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若望通曉數種外語,對於到帝國高等學院任教,他知道是無奈。有些想不通的是,這次他的待遇似乎不如以前啊。
與此同時,女皇巡視全國活動正式拉開帷幕,朱辰鈺坐上新款式的燃油驅動的汽車,第一站就奔向了帝國第一機械廠。
這座機械廠可不簡單,說是廠,實際上跟城差不了多少,確切的說,叫帝國第一機械城正合適。
所有的工業母機,農業機械,礦山機械,石油化工機械等等都是這裏出產的。
工業母機中的冶金機械也在這裏生產,前段時間朱辰鈺一直在期待的標準鐵軌軋機正在這裏研製,而朱辰鈺建立的機械研究所就布置在這個廠子。
帝國第一機械廠集中了全國所有的機械科學人才,在朱辰鈺的有意栽培之下,機械科學方麵的人才增長迅猛,
工業母機是開展大工業的必備工具,非常重要,因此朱辰鈺第一時間就來了這裏。裝備在這裏的萬噸水壓機代表著帝國機械加工行業的最高水平。
在這裏做工的工人分兩類,一種是從事底層最艱苦勞動的那些人,他們的工作沒有什麽技術含量,隻要有力氣,稍加指導就可以勝任。而另外一種則是技術工人,這些人擁有知識和技術能力。
技術工人才是核心,帝國高等學院就是培養這類人才的地方。
而純勞動力來源於戰俘,罪犯以及願意從事這類勞動的老百姓,其中,普通百姓擁有帝國公民資格,是有報酬的,而戰俘和罪犯,公民資格已經被剝奪,沒有任何報酬和福利,甚至人身自由已經部分被剝奪。
某種意義上,這個地方可以被稱為戰敗者的血汗工廠。如果拿到21世紀,這種事情一定會遭到嚴厲的抨擊,但在17世紀,反而合理。戰俘中間就有大批的女真人,韃靼人次之,然後就是投降女真人的漢人。
朱辰鈺同情這些人,沒有殺掉他們,反而給了他們一條生路,他們將用一生來償還戰爭中犯下的罪行。
第一機械廠產出巨大的生產力,無數勞工共同支撐起這座龐然大物。
與第一機械廠並駕齊驅的就是旁邊的軍械廠和帝國第一車輛廠。
軍械廠生產火槍和大炮,以及各類彈藥。第一
車輛廠則生產汽車,運兵車和軌道車輛。
朱辰鈺第二站就巡視這兩個地方,兵器研究所就設立在軍械廠,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火器生產工匠,在這個打仗還依靠肩背人扛,牛馬拉車的時代,突然出現鐵甲運兵車無疑就是開掛,之前多鐸大敗,滿清朝廷一夜跑光並不誇張,他們已經沒有半點兒抵抗的可能。
朱辰鈺的巡視簡潔而高效,根本就不在乎什麽皇家禮儀,一開始就禁止任何的鋪張浪費和形式主義。她的目的隻有一個,發現問題,理清思路,確定未來方向。
隨同的官員幾乎沒有,隻有技術帶頭人和直屬官員才能陪同,這跟任何時期的皇帝出巡都大不相同,站在人群中的朱辰鈺不像大明帝國的女皇,更像是某企業的廠長,總經理什麽的。而這才是最讓她感覺舒服的場景。
掌握科技,才是無冕之王,任何實力無法與之媲美。
接下來,朱辰鈺巡視了采石場,采砂場,水泥廠,玻璃廠,鐵礦山,油井,石油提煉工廠,化肥和合成氨工廠,石油化工廠,以及長江上的三大水電站。
除了煤化工,銅礦山,銅製品工廠她沒有去。而這兩個項目也是必不可少的。
朱辰鈺準備大修大明律,將所有資源收歸國有,隻留下部分農業稅用於分封諸王,削弱藩王兵權,鼓勵這些人對外擴張。目標很明顯,西北的李自成部。
自打滿清退出山海關,長城以南再無外族威脅,李自成迅速收攏人馬,守住明庭答應給他的那一畝三分地,非常的乖巧,低調,懂事。
其實他心裏怕的要死,他知道女皇登基稱帝後,一定不會放過他,以眼下女帝展現的實力,就是十個李自成都不夠打的。所以,他的日子不好過,整日擔驚害怕。
看完長江經濟帶的主要工業後,朱辰鈺又繼續南下,來到了鄭芝龍經營的江南造船廠,這個造船廠位於長江入海口附近。有一座天然良港,大明的江南造船廠就在這裏。
鐵甲艦的設計概念早已提出,隻是苦於從來沒有人造過這種東西,隻能摸索著來。許多不明所以的工匠甚至覺得讓遇水沉底的鐵甲浮在水麵上根本就不可能。
但朱辰鈺不可能重新給他們普及阿基米德原理,隻是下令按命令辦事就是。由於大量物資人力傾斜,江南造船廠經過數個月的準備,總算造出來一艘小型鐵甲艦的船殼。
這艘船是用於技術驗證的,朱辰鈺巡視到此,船殼剛剛完成一次海試,結果令人振奮。
鄭芝龍站在岸上,手舞足蹈的為朱辰鈺講述海試的過程,臉上滿是興奮的表情。
這艘船的船殼關鍵部分采用了鋁熱劑焊接技術,速度慢的像牛,但目前技術條件有限,朱辰鈺能提供的就是這種技術,而且電解鋁的產量並不高,鋁比銀子都貴!
