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天驕,女英雄秦良玉於興武四年十一月病逝,享年七十七歲!
在另一個時空,此時正是公元1647年。在那裏,巨星隕落,大明帝國這座大廈也會隨之轟然倒塌,但這個時空,大明帝國沒有終結。
因為朱辰鈺的來到,此時的明帝國不但沒有走向滅亡,反而向著更強大,更富有的方向前進。
朱辰鈺收到了秦良玉給她留的一封書信,信中透著這位傳奇女將對即將到來的勝利的期許,對命運的不甘,以及對朱辰鈺等人的殷切希望。
英雄惜英雄,朱辰鈺非常理解秦良玉的想法,葬禮結束後,朱辰鈺就把秦家老少集中到一起,奏請皇帝進行封賞。
非常時期,朱辰鈺沒給秦家太多丁憂的時間,而是重新整備秦家軍軍團,換裝新式步槍,訓練火槍作戰技巧……
說起來,秦家軍也屬於朱辰鈺親自帶過的嫡係部隊,畢竟收服大西軍時,秦家軍是作為主力部隊的,因此,秦家軍大至軍官,小至普通士兵,對於朱辰鈺很有感情的。
投桃報李,朱辰鈺對這些軍隊也是十分偏愛,不僅原封不動的保留建製,還把最新一批武器裝備到軍隊,訓練更是不惜血本,實彈射擊時間比別的部隊都多了將近一倍。
馬萬年,秦翼明等秦家,馬家的人,全部作為重點培養,經過這麽久的戰爭洗禮,這些人已經成為大明帝國軍事實力的中堅力量。
大弟子馬嫣然,跟隨朱辰鈺時間不長,這次朱辰鈺特別吩咐,讓馬嫣然,武瓊瑤一直跟在身邊,馬嫣然對於領軍作戰比較偏愛,而武瓊瑤比較貪玩,不喜歡受到太多約束,朱辰鈺比較頭疼,隻好讓她學肖家姐妹,作為朱辰鈺的貼身護衛。
不過有個人讓朱辰鈺刮目相看,那就是她的小師弟紀海!如今紀海也16歲了,出落成了一個帥氣的小夥子。
紀海一直跟隨在馬萬年身邊,學到了不少東西,馬萬年比他年長,但論穩重謹慎,紀海十分突出,因此,深得馬萬年器重。
原本朱辰鈺想帶帶紀海,但轉念一想,讓他跟著馬萬年反而更合適,因為朱辰鈺擁有內功修煉逆天的金手指,任何同一段位的練武之人都沒辦法追上朱辰鈺的進度,而且朱辰鈺內功修煉的經驗對同階武者毫無意義。
她無法指導紀海的武功修煉。
另一方麵,朱辰鈺不忍心讓馬萬年忍痛割愛,隻好吩咐紀海繼續跟在馬萬年身邊。
朱辰鈺迴到金陵,駙馬府,見過公婆後,就打算立刻動身,率軍北伐。丈夫慘死在陣前的一幕,時常在睡夢中將她驚醒,每次迴想起來,都讓她痛徹心扉,仇恨的火焰她怎麽都壓不住。
特別是聽到三個稚嫩的娃娃嗲嗲的喊著娘親的時候,朱辰鈺就恨得咬牙切齒,三個娃,一天都沒見過他們的爹,這個仇要是不報,她死不瞑目。
二房林屏也是剛烈的女子,大房姐姐對她的好,她銘記於心,幾次三番的央求朱辰鈺北伐時帶上她。
朱辰鈺哪能同意,林屏是大家閨秀,身上可沒有武藝,妥妥的弱女子。除非她戰死,大明沒人了,否則她是不會讓林屏上戰場的。
而她三個孩子也需要照顧。自古忠孝難兩全,一心征戰疆場的朱辰鈺也做不到顧家的同時還能打江山。好在公婆二人都是開明的人,加上有林屏代為照顧家裏,朱辰鈺這才能轉圜一番。看來,這個二房算是找對了。
興武五年,三月,寒冬過去,春風又綠江南,朱辰鈺奏請皇帝,親自掛帥,率軍北伐!
同時,馬萬年,秦翼明,紀海等,率秦家軍四萬餘,馬步協同,北上渡過長江,經荊門,襄陽,直奔洛陽,是為左路軍。
電令李自成部,取隴西,延安,太原,北上堵截清軍向西北方向的通道。
這年災害頻發,本就處於崩潰邊緣的江北百姓日子更加艱難,加之清廷橫征暴斂,南明封鎖南北商貿,江北有些地方赤地千裏,土地荒蕪,村鎮上十室九空,人口銳減數千萬!
