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大驚!兩年之後建奴就要圍城了?
我不停死諫,崇禎成聖君了? 作者:最愛喝娃哈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由檢臉上寫滿了動容,局勢已經變到這麽艱難嗎?
在群臣的描述中,大明不是蒸蒸日上嗎?處處都是祥瑞,百姓安居樂業嗎?
他朱由檢是中興之主,是聖君嗎?
這些文官,在騙朕?實際上局勢已經無比艱難了?
他暗暗記下高迎祥這個名字,繼續看下去。
【你以為那些士大夫們會和陛下一起,努力拯救這個國家,但是隨著時間的慢慢推移,你發現你錯了,這些士大夫從來沒有想過拯救這個國家!】
【魏忠賢倒台之後,文官士大夫無人能製,他們加速了土地兼並的速度,天下前十分之一的人,卻擁有大明十分之九的土地!百姓無法存活,紛紛變成流民!】
【而你這個時候才發現,陛下沒了魏忠賢之後,日子變得愈發難過,當年有魏忠賢時,東北邊防每年花費白銀數百萬兩,但朝廷依舊能夠維持,而自魏忠賢去後,財政變得愈發艱難,以至於東北邊防都難以維持了!】
【崇禎元年七月,你此時已經被提拔為正六品都察院經曆,可以看到一些以往看不到的文字,你發現天啟元年,崔呈秀為淮揚巡撫的時候,朝廷的鹽稅每年為二百五十萬兩白銀,而崔呈秀倒台之後,淮陽巡撫變成了東林黨首腦李三才,每年的鹽稅很快跌落,每年不足一百萬兩!】
【你隱約之間察覺到了什麽,但是又很難將這些信息串聯起來,你不理解,為什麽魏忠賢這個奸臣沒了,大明反而變成這個樣子?】
朱由檢心中也隱約有了猜想,但是他也和錢嘉征一樣,不能將這些東西串聯起來,但是看到這,他對那些士大夫,已經有了一些警惕。
可葉銘,一開始就在警惕!
【你看著大明江河日下,迴想起那位好友葉銘,想起他原本是東林黨最鋒利的一把劍,可到了最終的時候,他反倒跳出來幫助魏忠賢,你一直不理解,但是現在,你隱約察覺到,你的這位好友,他或許才是最睿智的那一個人,他一開始看到的東西,是你不曾看到的真相。】
【崇禎二年初,局勢愈發艱難,你心中煩悶,去到城外的古刹散心,你遇到了一位老僧,極為博學,你與他一見如故,聊的越來越多,你將自己的疑惑問了出來,通過老僧的迴答,你才明白你這位好友的大智慧。】
【那位老僧告訴你,天下之事,在於平衡,若一方過強,則天下大亂,你的那位好友深諳此道,魏忠賢勢大之時,他跳出來抨擊魏忠賢,是為了平衡世家大族之權和皇權,而等到魏忠賢真的要倒台的時候,他為了保持平衡,選擇跳出來保魏忠賢,甚至死也不怕!】
【什麽是讀書人?這就是讀書人!】
朱由檢看到這,迴想起不久之前奉天殿的那道身影,葉銘沒有任何的畏懼情緒,坦然赴死也不懼!甚至有一副解脫的樣子?
為什麽會覺得解脫?
因為他做了他最後能做的事,所以他覺得雖死猶榮!
還是說?他真的覺得朕是蠢笨之物,對大明的未來充滿絕望,以至於都不敢麵對未來,甘願選擇死去?
他本就是孑然一身,吃百家飯長大的,即便是死,也沒有什麽留念。
但是不管是何種想法,朱由檢此刻都明白,這葉銘是真正的直臣!是一個真正的忠臣!
殺不得!絕對殺不得!
