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錢從哪裏來,錢往哪裏去
覺醒戀愛係統,我發動世界大戰 作者:天行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楊奇偉嘴角噙著一抹微笑,輕輕頷首。
他一邊朝著小西渡村穩步走去,一邊側身,目光在陳圓圓和李香君身上流轉,悠悠說道:“你已然瞧見,自古以來天下混亂的根源所在。”
“任何一個國家,不論如何花言巧語,如何欺蠻橫,但唯獨有一點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他頓了頓,抬手隨意比劃著,鄭重道:“那就是這個國家的分配模式。”
“所謂分配模式,即錢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
“國家的財富源自何方,又流向哪裏。”
“就以當今的大明朝為例。”
說話間,一隻飛鳥從頭頂掠過,楊奇偉的視線隨之一晃,旋即收迴,繼續道,“大明朝廷的財富來源頗為繁雜,大致可分為幾類。”
“其一,田賦。這是明朝最為主要的稅收來源之一。”
“其二,鹽稅。”
李香君眨著水汪汪的大眼睛,聽得入神,陳圓圓則微微前傾身子,豎起耳朵。
“明朝施行鹽專賣製度,朝廷對鹽的生產、運輸與銷售把控極為嚴格,牢牢壟斷食鹽貿易。鹽稅收入在明朝財政中占據重要地位,主要通過向鹽商征收鹽引稅來實現。”
“其三,茶稅。”
“茶稅與鹽稅類似,征收方式多樣,涵蓋對茶園征收的茶園稅,對茶商征收的茶引稅等。”
“其四,商稅。”
“針對商業活動征收的稅收,包括對店鋪、行商等所征之稅。在交通要道、城鎮集市等地設立稅課司局,對過往商品和交易行為征稅。”
“其五,市舶稅。”
“明朝在沿海設立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市舶稅便是對進出口貨物征收的關稅,依據貨物的種類和價值,按一定比例征收稅款。”
“其六,礦稅。”
“明朝對礦產資源的開采和冶煉征收礦稅。”
“其七,役稅。”
“明朝的役稅包含力役和銀差等。”
“所謂力役,就是百姓為政府提供的無償勞動,諸如修建城牆、道路、水利設施等。”
“隨著時代發展,力役逐漸折銀征收,稱作銀差。百姓能通過繳納銀兩替代親自服勞役,政府則用這些銀兩雇傭他人完成勞役。”
“其八,馬政稅。”
“明朝為確保軍隊的馬匹供應,推行馬政製度。”
“馬政稅主要包括養馬戶向政府繳納的馬匹,以及因養馬而減免的部分田賦折算成的稅收。養馬戶需按規定飼養一定數量的馬匹,保證馬匹質量,定期向政府繳納合格馬匹。”
“其九,雜稅。”
三人繞過一處水窪,楊奇偉側身避讓,繼續道:“包括契稅、車船稅、房屋稅等各類雜稅。”
“契稅是在土地、房屋等不動產交易時征收的稅收;車船稅是對車輛和船隻征收的稅;房屋稅則是對房屋的所有者或使用者征收的稅。”
說到這兒,楊奇偉停下腳步,臉上笑意盈盈,目光炯炯地看向陳圓圓和李香君:“你知道這些稅的共同點是什麽嗎?”
李香君聽得雲裏霧裏,早已眼冒金星,粉嫩的小臉蛋上寫滿了茫然,模樣可愛至極。
陳圓圓黛眉緊緊蹙起,右手下意識地輕捏衣角,陷入沉思。
她到底年長幾歲,又闖蕩江湖多年,對於明朝的財富來源,知曉一二。
可共同點究竟是什麽?
陳圓圓絞盡腦汁,認真盤算。
三人沿著蜿蜒的鄉村小路,繼續朝著小西渡村走去。
良久,陳圓圓柳眉一揚,眼中閃過一絲恍然,忍不住驚唿道:“這些稅的特點就是多向普通百姓和窮人征稅!”
“稅不上官僚、貴族、皇族。”
“田賦方麵,普通百姓需全額繳納,而獲得功名的舉人能享受減免,貴族和皇族更是完全無需納稅。”
“比如福王,受封福王時,得到農田兩百萬畝,不僅不需要繳納任何賦稅,朝廷每年還需要向福王支付豐厚俸祿。”
“還有潞王,受封時得田地四百萬畝。”
“瑞王受封時,得贍田兩百萬畝。”
“此外還有蜀王,蜀王被譽為皇族最富藩王。蜀昔有沃野之說,然惟成都府屬,近為王府有者什七,軍屯什二,民間僅什一而已。蜀王一府占去了成都平原最肥沃土地的七成,百姓共分三成。”
“天下諸王何其之多,占去了多少田地?”
