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兵發南匈奴!
魂穿袁紹,開局月下追郭嘉! 作者:二須公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鄴城,將軍府。
袁紹終於等到了郭嘉收降白波軍的戰報。加上此前顏良伏擊於毒大獲全勝,此次三路作戰都圓滿結束。然而,這份戰報之後還隱藏著一個巨大的難題,讓袁紹陷入了沉思之中。
原來,郭嘉已經做好了兌現對於夫羅承諾的準備。這個於夫羅可不是一般人,他的身世可謂頗為坎坷。作為南匈奴羌渠單於的兒子,他原本就身份尊貴,被封為右賢王,並擁有持至屍逐侯的封號。
時間迴溯到東漢靈帝中平年間,當時黃巾起義如燎原之火般席卷全國。麵對如此嚴峻的局勢,東漢政府不得不緊急征調南匈奴的兵力來鎮壓各地的起義。於是,於夫羅率領著自己的部隊義無反顧地奔赴中原戰場。
可誰能想到,南匈奴內部卻因為單於多次發兵援助漢朝而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和不滿情緒。他們擔心這樣下去會導致國內兵員空虛、國力衰退,於是一場可怕的叛亂發生了——叛黨們竟然殘忍地殺害了羌渠單於,並擁立須卜骨都侯成為新的單於。
於夫羅得知此事後,悲痛欲絕又無可奈何。他被迫匆忙入京覲見漢靈帝,希望能夠得到朝廷的支持,派兵幫助他恢複故國。然而,命運似乎總是喜歡捉弄人,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漢靈帝病重垂危,朝堂之上一片混亂,根本無暇顧及於夫羅的訴求。
就這樣,於夫羅陷入了進退兩難的絕境。故鄉已迴不去,在京城也找不到依靠,走投無路之下,他隻得與白波軍勾結在一起,在並州一帶四處劫掠以求生存。如今,郭嘉要為於夫羅實現奪迴單於之位的願望,這無疑將是一場充滿挑戰和變數的艱難征程。
袁紹深知郭嘉此舉乃是一片赤誠之心、良苦用意。要知道,地域環境對於一個族群而言,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那些遊牧民族,因其獨特的生活習性和文化傳統,注定無法長久地安於草原這片廣袤之地。每至深秋時節,當草原上的牧草逐漸變得枯黃之時,無論是出於對生存的迫切需求,亦或是其與生俱來的貪婪本性作祟,他們總會將覬覦的目光投向漢人所占據的富饒土地。
若想讓北境得以長治久安,那麽匈奴這一棘手難題必然是無法迴避的。倘若能夠成功扶持於夫羅登上單於大位,那無疑將會給己方帶來極大的安全保障。隻可惜,曾經輝煌一時的匈奴帝國已然成為曆史的塵埃,如今的南匈奴實力更是遠不及昔日先祖的十分之一。就連烏桓、鮮卑乃至羌族等其他部落,也漸漸不再將匈奴視為強勁的對手。
此外,這些遊牧民族還存在一個顯著特點:在內政方麵,他們極容易因各種利益紛爭而引發內亂;然而,一旦遭遇外敵侵襲,他們卻又能夠以驚人的速度整合起來,團結一致對外作戰。正因如此,如果此次與匈奴之戰不能夠速戰速決,那麽稍有不慎便可能如觸動蛛網般,引發一連串難以預料的連鎖反應,從而招致來自各路草原騎兵的瘋狂圍攻。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那便戰吧!
