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齊王大婚
趙匡胤重生韓信,劉邦急瘋了! 作者:虎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如果我龍且做不到,這口棺材,就是末將最後的歸宿!我龍且死在哪裏,就埋在哪裏!”
如此英傑,項羽也是心中大喜!
他嘴角上揚,驕傲道:“好!不愧是我項羽的兄弟!哈哈哈哈!
好!那本王,就在廣武山等著韓信的首級!出發!”
“喏!”
……
臨淄,齊王宮。
“齊王殿下,大婚準備的如何了?”
張良開口道。
趙匡胤放下手中奏折,捏了捏眉心道:“我已經差人去準備了,這幾日軍務繁重,各地州縣還不斷有案子上報,我無心準備婚事啊。”
“哦?”
張良好奇的上前一步,想要看清趙匡胤手裏的那一卷卷竹簡。
趙匡胤見狀,幹脆擺了擺手道:“子房兄,請,不必拘謹。”
張良拱手拜道:“那在下便不客氣了。”
來到趙匡胤身旁,張良看了看這些奏折,很是好奇。
張良雖曾是韓國貴族,也擔當過韓國的朝廷大員,但卻從未見過有哪位王能夠如此勤政。
甚至,他一直以為,王不需要做這些工作。
王,隻需要享樂,和安排手下的人去做事。
可看著趙匡胤的桌台上,那堆積如山的竹簡,他都有些心中打怵。
“今年怎麽還剩這麽多奏折?這眼看就要入冬了,不應該啊?”
張良好奇道。
“今年?”
趙匡胤也好奇道:“什麽今年?這是最近幾日的。”
“什麽?”
張良還沒來得及驚訝,趙匡胤又補充道:“確切的說,是今日的,每日大概都有這麽多奏折等著我親自審閱。”
張良一聽,頓時傻了!
堂堂一國之主,每日的工作居然如此繁重?
這可比自己求學時每日要讀的書卷都要多啊!
他知道當王不容易,當王雖然不用幹活,但操心的事情多啊!
可見到韓信,張良刷新了認知。
當王不僅操心的事情多,沒想到要幹的活,也一點都不少啊!
“這麽多奏折?都是各個州縣送來的?”
“沒錯。”
趙匡胤點點頭,隨手拿起一封自己正在批閱的奏折,遞給張良道:“子房兄且看,這份奏折,是吳縣縣令送來的,這吳縣縣令,年輕有為,本是一布衣,但自幼好學,今年年初的首次科舉,便中了進士。
這樣的人,做事心細,這是好事,但壞事是,他有些太細了,許多拿捏不準的事情,都要遞交奏折。”
張良接過竹簡,仔細看了看,發現是吳縣駐守的府兵鬧事的事情。
奏折上說,吳縣上兵府駐有一千三百餘人,軍田五萬畝,正值豐收季,上兵府搶先收割了民田,並自稱是軍田,他一縣之令手下僅有衙役百餘人,不敢與兵府搶奪,還請大王給百姓一個公道。
看到這,張良無奈的搖了搖頭,歎氣道:“這確實不好處理啊!若處置不當,不僅會寒了百姓的心,同時也會寒了將士們的心,在下倒是覺得,吳縣縣令做的沒錯。
這種事,是應該讓大王來定奪,他一個小小縣令,的確不應擅作主張。”
“恩……”
趙匡胤也點了點頭,接著開口道:“我們兵員的素質很低,但這也是沒辦法,如今天下這麽亂,能招到兵就不錯了,指望那群老兵痞講素質講道德,不現實。”
“子房兄覺得,該如何處置?”
張良想了想,開口道:“在下覺得,應先賠償農戶損失,至於懲治軍隊的事情,應當秋後算賬,當務之急,是穩定軍心。”
張良說的沒錯,這種時候,不能懲罰軍隊,畢竟大戰在即,寒了將士們的心,誰還願意給自己賣命?
但又不能寒了百姓的心。
不過,百姓可以受點氣,隻要賠償到位了就行,百姓與軍戶沒有大打出手,已經算是很好的了。
“行,那就按子房兄說的去辦。”
言罷,趙匡胤在奏折上寫道:賠償農戶損失的糧食,軍戶的問題暫不追究,大戰在即,若能戴罪立功,本王不僅不會追究,還將在賞良田十畝!
