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年,四月二十九,午時
洛陽·關東聯軍營地
洛陽殘破的煙塵尚未完全散去,關東聯軍的營地一片混亂,原本整齊的戰營如今四散一片,士兵們的目光中充滿了不安與迷茫。洛陽失守,董卓遷都,聯軍的士氣如風中的燭火,搖搖欲墜。
而關東聯軍的大營內,空氣如同被烈火炙烤,充滿了暴躁與不滿的情緒。曾經意氣風發的諸侯們,如今卻各懷鬼胎,怒火交織,營帳外的風聲低沉,如同天地都在為這場失利而歎息。
中軍大帳內,一張戰局圖淩亂地鋪在案上,上麵密布著刀痕和酒漬,似乎昭示著這場亂局的混亂與失敗。
袁紹臉色鐵青,目光猶如一柄藏鋒未出的劍,靜靜掃過眾人。曹操負手而立,唇角微勾,似笑非笑,目光淩厲。袁術則環胸而立,眼神中盡是冷意,帶著幾分不屑。而孫堅則沉默站在一旁,神情隱忍,似有怒意,但尚未爆發。袁紹冷冷地望著這場討論,嘴角微微抽動。
空氣中彌漫著火藥味,眾人的敵意如針鋒般交錯,劍拔弩張。
沉默良久後,袁紹率先打破僵局,麵色陰沉,背負雙手,心中充滿了壓抑的怒火:“董卓已遁入長安,此戰已然失去先機。眼下當務之急,是定下對策,而非互相指責。”他冷冷說道,眼中閃過一絲不甘。
曹操冷笑一聲,環視四周,語氣不屑:“本初,這番話倒是公正無私,可惜為時已晚。若是你早能果決決斷,何至於此?若早聽我的意見,事情或許早有轉機。”
袁紹眼神一厲,拍案而起,怒道:“曹孟德,你的意思是,戰局之敗,皆由本公一人之過?”他死死盯著曹操,冷冷道,“你口口聲聲說錯失良機,倒不如自己出兵試試看!當時若聽你的意見,能不能扭轉戰局,誰能知曉?”
曹操毫不退讓,淡然道:“若非你一再拖延,遲遲不肯出兵,洛陽豈會落得滿城焦土?若早聽我言,四麵圍城,董卓若被圍困在城內,豈能如此全身而退?”
袁術冷笑,對著袁紹說道:“我早就告訴你,不該拖延。早在洛陽未陷時,我就說過,董卓必定會趁機脫身,誰曾料到你竟不急不躁。”
袁紹神色凝重,卻不再迴應。袁術見狀,繼續冷嘲熱諷:“你不敢行動,不敢決斷,結果我們隻能眼睜睜看著董卓逃入長安!”
袁紹的臉色鐵青,拳頭緊握,卻依然不發一言。袁術緊隨其後,補充道:“若當初聽我之言,洛陽本可早晚攻破。”
話音未落,曹操目光如刃,冷冷掃向袁術:“你倒是說得輕巧,若你有更好的計策,為何不當場提出,而要在此事後指責旁人?若真有膽量,何不早早帶兵出擊?你隻會嘴上說得好聽,關鍵時刻卻從不敢行動!”
袁術嗤笑道:“我若是主帥,自然不會拖延不決;但若我是主將,也不會像你曹操一般徒逞口舌之能,實則毫無寸功!”
曹操雙眸微眯,譏諷道:“你不過是逞口舌之快,實際上卻一直在等別人做決定。當真認為自己能獨當一麵?別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曹操不甘示弱,語氣尖銳,繼續說道:“既然如此,你又有何高見?”
袁術不屑道:“高見?我倒想問問你們兩個,誰才是真正的無能之輩?兄長身為盟主,行事卻婆婆媽媽,拿不出半點魄力! 若是我來指揮,豈會讓洛陽之戰變成一場鬧劇?”
袁紹臉色鐵青,冷聲道:“放肆!”