“可他們不僅不需要繳納賦稅,每年還要從朝廷拿走豐厚俸祿。”
“更因為朝廷賦稅太重,百姓哪怕是賣兒賣女也無法給足份額,大量擁有田地的百姓不得不將田地低價賣給皇族,官吏,因此擺脫朝廷沉重的田賦。”
陳圓圓右手優雅地拂過如瀑秀發,輕輕歎息:“再比如鹽稅、商稅等等。”
“皇族貴族即便身份尊貴,終究隻是一個人,他們消耗的食鹽與普通百姓相差無幾。”
“可對於皇族貴族而言,鹽稅支出微不足道,簡直不值一提。但對天下百姓而言,鹽稅支出卻是頗為沉重的負擔。”
“再說說商稅,朝廷向商人征收沉重賦稅,這些賦稅最終必然轉嫁到商品價格上。”
此時,一陣微風吹亂了陳圓圓的發絲,她隨手捋到耳後,歎道:“商品又被誰買去?”
“還不是天下的普通百姓。”
“這筆稅,最終還是落到普通百姓身上。”
說到這裏,陳圓圓掩嘴笑道:“正如教主所言,朝廷向商人征收重稅,卻還要說商人低買高賣,從來不說自己抽了幾成的利潤。”
“縱觀明朝的所有賦稅,幾乎無一不是針對普通百姓。越是位高權重之人,財富越多,承擔的賦稅卻越少。”
“這些從普通百姓身上搜刮來的財富,最終又去了哪裏?”
“皇帝居於皇宮,身邊有太監宮女十萬人。”
“十萬太監宮女幾乎不事生產,隻為皇帝一人服務。養活這十萬不事生產的人,得需要多少人勞作?”
“各地諸侯王每年俸祿幾何?”
“朝廷的貴族每年俸祿多少?”
“朝廷大大小小的官員,俸祿又是多少?”
“大明皇朝的財政特點,便是從窮人和普通人身上搜刮財富,用以贍養那些富可敵國的人。”
“這些窮人和普通人,就是農民、工匠、普通商人。”
說到這裏,陳圓圓深深歎了口氣,神情中滿是無奈。
她終於徹底明白,楊奇偉那番話的深意。
如果分配製度不改變,縱然天下百姓能畝產千斤、萬斤,依舊難以擺脫當前的困境。
因為生產力固然重要,但從來都不是關鍵所在。
關鍵在於,他們從百姓身上拿走多少,能給百姓留下多少!
楊奇偉爽朗大笑,鼓掌道:“你確實明白了。”
“當今天下皇朝,不論如何花言巧語,都無法掩蓋其本質。”
“那便是掠奪普通百姓,奉養富可敵國的權貴皇族。”
“而我聖教要做的,便是改變這一現狀。”
“財富,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此前我給士兵定餉銀每月兩百多斤糧食,給普通工人定餉銀每月一百斤糧食,曾有人向我提議,給的太高了。”
“我當時便生出一個疑問,皇帝那麽多太監宮女,需要消耗多少銀錢?”
“諸侯那些宮殿仆從,美人姬妾,需要消耗多少銀錢?”
“朝中權貴的仆從美婢,又需要消耗多少銀錢?”
“為何這些錢糧用在百姓身上,卻總有人認為給得多了?”
“百姓得到的,真的多了嗎?”
楊奇偉的這個問題,仿佛驚雷在陳圓圓和李香君內心轟鳴不斷。
她們癡癡地望著楊奇偉的側顏,一時竟不知道應該如何迴複。
每月百斤糧食,不過是半畝地的收成。
而大明朝擁有數百萬畝田地的藩王有多少?
擁有數百萬畝田地的貴族又有多少?
大明皇朝從天下百姓身上搜刮了多少?
百姓得到的,真的多嗎?