寫完後,趙匡胤又道:“可這種事情,一旦開了先例,萬一軍戶們又搶百姓的田怎麽辦?”
張良笑了笑道:“大王不必為此擔憂,搶奪百姓田畝的軍戶,可將其編入更加兇險的隊伍當中,當做懲戒。
即便是最勇敢的士兵,也不想為了幾畝田而戰死沙場。”
“有道理。”
趙匡胤點了點頭,心想不愧是漢初三傑!
如此一來,自己就更不能放他走了。
批閱完這份奏折後,趙匡胤緩緩起身,伸了個懶腰道:“對了,子房兄,今早我接到軍報,那田氏兄弟,已經與項羽聯合,並且項羽已經派出龍且帶領十萬精兵趕赴齊地,對此,你有何看法?”
張良不假思索道:“大王,這是好事兒啊。”
“好事兒?”
趙匡胤皺了皺眉,頗感興趣的看著張良。
張良開口道:“大王您想,曾經的老冤家,如今不得不聯合在一起,這說明了什麽?”
“說明他們怕了,他們走投無路了。”
“況且,大王用兵如神,一個小小的龍且,應該不會讓大王擔心。
在下依稀的記得,當初對付章邯的時候,大王輕而易舉,彭城落敗時,大王又能力挽狂瀾,滅魏、趙、齊時,又是勢如破竹,似乎,在下還從未見過大王打過任何一場敗仗呢。”
趙匡胤笑了笑道:“子房先生謬讚了。”
“況且,漢王也清楚齊地的重要性,更清楚大王的重要性,別說龍且的十萬大軍了,就算項羽親自出馬,帶來三十萬、四十萬大軍,即便大王不敵,漢王也一定會派來援軍。”
“不過說到這,在下想請問,大王打算何時發兵?漢王已經催促了不止一次了。”
趙匡胤點點頭道:“楚軍都要打到家門口了,我不想出兵也不行了不是?”
說著,趙匡胤笑了笑,拍了拍張良的肩膀道:“放心吧,子房兄,明日大婚,待完婚後,我便出兵。”
“如此甚好!”
聽到這,張良也算是鬆了一口氣。
如此英傑,項羽也是心中大喜!
他嘴角上揚,驕傲道:“好!不愧是我項羽的兄弟!哈哈哈哈!
好!那本王,就在廣武山等著韓信的首級!出發!”
“喏!”
……
臨淄,齊王宮。
“齊王殿下,大婚準備的如何了?”
張良開口道。
趙匡胤放下手中奏折,捏了捏眉心道:“我已經差人去準備了,這幾日軍務繁重,各地州縣還不斷有案子上報,我無心準備婚事啊。”
“哦?”
張良好奇的上前一步,想要看清趙匡胤手裏的那一卷卷竹簡。
趙匡胤見狀,幹脆擺了擺手道:“子房兄,請,不必拘謹。”
張良拱手拜道:“那在下便不客氣了。”
來到趙匡胤身旁,張良看了看這些奏折,很是好奇。
張良雖曾是韓國貴族,也擔當過韓國的朝廷大員,但卻從未見過有哪位王能夠如此勤政。
甚至,他一直以為,王不需要做這些工作。
王,隻需要享樂,和安排手下的人去做事。
可看著趙匡胤的桌台上,那堆積如山的竹簡,他都有些心中打怵。
“今年怎麽還剩這麽多奏折?這眼看就要入冬了,不應該啊?”
張良好奇道。
“今年?”
趙匡胤也好奇道:“什麽今年?這是最近幾日的。”
“什麽?”
張良還沒來得及驚訝,趙匡胤又補充道:“確切的說,是今日的,每日大概都有這麽多奏折等著我親自審閱。”
張良一聽,頓時傻了!
堂堂一國之主,每日的工作居然如此繁重?
這可比自己求學時每日要讀的書卷都要多啊!
他知道當王不容易,當王雖然不用幹活,但操心的事情多啊!
可見到韓信,張良刷新了認知。
當王不僅操心的事情多,沒想到要幹的活,也一點都不少啊!
“這麽多奏折?都是各個州縣送來的?”
