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公孫瓚火並劉虞!
魂穿袁紹,開局月下追郭嘉! 作者:二須公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薊城之中,刺史府邸莊重而威嚴。陽光透過窗欞灑落在書案之上,幽州刺史劉虞正端坐在案前,神情專注地看著一封攤開的信件。
信中的文字映入他的眼簾:“下臣公孫瓚,深感愧疚與自責。對外,未能成功平定烏桓之亂;對內,更是慘遭袁紹之敗績。此前,因下官行事手段過於激進,不僅激怒了尊敬的刺史大人您,更引起了幽州百姓們的不滿和怨憤。如今,瓚已深刻認識到自身過錯,決心痛改前非。願將手中所握兵權盡數交出,交由刺史大人您全權節製調度。此後,瓚隻想迴歸故鄉,侍奉老母,盡人子之孝。然而,目前大軍軍糧嚴重短缺,實難輕易行動。因此,萬望刺史大人不辭辛勞,親赴右北平接收兵權。瓚在此翹首期盼,恭候大駕!”落款處,“公孫瓚拜上”幾個大字蒼勁有力。
讀完這封信後,劉虞不禁喜形於色。心中暗自思忖道:“公孫瓚這個莽撞的武夫,總算是開竅想明白了。若是能早有這般覺悟,又怎會落得今日如此窘迫的境地呢?”想到此處,他微微搖了搖頭,臉上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
當聽聞劉虞即將動身前往右北平這一消息時,從事程緒心急如焚,匆匆忙忙地趕來試圖勸阻道:“大人啊,那公孫瓚可是個狼子野心之人呐!他向來與您並非同心同德。古有雲‘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此去右北平危機四伏,大人又怎能親自以身犯險呢?”
隻見劉虞微微擺了擺手,一臉鎮定自若地迴應道:“吾身為幽州刺史,右北平本就是我的管轄範圍之內,何談危險之地之說?且不說那公孫瓚的親信兵馬早就在與袁紹的激烈鏖戰之中盡數覆滅,現今其麾下所剩者皆為新近招募而來的士卒罷了。正如他自己所言那般,幽州的軍民們對於他可謂是積怨甚深呐!然而,吾自為官以來,始終秉持著廣施仁政之道,一心為民謀福祉,深受當地百姓的擁護和愛戴。依你之見,這些新兵的心究竟會傾向於他,還是更偏向於我呢?此事吾已然深思熟慮,心意已定,休要再多加勸說啦!”
右北平,土垠城。
劉虞率領著麾下大將鮮於輔、齊周以及三千精銳親衛,如同一片烏雲般壓境而來,馬蹄聲與鎧甲的碰撞聲交織成一首戰歌,迴蕩在空曠的原野上。他們來到城下,塵土飛揚中,隻見城牆巍峨,守軍嚴陣以待,箭矢在陽光下閃爍著寒光,氣氛緊張得幾乎令人窒息。
公孫瓚得知消息後,毫不猶豫地親自出城相迎。他的身影在夕陽的餘暉中顯得格外高大,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堅定與霸氣。兩軍對峙,卻並未立即交鋒,而是以一種微妙的平衡維持著現狀,仿佛連空氣都凝固了。
在將軍府內,一場盛大的接風洗塵宴已經備好。燭光搖曳,美酒佳肴琳琅滿目,樂聲悠揚,似乎要將這緊張的氛圍暫時驅散。劉虞、鮮於輔、齊周被恭敬地請入上座,公孫瓚麵帶微笑,舉杯相邀,言辭懇切,仿佛一切恩怨都已隨風而去,隻剩下眼前的歡聚。
然而,就在這看似和諧的氛圍中,暗流湧動。酒席宴間,歡聲笑語中隱藏著不為人知的陰謀。公孫續,公孫瓚之子,一臉陰沉地出現在宴會廳的門口,身後緊跟著一群刀斧手,他們手持利刃,目光如炬,步伐整齊而有力,仿佛一群嗜血的猛獸,即將撲向毫無防備的獵物。
空氣在這一刻仿佛凝固了,所有人的動作都停滯了,連唿吸都變得異常沉重。劉虞、鮮於輔、齊周三人麵麵相覷,眼中閃過一絲難以置信與驚恐。他們萬萬沒有想到,在這本應接受兵權的宴會上,竟然會遭遇如此突如其來的變故。
公孫續一聲令下,刀斧手們如同脫韁的野馬,瞬間衝入宴會廳,刀光劍影,血花四濺。劉虞三人雖然都是身經百戰的將領,但在這突如其來的襲擊下,也顯得力不從心。他們奮力抵抗,但終究寡不敵眾,最終皆被亂軍斬殺,宴會廳內瞬間變成了人間地獄,尖叫聲、求饒聲、怒吼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慘烈的畫麵。
聽聞消息匆忙趕來的劉備,剛一踏入大廳,便被眼前的慘狀驚得麵色慘白,渾身顫抖不已。他瞪大雙眼,難以置信地望著廳中的一切,嘴唇哆嗦著喊道:“伯珪兄,這……這到底是為何?究竟發生了何事啊?”