【你對葉銘愈發的敬佩,你也開始後悔那日的決定,如果當時你和葉銘一樣,站出來做振聾發聵之言,或許局勢不像今日這般艱難了。】
【閹黨倒台之後,黨政並沒有結束,楚黨、浙黨、東林黨等黨派不停爭權奪利,士大夫們隻顧著黨爭,全然忘記了他們是天下的執牛耳者,局勢愈發糜爛,你每次看到陛下,都看到陛下長籲短歎,甚至有時候聽到陛下說些後悔之語,如果忠賢在,或許事情不必如此。】
朱由檢覺得有些滑稽,此刻他可以說是恨魏忠賢入骨,恨他侵奪自己的權利,他實在是很難想象在一年多兩年之後,他會說出這樣的話……
可眼前的這些文字,已經說明了一切,局勢的發展,的確會讓他後悔,會讓他說出這樣的話。
【崇禎二年十月,後金十萬精兵繞道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直迫京都,你心中絕望,大明的國祚,莫非到此就結束了嗎?】
【你去到內閣,此刻那些老大人們,終於沒有了黨同伐異,可一個個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逢人便問計將安出?計將安出?】
朱由檢看到眼前的畫麵,整個人都開始止不住的顫抖起來。
崇禎二年,也就是兩年之後,後金兵就會圍困北京城嗎?
結果如何?他大明兩百多年的國祚,會就此斷絕嗎?
他害怕,他或許隻有兩年的時間了。
上一次被異族圍困北京城,還是英宗皇帝朱祁鎮,但那個時候有於謙,這個時候呢?這個時候有誰?!
沒有!一個都沒有,群臣都是廢物,這些讀書人已經不是以前的讀書人!他們不是閹黨,但似乎被閹割的更加厲害!
一定不能讓這樣的事發生!
他一定要改變這一切!
【你徹底絕望,你發現這些大人們,連魏忠賢都不如,你真正理解了葉銘當初做的事,到底有多麽正確,你頹然的走出皇宮,迴到自己家中,焚香沐浴……】
【模擬點已用完,本次模擬結束!】
朱由檢氣得直拍桌子!這樣關鍵的時刻,結束了?
很快,他就忍不住苦笑,他隻有二十四點模擬值,模擬一個月的時間需要一點模擬值,二十四點模擬值隻夠模擬兩年的時間。
從天啟七年十一月到崇禎二年十一月建奴攻陷遵化往京師而來,剛好是兩年的時間。
他退出模擬器的界麵,在原地躑躅了很久,才終於迴過神來。
朱由檢的腦海裏,一位年輕的身影在據理力爭。
他不禁在想,此人,會不會是崇禎朝的於謙?
在群臣的描述中,大明不是蒸蒸日上嗎?處處都是祥瑞,百姓安居樂業嗎?
他朱由檢是中興之主,是聖君嗎?
這些文官,在騙朕?實際上局勢已經無比艱難了?
他暗暗記下高迎祥這個名字,繼續看下去。
【你以為那些士大夫們會和陛下一起,努力拯救這個國家,但是隨著時間的慢慢推移,你發現你錯了,這些士大夫從來沒有想過拯救這個國家!】
【魏忠賢倒台之後,文官士大夫無人能製,他們加速了土地兼並的速度,天下前十分之一的人,卻擁有大明十分之九的土地!百姓無法存活,紛紛變成流民!】
【而你這個時候才發現,陛下沒了魏忠賢之後,日子變得愈發難過,當年有魏忠賢時,東北邊防每年花費白銀數百萬兩,但朝廷依舊能夠維持,而自魏忠賢去後,財政變得愈發艱難,以至於東北邊防都難以維持了!】
【崇禎元年七月,你此時已經被提拔為正六品都察院經曆,可以看到一些以往看不到的文字,你發現天啟元年,崔呈秀為淮揚巡撫的時候,朝廷的鹽稅每年為二百五十萬兩白銀,而崔呈秀倒台之後,淮陽巡撫變成了東林黨首腦李三才,每年的鹽稅很快跌落,每年不足一百萬兩!】
【你隱約之間察覺到了什麽,但是又很難將這些信息串聯起來,你不理解,為什麽魏忠賢這個奸臣沒了,大明反而變成這個樣子?】
朱由檢心中也隱約有了猜想,但是他也和錢嘉征一樣,不能將這些東西串聯起來,但是看到這,他對那些士大夫,已經有了一些警惕。
可葉銘,一開始就在警惕!
