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武三年二月初九,本來應該於去年舉行的科舉會試改在了這個時候舉行。這就是之前柳如是所說的春闈。會試逢辰戌醜未年份舉行,但現在是丁亥年。
按理說不會有這場會試,可是,因為收複金陵之戰,這次不但位於京師的江南貢院安排了會試。於各省府的鄉試也會在本年進行,當然,鄉試要到秋季才會開放。
這次的會試還放了恩科,恩正並科,廣納賢士。這可是破天荒頭一次,主要原因其實也不難理解,興武朝的吏治處於“強烈地震”的狀態,各級官員缺的厲害,人才也急缺。 這個好消息早就登載於皇明日報,大多數人都知道。
而網羅人才的最快渠道,也就是科舉取士這個重要的形式。
科考舉士雖然網羅的大多數是滿腹經綸的八股人才,但朱辰鈺沒的選擇,這樣選出的人才起碼是識文斷字的,對四書五經熟悉的很,擇其優而錄之。
而且這次科舉考試與以往不同之處在於,除了由朝廷設立的考官閱卷之外,皇帝還另外下了一道詔書,這封詔書非常奇怪,說的是凡是參加科舉考試的答卷,都會呈給長公主殿下看一遍。
這道詔書是公開的。應試的舉人們很早就得到了這個消息,很多人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為什麽卷子要給公主看?難道這次考試薦官公主說的算?
要說武舉人考試有公主參與,那一點也不奇怪,因為這個長公主是領兵大將,武藝超群,打遍天下無敵手,民間早就傳開了。
可這文官選拔難道公主殿下也要橫叉一腳?她懂四書五經嗎?她看得懂策論嗎?萬一因為她的原因,影響了科舉考試的公平,這個責任誰來負責?
最為不滿的是吏部的文官集團,這些人當然知道朱辰鈺的所作所為就是在挾天子以令諸侯,跟當年的曹孟德沒啥區別!
而這次科舉考試她橫加幹涉,就是最鮮明的例證!
其實,這些人真的誤會朱辰鈺了,她根本就沒打算幹涉科舉考試的結果。隻不過是想看一看考生們的水平,借此尋找合適的人才而已。
其關注的重點也不在於八股文的水平,而是重點放在策論的環節。舉子們治國理政的議論還是值得一看的。說朱辰鈺不懂四書五經那純粹就是小看她了!
朱辰鈺早有準備,論八股格式,她自然是不太懂,但是自朱熹以來的儒家思想發展,她可是做過功課的。並且有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其思想絕對超前,且具有前瞻性。
十五日,會試結束,三批共一千三百二十二人的考卷,由專人用紅筆謄寫一份兒送到公主府,送來的還有一份新科會試的榜單。
朱辰鈺挑燈夜戰,將這些舉子們答的題挨個兒粗看了一遍。對於一些不乏新意的答卷,她都做了重點篩選,一些被她認為是優秀的答卷,則進行了批改。
果然,這些憋了很久的讀書人這次科舉非常給力。
第一名會元是一個姓謝的秀才,其策論較為精彩,八股更是優秀。但朱辰鈺不感興趣,直接隨他去,樂意送國子監就送國子監,皇家高等學院反正是不需要這樣的進士。
唯一引起朱辰鈺側目的有未來的三個大人物!他們是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複社三大家,當然,複社因為朱辰鈺加強的思想政治管控,受到了極大的打壓。
這三人一直在為此感到憂心忡忡,對朝廷的諸多政治管控感到極為不滿。覺得讀書人再也不能自由發表政治言論了。
三人分別得了第五十六,第五十八,第四十四名,在考生中間算不得太優秀的。朱辰鈺看到三人的名字,立刻派人前去請人。
這次科舉錄取了前四百二十人,本來三個人正在為不能進前十而感到懷才不遇呢,突然接到了公主府的請帖。
這倒是讓三人有些驚喜和意外。長公主府的地位,他們也有所耳聞,長公主朱辰鈺和駙馬董彥都是立下赫赫戰功的大明將領。據說,皇帝陛下都得看他們的顏色。
若是武將還說得過去,但此時,公主府來請他們三個進士究竟是怎麽迴事兒?這不是把他們三個架在火上烤麽?不說別人,最起碼複社的人就會懷疑他們,是不是徹底倒向了武將集團!
