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黃三家的希望
被逐出家門從破冰撈魚開始 作者:放下了諾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爹,娘,我們迴來了,餓壞了啊”!
“快進屋,飯都好了,今晚是粘粥”。
兩個丫頭蹦蹦跳跳的進門了,一人一個米袋子,顯擺一樣的打開了袋子,挽了袋子,露出了白花花的大米。
“娘,快倒進米缸裏,都是好米,明天我們還要帶著袋子上工呢”。
黃三看的一臉懵,婆娘一臉驚喜。
“今天不是練習麽?練習也發米,還隻練了半天“。
“永生哥說了,不差這幾十斤大米的,每人都是兩斤”。
“胡鬧”!
黃三生氣了。
“永生哥是你們喊的,沒大沒小,要喊侯爺知道麽”?
大丫撅起了嘴。
“喊了,永生哥不讓”。
黃三看向了倒米的婆娘。
“怎麽迴事?去永生家幫忙了”?
“他爹,沒和你說,想等著丫頭來了再給你個驚喜呢,大牛娘的藥廠確人,隻要未成親十歲以上的丫頭,大丫和小丫都去了,就坐著搓點藥丸子,一天一人兩斤大米,是個長活,經年累月的都能幹”。
“兩斤大米?一個丫頭兩斤大米”?
黃三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一天四斤,一百天就是四百斤,那還愁個屁,過一個冬,不但不用去當流民,還能攢下些家當。
“大丫,二丫,好好幹啊!永生侯爺是個善人,不會虧待你們的,老實的幹活,大牛的娘說話得聽,勤快點,我們家也能過上好日子了”。
李永生家,張靜怡正喂著果子撫摸著小鹿,李永生做的臘肉小白菜,進入深秋,能吃的菜不多了,也就是些白菜蘿卜,好在張靜怡已經習慣了,從梁山台走了之後不再挑食了。
小白啃完了果子,依然高傲的迴屋頂上了門。
吃過晚飯,繼續講挪吒的故事,小杏兒記錄,估計記好了又會拿迴去發表。
李永生現在頭疼兩個事,一是怎麽把糧食換成糧食,自家酒坊裏雖然堆積了大量,但突兀的出現太多的糧食根本沒法解釋,這個暫時倒也不急,還有一件事情,差幾萬分就破百萬大關了,幾袋子黑心果就夠了,但嬸嬸覺得都是大價錢買來的,對原材料把握的死死地,要是突然少了幾袋,估計嬸嬸自責的會去跳河。
“小侯爺,用點心啊!挪吒抽龍筋這段不是已經講過了麽?怎麽又扯出來了,這麽敷衍合適麽”?
“小郡主,對不住啊!重新來”。
張靜怡看著李永生疲憊的樣子有些過意不去,不過嘴上是絕對不會表現的。
“算了,沒心講就明天吧!皮皮歡歡,走了,睡覺去”。
小杏兒陪著郡主休息了,無舌早就迴屋子了,李永生在院子裏喝著茶,繼續考慮積分糧食和止疼藥原材料的兌換問題。
藥房施工速度很快,還有兩天差不多就完工了,對了,河邊,在河邊蓋個大倉庫,一來是兌換原材料方便,二來自己可以偷偷的搞些糧食,守衛就找村子裏的那些獵戶,隻守衛不進庫,絕對合適。
說幹就幹,大清早就對孫大壯做了安排。
“大壯,提前做個準備,這裏完工了立馬去石橋西側建個倉庫,要兩排二十間房子的那種,你們這群人不變,再從村子裏抽幾十個壯勞力,開荒的事讓各家婆娘頂上”。
“侯爺,人手沒有問題,建在那裏夏天發大水怎麽辦啊”?
