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梁祝:字字誅心,句句入骨!
短視頻:跪下,不準站起來 作者:星漢玄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梁祝:字字誅心,句句入骨!】
......
【直到現在我才發現,梁祝中的這些台詞究竟有多諷刺現實。】
【這些台詞,已經不難用驚豔來形容了。】
......
【“你這麽年輕,應該趾高氣昂,為人所不能為之事。你跟英台相處不過半載,感情不會太深,很容易放下的,希望你能寫封信給英台,說明你的胸襟,不隻兒女私情那麽窄。”】
【“我不會寫的!”】
【“你不寫?你以為憤怒就可以改變你跟英台的命運?
你以為很不滿,胡人就會忍讓南邊的漢人?
要怨就怨你們生錯了地方,生在這個我們漢室沒落的時候,人人都這麽虛偽迂腐和勢利。
要怨就怨你們太多想法,年少無知到了以為你們不喜歡就可以改變周圍的人,以為靠你們兩個就可以改變這個時代!!”】
【“夠了,你不是在說我們,你這是在自怨自艾!”】
【“我可以為英台跪在你麵前,你又可以為英台做些什麽呢?”】
......
【“轉彎,你怎麽走的像木頭人似的!看路啊!”】
【“娘,你還沒有叫轉彎啊!”】
【“路該怎麽走你自己想吧!”】
......
【“老師,我坐哪?”】
【“不知如何自處?我問你,你是如何來崇綺書院的?”】
【“我是坐車來的!”】
【“乘車而至啊......那就在後排擇一位置與同學同席而坐。去吧!”】
【“呃,某同學,你坐的車是牛車呢?還是馬車呢?”】
【“馬車!”】
【“哦!那可以坐前三排。”】
【“是一匹馬拉的車?還是兩匹馬拉的車?”】
【“是兩輛馬車三匹馬!”】
【“噢!那再坐前三排。”】
【“行李多少箱?”】
【“十箱!”】
【“書童若幹?”】
【“呃,沒書童!隻有十個仆人一個丫鬟!”】
【“呃?你是睡上房還是睡偏廂啊?”】
【“文庫!”】
【“呃......那你這個......膳食是上等菜譜還是葷素各半?”】
【“不知道啊,我跟院士夫人一起吃!她吃什麽我吃什麽!”】
【“啊!!望春同學,起來!”】
【“啊?”】
【“你坐後一排!位子讓給祝同學坐。”】
......
【“漢人說有幾千年文化,老是要感化蠻夷外族。
現在胡人霸占了北方,漢人就被迫南渡過江逃難。
先過江的霸著大官來做排擠後過江的。
士族要互相拉攏,所以婚嫁就講究門當戶對,朱門對朱門,竹門對竹門。
我沒躲起來,隻是站在門外看著他們。”】
......
【“真是失禮了,聽說梁大人是新任的縣令啊!這些點心是專程從杭州請師傅來做的,叫這珍珠燕窩棗,這皮是用珍珠沫做的,不容易吃到的,嚐嚐吧!”】
【“夫人,山伯隻想見英台一麵!”】
【“大人這麽年輕又何必太執著呢?什麽都試試嘛!如果你連我都不習慣,將來又怎麽受得了我們家族這麽多人的白眼呢?”】
......
【“你爹很滿意你的表現你知道嗎?”】
【“不知道!”】
【“你不覺得自己已經不同了嗎?”】
【“不知道!”】
【“沒點主見,自己是什麽你都不知道?”】
【“我知道!”】
【“那你說!”】
【“說出來啊!”】
【“我不嫁!”】
【“不嫁?你究竟讀了哪本聖賢書,教你忤逆父母的?”】
【“為什麽非要逼我嫁給馬家?”】
【“無知,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兒女婚嫁一定是由父母做主,不由你嫁還是不嫁,這是個常理。”】
【“如果我已經跟人家定了親,那照常理說,我怎麽可以有兩個丈夫?”】
【“定親?沒禮沒聘,沒查家底沒對門第,自己定親?”】
......