電焊機倒是有了,但焊接質量不穩定,對於電焊這種新東西,沒有幾個人能輕鬆駕馭,整個大明找不出一個熟練的焊工,仍然需要培養人才。
好在舉國支持的江南造船廠有許多便利條件,鄭芝龍表示,多給些時間,兩年內一定能造出可以航行的鐵甲艦!
看完造船廠,朱辰鈺繼續南下,來到廣東沿海一帶,這裏海貿十分發達,有很多洋人在這邊做生意,著名的東印度公司就有人在此經營。
不過,海貿多由當地政府控製,大明朝庭介入並不多。朱辰鈺尋思著必須加強海上貿易的管控措施,這些洋人必須管起來。迴頭就修改大明律,將海貿收歸國有。
最後一站,西南諸吐司,有秦良玉罩著,西南之行一切順利,位於杭州軍墾的吐司軍如今已經樂不思蜀,他們有吃的,有喝的,好不快樂。
朱辰鈺巡視全國,花了三個月時間。把存在的發展問題一一匯總,為製定政策提供參考。這樣的巡視活動必須的,因為沒人能替代朱辰鈺作出現代化決策。發展太快,帝國的大臣們暫時沒這個能力。
與此同時,女皇巡視全國活動正式拉開帷幕,朱辰鈺坐上新款式的燃油驅動的汽車,第一站就奔向了帝國第一機械廠。
這座機械廠可不簡單,說是廠,實際上跟城差不了多少,確切的說,叫帝國第一機械城正合適。
所有的工業母機,農業機械,礦山機械,石油化工機械等等都是這裏出產的。
工業母機中的冶金機械也在這裏生產,前段時間朱辰鈺一直在期待的標準鐵軌軋機正在這裏研製,而朱辰鈺建立的機械研究所就布置在這個廠子。
帝國第一機械廠集中了全國所有的機械科學人才,在朱辰鈺的有意栽培之下,機械科學方麵的人才增長迅猛,
工業母機是開展大工業的必備工具,非常重要,因此朱辰鈺第一時間就來了這裏。裝備在這裏的萬噸水壓機代表著帝國機械加工行業的最高水平。
在這裏做工的工人分兩類,一種是從事底層最艱苦勞動的那些人,他們的工作沒有什麽技術含量,隻要有力氣,稍加指導就可以勝任。而另外一種則是技術工人,這些人擁有知識和技術能力。
技術工人才是核心,帝國高等學院就是培養這類人才的地方。
而純勞動力來源於戰俘,罪犯以及願意從事這類勞動的老百姓,其中,普通百姓擁有帝國公民資格,是有報酬的,而戰俘和罪犯,公民資格已經被剝奪,沒有任何報酬和福利,甚至人身自由已經部分被剝奪。
某種意義上,這個地方可以被稱為戰敗者的血汗工廠。如果拿到21世紀,這種事情一定會遭到嚴厲的抨擊,但在17世紀,反而合理。戰俘中間就有大批的女真人,韃靼人次之,然後就是投降女真人的漢人。
朱辰鈺同情這些人,沒有殺掉他們,反而給了他們一條生路,他們將用一生來償還戰爭中犯下的罪行。
第一機械廠產出巨大的生產力,無數勞工共同支撐起這座龐然大物。
與第一機械廠並駕齊驅的就是旁邊的軍械廠和帝國第一車輛廠。
軍械廠生產火槍和大炮,以及各類彈藥。第一
車輛廠則生產汽車,運兵車和軌道車輛。
朱辰鈺第二站就巡視這兩個地方,兵器研究所就設立在軍械廠,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火器生產工匠,在這個打仗還依靠肩背人扛,牛馬拉車的時代,突然出現鐵甲運兵車無疑就是開掛,之前多鐸大敗,滿清朝廷一夜跑光並不誇張,他們已經沒有半點兒抵抗的可能。