還有不斷加碼的剃發易服令,更加加劇了百姓們對滿清朝廷的不滿情緒。各地起義此起彼伏,幾成燎原之勢!
攝政王多爾袞一年來忙的焦頭爛額,除了加派人手,支援多鐸,令多鐸死守河南,山東一線,還從盛京抽調了一半的精銳部隊,開到北京,隨時應對突發狀況。
清軍經過這一段時間的摸索,終於搞明白了明軍之前使用的爆炸箭,立刻便召集工匠進行大規模仿製。這種武器成本低,原理簡單,威力不俗。
隨著最後一批爆炸箭交付,盤踞在河南,山東前線的滿清大軍開始有些按捺不住了,摩拳擦掌準備與大明軍隊較量一番,試試新武器的威力。
正麵的這場決戰是無法避免的,這一戰事關大清國與南明的宿命。
清營綿延十裏不絕,看起來對方打算利用大軍團作戰方式,給予敵人致命一擊。
然而,這樣的想法已經不適合實際了,明軍換裝新式步槍後,開發了新的戰爭模式,不再重視大軍團衝鋒,而是分散到小隊,十到二十人為一個小隊,使用精確計時器,按照時間節點推進任務進度。
這樣的作戰方式比較接近現代戰爭模式,使得整個軍隊的進攻和撤退更加靈活,充分發揮熱武器的強大攻擊力。
對於攻城,明軍改革的幅度更大,由於大量裝備新式大炮,迫擊炮等,用士兵強推的模式完全取消了,隻要遇到啃不下的城防,明軍就上大炮,千炮齊鳴,基本上兩輪炮擊,什麽城池都得跪,連第三輪都堅持不到。
隻經曆過鳳陽炮戰的清軍後知後覺,還沒有發現明軍的軍事改革會帶來什麽樣的局麵。思維仍舊停留在以前。其實,隻要再給他們一些時間,他們就能發現情況不妙。
但是,朱辰鈺深知兵貴神速的道理,不會給清軍留下反應時間。
兵車吐著黑煙,載著數以萬計的大明步兵快速駛向北方前線,前麵是一眼看不到頭的槍騎兵,在運河兩岸,大批明軍精銳護送著炮兵營從水路沿河北上,漕運船上黑布遮蓋著數千門新式大炮,還有大量的炮彈,地雷,水雷等軍火。
接近淮河南岸的防線時,之前留守的駐軍迅速跟朱辰鈺會師,並且帶來了一個人。
在另一個時空,此時正是公元1647年。在那裏,巨星隕落,大明帝國這座大廈也會隨之轟然倒塌,但這個時空,大明帝國沒有終結。
因為朱辰鈺的來到,此時的明帝國不但沒有走向滅亡,反而向著更強大,更富有的方向前進。
朱辰鈺收到了秦良玉給她留的一封書信,信中透著這位傳奇女將對即將到來的勝利的期許,對命運的不甘,以及對朱辰鈺等人的殷切希望。
英雄惜英雄,朱辰鈺非常理解秦良玉的想法,葬禮結束後,朱辰鈺就把秦家老少集中到一起,奏請皇帝進行封賞。
非常時期,朱辰鈺沒給秦家太多丁憂的時間,而是重新整備秦家軍軍團,換裝新式步槍,訓練火槍作戰技巧……
說起來,秦家軍也屬於朱辰鈺親自帶過的嫡係部隊,畢竟收服大西軍時,秦家軍是作為主力部隊的,因此,秦家軍大至軍官,小至普通士兵,對於朱辰鈺很有感情的。
投桃報李,朱辰鈺對這些軍隊也是十分偏愛,不僅原封不動的保留建製,還把最新一批武器裝備到軍隊,訓練更是不惜血本,實彈射擊時間比別的部隊都多了將近一倍。
馬萬年,秦翼明等秦家,馬家的人,全部作為重點培養,經過這麽久的戰爭洗禮,這些人已經成為大明帝國軍事實力的中堅力量。
大弟子馬嫣然,跟隨朱辰鈺時間不長,這次朱辰鈺特別吩咐,讓馬嫣然,武瓊瑤一直跟在身邊,馬嫣然對於領軍作戰比較偏愛,而武瓊瑤比較貪玩,不喜歡受到太多約束,朱辰鈺比較頭疼,隻好讓她學肖家姐妹,作為朱辰鈺的貼身護衛。
不過有個人讓朱辰鈺刮目相看,那就是她的小師弟紀海!如今紀海也16歲了,出落成了一個帥氣的小夥子。
紀海一直跟隨在馬萬年身邊,學到了不少東西,馬萬年比他年長,但論穩重謹慎,紀海十分突出,因此,深得馬萬年器重。