【“我跟爹說了咱們的事,隻可惜......”】
【“隻可惜我官小如豆,為什麽不多給我幾年?”】
【“再過幾年你也比不上馬家呀!”】
【“官場官場,就是是非之場,就像我爹做了官,還要巴結更大的官,怎麽鬥?”】
......
【“有賊啊!快抓賊!”】
【“我不是賊,放開我!”】
【“老爺,他到底是個縣令啊!”】
【“縣令算個什麽?芝麻綠豆大,跟士族一點關係都沒有,別停,接著打!打到他怕,讓他以後都不敢在祝家門口過!”】
【“我是這裏的縣令啊!”】
......
【“祝夫人,這池裏的魚我看你應該放生了。”】
【“放他們出去,外麵的環境惡劣,適應不了他們會死的。”】
【“變的不適應,因為他們原本就來自江河大海,世上根本不應該有池塘。”】
【“說的挺瀟灑,放得下你就不會出家當和尚。”】
【“我身無一物,有什麽放不下?
你什麽都有,還什麽都想要,貪心到連人家的東西都想要,你要的實在太多了。
你困住了他們,他們就跟這的魚一樣不敢見人,能放下就放下吧。
網開一麵,功德無量。”】
......
【一直以來,梁祝的故事不斷被翻拍,重寫,但毫無疑問隻有這一版才真正成為了無數觀眾心中難以逾越的經典。】
【同時也讓觀眾明白,造成梁祝悲劇的真正內核。】
【其他版本的梁祝會大幅度的刻畫馬文才這個角色,讓你以為梁祝是一個三角故事。】
【但是這一版的梁祝,卻幾乎沒怎麽出現馬文才。】
【因為馬文才這個人物從來都不是造成梁祝悲劇的主要原因,而是那個朱門對朱門,竹門對竹門的時代。】
【在當時那個年代,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梁山伯作為寒門,是絕對不可能和士族門閥通婚的。】
【而祝夫人對梁山伯說的那段話,更是整部劇的核心所在。】
【曾經的祝夫人也如祝英台這般與若虛大師相愛,但卻因為階級不同,最終一個出家,一個出嫁。】
【小時候不懂古代的愛情為何總是那麽淒美,長大後才明白,這是對封建禮教的批判,是對整個社會的反抗,也是血的教訓。】
【故事的最後,祝英台在雨裏的那個鏡頭,洗盡鉛華,幹幹淨淨,樸素歸真,梁祝二人雙雙幻化成蝶,永遠結伴在一起,實在讓人過目難忘。】
【有人曾經說過,千萬人中才有一雙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隻能化成蛾子、蒼蠅。】
【從古至今癡男怨女無數,但能像梁祝這般愛的純粹,愛的決絕者卻是少之又少。】
【這版梁祝雖是魔改,但卻讓觀眾真正明白了,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
評論區
【什麽感化蠻夷外族,漢人不背這個鍋,那是文化人說的。】
【所以徐導他會拍啊,一針見血地拍出了原著最本質上要表達的東西。梁祝追求的愛情本質上就是想衝破封建,可惜衝不破,最後也隻能化蝶。】
【徐導一棒子打死了後邊對梁祝翻拍的人們。】
【祝夫人這一段台詞才是全片的精粹!這個版本連馬文才都沒有出現過,說白了阻礙他們愛情的本就不是馬文才!】
【徐導的《梁祝》個人認為是最好的一版,梁祝的愛情悲劇不是因為馬文才,而是那個吃人的時代,祝母的暗線更是全片的點睛之筆,用窺斑見豹的方式描述了那個衣冠南渡,民不聊生的年代,說魏晉南北朝荒唐且美好的,全是史盲。】
【祝英台她媽說的這些台詞放現在依然正確。】
【這個版本,馬文才連麵都沒露,阻隔在梁祝之間的,是整個時代!】
【這台詞放在現在也是相當炸裂。】
【梁夫人可能也是被命運玩弄的女性,她可能也掙紮過才會跟祝英台說的那麽直白!】
【其實半年感情能有多深?】
【可能是我年齡大了,我覺得她說得好有道理!】
【這個母親眼睛裏好像有淚光又好像沒有,聯合她自己的經曆,她在說山伯,也在說她自己!】
【這是拍的最好最有深意的一版,其他的都拍成了三角戀,隻有這部在真正的詮釋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個故事所反抗的!】
【梁山伯都當縣令了,還被鄙視,可想而知那時的門閥都厲害。黃巢表示 天街踏盡公卿骨,統統物理消滅。】
【這部戲,最出彩的是夫人。】
【知道為什麽書裏麵都是寫富家千金為了愛情和窮書生私奔的嗎?因為書都是書生寫的!】
【別批判了,朱門對朱門,竹門對竹門放到現在也是沒錯的!】
【一猜就是東晉,司馬家族遺臭萬年。】
......