朱辰鈺可不管他們怎麽想,雷霆雨露,俱是天恩。大明隻要有她在,黨爭將永遠不會再有,再有人瞎bb,砍頭解決!
讀書人的傲氣總是有的,朱辰鈺看著堂下玉樹臨風的三個讀書人,也挺感慨的,這三個人可以代表大明帝國讀書人的絕大部分,先不說人品,從才學上來說,都是精華所在。
“來人,給三位先生看座!”朱辰鈺頗有禮賢下士的氣度。
三人躬身道謝,從容不迫的坐在椅子上,姿勢優雅,謙謙君子之風!
人和名字朱辰鈺暫時對不上,她也是第一次召見這三人。
“敢問三位姓字?”
堂下一張鵝蛋臉的白淨書生當即恭謹的行禮:“學生黃宗羲,小字太衝。”說罷,黃宗羲又坐好,眼觀鼻,鼻問心,稀疏的長須自然下垂。
有樣學樣,高瘦男子則道:“學生顧炎武,字寧人。”
王夫之則更為年輕俊秀,胡須不長,“學生王夫之,字而農。”
朱辰鈺微微點頭,這次她見到了活人,三個大叔都長的不錯,又有學問。
朱辰鈺正了正身形,開口道:“三位先生不必拘束,此番召三位前來,是因為三位的答卷,本宮看過之後,覺著有些新意”
三人心中頓時喜悅,看來他們的文章受到了公主殿下的青睞。
朱辰鈺頓了頓,又說道:“爾等這次會試都進了前一百,也算得榜上有名了。來年的殿試可有準備參加?”
三人彼此對望一眼,非常肯定的點點頭。殿試一定要參加的。取士做官仍然是一條光明大道。
朱辰鈺歎了口氣,說道:“三位先生也是有誌氣的,不過,本宮這裏有一個差事,不知你們可有興趣?”
按理說不會有這場會試,可是,因為收複金陵之戰,這次不但位於京師的江南貢院安排了會試。於各省府的鄉試也會在本年進行,當然,鄉試要到秋季才會開放。
這次的會試還放了恩科,恩正並科,廣納賢士。這可是破天荒頭一次,主要原因其實也不難理解,興武朝的吏治處於“強烈地震”的狀態,各級官員缺的厲害,人才也急缺。 這個好消息早就登載於皇明日報,大多數人都知道。
而網羅人才的最快渠道,也就是科舉取士這個重要的形式。
科考舉士雖然網羅的大多數是滿腹經綸的八股人才,但朱辰鈺沒的選擇,這樣選出的人才起碼是識文斷字的,對四書五經熟悉的很,擇其優而錄之。
而且這次科舉考試與以往不同之處在於,除了由朝廷設立的考官閱卷之外,皇帝還另外下了一道詔書,這封詔書非常奇怪,說的是凡是參加科舉考試的答卷,都會呈給長公主殿下看一遍。
這道詔書是公開的。應試的舉人們很早就得到了這個消息,很多人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為什麽卷子要給公主看?難道這次考試薦官公主說的算?
要說武舉人考試有公主參與,那一點也不奇怪,因為這個長公主是領兵大將,武藝超群,打遍天下無敵手,民間早就傳開了。
可這文官選拔難道公主殿下也要橫叉一腳?她懂四書五經嗎?她看得懂策論嗎?萬一因為她的原因,影響了科舉考試的公平,這個責任誰來負責?
最為不滿的是吏部的文官集團,這些人當然知道朱辰鈺的所作所為就是在挾天子以令諸侯,跟當年的曹孟德沒啥區別!
而這次科舉考試她橫加幹涉,就是最鮮明的例證!