“石橋西側五百米往北不是有個石頭梁麽,比河堤高七八米,就建在那上麵,一般的洪水衝不到,這次建藥坊和準備建的倉庫都是公活,每人每天領五斤大米或者五斤小麥,我和我爹打個招唿,讓他去記功,你們建藥坊的這幾天也補上糧食”。
“這不合適啊!管飯就可以了”。
“聽我的,這些都是為了全縣百姓修建的,不是本侯的私活,和大家說一聲,之前修建藥坊的今天下午都發下去,不能遺漏”。
整個永樂村都調動了起來,李永生對倉庫要求的比較嚴格,所用的木材和石料不是普普通通民房標準就能達到的,孫大壯請示了村正,幾乎集合了全村的壯勞力,開荒的事隻能交給了女人和半大小子。
梁山台劃著帶著小船隊來了一次,送來了百十袋黑心果,帶走了一千份墨玉止痛丹和一千份墨玉止痛丸,小船隊會掉頭順流而下,去第一站沒有受災的宿州府打開局麵。
皇都,嚴總管帶著隊伍到了,請示了小皇帝,把耬車和友慶父子直接帶去了禦花園,上次耕地的痕跡還在,一片翻整的土地在禦花園裏相當惹眼,皇上不說話,誰也沒敢碰的,幾場秋雨讓土地平整了一些,現在正適合播種。
嚴總管屬於大內高手,拉耬車當然算不得數,友慶父子卡車,小皇帝扶車,嚴總管在一邊提醒著注意事項,文武百官在外麵看熱鬧,耬車的三個硬足劃破了鬆軟的泥土,小麥種子刷啦啦的落下,一趟走完,小皇帝迴頭檢查了一遍,幾乎沒有露在外麵的種子。
嚴總管拿著個鐵耙子跟在後麵。
“陛下,用這個鏤平整,就算是完成了”。
小皇帝接過耙子,一趟三壟小麥,正好一個耙子的寬度,鏤完麥壟,看著平整的麥田,臉上的喜悅根本掩飾不住。
“大司農,帶著你們的人把剩下的田種完,看看耬車,測算一下每畝地的耕種速度,小順子,帶這兩位工匠去歇息,老家夥,跟我去養心殿,好好給我說道一下這個李永生”。
嚴總管趕緊低頭跟上,小皇帝臨走前瞥了眼文武百官,目光在站在邊緣的禦史台禦史大夫身上停留了一瞬。
永樂村,李永生正帶著張靜怡研究模具,即使三十多個小姑娘搓丸子也不夠用的,一個一個的搓太費勁了,李永生打算給藥坊鼓搗一些模具,剛開始用的是泥巴,一塊平整的泥巴挖出幾十個小孔,幹了後用來製半圓的藥丸,用不了幾次就裂縫了。
換了結實的鬆木,製作圓形需要兩塊模具,不易操作,隻能退而求其次,在木塊上鑽出幾排一般大的小窩,藥膏糊進去,半幹了後磕出來讓姑娘們稍作團整就好。
張靜怡哪有這個耐心,做了兩個就不耐煩了。
“杏兒,搬桌子,打麻將”。
“快進屋,飯都好了,今晚是粘粥”。
兩個丫頭蹦蹦跳跳的進門了,一人一個米袋子,顯擺一樣的打開了袋子,挽了袋子,露出了白花花的大米。
“娘,快倒進米缸裏,都是好米,明天我們還要帶著袋子上工呢”。
黃三看的一臉懵,婆娘一臉驚喜。
“今天不是練習麽?練習也發米,還隻練了半天“。
“永生哥說了,不差這幾十斤大米的,每人都是兩斤”。
“胡鬧”!
黃三生氣了。
“永生哥是你們喊的,沒大沒小,要喊侯爺知道麽”?
大丫撅起了嘴。
“喊了,永生哥不讓”。
黃三看向了倒米的婆娘。
“怎麽迴事?去永生家幫忙了”?
“他爹,沒和你說,想等著丫頭來了再給你個驚喜呢,大牛娘的藥廠確人,隻要未成親十歲以上的丫頭,大丫和小丫都去了,就坐著搓點藥丸子,一天一人兩斤大米,是個長活,經年累月的都能幹”。
“兩斤大米?一個丫頭兩斤大米”?
黃三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一天四斤,一百天就是四百斤,那還愁個屁,過一個冬,不但不用去當流民,還能攢下些家當。
“大丫,二丫,好好幹啊!永生侯爺是個善人,不會虧待你們的,老實的幹活,大牛的娘說話得聽,勤快點,我們家也能過上好日子了”。
李永生家,張靜怡正喂著果子撫摸著小鹿,李永生做的臘肉小白菜,進入深秋,能吃的菜不多了,也就是些白菜蘿卜,好在張靜怡已經習慣了,從梁山台走了之後不再挑食了。
小白啃完了果子,依然高傲的迴屋頂上了門。
吃過晚飯,繼續講挪吒的故事,小杏兒記錄,估計記好了又會拿迴去發表。
李永生現在頭疼兩個事,一是怎麽把糧食換成糧食,自家酒坊裏雖然堆積了大量,但突兀的出現太多的糧食根本沒法解釋,這個暫時倒也不急,還有一件事情,差幾萬分就破百萬大關了,幾袋子黑心果就夠了,但嬸嬸覺得都是大價錢買來的,對原材料把握的死死地,要是突然少了幾袋,估計嬸嬸自責的會去跳河。
“小侯爺,用點心啊!挪吒抽龍筋這段不是已經講過了麽?怎麽又扯出來了,這麽敷衍合適麽”?