萬界時空
魏晉南北朝之前的一看,頓時了然。
不過他們也不在乎。
“門當戶對,本就是這個道理,天幕的評論區不同樣也認同嗎?”
“可是天幕的評論區也在批判,認為這是不對的!”
“哼,哪有什麽不對,門當戶對本就是道理。”
“可以先不說這個嗎?咱們要不要討論一下胡人南下,衣冠南渡的問題?”
相較於門當戶對這個小道理,自古以來的華夷之辯才是大道理。
所以所有人的心神都轉移到了這上麵。
“晉朝?還荒唐且美好?”
“司馬家,既然如此,那就從現在開始殺吧!”
“豈能如此,司馬家本無罪,我們不能因為未來司馬家有錯就殺了司馬家啊!”
外界時空,萬界帝王不同,那麽反應自然也不同。
春秋戰國,華夷之辯深入人心,是周公旦數百年所構築的天下大道,絕對不容置疑。
所以絕對不會跟你講究什麽冤殺不冤殺的問題。
一時間,司馬這個詞語被殺的成為了一個禁忌,甚至都要將其與胡虜聯係起來。
於是這些時空的後世考古人員都撓頭皮了。
因為記載中司馬這個詞語很是奇怪,是官職,也是姓氏。雖有大罪,但卻不見其大罪。似是莫須有,但好像又被實錘有大罪。
“先秦時期,史書多神異,談論神話、天道、未來之事。”
“另外,這越是考古,就越是好奇,古代為什麽有很多東西跟現代一樣!”
“說實話,真的不讓人懷疑,古代是不是比現在更加發達。”
......
此時,無數的時空中的漢武帝時空。
本來司馬遷是罪人,劉徹就有些小小的不爽他。
現在直接大不爽。
若是司馬遷還沒寫出史記的時空還好,寫出來史記的時空那真就是九族即沒。
你寫史記,隔著陰陽誰呢!!!
......
而在於魏晉南北朝最近的三國時期。
雖然被判誅九族的司馬家現在還沒來得及殺。
可是這一刻再也壓製不住了。
因為,漢可沒亡。
另外就是這司馬家造孽造的太大了,衣冠南渡就足以說明太多太多的問題了。
說不定啊,許多人的家族都沒了。
道統,思想,漢室大統,種種思潮之下,曹操再也壓製不住朝堂。
誅殺司馬一族的唿聲此起彼伏。
雖然有人效忠於曹操為主公,但相對應的,若不是漢獻帝還在這裏,他們就要轉投劉備了。
可是即便如此,諸多家族也開始不斷的向劉備進行投資。
尼瑪,兩百年前出了個王莽就足夠坑了。
結果現在出了個曹操一家和司馬一家,這更是天坑,比王莽都坑。
“天命在漢,天命仍在漢啊!!!”
所有的世家寒門這一刻都深切的明白。
尼瑪兜兜轉轉,還是老劉家好。
畢竟沒了老劉家,他們的家族可能也就沒了,斷子絕孫的那種。
可是老劉家在,他們家族即便有衰落,往往也能複起,不會說斷子絕孫。
於是曹操驚訝發現,朝堂已經漸漸不為他所控。
而曹操死後的時空,別管司馬家死沒死,諸葛亮北伐,進展也越發的順利。
......
然而在魏晉南北朝
司馬家本來統治就弱,結果......
於是很多人不是劉家人也得是劉家人。
至於劉裕,那......
“我這怎麽兵越打越多?”
