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湖廣學士王介之
覺醒戀愛係統,我發動世界大戰 作者:天行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湖廣,衡陽。
一棟別致的庭院。
庭院布局規整,一條筆直的青石小徑從中穿過,將整個空間一分為二。
小徑兩側,曆經歲月摩挲的青磚地麵微微凹陷,透著溫潤的光澤。
此刻金黃的落葉星星點點地散落其上,仿佛自然為其鋪上了一層華麗錦毯。
庭院正前方,古樸的木質門樓飛簷鬥拱、雕梁畫棟,門樓上木雕的花鳥魚蟲栩栩如生。
門樓兩側泛黃的白牆爬滿翠綠藤蔓,在瑟瑟秋風中輕輕晃動,藤蔓的葉子邊緣已微微泛起紅褐,為庭院添了幾分深秋獨有的韻味。
牆根下,偶爾能看到幾株不知名的小草,在秋風中頑強地挺立著。
穿過門樓,庭院主體呈現在眼前。
庭院中央,一方小巧池塘清澈見底,幾尾紅鯉在水中自在遊弋,時而調皮地泛起幾圈漣漪。
池塘周邊環繞的太湖石,在深秋日光的映照下,更顯冷峻,石旁一叢叢秋菊正熱烈綻放,金黃、淡紫的花瓣層層疊疊,宛如一幅絢麗的秋日畫卷。
彼時,兩人靜靜地坐在池塘邊。
一人年約六十許,須發皆白,歲月在他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皺紋,眼神中透著曆經滄桑的深邃。
他叫王朝聘。
另一人二十許,麵容雖談不上俊朗,但周身散發著溫文爾雅的氣質,舉手投足間沉穩不凡。
他叫王介之。
說到王介之,名聲或許並不是特別響亮,但若是說起他的弟弟,便不同尋常了。
他的弟弟,正是後世被譽為明末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
王朝聘眉頭微微皺起,目光靜靜地看著碧波蕩漾的池水,水麵上的漣漪似乎也在他心中泛起層層波瀾,神情有些複雜難辨。
他沉默半晌,緩緩自池水中收迴目光,看向王介之,聲音低沉而沉穩:“你決定了?”
王介之腰杆挺直,眼神堅定,鄭重地點頭,語氣中透著不容置疑的決心:“孩兒決定了。”
說到這裏,王介之眼神閃爍,雙手不自覺地微微攥緊衣角,略顯緊張。
五天前,一份宣傳單從遙遠的北方輾轉傳來。
據說河南南陽有暴民作亂,自稱聖教。
聖教賊首楊奇偉有神鬼莫測之威能。
總之,很難對付。
一開始,王介之倒也不曾在意。
當今天下,起義的百姓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
陝北那些義軍,不是號稱擁兵二十萬嗎。
為了對付陝北的義軍,朝廷甚至連北方邊軍都調動了。
河南臨近陝山,受到陝山影響最大,有人起義實在不值得大驚小怪。
可當王介之看到聖教的宣傳單,瞬間被深深吸引,不禁對文章作者驚為天人。
那份宣傳單上提到的思想,以及對國家的思考與解析,宛如一道曙光,為他打開了全新的天地,全新的世界。
之後數日,王介之仿若著了魔一般,廢寢忘食,日日夜夜沉浸其中。
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反複咀嚼。
最終,他毅然決定北上!