袁術卻是毫不畏懼,繼續譏諷:“放肆?嗬,若說誰該為此事負責,兄長你當居首功! 早在我們會盟之初,我便已言明,董卓不除,天下難安。可你呢?優柔寡斷,步步退讓,硬生生錯過良機!如今你倒好,竟還有臉責怪他人?”
袁紹氣得臉色鐵青,正要發作,孫堅卻冷冷開口,語氣帶著一絲失望:“諸位爭來爭去,難道不覺可笑?洛陽已破,董卓已逃,難道,光會爭論就能逆轉敗局?”
袁術立刻將矛頭轉向孫堅,冷笑道:“孫文台,你倒是站得高,看來這場仗你沒受什麽損失,才如此居高臨下?”
袁紹也不滿地迴道:“你說得倒輕鬆,東吳的兵力在何處?若我能早早聯合東吳,豈會如此狼狽?”
孫堅目光如炬,沉聲道:“我東吳軍隊為此戰死傷不小,怎會毫無損失?你不該把責任推到東吳的身上,袁公,我東吳已經出兵多次,若你早些聯合,何至於此?”
曹操看了他一眼,淡淡道:“孫將軍倒是輕鬆,東吳那點兵力,若真想與我們一起擊敗董卓,恐怕還得等許久。”
袁術哼了一聲,語帶譏諷:“既然如此,那為何孫將軍在洛陽被焚時,未曾全力救援?你不是自稱忠義之士嗎?”
孫堅麵色一沉,目光冷厲:“若非你們這些人整日勾心鬥角,如何會錯失良機?我軍不願做無謂犧牲,難道不該?”
“嗬!”曹操冷笑出聲,眼中滿是諷刺,“孫將軍,你此言,豈非承認了自己早有退意?”
孫堅眸中寒光一閃,沉聲道:“若非你們舉棋不定,失去先機,我軍怎會被拖入這場敗局?”
袁紹此時再也按捺不住,怒聲道:“夠了!洛陽之敗,究竟是誰的過錯,現在說這些又有何益?”
聽到爭執愈加激烈,劉備終於走上前,試圖平息這場紛爭。他微微一笑,語氣柔和:“諸位將軍,爭論不休,並非良策。如今事已至此,我們應當找出解決之道,而非彼此責怪。”
袁術冷笑道:“哦?劉玄德,你有什麽資格在這裏指責別人?你又不是主將,何必裝作一副仁義之心?”語氣帶著不屑繼續說道:“你倒是一副老好人的模樣,既然如此,你倒是說說看,我們接下來該如何行事?”
劉備微微一笑,拱手道:“我並無驚世之策,隻覺若想東山再起,聯軍便不可再分崩離析。隻有齊心協力,方能打敗董賊。倘若繼續內耗,恐怕就隻會淪為董卓的笑柄。”
曹操眼中閃過一絲冷意,淡淡道:“劉備,你倒是仁義得很。可惜,世道已亂,仁義二字,又有何用?”
袁術隨即接話,嘲諷道:“仁義?嗬,真是笑話!劉玄德,你雖口口聲聲談仁義,可你手下不過區區數百兵馬,真要行仁義,怕是連你自己都救不了!”
劉備臉色微微一變,卻仍保持鎮定:“公路此言差矣。兵少並非無用,若能穩固人心,聯軍未必無法再起。”
袁紹冷冷道:“空口談兵,終究是無益之言。”
氣氛陷入死寂,沒人再開口,然而眾人皆知,此戰之後,關東聯軍已然裂痕深重,再難真正統一。
大家的目光落在袁紹身上,仿佛等待他做出最終決定。袁紹深知自己再不做決定,聯軍必將四分五裂。
終於,袁紹沉聲道:“休整一日,明日啟程,各自整頓兵馬,準備撤軍。此戰雖敗,天下未定,諸公各歸本土,厲兵秣馬,休養生息,待他日重整旗鼓,再討董賊!”