劉裕看了看天幕,一個人來到一個城池前。
於是......
城門大開,都投降了!
......
隋唐時期,五胡之禍差不多過去了,但是世家門閥的事情卻又越發嚴重。
不過動刀子很顯然是不行的,於是一直到一個名叫黃巢的人。
“啊哈哈哈哈哈,還是天幕懂我啊!”
看著這些世家排的家譜名單,黃巢笑的簡直不要太興奮。
這尼瑪一殺就是一串,跑都跑不了。
太爽了。
“殺殺殺,接著殺,天幕可是都說我們做的事情是正確的,殺光這些世家大族。”
天幕背書,自己是天命大統啊!!
由不得黃巢不興奮。
......
北宋事情。
王安石變法阻力重重,即便是知道北宋滅亡南渡,變法依舊很是困難。
這有兩個原因,第一就是肉食者太多。
這些人大多數都是自私自利者,以至於自己內部都有很多人混入進來。
本來是好意的變法,卻變成了禍國殃民。
第二就是死對頭,司馬光。
這是一個反對他變法的標杆。
王安石當然知道司馬光與自己隻是政見不同。
可現如今卻可乘勝追擊。
......
然而北宋或許還算平靜。
但是南宋卻不一樣了。
那些所謂的士大夫們和皇帝們指著天幕。
“這是什麽意思?這是什麽意思?這是什麽意思?”
你說是魏晉南北朝。
可現在何嚐不是在說我大宋!
單論杭州一詞,就足以證明這些。
“指桑罵槐!”
南宋本來就偏安一隅,心眼小,神經敏感。
現在直接破防,來了一個對號入座。
當然......
這也跟天幕多次調侃鄙視南宋有關!
但無論如何,他們都破了大防。
......
然而到了明清時期,反應是最大的,但也是最小的。
因為他們隻是罵,而不動手。
畢竟魏晉南北朝距離他們實在是太遠了。
遠到他們了解魏晉南北朝還是通過三國演義和天幕才了解的。
所以司馬一聽就是壞人,諸葛一聽就是聰明人。
.........
【三哥,三嫂:人蜥情未了!】
......
......
......
【直到現在我才發現,梁祝中的這些台詞究竟有多諷刺現實。】
【這些台詞,已經不難用驚豔來形容了。】
......
【“你這麽年輕,應該趾高氣昂,為人所不能為之事。你跟英台相處不過半載,感情不會太深,很容易放下的,希望你能寫封信給英台,說明你的胸襟,不隻兒女私情那麽窄。”】
【“我不會寫的!”】
【“你不寫?你以為憤怒就可以改變你跟英台的命運?
你以為很不滿,胡人就會忍讓南邊的漢人?
要怨就怨你們生錯了地方,生在這個我們漢室沒落的時候,人人都這麽虛偽迂腐和勢利。
要怨就怨你們太多想法,年少無知到了以為你們不喜歡就可以改變周圍的人,以為靠你們兩個就可以改變這個時代!!”】
【“夠了,你不是在說我們,你這是在自怨自艾!”】
【“我可以為英台跪在你麵前,你又可以為英台做些什麽呢?”】
......
【“轉彎,你怎麽走的像木頭人似的!看路啊!”】
【“娘,你還沒有叫轉彎啊!”】
【“路該怎麽走你自己想吧!”】
......
【“老師,我坐哪?”】
【“不知如何自處?我問你,你是如何來崇綺書院的?”】
【“我是坐車來的!”】
【“乘車而至啊......那就在後排擇一位置與同學同席而坐。去吧!”】
【“呃,某同學,你坐的車是牛車呢?還是馬車呢?”】
【“馬車!”】
【“哦!那可以坐前三排。”】
【“是一匹馬拉的車?還是兩匹馬拉的車?”】
【“是兩輛馬車三匹馬!”】
【“噢!那再坐前三排。”】
【“行李多少箱?”】
【“十箱!”】
【“書童若幹?”】
【“呃,沒書童!隻有十個仆人一個丫鬟!”】
【“呃?你是睡上房還是睡偏廂啊?”】
【“文庫!”】
【“呃......那你這個......膳食是上等菜譜還是葷素各半?”】
【“不知道啊,我跟院士夫人一起吃!她吃什麽我吃什麽!”】
【“啊!!望春同學,起來!”】
【“啊?”】
【“你坐後一排!位子讓給祝同學坐。”】
......