袁紹麵色凝重地喚來逢紀,迅速下達一係列命令。
首先,他指示逢紀向顏良軍團傳達指令:“傳我軍令,命李嚴和蔣欽負責留守安置以及訓練於毒部投降而來的軍隊。同時,顏良需率領三萬精銳之師,刻不容緩地前去支援郭嘉所部。”這道命令猶如一道閃電劃破長空,彰顯了袁紹果斷決絕的決心。
緊接著,袁紹又讓逢紀傳令至晉陽:“麴義官職暫且保持不變,但剝奪其軍團統帥一職,轉由文醜統領該軍團。待麴義病情穩定之後,讓他返迴鄴城安心調養。待其身體完全康複,從全軍範圍內精心選拔出五千名英勇善戰之士,組建先登營,並對他們展開嚴格的特種兵訓練。
待到顏良軍團抵達晉陽,郭嘉統率顏良、文醜這兩路大軍,直指南匈奴,目標直指匈奴皇庭,務必做到一擊命中要害,不給敵人絲毫喘息之機!
待到於夫羅成功複位之後,立刻遣返此前被匈奴俘虜的漢人同胞,並且允許匈奴人與漢人相互通婚。此外,對於那些願意遷入並州定居的匈奴人,要給他們分發農具和土地,並將其納入戶籍管理,免除他們三年的賦稅。”促進民族融合,穩定邊疆局勢,刻不容緩。
最後袁紹令牽招、高幹和程昱留守並州,負責妥善安置和訓練降軍。同時,任命荀諶擔任並州刺史,令他竭盡所能地恢複並州地區的民生,讓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能夠早日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右北平,土垠城。
盡管並不具備袁紹那猶如天羅地網般的情報傳遞係統,以致於信息無法在朝夕之間便傳達過來,但曆經十多日之後,公孫瓚還是獲知了袁紹成功收服青州和並州這一重大消息。
對於這位長久以來的宿敵,公孫瓚心中的憤恨簡直難以平息。遙想當初饒陽之戰前夕,他所統率的可是那支令人聞風喪膽、所向披靡的幽州鐵騎啊!而彼時的袁紹呢?其麾下不過是一群數量既少且質量遠遠遜色於己方的新兵罷了。
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情況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盡管通過強行征召和艱苦訓練,公孫瓚好不容易重新聚集起了三萬步兵以及三千騎兵,但這些新練成的士兵究竟能夠發揮出多大的戰鬥力實在讓人心裏沒底。更為糟糕的是,與袁紹相比,公孫瓚目前僅僅占據著氣候寒冷、資源匱乏的幽州三郡之地;反觀袁紹,如今已然坐擁包括冀州、並州和青州在內的廣袤領土,手下更是雄兵數十萬之眾。麵對如此懸殊的實力差距,如果公孫瓚不能盡快讓自身變得更加強大起來,那麽最終恐怕也難以逃脫被袁紹逐步蠶食乃至徹底吞並的悲慘結局。
公孫瓚一心渴望能夠立竿見影、迅速地讓自身實力變得無比強大,為此,他那雙銳利如鷹隼般的目光毫不猶豫地緊緊鎖定在了一個人的身上——幽州牧劉虞。要知道,這劉虞手中可是掌握著足足十餘萬的精銳士兵,但他竟然毫無稱霸天下的雄心壯誌。更讓公孫瓚覺得可笑的是,明明身處這四麵受敵、戰火紛飛的險惡之地,可劉虞滿腦子想的居然隻是推行所謂的仁政來安撫民眾。倘若不是自己這些年來不辭辛勞地四處征戰,奮力抵禦那些虎視眈眈的外族勢力,隻怕這幽州之地早就已經淪陷於烏桓人的鐵蹄之下了。
對於劉虞所倡導施行的那種仁政,公孫瓚心中充滿了不屑與鄙夷。在他看來,這種做法簡直就是癡人說夢。在如今這物資極度匱乏的幽州,若是不采取一些強硬手段去掠奪和征收財富,又怎能滿足龐大軍隊的日常所需呢?然而,劉虞這個迂腐不堪的家夥非但不能理解其中的苦衷,反倒還曾向朝廷上書彈劾公孫瓚,指責其劫掠百姓、橫征暴斂。哼,真是典型的腐儒之見啊!
既然劉虞如此不識時務,急著要自尋死路,那麽身為同僚的公孫瓚覺得,自己倒不如順水推舟,送他一程算了!
