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誰說劉景升軟弱可欺?
魂穿袁紹,開局月下追郭嘉! 作者:二須公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袁術最終還是沒能逃脫死亡的命運,一命嗚唿之後,其勢力範圍頓時陷入一片混亂之中。而就在這關鍵時刻,智勇雙全的趙雲抓住時機,率領著精銳之師迅速接管了南陽郡。
然而,通往益州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那號稱天下第一險關的劍門關宛如銅牆鐵壁一般難以攻破。袁紹盤算著:既然正麵無法突破劍門關,何不繞道從南陽進軍益州呢?經過深思熟慮,他精心策劃出一條詳細的行軍路線。
這條路線首先需要從南陽南下,直奔襄陽而去;到達襄陽之後,沿著漢水一路直下,直至江陵;然後再逆流而上,順著長江穿越險峻的三峽地區,便可順利進入益州的巴郡。此時此刻,巴郡的重要關隘白帝城早已在張鬆等人的巧妙安排之下,交由猛將甘寧負責鎮守。可以說,一切都已經準備就緒,就隻差趙雲所率軍隊的到來,一旦他們抵達,便能毫無阻礙地長驅直入,直指成都。
袁紹對於此次計劃充滿信心,他堅信憑借自己與劉表之間多年來深厚的交情,以及自身目前強大的實力,即便劉表心中有所顧慮和遲疑,但最終也必然會同意借道給他。抱著這樣的想法,袁紹果斷地派遣了一向自信滿滿的陳登充當信使,快馬加鞭地趕往襄陽城,將自己的請求轉達給劉表。
陳登見到劉表,恭恭敬敬地行了大禮,臉上堆滿了笑容,語氣誠懇又帶著幾分自信:“劉荊州,久仰您的威名,今日登能有幸與您相見,實乃三生有幸。如今漢室衰微,劉焉竟心懷不軌,進軍長安,圍困天子,致使天子蒙塵,天下大亂。袁公秉持著忠義之心,不忍見天子受苦,更不能容忍漢室江山被奸人踐踏,這才決定揮師討伐。此次借荊州寶地一用,實在是為了早日平定劉焉之亂,拯救天子於水火之中 ,還天下一個太平。袁公如今勢力如日中天,帳下猛將好似猛虎出山,謀士猶如繁星璀璨。待袁公平定益州,必定會與荊州互通往來,共享太平盛世。荊州與袁公多年來情誼深厚,袁公對荊州那也是敬重有加。這次借道,隻是權宜之計,絕不會對荊州有絲毫侵擾。袁公已嚴令大軍,過境之時必定秋毫無犯,還望劉荊州能念及往日情誼,答應此事。” 陳登這番話,看似言辭懇切,實則暗藏施壓之意,滿心以為劉表定會就範。
劉表聽完之後,麵色沉靜如水,毫無波瀾,既未如常人般急切地應承下來,亦未曾斷然迴絕,僅僅是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然後以一種彬彬有禮卻又略帶疏離的口吻言道:“陳先生不辭辛勞趕來此地,實在令人欽佩。且先行下去稍作歇息吧,也好讓老夫靜下心來仔細斟酌一番。”說罷,便揮揮手示意陳登退下。
待陳登離去之後,劉表不敢有絲毫耽擱,連忙差人將蒯良、蒯越、蔡瑁以及張允等一幹心腹重臣緊急召集過來共商大計。不多時,眾人皆已齊聚一堂。劉表環視一圈在座諸人,清了清嗓子,遂將袁紹欲借道荊州一事原原本本地講述給他們聽。
話音未落,性急如火的蔡瑁已然按捺不住,隻見他猛地站起身來,聲如洪鍾地道:“主公啊!想那袁公眼下兵強馬壯、勢焰熏天,咱們若是貿然加以迴絕,隻怕會觸怒於他。依末將之見,倒不如順水推舟應允借道之舉,如此一來既能賣給袁公一份大大的人情,說不準往後還能沾得些許好處呢!”這蔡瑁向來講究趨炎附勢,平日裏最為推崇與實力強橫者結好,認為唯有這般行事方能確保荊州得以長治久安。
張允趕忙在一旁隨聲應和道:“蔡將軍說得太對啦!袁公率領的那支龐大軍隊不過是途經此地罷了,如果他們能夠安安分分的,不給咱們惹事生非,對咱們而言倒也並無太大害處。更何況借著這個難得的契機,咱們正好可以跟袁公套套近乎、拉近距離呢,如此一來豈不是一樁美事嘛。”張允一直以來都是蔡瑁身邊的忠實小弟,對於蔡瑁所說的每一句話,他都會不假思索地表示讚同和支持。
然而就在此時,隻見蒯良緊緊皺起雙眉,臉上的神情異常嚴肅,他先是沉默片刻,然後才緩緩地張開嘴巴說道:“主公啊,請您三思而後行,切不可輕信他人之言呐!眾人皆知袁公有稱霸天下之野心。此次他借口借道而行,看似隻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小事,但實際上卻是包藏著極大的禍心!倘若真讓他的大軍堂而皇之地踏入我荊州境內,那就無異於開門揖盜、引狼入室!試問又有誰能夠拍胸脯保證,他在進入荊州之後不會趁機興風作浪、製造混亂呢?甚至還有可能會對咱們辛辛苦苦守護的這片荊州土地心懷不軌、妄圖侵占。再者說了,益州與咱們荊州長期以來都是各自為政、互不相擾,咱們又何苦非要卷入到袁公與益州之間的這場紛爭當中去呢?萬一袁公最終在益州吃了敗仗,那麽咱們荊州必然會被殃及池魚,遭受池魚之殃啊!”