其實,這些人真的誤會朱辰鈺了,她根本就沒打算幹涉科舉考試的結果。隻不過是想看一看考生們的水平,借此尋找合適的人才而已。
其關注的重點也不在於八股文的水平,而是重點放在策論的環節。舉子們治國理政的議論還是值得一看的。說朱辰鈺不懂四書五經那純粹就是小看她了!
朱辰鈺早有準備,論八股格式,她自然是不太懂,但是自朱熹以來的儒家思想發展,她可是做過功課的。並且有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其思想絕對超前,且具有前瞻性。
十五日,會試結束,三批共一千三百二十二人的考卷,由專人用紅筆謄寫一份兒送到公主府,送來的還有一份新科會試的榜單。
朱辰鈺挑燈夜戰,將這些舉子們答的題挨個兒粗看了一遍。對於一些不乏新意的答卷,她都做了重點篩選,一些被她認為是優秀的答卷,則進行了批改。
果然,這些憋了很久的讀書人這次科舉非常給力。
第一名會元是一個姓謝的秀才,其策論較為精彩,八股更是優秀。但朱辰鈺不感興趣,直接隨他去,樂意送國子監就送國子監,皇家高等學院反正是不需要這樣的進士。
唯一引起朱辰鈺側目的有未來的三個大人物!他們是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複社三大家,當然,複社因為朱辰鈺加強的思想政治管控,受到了極大的打壓。
這三人一直在為此感到憂心忡忡,對朝廷的諸多政治管控感到極為不滿。覺得讀書人再也不能自由發表政治言論了。
三人分別得了第五十六,第五十八,第四十四名,在考生中間算不得太優秀的。朱辰鈺看到三人的名字,立刻派人前去請人。
這次科舉錄取了前四百二十人,本來三個人正在為不能進前十而感到懷才不遇呢,突然接到了公主府的請帖。
這倒是讓三人有些驚喜和意外。長公主府的地位,他們也有所耳聞,長公主朱辰鈺和駙馬董彥都是立下赫赫戰功的大明將領。據說,皇帝陛下都得看他們的顏色。
若是武將還說得過去,但此時,公主府來請他們三個進士究竟是怎麽迴事兒?這不是把他們三個架在火上烤麽?不說別人,最起碼複社的人就會懷疑他們,是不是徹底倒向了武將集團!
朱辰鈺可不管他們怎麽想,雷霆雨露,俱是天恩。大明隻要有她在,黨爭將永遠不會再有,再有人瞎bb,砍頭解決!
讀書人的傲氣總是有的,朱辰鈺看著堂下玉樹臨風的三個讀書人,也挺感慨的,這三個人可以代表大明帝國讀書人的絕大部分,先不說人品,從才學上來說,都是精華所在。
“來人,給三位先生看座!”朱辰鈺頗有禮賢下士的氣度。
三人躬身道謝,從容不迫的坐在椅子上,姿勢優雅,謙謙君子之風!
人和名字朱辰鈺暫時對不上,她也是第一次召見這三人。
“敢問三位姓字?”
堂下一張鵝蛋臉的白淨書生當即恭謹的行禮:“學生黃宗羲,小字太衝。”說罷,黃宗羲又坐好,眼觀鼻,鼻問心,稀疏的長須自然下垂。
有樣學樣,高瘦男子則道:“學生顧炎武,字寧人。”
王夫之則更為年輕俊秀,胡須不長,“學生王夫之,字而農。”
朱辰鈺微微點頭,這次她見到了活人,三個大叔都長的不錯,又有學問。
朱辰鈺正了正身形,開口道:“三位先生不必拘束,此番召三位前來,是因為三位的答卷,本宮看過之後,覺著有些新意”
三人心中頓時喜悅,看來他們的文章受到了公主殿下的青睞。
朱辰鈺頓了頓,又說道:“爾等這次會試都進了前一百,也算得榜上有名了。來年的殿試可有準備參加?”
三人彼此對望一眼,非常肯定的點點頭。殿試一定要參加的。取士做官仍然是一條光明大道。
朱辰鈺歎了口氣,說道:“三位先生也是有誌氣的,不過,本宮這裏有一個差事,不知你們可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