戰早期水平。
當然缺點也非常多,比如穩定性低,主要原因是煉鋼工藝不成熟,工匠們缺乏對鋼材品質把控的經驗以及機械加工技術低劣,大多數工藝還屬於手工藝。
興武二年三月,經過持續的努力和改進,神威大炮終於迎來了試射的日子,這一天興武朝滿朝文武天不亮就到了試炮地點,包括興武帝朱常淓,也是早早的便到了現場。
朱辰鈺帶著一千多工匠,在現場仔細檢查每一個環節,這些工匠分工非常多,有研發火藥的,有加工炮彈的,有製造引信的,有設計炮架的,有設計炮閂的,有研發炮管的,基本上所有細節都有人負責。
當然,負責計算彈道和把控整體性能的工作隻能由朱辰鈺親自下場,畢竟明朝人不懂第一牛頓定律。
當太陽升起,興武帝舉行了盛大的祭祀儀式,讓整個試炮過程增添了一絲神聖肅穆的氣氛。朱辰鈺是不看重這些的,但是為了照顧人們的情緒,就由著他們折騰。
方圓數十裏的大校場坐落在一座山的山腳下,這座大校場已經完全顛覆了明朝對校場的定義,這可以跟現代練兵場媲美了。可以說,便是此刻研製出了坦克,也完全可以在這個大校場裏橫衝直撞。
試射的大炮有兩門,按照一用一備的規格製造,而經過朱辰鈺的測算,這兩門炮的預訂射程已經達到了五裏,如此遠的射程必須使用望遠鏡才能觀察。
望遠鏡這種金貴玩意兒在電動機和發電機發明之後就開始了批量製造,磨製鏡片已經可以電動化,極大的增加了望遠鏡的產量。
所以這試炮現場基本上有頭有臉的都是人手一隻望遠鏡,當然隻是單筒望遠鏡。
僅憑朱辰鈺一人傳播科學技術,做到這個程度已經是奇跡了。畢竟在明朝人眼裏,科技屬於不入流的玩意兒,要不是切實受了電報的實惠,這些人才不會理會朱辰鈺的奇怪腦洞。
校場上,“轟隆!”一聲炮響。一團火光如流星般飛向遠處,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發射的大炮已經散架,炮管還冒著硝煙。整個現場頓時安靜下來。失敗了!
朱辰鈺和匠人們圍了過去,看著斷裂的炮架不禁陷入沉思,大炮後坐力很大,完全超出預料,不過還好,炮管沒有明顯變形,看起來強度不錯。
朱辰鈺不禁笑了,再去看看炮彈,為啥沒有開花。
五裏之外的土丘,一座巨大標靶跟前,有一個深深的土洞,未爆炸的炮彈就在裏麵。工匠們七手八腳的把炮彈挖出來,拆掉外殼,拆掉延時引信,將三斤裝藥全部倒了出來,這才發現,是引信沒有被引燃。
找到原因後,朱辰鈺如釋重負。畢竟任何事情都不是那麽容易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再試!
轟鳴聲再次響起,第二門炮已經發射,遠處傳來一聲悶響,便見煙塵升騰,頗為壯觀。
“響了!這次響了!”有人歡唿起來,遠處觀望的皇帝和文武群臣們也一陣騷動。紛紛舉起望遠鏡觀察。
看著直徑達到三米左右的彈坑,朱辰鈺不禁點頭,看起來威力不錯。這炮彈可比五雷箭威力大的多。
自此,可用於實戰的第一代開花炮彈算是研製成功了,接下來就是不斷改進和完善,讓開花彈的可靠性更高。
“後坐力太大,這個問題需要解決。緩衝裝置?嗯,還需要研究液壓或者氣壓設備,彈簧也需要研發!”朱辰鈺默默思考,需要研究的技術真的太多了。隻能一件一件慢慢來。
這個時候,朱辰鈺就覺得必須要培養一些工程人才了,單靠自己,真的忙不過來!
五天後,一則詔書下達,正式啟動神威大炮的製造,先期試製五十門,這次的神威大炮靠著堆積重量終於把炮架造的夠結實了,但是,重量達到了兩噸!四千斤的重量,需要靠四匹優質挽馬才能運送。
朱辰鈺歎氣,慢慢來吧!
又過了一個月,朱辰鈺再次啟程,重新上任北伐右路先鋒的職銜兒。這一次,是董彥搜集到一些消息,盤踞在金陵的多鐸部,終於按捺不住了,準備對杭州一帶發動進攻。
得到消息,董彥就立刻上報,把朱辰鈺調迴武昌前線。
因為,電報網的運行和玄衣衛的運作需要朱辰鈺親自主持,董彥雖然是帶兵打仗的好手,但對於朱辰鈺整的這套電報戰法,他沒把握,完全外行,出一點岔子他就得傻眼。
戰場上搭建電報網絡是蜀軍的殺手鐧,這個殺手鐧要起作用,離不開朱辰鈺。
經過幾個月的醞釀,清庭已經開始推行剃發易服政策,大量的漢人在這一政策下被迫無奈更改了千年以來的生活習俗。
也有許多人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紛紛奮起反抗,結果大多數以失敗告終,因此而丟了性命的更不在少數!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江之隔的大明興武朝就成了眾多明朝舊民向往的首善之地,百姓們三五成群,一路顛沛流離,躲避開清庭的追殺,不遠千裏,紛紛湧入長江以南。
流民南下主要經由三處地方,一是劍門蜀道,二是荊州水寨,三是京杭大運河河口。數以百萬的流民湧入給興武朝帶來了巨大壓力,也讓清庭感到了恐慌。
民生凋敝,更加需要足夠的人口來支撐經濟,而現在,清庭麵臨著一個巨大挑戰,那就是人口流失嚴重。如果不能遏製百姓南下,空蕩蕩的北方也隻是另一片荒漠而已。
多爾袞對阿濟格的戰敗十分震怒,同時又把壓力完全壓到了多鐸,濟爾哈朗和阿巴泰的頭上,催促多鐸出兵的金牌調令已經多次發出。
沿江一線,山雨欲來,董彥不敢掉以輕心,在朱辰鈺歸隊之後,就立刻將探聽到的清軍情報傳給了朱辰鈺。
董彥認為,最好的防守就是主動進攻,采取主動,就能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朱辰鈺也認為應該主動攻打金陵,隻等神威大炮和炮彈產量提上來,就可以一舉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