眾人雖心中不滿,卻也無人再多言,紛紛沉默,各自盤算著自己的打算。
營帳外,狂風吹拂,旗幟獵獵作響。關東聯軍,就此埋下了分崩離析的伏筆……
洛陽·關東聯軍營地
洛陽殘破的煙塵尚未完全散去,關東聯軍的營地一片混亂,原本整齊的戰營如今四散一片,士兵們的目光中充滿了不安與迷茫。洛陽失守,董卓遷都,聯軍的士氣如風中的燭火,搖搖欲墜。
而關東聯軍的大營內,空氣如同被烈火炙烤,充滿了暴躁與不滿的情緒。曾經意氣風發的諸侯們,如今卻各懷鬼胎,怒火交織,營帳外的風聲低沉,如同天地都在為這場失利而歎息。
中軍大帳內,一張戰局圖淩亂地鋪在案上,上麵密布著刀痕和酒漬,似乎昭示著這場亂局的混亂與失敗。
袁紹臉色鐵青,目光猶如一柄藏鋒未出的劍,靜靜掃過眾人。曹操負手而立,唇角微勾,似笑非笑,目光淩厲。袁術則環胸而立,眼神中盡是冷意,帶著幾分不屑。而孫堅則沉默站在一旁,神情隱忍,似有怒意,但尚未爆發。袁紹冷冷地望著這場討論,嘴角微微抽動。
空氣中彌漫著火藥味,眾人的敵意如針鋒般交錯,劍拔弩張。
沉默良久後,袁紹率先打破僵局,麵色陰沉,背負雙手,心中充滿了壓抑的怒火:“董卓已遁入長安,此戰已然失去先機。眼下當務之急,是定下對策,而非互相指責。”他冷冷說道,眼中閃過一絲不甘。
曹操冷笑一聲,環視四周,語氣不屑:“本初,這番話倒是公正無私,可惜為時已晚。若是你早能果決決斷,何至於此?若早聽我的意見,事情或許早有轉機。”
袁紹眼神一厲,拍案而起,怒道:“曹孟德,你的意思是,戰局之敗,皆由本公一人之過?”他死死盯著曹操,冷冷道,“你口口聲聲說錯失良機,倒不如自己出兵試試看!當時若聽你的意見,能不能扭轉戰局,誰能知曉?”
曹操毫不退讓,淡然道:“若非你一再拖延,遲遲不肯出兵,洛陽豈會落得滿城焦土?若早聽我言,四麵圍城,董卓若被圍困在城內,豈能如此全身而退?”
袁術冷笑,對著袁紹說道:“我早就告訴你,不該拖延。早在洛陽未陷時,我就說過,董卓必定會趁機脫身,誰曾料到你竟不急不躁。”
袁紹神色凝重,卻不再迴應。袁術見狀,繼續冷嘲熱諷:“你不敢行動,不敢決斷,結果我們隻能眼睜睜看著董卓逃入長安!”
袁紹的臉色鐵青,拳頭緊握,卻依然不發一言。袁術緊隨其後,補充道:“若當初聽我之言,洛陽本可早晚攻破。”
話音未落,曹操目光如刃,冷冷掃向袁術:“你倒是說得輕巧,若你有更好的計策,為何不當場提出,而要在此事後指責旁人?若真有膽量,何不早早帶兵出擊?你隻會嘴上說得好聽,關鍵時刻卻從不敢行動!”
袁術嗤笑道:“我若是主帥,自然不會拖延不決;但若我是主將,也不會像你曹操一般徒逞口舌之能,實則毫無寸功!”
曹操雙眸微眯,譏諷道:“你不過是逞口舌之快,實際上卻一直在等別人做決定。當真認為自己能獨當一麵?別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曹操不甘示弱,語氣尖銳,繼續說道:“既然如此,你又有何高見?”
袁術不屑道:“高見?我倒想問問你們兩個,誰才是真正的無能之輩?兄長身為盟主,行事卻婆婆媽媽,拿不出半點魄力! 若是我來指揮,豈會讓洛陽之戰變成一場鬧劇?”
袁紹臉色鐵青,冷聲道:“放肆!”