原本朱辰鈺想帶帶紀海,但轉念一想,讓他跟著馬萬年反而更合適,因為朱辰鈺擁有內功修煉逆天的金手指,任何同一段位的練武之人都沒辦法追上朱辰鈺的進度,而且朱辰鈺內功修煉的經驗對同階武者毫無意義。
她無法指導紀海的武功修煉。
另一方麵,朱辰鈺不忍心讓馬萬年忍痛割愛,隻好吩咐紀海繼續跟在馬萬年身邊。
朱辰鈺迴到金陵,駙馬府,見過公婆後,就打算立刻動身,率軍北伐。丈夫慘死在陣前的一幕,時常在睡夢中將她驚醒,每次迴想起來,都讓她痛徹心扉,仇恨的火焰她怎麽都壓不住。
特別是聽到三個稚嫩的娃娃嗲嗲的喊著娘親的時候,朱辰鈺就恨得咬牙切齒,三個娃,一天都沒見過他們的爹,這個仇要是不報,她死不瞑目。
二房林屏也是剛烈的女子,大房姐姐對她的好,她銘記於心,幾次三番的央求朱辰鈺北伐時帶上她。
朱辰鈺哪能同意,林屏是大家閨秀,身上可沒有武藝,妥妥的弱女子。除非她戰死,大明沒人了,否則她是不會讓林屏上戰場的。
而她三個孩子也需要照顧。自古忠孝難兩全,一心征戰疆場的朱辰鈺也做不到顧家的同時還能打江山。好在公婆二人都是開明的人,加上有林屏代為照顧家裏,朱辰鈺這才能轉圜一番。看來,這個二房算是找對了。
興武五年,三月,寒冬過去,春風又綠江南,朱辰鈺奏請皇帝,親自掛帥,率軍北伐!
同時,馬萬年,秦翼明,紀海等,率秦家軍四萬餘,馬步協同,北上渡過長江,經荊門,襄陽,直奔洛陽,是為左路軍。
電令李自成部,取隴西,延安,太原,北上堵截清軍向西北方向的通道。
這年災害頻發,本就處於崩潰邊緣的江北百姓日子更加艱難,加之清廷橫征暴斂,南明封鎖南北商貿,江北有些地方赤地千裏,土地荒蕪,村鎮上十室九空,人口銳減數千萬!
還有不斷加碼的剃發易服令,更加加劇了百姓們對滿清朝廷的不滿情緒。各地起義此起彼伏,幾成燎原之勢!
攝政王多爾袞一年來忙的焦頭爛額,除了加派人手,支援多鐸,令多鐸死守河南,山東一線,還從盛京抽調了一半的精銳部隊,開到北京,隨時應對突發狀況。
清軍經過這一段時間的摸索,終於搞明白了明軍之前使用的爆炸箭,立刻便召集工匠進行大規模仿製。這種武器成本低,原理簡單,威力不俗。
隨著最後一批爆炸箭交付,盤踞在河南,山東前線的滿清大軍開始有些按捺不住了,摩拳擦掌準備與大明軍隊較量一番,試試新武器的威力。
正麵的這場決戰是無法避免的,這一戰事關大清國與南明的宿命。
清營綿延十裏不絕,看起來對方打算利用大軍團作戰方式,給予敵人致命一擊。
然而,這樣的想法已經不適合實際了,明軍換裝新式步槍後,開發了新的戰爭模式,不再重視大軍團衝鋒,而是分散到小隊,十到二十人為一個小隊,使用精確計時器,按照時間節點推進任務進度。
這樣的作戰方式比較接近現代戰爭模式,使得整個軍隊的進攻和撤退更加靈活,充分發揮熱武器的強大攻擊力。
對於攻城,明軍改革的幅度更大,由於大量裝備新式大炮,迫擊炮等,用士兵強推的模式完全取消了,隻要遇到啃不下的城防,明軍就上大炮,千炮齊鳴,基本上兩輪炮擊,什麽城池都得跪,連第三輪都堅持不到。
隻經曆過鳳陽炮戰的清軍後知後覺,還沒有發現明軍的軍事改革會帶來什麽樣的局麵。思維仍舊停留在以前。其實,隻要再給他們一些時間,他們就能發現情況不妙。
但是,朱辰鈺深知兵貴神速的道理,不會給清軍留下反應時間。
兵車吐著黑煙,載著數以萬計的大明步兵快速駛向北方前線,前麵是一眼看不到頭的槍騎兵,在運河兩岸,大批明軍精銳護送著炮兵營從水路沿河北上,漕運船上黑布遮蓋著數千門新式大炮,還有大量的炮彈,地雷,水雷等軍火。
接近淮河南岸的防線時,之前留守的駐軍迅速跟朱辰鈺會師,並且帶來了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