“沒錯。”
趙匡胤點點頭,隨手拿起一封自己正在批閱的奏折,遞給張良道:“子房兄且看,這份奏折,是吳縣縣令送來的,這吳縣縣令,年輕有為,本是一布衣,但自幼好學,今年年初的首次科舉,便中了進士。
這樣的人,做事心細,這是好事,但壞事是,他有些太細了,許多拿捏不準的事情,都要遞交奏折。”
張良接過竹簡,仔細看了看,發現是吳縣駐守的府兵鬧事的事情。
奏折上說,吳縣上兵府駐有一千三百餘人,軍田五萬畝,正值豐收季,上兵府搶先收割了民田,並自稱是軍田,他一縣之令手下僅有衙役百餘人,不敢與兵府搶奪,還請大王給百姓一個公道。
看到這,張良無奈的搖了搖頭,歎氣道:“這確實不好處理啊!若處置不當,不僅會寒了百姓的心,同時也會寒了將士們的心,在下倒是覺得,吳縣縣令做的沒錯。
這種事,是應該讓大王來定奪,他一個小小縣令,的確不應擅作主張。”
“恩……”
趙匡胤也點了點頭,接著開口道:“我們兵員的素質很低,但這也是沒辦法,如今天下這麽亂,能招到兵就不錯了,指望那群老兵痞講素質講道德,不現實。”
“子房兄覺得,該如何處置?”
張良想了想,開口道:“在下覺得,應先賠償農戶損失,至於懲治軍隊的事情,應當秋後算賬,當務之急,是穩定軍心。”
張良說的沒錯,這種時候,不能懲罰軍隊,畢竟大戰在即,寒了將士們的心,誰還願意給自己賣命?
但又不能寒了百姓的心。
不過,百姓可以受點氣,隻要賠償到位了就行,百姓與軍戶沒有大打出手,已經算是很好的了。
“行,那就按子房兄說的去辦。”
言罷,趙匡胤在奏折上寫道:賠償農戶損失的糧食,軍戶的問題暫不追究,大戰在即,若能戴罪立功,本王不僅不會追究,還將在賞良田十畝!
寫完後,趙匡胤又道:“可這種事情,一旦開了先例,萬一軍戶們又搶百姓的田怎麽辦?”
張良笑了笑道:“大王不必為此擔憂,搶奪百姓田畝的軍戶,可將其編入更加兇險的隊伍當中,當做懲戒。
即便是最勇敢的士兵,也不想為了幾畝田而戰死沙場。”
“有道理。”
趙匡胤點了點頭,心想不愧是漢初三傑!
如此一來,自己就更不能放他走了。
批閱完這份奏折後,趙匡胤緩緩起身,伸了個懶腰道:“對了,子房兄,今早我接到軍報,那田氏兄弟,已經與項羽聯合,並且項羽已經派出龍且帶領十萬精兵趕赴齊地,對此,你有何看法?”
張良不假思索道:“大王,這是好事兒啊。”
“好事兒?”
趙匡胤皺了皺眉,頗感興趣的看著張良。
張良開口道:“大王您想,曾經的老冤家,如今不得不聯合在一起,這說明了什麽?”
“說明他們怕了,他們走投無路了。”
“況且,大王用兵如神,一個小小的龍且,應該不會讓大王擔心。
在下依稀的記得,當初對付章邯的時候,大王輕而易舉,彭城落敗時,大王又能力挽狂瀾,滅魏、趙、齊時,又是勢如破竹,似乎,在下還從未見過大王打過任何一場敗仗呢。”
趙匡胤笑了笑道:“子房先生謬讚了。”
“況且,漢王也清楚齊地的重要性,更清楚大王的重要性,別說龍且的十萬大軍了,就算項羽親自出馬,帶來三十萬、四十萬大軍,即便大王不敵,漢王也一定會派來援軍。”
“不過說到這,在下想請問,大王打算何時發兵?漢王已經催促了不止一次了。”
趙匡胤點點頭道:“楚軍都要打到家門口了,我不想出兵也不行了不是?”
說著,趙匡胤笑了笑,拍了拍張良的肩膀道:“放心吧,子房兄,明日大婚,待完婚後,我便出兵。”
“如此甚好!”
聽到這,張良也算是鬆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