【“漢人說有幾千年文化,老是要感化蠻夷外族。
現在胡人霸占了北方,漢人就被迫南渡過江逃難。
先過江的霸著大官來做排擠後過江的。
士族要互相拉攏,所以婚嫁就講究門當戶對,朱門對朱門,竹門對竹門。
我沒躲起來,隻是站在門外看著他們。”】
......
【“真是失禮了,聽說梁大人是新任的縣令啊!這些點心是專程從杭州請師傅來做的,叫這珍珠燕窩棗,這皮是用珍珠沫做的,不容易吃到的,嚐嚐吧!”】
【“夫人,山伯隻想見英台一麵!”】
【“大人這麽年輕又何必太執著呢?什麽都試試嘛!如果你連我都不習慣,將來又怎麽受得了我們家族這麽多人的白眼呢?”】
......
【“你爹很滿意你的表現你知道嗎?”】
【“不知道!”】
【“你不覺得自己已經不同了嗎?”】
【“不知道!”】
【“沒點主見,自己是什麽你都不知道?”】
【“我知道!”】
【“那你說!”】
【“說出來啊!”】
【“我不嫁!”】
【“不嫁?你究竟讀了哪本聖賢書,教你忤逆父母的?”】
【“為什麽非要逼我嫁給馬家?”】
【“無知,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兒女婚嫁一定是由父母做主,不由你嫁還是不嫁,這是個常理。”】
【“如果我已經跟人家定了親,那照常理說,我怎麽可以有兩個丈夫?”】
【“定親?沒禮沒聘,沒查家底沒對門第,自己定親?”】
......
【“我跟爹說了咱們的事,隻可惜......”】
【“隻可惜我官小如豆,為什麽不多給我幾年?”】
【“再過幾年你也比不上馬家呀!”】
【“官場官場,就是是非之場,就像我爹做了官,還要巴結更大的官,怎麽鬥?”】
......
【“有賊啊!快抓賊!”】
【“我不是賊,放開我!”】
【“老爺,他到底是個縣令啊!”】
【“縣令算個什麽?芝麻綠豆大,跟士族一點關係都沒有,別停,接著打!打到他怕,讓他以後都不敢在祝家門口過!”】
【“我是這裏的縣令啊!”】
......
【“祝夫人,這池裏的魚我看你應該放生了。”】
【“放他們出去,外麵的環境惡劣,適應不了他們會死的。”】
【“變的不適應,因為他們原本就來自江河大海,世上根本不應該有池塘。”】
【“說的挺瀟灑,放得下你就不會出家當和尚。”】
【“我身無一物,有什麽放不下?
你什麽都有,還什麽都想要,貪心到連人家的東西都想要,你要的實在太多了。
你困住了他們,他們就跟這的魚一樣不敢見人,能放下就放下吧。
網開一麵,功德無量。”】
......