隻是家中父母尚在,王介之雖然已經打定主意,此時麵對父親,還是不免有些緊張。
若是王朝聘拒絕,他真不知自己應該如何應對,是聽從父親的話,還是一意孤行。
時間仿佛在這一刻靜止,空氣都似乎凝固了。
王朝聘深深地歎了口氣,那聲歎息仿佛承載了他半生的無奈與感慨。
而後,他語氣溫和地說道:“罷了,你既然已經有了決定,那便去吧。”
“啊~~~”
王介之沒想到父親答應得如此痛快,不禁瞪大了眼睛,滿臉錯愕,隨即驚喜之色溢於言表。
他嘴角上揚,歡喜道:“多謝父親,我還以為~~~”
說到這裏,王介之忍不住笑了起來,那笑容中滿是如釋重負的輕鬆。
王朝聘麵帶微笑,眼中滿是對兒子的理解與期許:“父親雖然年邁,但不糊塗。”
“大明~~~”
說到這裏,王朝聘冷冷地笑了起來,那笑容中帶著一絲嘲諷與不屑。
天啟六年,王朝聘國子監畢業,因剛正不阿,拒絕賄賂選官,被罷選返鄉。
崇禎四年,也就是今年。
他在京城又一次拒絕權相溫體仁黨羽索賄,氣憤之下當場撕毀薦貼,再次黯然返鄉,從此徹底絕了參加仕途的想法。
隻是王朝聘雖然因為年邁,斷了當官的念想,可每逢想到這些年自己為仕途付出的努力,想到官場的黑暗腐朽,還是忍不住咬牙切齒,心中氣憤萬分。
他語氣輕蔑,不屑道:“大明走到今天這步田地,也沒有多少時日了。”
王介之微微頷首,眼中閃過一絲認同的光芒,表示認可。
當今天下,但凡有些見識的讀書人都能看出來,大明的天下怕是搖搖欲墜,撐不了多久了。
內部流民四起,百姓因饑荒、重稅被迫起義,烽火燃遍四方;
麵對流民,朝廷最好的解決辦法是為流民解決麻煩,可大明的做法是解決流民。
這樣一來,矛盾加劇,雙方爆發大規模衝突,直至今日二十萬義軍唿嘯北方。
除了內部的問題,大明外部強敵環繞,虎視眈眈,時刻威脅著大明的邊疆。
而朝廷呢,府庫空虛,沒錢,沒糧,就連官員的俸祿,士兵的餉銀,都時常拖欠。
一個連官員俸祿,士兵餉銀都發不出來的朝廷,拿什麽來維係統治,憑什麽延續國祚啊。
官員士兵也是人,也有家人要養活。
沒錢怎麽養家糊口?
官員倒是還好,哪怕沒有俸祿,還有各種朝廷陋規,潛規則,可以盤剝百姓,總歸是有渠道能弄到錢。
但士兵怎麽辦?
這些年,大明的士兵因為餉銀問題而兵變的事例還少嗎?
往遠了說,三十多年前。
大概是萬曆二十三年,從抗日援朝戰場歸來的戚家軍,因朝廷拖欠薪資和戰功獎勵未兌現,士兵們為討薪采取極端手段,卻被朝廷視為兵變。
薊鎮總兵王保奉朝廷旨意,將薊鎮三協南兵營的三千三百多名戚家軍官兵召集到演武場,殘酷絞殺了他們。
至此,曾經威名赫赫,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戚家軍就此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
這也是近幾十年來最嚴重的一次兵變。
除此之外,小型兵變更是數不勝數。
士兵當兵吃餉,本是天經地義。
可朝廷許諾獎勵卻不發放,反而將有功將士盡數坑殺,這樣的朝廷,這樣的皇帝,哪個還會願意為其賣命。
以前,王介之雖然感覺大明情況不對,但始終說不出來問題的關鍵所在。
而在看了聖教的宣傳單後,他終於如夢初醒,恍然大悟。
大明之天下,乃是朱氏一家之天下,非天下人之天下。
大明之朝廷,乃是朱氏一家之朝廷,非天下人之朝廷。
滿朝勳貴,皆是民賊!
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朝廷,一旦遇到問題,他們首先想到的隻是自己的富貴,而不是百姓的死活,更不是所謂的法律,公平。
背信棄義是常態,冷酷殘暴是本質。
如此朝廷,如此皇帝,留它做什麽!!