隻見公孫瓚站在那血跡斑斑、彌漫著濃烈血腥味的廳中,卻是一副泰然自若的模樣。他微微仰起頭,目光冷冽地看向劉備,緩緩說道:“玄德啊,你可知道如今局勢之嚴峻?那袁紹已然坐擁冀、青、並三州廣袤土地,其麾下更是擁有精兵數十萬之眾!而反觀我們這邊呢,不過區區五萬新兵而已,這般實力懸殊,叫我們如何與之抗衡?”
說到此處,公孫瓚不禁重重地歎了口氣,繼續道:“那劉虞若是能與我齊心協力、共同抵禦袁紹倒也罷了,我自會將他奉為上賓,敬之重之。怎奈他不僅屢次向朝廷上書彈劾於我,還在軍政事務上處處對我加以掣肘。倘若我們依舊這般優柔寡斷、躊躇不前,待到袁紹率領大軍揮師北上之際,恐怕這世間再也沒有你我的立錐之地了!就連你那二弟關羽,也休想再有活命之機!”
聽完公孫瓚這番話,劉備如遭雷擊般,身體猛地一晃,隨即頹然癱坐在地上。他滿臉痛苦之色,喃喃自語道:“可是……可是那劉虞乃是漢室宗親,向來素有賢名在外。你如此貿然行事,殘殺於他,又怎能贏得幽州百姓之心?又該如何堵住天下人的悠悠眾口啊?”
麵對劉備的質問,公孫瓚的臉色愈發陰沉,語氣冰冷至極地道:“哼!那些膽敢不從之人,殺了便是!隻要能戰勝袁紹,稱霸北方,些許罵名又算得了什麽?”
信中的文字映入他的眼簾:“下臣公孫瓚,深感愧疚與自責。對外,未能成功平定烏桓之亂;對內,更是慘遭袁紹之敗績。此前,因下官行事手段過於激進,不僅激怒了尊敬的刺史大人您,更引起了幽州百姓們的不滿和怨憤。如今,瓚已深刻認識到自身過錯,決心痛改前非。願將手中所握兵權盡數交出,交由刺史大人您全權節製調度。此後,瓚隻想迴歸故鄉,侍奉老母,盡人子之孝。然而,目前大軍軍糧嚴重短缺,實難輕易行動。因此,萬望刺史大人不辭辛勞,親赴右北平接收兵權。瓚在此翹首期盼,恭候大駕!”落款處,“公孫瓚拜上”幾個大字蒼勁有力。
讀完這封信後,劉虞不禁喜形於色。心中暗自思忖道:“公孫瓚這個莽撞的武夫,總算是開竅想明白了。若是能早有這般覺悟,又怎會落得今日如此窘迫的境地呢?”想到此處,他微微搖了搖頭,臉上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
當聽聞劉虞即將動身前往右北平這一消息時,從事程緒心急如焚,匆匆忙忙地趕來試圖勸阻道:“大人啊,那公孫瓚可是個狼子野心之人呐!他向來與您並非同心同德。古有雲‘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此去右北平危機四伏,大人又怎能親自以身犯險呢?”
隻見劉虞微微擺了擺手,一臉鎮定自若地迴應道:“吾身為幽州刺史,右北平本就是我的管轄範圍之內,何談危險之地之說?且不說那公孫瓚的親信兵馬早就在與袁紹的激烈鏖戰之中盡數覆滅,現今其麾下所剩者皆為新近招募而來的士卒罷了。正如他自己所言那般,幽州的軍民們對於他可謂是積怨甚深呐!然而,吾自為官以來,始終秉持著廣施仁政之道,一心為民謀福祉,深受當地百姓的擁護和愛戴。依你之見,這些新兵的心究竟會傾向於他,還是更偏向於我呢?此事吾已然深思熟慮,心意已定,休要再多加勸說啦!”
