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注定失望
重生70,開局被分家 作者:老人新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時候肯定有讀者會問。
既然種苞穀的收入比種紅薯高一倍,為什麽不先種苞穀,送到收購站換成錢,再以五厘錢的單價買紅薯,那不是能換迴來四千斤,比直接種紅薯劃算的多。
理論上看,這筆賬一點兒問題也沒有。
但現在卻行不通。
不管是農村還是城裏,糧食都是管製物資,必須憑票購買。
沒有票,哪怕你再有錢也別想買到大批量糧食。
當然,這時候肯定會有人說正規渠道買不到,可以去黑市上購買。
好多小說裏的人物都是靠黑市發家致富,過上人人羨慕的好日子。
就連陳偉南自己也去過黑市。
但作者要說的是,去黑市買個十幾二十斤糧食,應應急也許沒問題。
但是如果你一次性買幾百斤糧食,也許第二天就會有人找上門來,給你扣上一頂投機倒把帽子。
運氣好的話勞改幾年還能出來,運氣不好的話被當成典型,被打靶都有可能。
這時候又有人會說,作者太危言聳聽了,不就是去黑市買幾百斤糧食,你不說,我不說,別人怎麽可能知道。
真要說起來,別人還真有可能知道。
大家平時都在一個生產隊住著,哪家有什麽大小事情都一清二楚。
生產隊分了多少糧食,自留地收獲多少糧食,全都給你算的一清二楚。
要是有人家裏突然多出來大量說不清來源的糧食,肯定當天晚上就有人把他舉報到生產隊跟公社。
不患寡而患不均。
大家都窮,憑什麽你家過好日子。
陳偉南想讓家人在生產隊過好日子,避免有心人眼紅舉報,必須讓自己收入的每一分錢都經得起調查,沒法兒給自己扣上投機倒把的帽子。
否則自己掙再多錢都有可能一夜返貧,還有可能被送進去,甚至吃槍子。
陳偉南不是不知道種苞穀比種紅薯更劃得來。
但他收獲的雜糧不是用來換錢,而是用來喂豬。
那陳偉南要對比的就不是兩種雜糧在收購站的單價,而是產量。
產量越高,豬吃得時間越長,長得也就越大。
一畝地紅薯正常收獲兩千多斤,肥料充足的話三千多斤都沒問題。
一畝地苞穀頂天收獲五百斤。
豬吃四五斤苞穀長一斤肉,吃五六斤紅薯同樣長一斤肉,這麽一算,種紅薯喂豬比種苞穀喂豬能多長好幾百斤豬肉。
相對於陳偉南而言,肯定更願意種紅薯。
所以那些抱著看笑話想法的人今天注定是要失望了。
“妹夫……這些紅薯種的好啊……個頂個的大,這一畝地收個三千斤肯定沒問題。”大舅挖了不到十分鍾就做出判斷。
老爹陳建軍正咧著嘴笑,嘴巴高興的都快合不攏了,他也沒想到眼前這片紅薯地的收成會這麽好。
笑著接話:“應該是底肥足的原因……”
“插苗前我們不光在地裏撒了草木灰,還從糞坑挑了幾十擔糞水撒在地裏。”
說完就朝不遠處的媳婦兒道:“你帶孩子大舅媽,二舅媽,堂嫂迴家洗紅薯,曬紅薯幹,我們幾個男的留在這兒挖紅薯就夠了。”
陳偉南一開始也在地裏挖紅薯,等紅薯越挖越多以後,他就專門負責往家裏挑紅薯。
一擔一百多斤,挑了十擔後帶著媳婦兒迴家做飯,下午繼續挑紅薯。
下午四點,最後一擔紅薯挑迴家。
也許真是糞水的原因,一畝多一點兒的紅薯地竟然收獲了三千兩百多斤紅薯,其中兩千五百斤個大的紅薯被曬成紅薯幹,剩餘個小的紅薯留著年前喂豬。
大舅跟二舅迴家時,除了一家一條大魚,陳偉南還讓他們背了一百多斤紅薯迴去。
他們今年也都喂了兩頭豬,因為沒吃骨粉跟魚粉,平時吃的洋芋跟南瓜也沒有那麽多,主要以豬草為主,長勢沒有自家兩頭豬那麽好,但也有七八十斤重。
喂到過年長到一百四五十斤應該沒問題。