袁紹終於等到了郭嘉收降白波軍的戰報。加上此前顏良伏擊於毒大獲全勝,此次三路作戰都圓滿結束。然而,這份戰報之後還隱藏著一個巨大的難題,讓袁紹陷入了沉思之中。
原來,郭嘉已經做好了兌現對於夫羅承諾的準備。這個於夫羅可不是一般人,他的身世可謂頗為坎坷。作為南匈奴羌渠單於的兒子,他原本就身份尊貴,被封為右賢王,並擁有持至屍逐侯的封號。
時間迴溯到東漢靈帝中平年間,當時黃巾起義如燎原之火般席卷全國。麵對如此嚴峻的局勢,東漢政府不得不緊急征調南匈奴的兵力來鎮壓各地的起義。於是,於夫羅率領著自己的部隊義無反顧地奔赴中原戰場。
可誰能想到,南匈奴內部卻因為單於多次發兵援助漢朝而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和不滿情緒。他們擔心這樣下去會導致國內兵員空虛、國力衰退,於是一場可怕的叛亂發生了——叛黨們竟然殘忍地殺害了羌渠單於,並擁立須卜骨都侯成為新的單於。
於夫羅得知此事後,悲痛欲絕又無可奈何。他被迫匆忙入京覲見漢靈帝,希望能夠得到朝廷的支持,派兵幫助他恢複故國。然而,命運似乎總是喜歡捉弄人,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漢靈帝病重垂危,朝堂之上一片混亂,根本無暇顧及於夫羅的訴求。
就這樣,於夫羅陷入了進退兩難的絕境。故鄉已迴不去,在京城也找不到依靠,走投無路之下,他隻得與白波軍勾結在一起,在並州一帶四處劫掠以求生存。如今,郭嘉要為於夫羅實現奪迴單於之位的願望,這無疑將是一場充滿挑戰和變數的艱難征程。
袁紹深知郭嘉此舉乃是一片赤誠之心、良苦用意。要知道,地域環境對於一個族群而言,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那些遊牧民族,因其獨特的生活習性和文化傳統,注定無法長久地安於草原這片廣袤之地。每至深秋時節,當草原上的牧草逐漸變得枯黃之時,無論是出於對生存的迫切需求,亦或是其與生俱來的貪婪本性作祟,他們總會將覬覦的目光投向漢人所占據的富饒土地。
若想讓北境得以長治久安,那麽匈奴這一棘手難題必然是無法迴避的。倘若能夠成功扶持於夫羅登上單於大位,那無疑將會給己方帶來極大的安全保障。隻可惜,曾經輝煌一時的匈奴帝國已然成為曆史的塵埃,如今的南匈奴實力更是遠不及昔日先祖的十分之一。就連烏桓、鮮卑乃至羌族等其他部落,也漸漸不再將匈奴視為強勁的對手。
此外,這些遊牧民族還存在一個顯著特點:在內政方麵,他們極容易因各種利益紛爭而引發內亂;然而,一旦遭遇外敵侵襲,他們卻又能夠以驚人的速度整合起來,團結一致對外作戰。正因如此,如果此次與匈奴之戰不能夠速戰速決,那麽稍有不慎便可能如觸動蛛網般,引發一連串難以預料的連鎖反應,從而招致來自各路草原騎兵的瘋狂圍攻。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那便戰吧!
