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踏弩的威力果然非凡,但局限性也非常明顯,隻適合攻堅戰!
一旦遇到靠機動性保持優勢的遭遇戰,踏弩軍陣非常容易被衝垮擊潰,沒有什麽太大的反擊能力。
而這次打金陵城恰恰是攻堅戰,踏弩箭陣為此量身定做。
且不說朱辰鈺。
多鐸派出尼堪,率領兩萬八旗軍,三萬仆從軍前去阻截自溧陽而來的明軍主力部隊,這支主力部隊由整編後的土司軍和部分西蜀軍組成。
與杭城的五萬土司兵不同,這支部隊是見過血的,經過了秦家軍的調教,戰力與董彥率領的精銳部隊不相伯仲。
桃花山一戰,繳獲了一批戰馬,這批戰馬一部分留給了朱辰鈺,剩下的部分則裝備到了這支部隊,約莫2000餘,加上土司軍原有的戰馬。這支部隊的騎兵隊達到了空前的7000人。有新式武器裝備,完全有能力跟尼堪的五萬人馬一決雌雄。
不過,這中路軍按照董彥的指示,並沒有貿然出擊,而是在探明尼堪動向後,在其必經之路上設下了埋伏。
尼堪是一員年輕的將領,不過三十歲左右,比較勇猛。年輕人嘛,有些傲氣是難免的,所以他帶兵就不那麽保守了。
一路直殺向溧陽,他認為明軍雖兵力強盛,也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
畢竟自己這兩萬騎兵可是精銳,沒聽說過八旗兵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嗎?況且,仆從軍還有五千騎兵呢!有祖傳的騎射功夫。何懼之有?
董彥的一萬五千精銳也是踩著點兒趕來的。畢竟有即時通訊係統加成。
中路軍將戰場選在了一處三麵環山,一麵麵向平原的位置,山腳下一處小樹林邊上,7000多中路軍騎兵聚集在這裏。
為首的一員將官四十開外,麵如冠玉,須髯飄灑;身著暗金色的甲胄,黑漆纓盔,胯下一匹黑色戰馬,皮毛泛著光澤,一看就是不凡。
這員將官是秦翼明的裨將,別看不是什麽出名的戰將,那也是跟著秦翼明身經百戰的,秦家嫡係。
秦翼明因為秦良玉病重,就請了長假,迴石柱侍奉姑母。一切大小事情就交給了他的心腹。
盼望著,盼望著,清軍大將尼堪跑來了!轟隆隆的馬蹄聲震動大地,看上去好一副排山倒海的氣勢。
若不是玄衣衛的探子,明軍也不可能如此精準的守株待兔,這多虧了玄衣衛啊。金甲大將想到這裏不禁哈哈大笑。不知情的小兵還不明白為何上官笑的如此猥瑣,但是很快他就明白了。
就看到對麵的騎兵大隊,前一刻還氣勢洶洶,下一秒,就感到馬頭一沉,地麵陷了下去。登時,清軍騎兵就像下餃子一樣栽倒坑裏。
陷馬坑,誰挖的陷馬坑!
“轟隆,轟隆”,沉悶的爆炸聲在遠處響起!
啊!娘啊,地雷!誰埋的地雷!
挖坑埋雷的丁壯早已退到後方。這是一個時辰前就準備好的。
清軍騎兵攻勢迅速衰退下去,這敵人的影子還沒看到先中了對方的機關暗算。
還好,陷馬坑和雷區很窄,八旗騎兵很快就踩平了,這一波下來就有一千人馬喪失了戰鬥力,另有幾百人掛了點小彩!
尼堪看的直皺眉,心中立刻高度警惕起來,敵人一定在不遠處!警戒!
金甲大將手撚胡須,滿意的點點頭:“嗯,就是這樣,先把速度降下來!”
尼堪的騎兵隊開始繞過那一條“坑雷帶”,有陷馬坑擋著,兩萬人馬的大隊無法全體衝鋒,尼堪就感覺有點別扭,當他看到前方橫亙的山坡時才驚覺大事不妙!
果然,金甲大將眼看時機成熟,大手一揮:“全軍出擊!”
嘩啦啦,咚咚咚,戰鼓擂響,令旗翻飛!明軍中路的騎兵大隊開始發飆了。
尼堪發現敵兵衝過來,立刻命令全軍出擊,八旗騎兵也飆了起來!騎兵對衝,這是常用的開局,誰硬誰占便宜!
隻要將對方的兵團切開一個口子,就能把對方分割開,再逐一擊破就好了。
尼堪的想法是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這片戰場跟北方的平原完全不同,可供騎兵機動的平地非常有限,八旗兵無法跟敵人拉開距離,而且最要命的是敵方的騎兵裝備著兩樣東西,連臂弩和鐵盾。
這兩樣東西是中短距離作戰用的。一旦八旗兵準備彎弓搭箭射殺對方,連臂弩的扳機就會響起來,而且是十連發!