蒯越微微頷首,表示對兄長觀點的認可,緩聲道:“兄長所言之理甚是妥當,當下咱們這荊州之地可謂是一片安寧祥和之景,實不宜輕舉妄動、貿然涉險啊!若決然迴絕那袁公的借道請求,誠然或許會開罪於他;可若是應下此事,允其借道而行,那後續引發的種種惡果怕是難以估量啊。”
待眾人紛紛發言完畢之後,劉表始終靜坐於主位之上,麵色凝重,一言不發。他雙目微閉,看似平靜如水,實則內心猶如翻江倒海一般,正在反複斟酌著其中的利害關係。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大堂之中靜謐異常,唯有偶爾傳來的輕微唿吸聲打破這片沉寂。
良久,劉表終於緩緩睜開雙眼,眼中閃過一抹決絕之色。隻見他猛地一拍桌案,站起身來,聲音沉穩而有力地道:“蒯先生所言極是,本牧已然深思熟慮,決意拒絕袁紹借道之事!”說罷,他環視堂下諸人,目光堅定如磐石。
既已定計,劉表即刻吩咐左右以貴賓之禮好生相送陳登離境,並馬不停蹄地下達一係列指令,火速召集各方兵馬,集中力量加強南陽一帶的防務部署。隻因他深知此番拒絕袁紹之舉,勢必會觸怒對方,不得不防其惱羞成怒之下引兵來襲。
然而,通往益州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那號稱天下第一險關的劍門關宛如銅牆鐵壁一般難以攻破。袁紹盤算著:既然正麵無法突破劍門關,何不繞道從南陽進軍益州呢?經過深思熟慮,他精心策劃出一條詳細的行軍路線。
這條路線首先需要從南陽南下,直奔襄陽而去;到達襄陽之後,沿著漢水一路直下,直至江陵;然後再逆流而上,順著長江穿越險峻的三峽地區,便可順利進入益州的巴郡。此時此刻,巴郡的重要關隘白帝城早已在張鬆等人的巧妙安排之下,交由猛將甘寧負責鎮守。可以說,一切都已經準備就緒,就隻差趙雲所率軍隊的到來,一旦他們抵達,便能毫無阻礙地長驅直入,直指成都。
袁紹對於此次計劃充滿信心,他堅信憑借自己與劉表之間多年來深厚的交情,以及自身目前強大的實力,即便劉表心中有所顧慮和遲疑,但最終也必然會同意借道給他。抱著這樣的想法,袁紹果斷地派遣了一向自信滿滿的陳登充當信使,快馬加鞭地趕往襄陽城,將自己的請求轉達給劉表。
陳登見到劉表,恭恭敬敬地行了大禮,臉上堆滿了笑容,語氣誠懇又帶著幾分自信:“劉荊州,久仰您的威名,今日登能有幸與您相見,實乃三生有幸。如今漢室衰微,劉焉竟心懷不軌,進軍長安,圍困天子,致使天子蒙塵,天下大亂。袁公秉持著忠義之心,不忍見天子受苦,更不能容忍漢室江山被奸人踐踏,這才決定揮師討伐。此次借荊州寶地一用,實在是為了早日平定劉焉之亂,拯救天子於水火之中 ,還天下一個太平。袁公如今勢力如日中天,帳下猛將好似猛虎出山,謀士猶如繁星璀璨。待袁公平定益州,必定會與荊州互通往來,共享太平盛世。荊州與袁公多年來情誼深厚,袁公對荊州那也是敬重有加。這次借道,隻是權宜之計,絕不會對荊州有絲毫侵擾。袁公已嚴令大軍,過境之時必定秋毫無犯,還望劉荊州能念及往日情誼,答應此事。” 陳登這番話,看似言辭懇切,實則暗藏施壓之意,滿心以為劉表定會就範。
劉表聽完之後,麵色沉靜如水,毫無波瀾,既未如常人般急切地應承下來,亦未曾斷然迴絕,僅僅是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然後以一種彬彬有禮卻又略帶疏離的口吻言道:“陳先生不辭辛勞趕來此地,實在令人欽佩。且先行下去稍作歇息吧,也好讓老夫靜下心來仔細斟酌一番。”說罷,便揮揮手示意陳登退下。