袁紹麵色凝重地喚來逢紀,迅速下達一係列命令。
首先,他指示逢紀向顏良軍團傳達指令:“傳我軍令,命李嚴和蔣欽負責留守安置以及訓練於毒部投降而來的軍隊。同時,顏良需率領三萬精銳之師,刻不容緩地前去支援郭嘉所部。”這道命令猶如一道閃電劃破長空,彰顯了袁紹果斷決絕的決心。
緊接著,袁紹又讓逢紀傳令至晉陽:“麴義官職暫且保持不變,但剝奪其軍團統帥一職,轉由文醜統領該軍團。待麴義病情穩定之後,讓他返迴鄴城安心調養。待其身體完全康複,從全軍範圍內精心選拔出五千名英勇善戰之士,組建先登營,並對他們展開嚴格的特種兵訓練。
待到顏良軍團抵達晉陽,郭嘉統率顏良、文醜這兩路大軍,直指南匈奴,目標直指匈奴皇庭,務必做到一擊命中要害,不給敵人絲毫喘息之機!
待到於夫羅成功複位之後,立刻遣返此前被匈奴俘虜的漢人同胞,並且允許匈奴人與漢人相互通婚。此外,對於那些願意遷入並州定居的匈奴人,要給他們分發農具和土地,並將其納入戶籍管理,免除他們三年的賦稅。”促進民族融合,穩定邊疆局勢,刻不容緩。
最後袁紹令牽招、高幹和程昱留守並州,負責妥善安置和訓練降軍。同時,任命荀諶擔任並州刺史,令他竭盡所能地恢複並州地區的民生,讓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能夠早日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右北平,土垠城。
盡管並不具備袁紹那猶如天羅地網般的情報傳遞係統,以致於信息無法在朝夕之間便傳達過來,但曆經十多日之後,公孫瓚還是獲知了袁紹成功收服青州和並州這一重大消息。
對於這位長久以來的宿敵,公孫瓚心中的憤恨簡直難以平息。遙想當初饒陽之戰前夕,他所統率的可是那支令人聞風喪膽、所向披靡的幽州鐵騎啊!而彼時的袁紹呢?其麾下不過是一群數量既少且質量遠遠遜色於己方的新兵罷了。
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情況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盡管通過強行征召和艱苦訓練,公孫瓚好不容易重新聚集起了三萬步兵以及三千騎兵,但這些新練成的士兵究竟能夠發揮出多大的戰鬥力實在讓人心裏沒底。更為糟糕的是,與袁紹相比,公孫瓚目前僅僅占據著氣候寒冷、資源匱乏的幽州三郡之地;反觀袁紹,如今已然坐擁包括冀州、並州和青州在內的廣袤領土,手下更是雄兵數十萬之眾。麵對如此懸殊的實力差距,如果公孫瓚不能盡快讓自身變得更加強大起來,那麽最終恐怕也難以逃脫被袁紹逐步蠶食乃至徹底吞並的悲慘結局。
公孫瓚一心渴望能夠立竿見影、迅速地讓自身實力變得無比強大,為此,他那雙銳利如鷹隼般的目光毫不猶豫地緊緊鎖定在了一個人的身上——幽州牧劉虞。要知道,這劉虞手中可是掌握著足足十餘萬的精銳士兵,但他竟然毫無稱霸天下的雄心壯誌。更讓公孫瓚覺得可笑的是,明明身處這四麵受敵、戰火紛飛的險惡之地,可劉虞滿腦子想的居然隻是推行所謂的仁政來安撫民眾。倘若不是自己這些年來不辭辛勞地四處征戰,奮力抵禦那些虎視眈眈的外族勢力,隻怕這幽州之地早就已經淪陷於烏桓人的鐵蹄之下了。
對於劉虞所倡導施行的那種仁政,公孫瓚心中充滿了不屑與鄙夷。在他看來,這種做法簡直就是癡人說夢。在如今這物資極度匱乏的幽州,若是不采取一些強硬手段去掠奪和征收財富,又怎能滿足龐大軍隊的日常所需呢?然而,劉虞這個迂腐不堪的家夥非但不能理解其中的苦衷,反倒還曾向朝廷上書彈劾公孫瓚,指責其劫掠百姓、橫征暴斂。哼,真是典型的腐儒之見啊!
既然劉虞如此不識時務,急著要自尋死路,那麽身為同僚的公孫瓚覺得,自己倒不如順水推舟,送他一程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