王朝聘頓了頓,似乎在斟酌用詞,緩緩道:“聖教的宣傳,為父也看過。”
說到這裏,王朝聘抬手輕撫胡須,眼中滿是讚歎之色:“其思想之深刻,對國家的解析,實乃千古罕見。”
“為父雖不知這文章是何人所寫,但必是一位博學之士,博古通今的賢良之人。”
“你雖然自幼聰慧,但到了聖教,切不可輕視他人,自傲自滿。”
“若是聖教能夠成事,對我等寒門士人,倒也是一樁美事。”
王介之恭敬地躬身拜道:“是,孩兒謹記。”
一棟別致的庭院。
庭院布局規整,一條筆直的青石小徑從中穿過,將整個空間一分為二。
小徑兩側,曆經歲月摩挲的青磚地麵微微凹陷,透著溫潤的光澤。
此刻金黃的落葉星星點點地散落其上,仿佛自然為其鋪上了一層華麗錦毯。
庭院正前方,古樸的木質門樓飛簷鬥拱、雕梁畫棟,門樓上木雕的花鳥魚蟲栩栩如生。
門樓兩側泛黃的白牆爬滿翠綠藤蔓,在瑟瑟秋風中輕輕晃動,藤蔓的葉子邊緣已微微泛起紅褐,為庭院添了幾分深秋獨有的韻味。
牆根下,偶爾能看到幾株不知名的小草,在秋風中頑強地挺立著。
穿過門樓,庭院主體呈現在眼前。
庭院中央,一方小巧池塘清澈見底,幾尾紅鯉在水中自在遊弋,時而調皮地泛起幾圈漣漪。
池塘周邊環繞的太湖石,在深秋日光的映照下,更顯冷峻,石旁一叢叢秋菊正熱烈綻放,金黃、淡紫的花瓣層層疊疊,宛如一幅絢麗的秋日畫卷。
彼時,兩人靜靜地坐在池塘邊。
一人年約六十許,須發皆白,歲月在他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皺紋,眼神中透著曆經滄桑的深邃。
他叫王朝聘。
另一人二十許,麵容雖談不上俊朗,但周身散發著溫文爾雅的氣質,舉手投足間沉穩不凡。
他叫王介之。
說到王介之,名聲或許並不是特別響亮,但若是說起他的弟弟,便不同尋常了。
他的弟弟,正是後世被譽為明末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
王朝聘眉頭微微皺起,目光靜靜地看著碧波蕩漾的池水,水麵上的漣漪似乎也在他心中泛起層層波瀾,神情有些複雜難辨。
他沉默半晌,緩緩自池水中收迴目光,看向王介之,聲音低沉而沉穩:“你決定了?”
王介之腰杆挺直,眼神堅定,鄭重地點頭,語氣中透著不容置疑的決心:“孩兒決定了。”
說到這裏,王介之眼神閃爍,雙手不自覺地微微攥緊衣角,略顯緊張。
五天前,一份宣傳單從遙遠的北方輾轉傳來。
據說河南南陽有暴民作亂,自稱聖教。
聖教賊首楊奇偉有神鬼莫測之威能。
總之,很難對付。
一開始,王介之倒也不曾在意。
當今天下,起義的百姓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
陝北那些義軍,不是號稱擁兵二十萬嗎。
為了對付陝北的義軍,朝廷甚至連北方邊軍都調動了。
河南臨近陝山,受到陝山影響最大,有人起義實在不值得大驚小怪。
可當王介之看到聖教的宣傳單,瞬間被深深吸引,不禁對文章作者驚為天人。
那份宣傳單上提到的思想,以及對國家的思考與解析,宛如一道曙光,為他打開了全新的天地,全新的世界。
之後數日,王介之仿若著了魔一般,廢寢忘食,日日夜夜沉浸其中。
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反複咀嚼。
最終,他毅然決定北上!