右北平,土垠城。
劉虞率領著麾下大將鮮於輔、齊周以及三千精銳親衛,如同一片烏雲般壓境而來,馬蹄聲與鎧甲的碰撞聲交織成一首戰歌,迴蕩在空曠的原野上。他們來到城下,塵土飛揚中,隻見城牆巍峨,守軍嚴陣以待,箭矢在陽光下閃爍著寒光,氣氛緊張得幾乎令人窒息。
公孫瓚得知消息後,毫不猶豫地親自出城相迎。他的身影在夕陽的餘暉中顯得格外高大,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堅定與霸氣。兩軍對峙,卻並未立即交鋒,而是以一種微妙的平衡維持著現狀,仿佛連空氣都凝固了。
在將軍府內,一場盛大的接風洗塵宴已經備好。燭光搖曳,美酒佳肴琳琅滿目,樂聲悠揚,似乎要將這緊張的氛圍暫時驅散。劉虞、鮮於輔、齊周被恭敬地請入上座,公孫瓚麵帶微笑,舉杯相邀,言辭懇切,仿佛一切恩怨都已隨風而去,隻剩下眼前的歡聚。
然而,就在這看似和諧的氛圍中,暗流湧動。酒席宴間,歡聲笑語中隱藏著不為人知的陰謀。公孫續,公孫瓚之子,一臉陰沉地出現在宴會廳的門口,身後緊跟著一群刀斧手,他們手持利刃,目光如炬,步伐整齊而有力,仿佛一群嗜血的猛獸,即將撲向毫無防備的獵物。
空氣在這一刻仿佛凝固了,所有人的動作都停滯了,連唿吸都變得異常沉重。劉虞、鮮於輔、齊周三人麵麵相覷,眼中閃過一絲難以置信與驚恐。他們萬萬沒有想到,在這本應接受兵權的宴會上,竟然會遭遇如此突如其來的變故。
公孫續一聲令下,刀斧手們如同脫韁的野馬,瞬間衝入宴會廳,刀光劍影,血花四濺。劉虞三人雖然都是身經百戰的將領,但在這突如其來的襲擊下,也顯得力不從心。他們奮力抵抗,但終究寡不敵眾,最終皆被亂軍斬殺,宴會廳內瞬間變成了人間地獄,尖叫聲、求饒聲、怒吼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慘烈的畫麵。
聽聞消息匆忙趕來的劉備,剛一踏入大廳,便被眼前的慘狀驚得麵色慘白,渾身顫抖不已。他瞪大雙眼,難以置信地望著廳中的一切,嘴唇哆嗦著喊道:“伯珪兄,這……這到底是為何?究竟發生了何事啊?”
隻見公孫瓚站在那血跡斑斑、彌漫著濃烈血腥味的廳中,卻是一副泰然自若的模樣。他微微仰起頭,目光冷冽地看向劉備,緩緩說道:“玄德啊,你可知道如今局勢之嚴峻?那袁紹已然坐擁冀、青、並三州廣袤土地,其麾下更是擁有精兵數十萬之眾!而反觀我們這邊呢,不過區區五萬新兵而已,這般實力懸殊,叫我們如何與之抗衡?”
說到此處,公孫瓚不禁重重地歎了口氣,繼續道:“那劉虞若是能與我齊心協力、共同抵禦袁紹倒也罷了,我自會將他奉為上賓,敬之重之。怎奈他不僅屢次向朝廷上書彈劾於我,還在軍政事務上處處對我加以掣肘。倘若我們依舊這般優柔寡斷、躊躇不前,待到袁紹率領大軍揮師北上之際,恐怕這世間再也沒有你我的立錐之地了!就連你那二弟關羽,也休想再有活命之機!”
聽完公孫瓚這番話,劉備如遭雷擊般,身體猛地一晃,隨即頹然癱坐在地上。他滿臉痛苦之色,喃喃自語道:“可是……可是那劉虞乃是漢室宗親,向來素有賢名在外。你如此貿然行事,殘殺於他,又怎能贏得幽州百姓之心?又該如何堵住天下人的悠悠眾口啊?”
麵對劉備的質問,公孫瓚的臉色愈發陰沉,語氣冰冷至極地道:“哼!那些膽敢不從之人,殺了便是!隻要能戰勝袁紹,稱霸北方,些許罵名又算得了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