【你看著大明江河日下,迴想起那位好友葉銘,想起他原本是東林黨最鋒利的一把劍,可到了最終的時候,他反倒跳出來幫助魏忠賢,你一直不理解,但是現在,你隱約察覺到,你的這位好友,他或許才是最睿智的那一個人,他一開始看到的東西,是你不曾看到的真相。】
【崇禎二年初,局勢愈發艱難,你心中煩悶,去到城外的古刹散心,你遇到了一位老僧,極為博學,你與他一見如故,聊的越來越多,你將自己的疑惑問了出來,通過老僧的迴答,你才明白你這位好友的大智慧。】
【那位老僧告訴你,天下之事,在於平衡,若一方過強,則天下大亂,你的那位好友深諳此道,魏忠賢勢大之時,他跳出來抨擊魏忠賢,是為了平衡世家大族之權和皇權,而等到魏忠賢真的要倒台的時候,他為了保持平衡,選擇跳出來保魏忠賢,甚至死也不怕!】
【什麽是讀書人?這就是讀書人!】
朱由檢看到這,迴想起不久之前奉天殿的那道身影,葉銘沒有任何的畏懼情緒,坦然赴死也不懼!甚至有一副解脫的樣子?
為什麽會覺得解脫?
因為他做了他最後能做的事,所以他覺得雖死猶榮!
還是說?他真的覺得朕是蠢笨之物,對大明的未來充滿絕望,以至於都不敢麵對未來,甘願選擇死去?
他本就是孑然一身,吃百家飯長大的,即便是死,也沒有什麽留念。
但是不管是何種想法,朱由檢此刻都明白,這葉銘是真正的直臣!是一個真正的忠臣!
殺不得!絕對殺不得!
【你對葉銘愈發的敬佩,你也開始後悔那日的決定,如果當時你和葉銘一樣,站出來做振聾發聵之言,或許局勢不像今日這般艱難了。】
【閹黨倒台之後,黨政並沒有結束,楚黨、浙黨、東林黨等黨派不停爭權奪利,士大夫們隻顧著黨爭,全然忘記了他們是天下的執牛耳者,局勢愈發糜爛,你每次看到陛下,都看到陛下長籲短歎,甚至有時候聽到陛下說些後悔之語,如果忠賢在,或許事情不必如此。】
朱由檢覺得有些滑稽,此刻他可以說是恨魏忠賢入骨,恨他侵奪自己的權利,他實在是很難想象在一年多兩年之後,他會說出這樣的話……
可眼前的這些文字,已經說明了一切,局勢的發展,的確會讓他後悔,會讓他說出這樣的話。
【崇禎二年十月,後金十萬精兵繞道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直迫京都,你心中絕望,大明的國祚,莫非到此就結束了嗎?】
【你去到內閣,此刻那些老大人們,終於沒有了黨同伐異,可一個個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逢人便問計將安出?計將安出?】
朱由檢看到眼前的畫麵,整個人都開始止不住的顫抖起來。
崇禎二年,也就是兩年之後,後金兵就會圍困北京城嗎?
結果如何?他大明兩百多年的國祚,會就此斷絕嗎?
他害怕,他或許隻有兩年的時間了。
上一次被異族圍困北京城,還是英宗皇帝朱祁鎮,但那個時候有於謙,這個時候呢?這個時候有誰?!
沒有!一個都沒有,群臣都是廢物,這些讀書人已經不是以前的讀書人!他們不是閹黨,但似乎被閹割的更加厲害!
一定不能讓這樣的事發生!
他一定要改變這一切!
【你徹底絕望,你發現這些大人們,連魏忠賢都不如,你真正理解了葉銘當初做的事,到底有多麽正確,你頹然的走出皇宮,迴到自己家中,焚香沐浴……】
【模擬點已用完,本次模擬結束!】
朱由檢氣得直拍桌子!這樣關鍵的時刻,結束了?
很快,他就忍不住苦笑,他隻有二十四點模擬值,模擬一個月的時間需要一點模擬值,二十四點模擬值隻夠模擬兩年的時間。
從天啟七年十一月到崇禎二年十一月建奴攻陷遵化往京師而來,剛好是兩年的時間。
他退出模擬器的界麵,在原地躑躅了很久,才終於迴過神來。
朱由檢的腦海裏,一位年輕的身影在據理力爭。
他不禁在想,此人,會不會是崇禎朝的於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