隻是家中父母尚在,王介之雖然已經打定主意,此時麵對父親,還是不免有些緊張。
若是王朝聘拒絕,他真不知自己應該如何應對,是聽從父親的話,還是一意孤行。
時間仿佛在這一刻靜止,空氣都似乎凝固了。
王朝聘深深地歎了口氣,那聲歎息仿佛承載了他半生的無奈與感慨。
而後,他語氣溫和地說道:“罷了,你既然已經有了決定,那便去吧。”
“啊~~~”
王介之沒想到父親答應得如此痛快,不禁瞪大了眼睛,滿臉錯愕,隨即驚喜之色溢於言表。
他嘴角上揚,歡喜道:“多謝父親,我還以為~~~”
說到這裏,王介之忍不住笑了起來,那笑容中滿是如釋重負的輕鬆。
王朝聘麵帶微笑,眼中滿是對兒子的理解與期許:“父親雖然年邁,但不糊塗。”
“大明~~~”
說到這裏,王朝聘冷冷地笑了起來,那笑容中帶著一絲嘲諷與不屑。
天啟六年,王朝聘國子監畢業,因剛正不阿,拒絕賄賂選官,被罷選返鄉。
崇禎四年,也就是今年。
他在京城又一次拒絕權相溫體仁黨羽索賄,氣憤之下當場撕毀薦貼,再次黯然返鄉,從此徹底絕了參加仕途的想法。
隻是王朝聘雖然因為年邁,斷了當官的念想,可每逢想到這些年自己為仕途付出的努力,想到官場的黑暗腐朽,還是忍不住咬牙切齒,心中氣憤萬分。
他語氣輕蔑,不屑道:“大明走到今天這步田地,也沒有多少時日了。”
王介之微微頷首,眼中閃過一絲認同的光芒,表示認可。
當今天下,但凡有些見識的讀書人都能看出來,大明的天下怕是搖搖欲墜,撐不了多久了。
內部流民四起,百姓因饑荒、重稅被迫起義,烽火燃遍四方;
麵對流民,朝廷最好的解決辦法是為流民解決麻煩,可大明的做法是解決流民。
這樣一來,矛盾加劇,雙方爆發大規模衝突,直至今日二十萬義軍唿嘯北方。
除了內部的問題,大明外部強敵環繞,虎視眈眈,時刻威脅著大明的邊疆。
而朝廷呢,府庫空虛,沒錢,沒糧,就連官員的俸祿,士兵的餉銀,都時常拖欠。
一個連官員俸祿,士兵餉銀都發不出來的朝廷,拿什麽來維係統治,憑什麽延續國祚啊。
官員士兵也是人,也有家人要養活。
沒錢怎麽養家糊口?
官員倒是還好,哪怕沒有俸祿,還有各種朝廷陋規,潛規則,可以盤剝百姓,總歸是有渠道能弄到錢。
但士兵怎麽辦?
這些年,大明的士兵因為餉銀問題而兵變的事例還少嗎?
往遠了說,三十多年前。
大概是萬曆二十三年,從抗日援朝戰場歸來的戚家軍,因朝廷拖欠薪資和戰功獎勵未兌現,士兵們為討薪采取極端手段,卻被朝廷視為兵變。
薊鎮總兵王保奉朝廷旨意,將薊鎮三協南兵營的三千三百多名戚家軍官兵召集到演武場,殘酷絞殺了他們。
至此,曾經威名赫赫,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戚家軍就此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
這也是近幾十年來最嚴重的一次兵變。
除此之外,小型兵變更是數不勝數。
士兵當兵吃餉,本是天經地義。
可朝廷許諾獎勵卻不發放,反而將有功將士盡數坑殺,這樣的朝廷,這樣的皇帝,哪個還會願意為其賣命。
以前,王介之雖然感覺大明情況不對,但始終說不出來問題的關鍵所在。
而在看了聖教的宣傳單後,他終於如夢初醒,恍然大悟。
大明之天下,乃是朱氏一家之天下,非天下人之天下。
大明之朝廷,乃是朱氏一家之朝廷,非天下人之朝廷。
滿朝勳貴,皆是民賊!
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朝廷,一旦遇到問題,他們首先想到的隻是自己的富貴,而不是百姓的死活,更不是所謂的法律,公平。
背信棄義是常態,冷酷殘暴是本質。
如此朝廷,如此皇帝,留它做什麽!!
王朝聘頓了頓,似乎在斟酌用詞,緩緩道:“聖教的宣傳,為父也看過。”
說到這裏,王朝聘抬手輕撫胡須,眼中滿是讚歎之色:“其思想之深刻,對國家的解析,實乃千古罕見。”
“為父雖不知這文章是何人所寫,但必是一位博學之士,博古通今的賢良之人。”
“你雖然自幼聰慧,但到了聖教,切不可輕視他人,自傲自滿。”
“若是聖教能夠成事,對我等寒門士人,倒也是一樁美事。”
王介之恭敬地躬身拜道:“是,孩兒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