這就有個嚴重的後果,八旗兵被火力壓製,等緩過氣來,對麵已經短兵相接,長柄馬刀一揮,一套帶走!
騎射功夫發揮不出來了,那就拚刀吧!騎兵白刃戰上演,一時間雙方傷亡大增。
有了那一片陷馬坑的幹擾,尼堪手下的騎兵無法發揮數量優勢,被陷馬坑稍微阻擋一瞬,卻已經失了先機。
看起來就好像是一台絞肉機在不斷的吞噬衝過去的八旗騎兵,而這些騎兵渾然不覺的飛蛾撲火。當然如果飛蛾過多,這火也頂不住。
恰在此時,明軍神兵天降,董彥來了!
從後方切入,角度十分刁鑽。
尼堪邊打邊退,有親衛護著,他倒是沒受到太多攻擊,而對麵的主將也很識相,沒有殺過來跟他拚命。
忽然,大軍後方,一聲聲呐喊陡然響起,尼堪率領的步軍遭到了襲擊,一支騎兵衝擊了步兵陣型,片刻間就被衝亂了。
腹背受敵,清軍立刻軍心大亂,井然有序的五萬大軍亂成了一鍋粥。
眼看援兵來了,中路軍軍心大振,士氣高昂。除了騎兵之外,埋伏在山坡上的步兵也開始發起攻擊。
一時間旌旗蔽日,向著尼堪的軍隊殺去。雖然步兵打騎兵很吃虧,但那是在騎兵成建製的衝鋒時,而此刻八旗騎兵已被纏住,隻能跟步兵短兵相接。
這就沒太大優勢了。特別是步兵隊也配有連臂弩,爆炸箭,拉近了明軍步兵與八旗騎兵的差距。
有心算無心,董彥率領的一萬五千精銳部隊,以弱勝強,把尼堪的仆從軍殺的四處逃竄。兵敗如山倒,隻要戰鬥意誌一垮,再多的人馬也是炮灰。
尼堪覺得不能再等下去了!他不敢賭明軍是否還有增援。
撤退!立刻撤迴金陵!
眼見清軍有了退意,董彥有意識的指揮部隊讓出來一條退路。正所謂哀兵必勝,如果尼堪陷入絕境,恐怕會狗急跳牆。
一旦遇到靠機動性保持優勢的遭遇戰,踏弩軍陣非常容易被衝垮擊潰,沒有什麽太大的反擊能力。
而這次打金陵城恰恰是攻堅戰,踏弩箭陣為此量身定做。
且不說朱辰鈺。
多鐸派出尼堪,率領兩萬八旗軍,三萬仆從軍前去阻截自溧陽而來的明軍主力部隊,這支主力部隊由整編後的土司軍和部分西蜀軍組成。
與杭城的五萬土司兵不同,這支部隊是見過血的,經過了秦家軍的調教,戰力與董彥率領的精銳部隊不相伯仲。
桃花山一戰,繳獲了一批戰馬,這批戰馬一部分留給了朱辰鈺,剩下的部分則裝備到了這支部隊,約莫2000餘,加上土司軍原有的戰馬。這支部隊的騎兵隊達到了空前的7000人。有新式武器裝備,完全有能力跟尼堪的五萬人馬一決雌雄。
不過,這中路軍按照董彥的指示,並沒有貿然出擊,而是在探明尼堪動向後,在其必經之路上設下了埋伏。
尼堪是一員年輕的將領,不過三十歲左右,比較勇猛。年輕人嘛,有些傲氣是難免的,所以他帶兵就不那麽保守了。
一路直殺向溧陽,他認為明軍雖兵力強盛,也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
畢竟自己這兩萬騎兵可是精銳,沒聽說過八旗兵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嗎?況且,仆從軍還有五千騎兵呢!有祖傳的騎射功夫。何懼之有?
董彥的一萬五千精銳也是踩著點兒趕來的。畢竟有即時通訊係統加成。
中路軍將戰場選在了一處三麵環山,一麵麵向平原的位置,山腳下一處小樹林邊上,7000多中路軍騎兵聚集在這裏。
為首的一員將官四十開外,麵如冠玉,須髯飄灑;身著暗金色的甲胄,黑漆纓盔,胯下一匹黑色戰馬,皮毛泛著光澤,一看就是不凡。
這員將官是秦翼明的裨將,別看不是什麽出名的戰將,那也是跟著秦翼明身經百戰的,秦家嫡係。
秦翼明因為秦良玉病重,就請了長假,迴石柱侍奉姑母。一切大小事情就交給了他的心腹。
盼望著,盼望著,清軍大將尼堪跑來了!轟隆隆的馬蹄聲震動大地,看上去好一副排山倒海的氣勢。
若不是玄衣衛的探子,明軍也不可能如此精準的守株待兔,這多虧了玄衣衛啊。金甲大將想到這裏不禁哈哈大笑。不知情的小兵還不明白為何上官笑的如此猥瑣,但是很快他就明白了。
就看到對麵的騎兵大隊,前一刻還氣勢洶洶,下一秒,就感到馬頭一沉,地麵陷了下去。登時,清軍騎兵就像下餃子一樣栽倒坑裏。
陷馬坑,誰挖的陷馬坑!