【一直以來,梁祝的故事不斷被翻拍,重寫,但毫無疑問隻有這一版才真正成為了無數觀眾心中難以逾越的經典。】
【同時也讓觀眾明白,造成梁祝悲劇的真正內核。】
【其他版本的梁祝會大幅度的刻畫馬文才這個角色,讓你以為梁祝是一個三角故事。】
【但是這一版的梁祝,卻幾乎沒怎麽出現馬文才。】
【因為馬文才這個人物從來都不是造成梁祝悲劇的主要原因,而是那個朱門對朱門,竹門對竹門的時代。】
【在當時那個年代,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梁山伯作為寒門,是絕對不可能和士族門閥通婚的。】
【而祝夫人對梁山伯說的那段話,更是整部劇的核心所在。】
【曾經的祝夫人也如祝英台這般與若虛大師相愛,但卻因為階級不同,最終一個出家,一個出嫁。】
【小時候不懂古代的愛情為何總是那麽淒美,長大後才明白,這是對封建禮教的批判,是對整個社會的反抗,也是血的教訓。】
【故事的最後,祝英台在雨裏的那個鏡頭,洗盡鉛華,幹幹淨淨,樸素歸真,梁祝二人雙雙幻化成蝶,永遠結伴在一起,實在讓人過目難忘。】
【有人曾經說過,千萬人中才有一雙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隻能化成蛾子、蒼蠅。】
【從古至今癡男怨女無數,但能像梁祝這般愛的純粹,愛的決絕者卻是少之又少。】
【這版梁祝雖是魔改,但卻讓觀眾真正明白了,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
評論區
【什麽感化蠻夷外族,漢人不背這個鍋,那是文化人說的。】
【所以徐導他會拍啊,一針見血地拍出了原著最本質上要表達的東西。梁祝追求的愛情本質上就是想衝破封建,可惜衝不破,最後也隻能化蝶。】
【徐導一棒子打死了後邊對梁祝翻拍的人們。】
【祝夫人這一段台詞才是全片的精粹!這個版本連馬文才都沒有出現過,說白了阻礙他們愛情的本就不是馬文才!】
【徐導的《梁祝》個人認為是最好的一版,梁祝的愛情悲劇不是因為馬文才,而是那個吃人的時代,祝母的暗線更是全片的點睛之筆,用窺斑見豹的方式描述了那個衣冠南渡,民不聊生的年代,說魏晉南北朝荒唐且美好的,全是史盲。】
【祝英台她媽說的這些台詞放現在依然正確。】
【這個版本,馬文才連麵都沒露,阻隔在梁祝之間的,是整個時代!】
【這台詞放在現在也是相當炸裂。】
【梁夫人可能也是被命運玩弄的女性,她可能也掙紮過才會跟祝英台說的那麽直白!】
【其實半年感情能有多深?】
【可能是我年齡大了,我覺得她說得好有道理!】
【這個母親眼睛裏好像有淚光又好像沒有,聯合她自己的經曆,她在說山伯,也在說她自己!】
【這是拍的最好最有深意的一版,其他的都拍成了三角戀,隻有這部在真正的詮釋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個故事所反抗的!】
【梁山伯都當縣令了,還被鄙視,可想而知那時的門閥都厲害。黃巢表示 天街踏盡公卿骨,統統物理消滅。】
【這部戲,最出彩的是夫人。】
【知道為什麽書裏麵都是寫富家千金為了愛情和窮書生私奔的嗎?因為書都是書生寫的!】
【別批判了,朱門對朱門,竹門對竹門放到現在也是沒錯的!】
【一猜就是東晉,司馬家族遺臭萬年。】
......
萬界時空
魏晉南北朝之前的一看,頓時了然。
不過他們也不在乎。
“門當戶對,本就是這個道理,天幕的評論區不同樣也認同嗎?”
“可是天幕的評論區也在批判,認為這是不對的!”
“哼,哪有什麽不對,門當戶對本就是道理。”
“可以先不說這個嗎?咱們要不要討論一下胡人南下,衣冠南渡的問題?”
相較於門當戶對這個小道理,自古以來的華夷之辯才是大道理。
所以所有人的心神都轉移到了這上麵。
“晉朝?還荒唐且美好?”
“司馬家,既然如此,那就從現在開始殺吧!”
“豈能如此,司馬家本無罪,我們不能因為未來司馬家有錯就殺了司馬家啊!”
外界時空,萬界帝王不同,那麽反應自然也不同。
春秋戰國,華夷之辯深入人心,是周公旦數百年所構築的天下大道,絕對不容置疑。
所以絕對不會跟你講究什麽冤殺不冤殺的問題。
一時間,司馬這個詞語被殺的成為了一個禁忌,甚至都要將其與胡虜聯係起來。
於是這些時空的後世考古人員都撓頭皮了。
因為記載中司馬這個詞語很是奇怪,是官職,也是姓氏。雖有大罪,但卻不見其大罪。似是莫須有,但好像又被實錘有大罪。
“先秦時期,史書多神異,談論神話、天道、未來之事。”
“另外,這越是考古,就越是好奇,古代為什麽有很多東西跟現代一樣!”