朱辰鈺的巡視簡潔而高效,根本就不在乎什麽皇家禮儀,一開始就禁止任何的鋪張浪費和形式主義。她的目的隻有一個,發現問題,理清思路,確定未來方向。
隨同的官員幾乎沒有,隻有技術帶頭人和直屬官員才能陪同,這跟任何時期的皇帝出巡都大不相同,站在人群中的朱辰鈺不像大明帝國的女皇,更像是某企業的廠長,總經理什麽的。而這才是最讓她感覺舒服的場景。
掌握科技,才是無冕之王,任何實力無法與之媲美。
接下來,朱辰鈺巡視了采石場,采砂場,水泥廠,玻璃廠,鐵礦山,油井,石油提煉工廠,化肥和合成氨工廠,石油化工廠,以及長江上的三大水電站。
除了煤化工,銅礦山,銅製品工廠她沒有去。而這兩個項目也是必不可少的。
朱辰鈺準備大修大明律,將所有資源收歸國有,隻留下部分農業稅用於分封諸王,削弱藩王兵權,鼓勵這些人對外擴張。目標很明顯,西北的李自成部。
自打滿清退出山海關,長城以南再無外族威脅,李自成迅速收攏人馬,守住明庭答應給他的那一畝三分地,非常的乖巧,低調,懂事。
其實他心裏怕的要死,他知道女皇登基稱帝後,一定不會放過他,以眼下女帝展現的實力,就是十個李自成都不夠打的。所以,他的日子不好過,整日擔驚害怕。
看完長江經濟帶的主要工業後,朱辰鈺又繼續南下,來到了鄭芝龍經營的江南造船廠,這個造船廠位於長江入海口附近。有一座天然良港,大明的江南造船廠就在這裏。
鐵甲艦的設計概念早已提出,隻是苦於從來沒有人造過這種東西,隻能摸索著來。許多不明所以的工匠甚至覺得讓遇水沉底的鐵甲浮在水麵上根本就不可能。
但朱辰鈺不可能重新給他們普及阿基米德原理,隻是下令按命令辦事就是。由於大量物資人力傾斜,江南造船廠經過數個月的準備,總算造出來一艘小型鐵甲艦的船殼。
這艘船是用於技術驗證的,朱辰鈺巡視到此,船殼剛剛完成一次海試,結果令人振奮。
鄭芝龍站在岸上,手舞足蹈的為朱辰鈺講述海試的過程,臉上滿是興奮的表情。
這艘船的船殼關鍵部分采用了鋁熱劑焊接技術,速度慢的像牛,但目前技術條件有限,朱辰鈺能提供的就是這種技術,而且電解鋁的產量並不高,鋁比銀子都貴!
電焊機倒是有了,但焊接質量不穩定,對於電焊這種新東西,沒有幾個人能輕鬆駕馭,整個大明找不出一個熟練的焊工,仍然需要培養人才。
好在舉國支持的江南造船廠有許多便利條件,鄭芝龍表示,多給些時間,兩年內一定能造出可以航行的鐵甲艦!
看完造船廠,朱辰鈺繼續南下,來到廣東沿海一帶,這裏海貿十分發達,有很多洋人在這邊做生意,著名的東印度公司就有人在此經營。
不過,海貿多由當地政府控製,大明朝庭介入並不多。朱辰鈺尋思著必須加強海上貿易的管控措施,這些洋人必須管起來。迴頭就修改大明律,將海貿收歸國有。
最後一站,西南諸吐司,有秦良玉罩著,西南之行一切順利,位於杭州軍墾的吐司軍如今已經樂不思蜀,他們有吃的,有喝的,好不快樂。
朱辰鈺巡視全國,花了三個月時間。把存在的發展問題一一匯總,為製定政策提供參考。這樣的巡視活動必須的,因為沒人能替代朱辰鈺作出現代化決策。發展太快,帝國的大臣們暫時沒這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