一百多斤紅薯背迴家,足夠兩頭豬吃好幾天。
而看了陳偉南家的兩頭豬後,大舅跟二舅似乎受到了不小刺激,當場做出決定。
明年自留地除了留下很少一部分用來種菜,其他自留地全部用來種產量高的洋芋跟紅薯,專門用來喂豬,爭取也喂出一頭兩百斤重的大肥豬。
兩千五百斤紅薯,幾天後變成一千斤紅薯幹。
雖然重量少了一多半,但紅薯的營養並沒有變少,而且更加耐儲存。
隻要不沾水,保持幹燥,放個一兩年肯定沒問題。
這時,老爹期待已久的燒炭工作終於開始了,陳偉南也開始在周邊生產隊接席掙錢。
…………
時間一晃,兩個月過去了。
今天是陳偉南今年第二次去收購站賣木炭。
板車是在生產隊借的,總共拉了一千三百多斤木炭,價值四十多塊錢。
除了賣木炭,陳偉南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買自行車。
剛剛過去的兩個月他總共接了八個宴席,一次宴席要去兩趟縣城。
第一趟定肉,第二趟拿肉,總共去了十八趟縣城。
加上平時有其他事情也會去縣城,陳偉南總共問生產隊借了二十多次自行車。
雖然陳隊長很張書記沒說啥,但借的次數多了別人心裏肯定不舒服。
畢竟生產隊的自行車是配給兩位領導用的,借次數多了,就好像這輛自行車是給陳偉南配的一樣。
於是買自行車就被陳偉南提上了日程。
一輛自行車要一百八十多塊錢,還需要自行車票。
在縣城,工作七八年的職工都很難分到一張自行車票,更別說在生產隊種田的陳偉南了。
以他現在的實力,幾乎沒有可能通過正規渠道搞到自行車錢。
去黑市雖然能買到自行車票,但需要大筆資金,還要冒著被人舉報的風險。
這段時間陳偉南雖然靠接席掙了二十多塊錢,第一次賣木炭掙了四十二塊錢,讓家裏的存款恢複到七八十塊,但距離買自行車錢,購買一輛新自行車,仍然差的很遠。
哪怕將這次賣木炭的錢給加在一起,陳偉南也換不迴一輛新自行車。
既然種苞穀的收入比種紅薯高一倍,為什麽不先種苞穀,送到收購站換成錢,再以五厘錢的單價買紅薯,那不是能換迴來四千斤,比直接種紅薯劃算的多。
理論上看,這筆賬一點兒問題也沒有。
但現在卻行不通。
不管是農村還是城裏,糧食都是管製物資,必須憑票購買。
沒有票,哪怕你再有錢也別想買到大批量糧食。
當然,這時候肯定會有人說正規渠道買不到,可以去黑市上購買。
好多小說裏的人物都是靠黑市發家致富,過上人人羨慕的好日子。
就連陳偉南自己也去過黑市。
但作者要說的是,去黑市買個十幾二十斤糧食,應應急也許沒問題。
但是如果你一次性買幾百斤糧食,也許第二天就會有人找上門來,給你扣上一頂投機倒把帽子。
運氣好的話勞改幾年還能出來,運氣不好的話被當成典型,被打靶都有可能。
這時候又有人會說,作者太危言聳聽了,不就是去黑市買幾百斤糧食,你不說,我不說,別人怎麽可能知道。
真要說起來,別人還真有可能知道。
大家平時都在一個生產隊住著,哪家有什麽大小事情都一清二楚。
生產隊分了多少糧食,自留地收獲多少糧食,全都給你算的一清二楚。
要是有人家裏突然多出來大量說不清來源的糧食,肯定當天晚上就有人把他舉報到生產隊跟公社。
不患寡而患不均。
大家都窮,憑什麽你家過好日子。
陳偉南想讓家人在生產隊過好日子,避免有心人眼紅舉報,必須讓自己收入的每一分錢都經得起調查,沒法兒給自己扣上投機倒把的帽子。
否則自己掙再多錢都有可能一夜返貧,還有可能被送進去,甚至吃槍子。
陳偉南不是不知道種苞穀比種紅薯更劃得來。
但他收獲的雜糧不是用來換錢,而是用來喂豬。
那陳偉南要對比的就不是兩種雜糧在收購站的單價,而是產量。