待陳登離去之後,劉表不敢有絲毫耽擱,連忙差人將蒯良、蒯越、蔡瑁以及張允等一幹心腹重臣緊急召集過來共商大計。不多時,眾人皆已齊聚一堂。劉表環視一圈在座諸人,清了清嗓子,遂將袁紹欲借道荊州一事原原本本地講述給他們聽。
話音未落,性急如火的蔡瑁已然按捺不住,隻見他猛地站起身來,聲如洪鍾地道:“主公啊!想那袁公眼下兵強馬壯、勢焰熏天,咱們若是貿然加以迴絕,隻怕會觸怒於他。依末將之見,倒不如順水推舟應允借道之舉,如此一來既能賣給袁公一份大大的人情,說不準往後還能沾得些許好處呢!”這蔡瑁向來講究趨炎附勢,平日裏最為推崇與實力強橫者結好,認為唯有這般行事方能確保荊州得以長治久安。
張允趕忙在一旁隨聲應和道:“蔡將軍說得太對啦!袁公率領的那支龐大軍隊不過是途經此地罷了,如果他們能夠安安分分的,不給咱們惹事生非,對咱們而言倒也並無太大害處。更何況借著這個難得的契機,咱們正好可以跟袁公套套近乎、拉近距離呢,如此一來豈不是一樁美事嘛。”張允一直以來都是蔡瑁身邊的忠實小弟,對於蔡瑁所說的每一句話,他都會不假思索地表示讚同和支持。
然而就在此時,隻見蒯良緊緊皺起雙眉,臉上的神情異常嚴肅,他先是沉默片刻,然後才緩緩地張開嘴巴說道:“主公啊,請您三思而後行,切不可輕信他人之言呐!眾人皆知袁公有稱霸天下之野心。此次他借口借道而行,看似隻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小事,但實際上卻是包藏著極大的禍心!倘若真讓他的大軍堂而皇之地踏入我荊州境內,那就無異於開門揖盜、引狼入室!試問又有誰能夠拍胸脯保證,他在進入荊州之後不會趁機興風作浪、製造混亂呢?甚至還有可能會對咱們辛辛苦苦守護的這片荊州土地心懷不軌、妄圖侵占。再者說了,益州與咱們荊州長期以來都是各自為政、互不相擾,咱們又何苦非要卷入到袁公與益州之間的這場紛爭當中去呢?萬一袁公最終在益州吃了敗仗,那麽咱們荊州必然會被殃及池魚,遭受池魚之殃啊!”
蒯越微微頷首,表示對兄長觀點的認可,緩聲道:“兄長所言之理甚是妥當,當下咱們這荊州之地可謂是一片安寧祥和之景,實不宜輕舉妄動、貿然涉險啊!若決然迴絕那袁公的借道請求,誠然或許會開罪於他;可若是應下此事,允其借道而行,那後續引發的種種惡果怕是難以估量啊。”
待眾人紛紛發言完畢之後,劉表始終靜坐於主位之上,麵色凝重,一言不發。他雙目微閉,看似平靜如水,實則內心猶如翻江倒海一般,正在反複斟酌著其中的利害關係。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大堂之中靜謐異常,唯有偶爾傳來的輕微唿吸聲打破這片沉寂。
良久,劉表終於緩緩睜開雙眼,眼中閃過一抹決絕之色。隻見他猛地一拍桌案,站起身來,聲音沉穩而有力地道:“蒯先生所言極是,本牧已然深思熟慮,決意拒絕袁紹借道之事!”說罷,他環視堂下諸人,目光堅定如磐石。
既已定計,劉表即刻吩咐左右以貴賓之禮好生相送陳登離境,並馬不停蹄地下達一係列指令,火速召集各方兵馬,集中力量加強南陽一帶的防務部署。隻因他深知此番拒絕袁紹之舉,勢必會觸怒對方,不得不防其惱羞成怒之下引兵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