袁術卻是毫不畏懼,繼續譏諷:“放肆?嗬,若說誰該為此事負責,兄長你當居首功! 早在我們會盟之初,我便已言明,董卓不除,天下難安。可你呢?優柔寡斷,步步退讓,硬生生錯過良機!如今你倒好,竟還有臉責怪他人?”
袁紹氣得臉色鐵青,正要發作,孫堅卻冷冷開口,語氣帶著一絲失望:“諸位爭來爭去,難道不覺可笑?洛陽已破,董卓已逃,難道,光會爭論就能逆轉敗局?”
袁術立刻將矛頭轉向孫堅,冷笑道:“孫文台,你倒是站得高,看來這場仗你沒受什麽損失,才如此居高臨下?”
袁紹也不滿地迴道:“你說得倒輕鬆,東吳的兵力在何處?若我能早早聯合東吳,豈會如此狼狽?”
孫堅目光如炬,沉聲道:“我東吳軍隊為此戰死傷不小,怎會毫無損失?你不該把責任推到東吳的身上,袁公,我東吳已經出兵多次,若你早些聯合,何至於此?”
曹操看了他一眼,淡淡道:“孫將軍倒是輕鬆,東吳那點兵力,若真想與我們一起擊敗董卓,恐怕還得等許久。”
袁術哼了一聲,語帶譏諷:“既然如此,那為何孫將軍在洛陽被焚時,未曾全力救援?你不是自稱忠義之士嗎?”
孫堅麵色一沉,目光冷厲:“若非你們這些人整日勾心鬥角,如何會錯失良機?我軍不願做無謂犧牲,難道不該?”
“嗬!”曹操冷笑出聲,眼中滿是諷刺,“孫將軍,你此言,豈非承認了自己早有退意?”
孫堅眸中寒光一閃,沉聲道:“若非你們舉棋不定,失去先機,我軍怎會被拖入這場敗局?”
袁紹此時再也按捺不住,怒聲道:“夠了!洛陽之敗,究竟是誰的過錯,現在說這些又有何益?”
聽到爭執愈加激烈,劉備終於走上前,試圖平息這場紛爭。他微微一笑,語氣柔和:“諸位將軍,爭論不休,並非良策。如今事已至此,我們應當找出解決之道,而非彼此責怪。”
袁術冷笑道:“哦?劉玄德,你有什麽資格在這裏指責別人?你又不是主將,何必裝作一副仁義之心?”語氣帶著不屑繼續說道:“你倒是一副老好人的模樣,既然如此,你倒是說說看,我們接下來該如何行事?”
劉備微微一笑,拱手道:“我並無驚世之策,隻覺若想東山再起,聯軍便不可再分崩離析。隻有齊心協力,方能打敗董賊。倘若繼續內耗,恐怕就隻會淪為董卓的笑柄。”
曹操眼中閃過一絲冷意,淡淡道:“劉備,你倒是仁義得很。可惜,世道已亂,仁義二字,又有何用?”
袁術隨即接話,嘲諷道:“仁義?嗬,真是笑話!劉玄德,你雖口口聲聲談仁義,可你手下不過區區數百兵馬,真要行仁義,怕是連你自己都救不了!”
劉備臉色微微一變,卻仍保持鎮定:“公路此言差矣。兵少並非無用,若能穩固人心,聯軍未必無法再起。”
袁紹冷冷道:“空口談兵,終究是無益之言。”
氣氛陷入死寂,沒人再開口,然而眾人皆知,此戰之後,關東聯軍已然裂痕深重,再難真正統一。
大家的目光落在袁紹身上,仿佛等待他做出最終決定。袁紹深知自己再不做決定,聯軍必將四分五裂。
終於,袁紹沉聲道:“休整一日,明日啟程,各自整頓兵馬,準備撤軍。此戰雖敗,天下未定,諸公各歸本土,厲兵秣馬,休養生息,待他日重整旗鼓,再討董賊!”
眾人雖心中不滿,卻也無人再多言,紛紛沉默,各自盤算著自己的打算。
營帳外,狂風吹拂,旗幟獵獵作響。關東聯軍,就此埋下了分崩離析的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