“說實話,真的不讓人懷疑,古代是不是比現在更加發達。”
......
此時,無數的時空中的漢武帝時空。
本來司馬遷是罪人,劉徹就有些小小的不爽他。
現在直接大不爽。
若是司馬遷還沒寫出史記的時空還好,寫出來史記的時空那真就是九族即沒。
你寫史記,隔著陰陽誰呢!!!
......
而在於魏晉南北朝最近的三國時期。
雖然被判誅九族的司馬家現在還沒來得及殺。
可是這一刻再也壓製不住了。
因為,漢可沒亡。
另外就是這司馬家造孽造的太大了,衣冠南渡就足以說明太多太多的問題了。
說不定啊,許多人的家族都沒了。
道統,思想,漢室大統,種種思潮之下,曹操再也壓製不住朝堂。
誅殺司馬一族的唿聲此起彼伏。
雖然有人效忠於曹操為主公,但相對應的,若不是漢獻帝還在這裏,他們就要轉投劉備了。
可是即便如此,諸多家族也開始不斷的向劉備進行投資。
尼瑪,兩百年前出了個王莽就足夠坑了。
結果現在出了個曹操一家和司馬一家,這更是天坑,比王莽都坑。
“天命在漢,天命仍在漢啊!!!”
所有的世家寒門這一刻都深切的明白。
尼瑪兜兜轉轉,還是老劉家好。
畢竟沒了老劉家,他們的家族可能也就沒了,斷子絕孫的那種。
可是老劉家在,他們家族即便有衰落,往往也能複起,不會說斷子絕孫。
於是曹操驚訝發現,朝堂已經漸漸不為他所控。
而曹操死後的時空,別管司馬家死沒死,諸葛亮北伐,進展也越發的順利。
......
然而在魏晉南北朝
司馬家本來統治就弱,結果......
於是很多人不是劉家人也得是劉家人。
至於劉裕,那......
“我這怎麽兵越打越多?”
劉裕看了看天幕,一個人來到一個城池前。
於是......
城門大開,都投降了!
......
隋唐時期,五胡之禍差不多過去了,但是世家門閥的事情卻又越發嚴重。
不過動刀子很顯然是不行的,於是一直到一個名叫黃巢的人。
“啊哈哈哈哈哈,還是天幕懂我啊!”
看著這些世家排的家譜名單,黃巢笑的簡直不要太興奮。
這尼瑪一殺就是一串,跑都跑不了。
太爽了。
“殺殺殺,接著殺,天幕可是都說我們做的事情是正確的,殺光這些世家大族。”
天幕背書,自己是天命大統啊!!
由不得黃巢不興奮。
......
北宋事情。
王安石變法阻力重重,即便是知道北宋滅亡南渡,變法依舊很是困難。
這有兩個原因,第一就是肉食者太多。
這些人大多數都是自私自利者,以至於自己內部都有很多人混入進來。
本來是好意的變法,卻變成了禍國殃民。
第二就是死對頭,司馬光。
這是一個反對他變法的標杆。
王安石當然知道司馬光與自己隻是政見不同。
可現如今卻可乘勝追擊。
......
然而北宋或許還算平靜。
但是南宋卻不一樣了。
那些所謂的士大夫們和皇帝們指著天幕。
“這是什麽意思?這是什麽意思?這是什麽意思?”
你說是魏晉南北朝。
可現在何嚐不是在說我大宋!
單論杭州一詞,就足以證明這些。
“指桑罵槐!”
南宋本來就偏安一隅,心眼小,神經敏感。
現在直接破防,來了一個對號入座。
當然......
這也跟天幕多次調侃鄙視南宋有關!
但無論如何,他們都破了大防。
......
然而到了明清時期,反應是最大的,但也是最小的。
因為他們隻是罵,而不動手。
畢竟魏晉南北朝距離他們實在是太遠了。
遠到他們了解魏晉南北朝還是通過三國演義和天幕才了解的。
所以司馬一聽就是壞人,諸葛一聽就是聰明人。
.........
【三哥,三嫂:人蜥情未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