產量越高,豬吃得時間越長,長得也就越大。
一畝地紅薯正常收獲兩千多斤,肥料充足的話三千多斤都沒問題。
一畝地苞穀頂天收獲五百斤。
豬吃四五斤苞穀長一斤肉,吃五六斤紅薯同樣長一斤肉,這麽一算,種紅薯喂豬比種苞穀喂豬能多長好幾百斤豬肉。
相對於陳偉南而言,肯定更願意種紅薯。
所以那些抱著看笑話想法的人今天注定是要失望了。
“妹夫……這些紅薯種的好啊……個頂個的大,這一畝地收個三千斤肯定沒問題。”大舅挖了不到十分鍾就做出判斷。
老爹陳建軍正咧著嘴笑,嘴巴高興的都快合不攏了,他也沒想到眼前這片紅薯地的收成會這麽好。
笑著接話:“應該是底肥足的原因……”
“插苗前我們不光在地裏撒了草木灰,還從糞坑挑了幾十擔糞水撒在地裏。”
說完就朝不遠處的媳婦兒道:“你帶孩子大舅媽,二舅媽,堂嫂迴家洗紅薯,曬紅薯幹,我們幾個男的留在這兒挖紅薯就夠了。”
陳偉南一開始也在地裏挖紅薯,等紅薯越挖越多以後,他就專門負責往家裏挑紅薯。
一擔一百多斤,挑了十擔後帶著媳婦兒迴家做飯,下午繼續挑紅薯。
下午四點,最後一擔紅薯挑迴家。
也許真是糞水的原因,一畝多一點兒的紅薯地竟然收獲了三千兩百多斤紅薯,其中兩千五百斤個大的紅薯被曬成紅薯幹,剩餘個小的紅薯留著年前喂豬。
大舅跟二舅迴家時,除了一家一條大魚,陳偉南還讓他們背了一百多斤紅薯迴去。
他們今年也都喂了兩頭豬,因為沒吃骨粉跟魚粉,平時吃的洋芋跟南瓜也沒有那麽多,主要以豬草為主,長勢沒有自家兩頭豬那麽好,但也有七八十斤重。
喂到過年長到一百四五十斤應該沒問題。
一百多斤紅薯背迴家,足夠兩頭豬吃好幾天。
而看了陳偉南家的兩頭豬後,大舅跟二舅似乎受到了不小刺激,當場做出決定。
明年自留地除了留下很少一部分用來種菜,其他自留地全部用來種產量高的洋芋跟紅薯,專門用來喂豬,爭取也喂出一頭兩百斤重的大肥豬。
兩千五百斤紅薯,幾天後變成一千斤紅薯幹。
雖然重量少了一多半,但紅薯的營養並沒有變少,而且更加耐儲存。
隻要不沾水,保持幹燥,放個一兩年肯定沒問題。
這時,老爹期待已久的燒炭工作終於開始了,陳偉南也開始在周邊生產隊接席掙錢。
…………
時間一晃,兩個月過去了。
今天是陳偉南今年第二次去收購站賣木炭。
板車是在生產隊借的,總共拉了一千三百多斤木炭,價值四十多塊錢。
除了賣木炭,陳偉南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買自行車。
剛剛過去的兩個月他總共接了八個宴席,一次宴席要去兩趟縣城。
第一趟定肉,第二趟拿肉,總共去了十八趟縣城。
加上平時有其他事情也會去縣城,陳偉南總共問生產隊借了二十多次自行車。
雖然陳隊長很張書記沒說啥,但借的次數多了別人心裏肯定不舒服。
畢竟生產隊的自行車是配給兩位領導用的,借次數多了,就好像這輛自行車是給陳偉南配的一樣。
於是買自行車就被陳偉南提上了日程。
一輛自行車要一百八十多塊錢,還需要自行車票。
在縣城,工作七八年的職工都很難分到一張自行車票,更別說在生產隊種田的陳偉南了。
以他現在的實力,幾乎沒有可能通過正規渠道搞到自行車錢。
去黑市雖然能買到自行車票,但需要大筆資金,還要冒著被人舉報的風險。
這段時間陳偉南雖然靠接席掙了二十多塊錢,第一次賣木炭掙了四十二塊錢,讓家裏的存款恢複到七八十塊,但距離買自行車錢,購買一輛新自行車,仍然差的很遠。
哪怕將這次賣木炭的錢給加在一起,陳偉南也換不迴一輛新自行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