“轟隆,轟隆”,沉悶的爆炸聲在遠處響起!
啊!娘啊,地雷!誰埋的地雷!
挖坑埋雷的丁壯早已退到後方。這是一個時辰前就準備好的。
清軍騎兵攻勢迅速衰退下去,這敵人的影子還沒看到先中了對方的機關暗算。
還好,陷馬坑和雷區很窄,八旗騎兵很快就踩平了,這一波下來就有一千人馬喪失了戰鬥力,另有幾百人掛了點小彩!
尼堪看的直皺眉,心中立刻高度警惕起來,敵人一定在不遠處!警戒!
金甲大將手撚胡須,滿意的點點頭:“嗯,就是這樣,先把速度降下來!”
尼堪的騎兵隊開始繞過那一條“坑雷帶”,有陷馬坑擋著,兩萬人馬的大隊無法全體衝鋒,尼堪就感覺有點別扭,當他看到前方橫亙的山坡時才驚覺大事不妙!
果然,金甲大將眼看時機成熟,大手一揮:“全軍出擊!”
嘩啦啦,咚咚咚,戰鼓擂響,令旗翻飛!明軍中路的騎兵大隊開始發飆了。
尼堪發現敵兵衝過來,立刻命令全軍出擊,八旗騎兵也飆了起來!騎兵對衝,這是常用的開局,誰硬誰占便宜!
隻要將對方的兵團切開一個口子,就能把對方分割開,再逐一擊破就好了。
尼堪的想法是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這片戰場跟北方的平原完全不同,可供騎兵機動的平地非常有限,八旗兵無法跟敵人拉開距離,而且最要命的是敵方的騎兵裝備著兩樣東西,連臂弩和鐵盾。
這兩樣東西是中短距離作戰用的。一旦八旗兵準備彎弓搭箭射殺對方,連臂弩的扳機就會響起來,而且是十連發!
這就有個嚴重的後果,八旗兵被火力壓製,等緩過氣來,對麵已經短兵相接,長柄馬刀一揮,一套帶走!
騎射功夫發揮不出來了,那就拚刀吧!騎兵白刃戰上演,一時間雙方傷亡大增。
有了那一片陷馬坑的幹擾,尼堪手下的騎兵無法發揮數量優勢,被陷馬坑稍微阻擋一瞬,卻已經失了先機。
看起來就好像是一台絞肉機在不斷的吞噬衝過去的八旗騎兵,而這些騎兵渾然不覺的飛蛾撲火。當然如果飛蛾過多,這火也頂不住。
恰在此時,明軍神兵天降,董彥來了!
從後方切入,角度十分刁鑽。
尼堪邊打邊退,有親衛護著,他倒是沒受到太多攻擊,而對麵的主將也很識相,沒有殺過來跟他拚命。
忽然,大軍後方,一聲聲呐喊陡然響起,尼堪率領的步軍遭到了襲擊,一支騎兵衝擊了步兵陣型,片刻間就被衝亂了。
腹背受敵,清軍立刻軍心大亂,井然有序的五萬大軍亂成了一鍋粥。
眼看援兵來了,中路軍軍心大振,士氣高昂。除了騎兵之外,埋伏在山坡上的步兵也開始發起攻擊。
一時間旌旗蔽日,向著尼堪的軍隊殺去。雖然步兵打騎兵很吃虧,但那是在騎兵成建製的衝鋒時,而此刻八旗騎兵已被纏住,隻能跟步兵短兵相接。
這就沒太大優勢了。特別是步兵隊也配有連臂弩,爆炸箭,拉近了明軍步兵與八旗騎兵的差距。
有心算無心,董彥率領的一萬五千精銳部隊,以弱勝強,把尼堪的仆從軍殺的四處逃竄。兵敗如山倒,隻要戰鬥意誌一垮,再多的人馬也是炮灰。
尼堪覺得不能再等下去了!他不敢賭明軍是否還有增援。
撤退!立刻撤迴金陵!
眼見清軍有了退意,董彥有意識的指揮部隊讓出來一條退路。正所謂哀兵必勝,如果尼堪陷入絕境,恐怕會狗急跳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