“小郡主,對不住啊!重新來”。
張靜怡看著李永生疲憊的樣子有些過意不去,不過嘴上是絕對不會表現的。
“算了,沒心講就明天吧!皮皮歡歡,走了,睡覺去”。
小杏兒陪著郡主休息了,無舌早就迴屋子了,李永生在院子裏喝著茶,繼續考慮積分糧食和止疼藥原材料的兌換問題。
藥房施工速度很快,還有兩天差不多就完工了,對了,河邊,在河邊蓋個大倉庫,一來是兌換原材料方便,二來自己可以偷偷的搞些糧食,守衛就找村子裏的那些獵戶,隻守衛不進庫,絕對合適。
說幹就幹,大清早就對孫大壯做了安排。
“大壯,提前做個準備,這裏完工了立馬去石橋西側建個倉庫,要兩排二十間房子的那種,你們這群人不變,再從村子裏抽幾十個壯勞力,開荒的事讓各家婆娘頂上”。
“侯爺,人手沒有問題,建在那裏夏天發大水怎麽辦啊”?
“石橋西側五百米往北不是有個石頭梁麽,比河堤高七八米,就建在那上麵,一般的洪水衝不到,這次建藥坊和準備建的倉庫都是公活,每人每天領五斤大米或者五斤小麥,我和我爹打個招唿,讓他去記功,你們建藥坊的這幾天也補上糧食”。
“這不合適啊!管飯就可以了”。
“聽我的,這些都是為了全縣百姓修建的,不是本侯的私活,和大家說一聲,之前修建藥坊的今天下午都發下去,不能遺漏”。
整個永樂村都調動了起來,李永生對倉庫要求的比較嚴格,所用的木材和石料不是普普通通民房標準就能達到的,孫大壯請示了村正,幾乎集合了全村的壯勞力,開荒的事隻能交給了女人和半大小子。
梁山台劃著帶著小船隊來了一次,送來了百十袋黑心果,帶走了一千份墨玉止痛丹和一千份墨玉止痛丸,小船隊會掉頭順流而下,去第一站沒有受災的宿州府打開局麵。
皇都,嚴總管帶著隊伍到了,請示了小皇帝,把耬車和友慶父子直接帶去了禦花園,上次耕地的痕跡還在,一片翻整的土地在禦花園裏相當惹眼,皇上不說話,誰也沒敢碰的,幾場秋雨讓土地平整了一些,現在正適合播種。
嚴總管屬於大內高手,拉耬車當然算不得數,友慶父子卡車,小皇帝扶車,嚴總管在一邊提醒著注意事項,文武百官在外麵看熱鬧,耬車的三個硬足劃破了鬆軟的泥土,小麥種子刷啦啦的落下,一趟走完,小皇帝迴頭檢查了一遍,幾乎沒有露在外麵的種子。
嚴總管拿著個鐵耙子跟在後麵。
“陛下,用這個鏤平整,就算是完成了”。
小皇帝接過耙子,一趟三壟小麥,正好一個耙子的寬度,鏤完麥壟,看著平整的麥田,臉上的喜悅根本掩飾不住。
“大司農,帶著你們的人把剩下的田種完,看看耬車,測算一下每畝地的耕種速度,小順子,帶這兩位工匠去歇息,老家夥,跟我去養心殿,好好給我說道一下這個李永生”。
嚴總管趕緊低頭跟上,小皇帝臨走前瞥了眼文武百官,目光在站在邊緣的禦史台禦史大夫身上停留了一瞬。
永樂村,李永生正帶著張靜怡研究模具,即使三十多個小姑娘搓丸子也不夠用的,一個一個的搓太費勁了,李永生打算給藥坊鼓搗一些模具,剛開始用的是泥巴,一塊平整的泥巴挖出幾十個小孔,幹了後用來製半圓的藥丸,用不了幾次就裂縫了。
換了結實的鬆木,製作圓形需要兩塊模具,不易操作,隻能退而求其次,在木塊上鑽出幾排一般大的小窩,藥膏糊進去,半幹了後磕出來讓姑娘們稍作團整就好。
張靜怡哪有這個耐心,做了兩個就不耐煩了。
“杏兒,搬桌子,打麻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