兩人失神間,已經接近小西渡。
有人遠遠看到眾人,認出了楊奇偉。
頓時,有人高唿道:“教主,是教主來了。”
他一邊朝著小西渡村穩步走去,一邊側身,目光在陳圓圓和李香君身上流轉,悠悠說道:“你已然瞧見,自古以來天下混亂的根源所在。”
“任何一個國家,不論如何花言巧語,如何欺蠻橫,但唯獨有一點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他頓了頓,抬手隨意比劃著,鄭重道:“那就是這個國家的分配模式。”
“所謂分配模式,即錢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
“國家的財富源自何方,又流向哪裏。”
“就以當今的大明朝為例。”
說話間,一隻飛鳥從頭頂掠過,楊奇偉的視線隨之一晃,旋即收迴,繼續道,“大明朝廷的財富來源頗為繁雜,大致可分為幾類。”
“其一,田賦。這是明朝最為主要的稅收來源之一。”
“其二,鹽稅。”
李香君眨著水汪汪的大眼睛,聽得入神,陳圓圓則微微前傾身子,豎起耳朵。
“明朝施行鹽專賣製度,朝廷對鹽的生產、運輸與銷售把控極為嚴格,牢牢壟斷食鹽貿易。鹽稅收入在明朝財政中占據重要地位,主要通過向鹽商征收鹽引稅來實現。”
“其三,茶稅。”
“茶稅與鹽稅類似,征收方式多樣,涵蓋對茶園征收的茶園稅,對茶商征收的茶引稅等。”
“其四,商稅。”
“針對商業活動征收的稅收,包括對店鋪、行商等所征之稅。在交通要道、城鎮集市等地設立稅課司局,對過往商品和交易行為征稅。”
“其五,市舶稅。”
“明朝在沿海設立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市舶稅便是對進出口貨物征收的關稅,依據貨物的種類和價值,按一定比例征收稅款。”
“其六,礦稅。”
“明朝對礦產資源的開采和冶煉征收礦稅。”
“其七,役稅。”
“明朝的役稅包含力役和銀差等。”
“所謂力役,就是百姓為政府提供的無償勞動,諸如修建城牆、道路、水利設施等。”
“隨著時代發展,力役逐漸折銀征收,稱作銀差。百姓能通過繳納銀兩替代親自服勞役,政府則用這些銀兩雇傭他人完成勞役。”
“其八,馬政稅。”
“明朝為確保軍隊的馬匹供應,推行馬政製度。”
“馬政稅主要包括養馬戶向政府繳納的馬匹,以及因養馬而減免的部分田賦折算成的稅收。養馬戶需按規定飼養一定數量的馬匹,保證馬匹質量,定期向政府繳納合格馬匹。”
“其九,雜稅。”
三人繞過一處水窪,楊奇偉側身避讓,繼續道:“包括契稅、車船稅、房屋稅等各類雜稅。”
“契稅是在土地、房屋等不動產交易時征收的稅收;車船稅是對車輛和船隻征收的稅;房屋稅則是對房屋的所有者或使用者征收的稅。”
說到這兒,楊奇偉停下腳步,臉上笑意盈盈,目光炯炯地看向陳圓圓和李香君:“你知道這些稅的共同點是什麽嗎?”
李香君聽得雲裏霧裏,早已眼冒金星,粉嫩的小臉蛋上寫滿了茫然,模樣可愛至極。
陳圓圓黛眉緊緊蹙起,右手下意識地輕捏衣角,陷入沉思。
她到底年長幾歲,又闖蕩江湖多年,對於明朝的財富來源,知曉一二。
可共同點究竟是什麽?
陳圓圓絞盡腦汁,認真盤算。
三人沿著蜿蜒的鄉村小路,繼續朝著小西渡村走去。
良久,陳圓圓柳眉一揚,眼中閃過一絲恍然,忍不住驚唿道:“這些稅的特點就是多向普通百姓和窮人征稅!”
“稅不上官僚、貴族、皇族。”
“田賦方麵,普通百姓需全額繳納,而獲得功名的舉人能享受減免,貴族和皇族更是完全無需納稅。”
“比如福王,受封福王時,得到農田兩百萬畝,不僅不需要繳納任何賦稅,朝廷每年還需要向福王支付豐厚俸祿。”
“還有潞王,受封時得田地四百萬畝。”
“瑞王受封時,得贍田兩百萬畝。”
“此外還有蜀王,蜀王被譽為皇族最富藩王。蜀昔有沃野之說,然惟成都府屬,近為王府有者什七,軍屯什二,民間僅什一而已。蜀王一府占去了成都平原最肥沃土地的七成,百姓共分三成。”
“天下諸王何其之多,占去了多少田地?”
“可他們不僅不需要繳納賦稅,每年還要從朝廷拿走豐厚俸祿。”
“更因為朝廷賦稅太重,百姓哪怕是賣兒賣女也無法給足份額,大量擁有田地的百姓不得不將田地低價賣給皇族,官吏,因此擺脫朝廷沉重的田賦。”
陳圓圓右手優雅地拂過如瀑秀發,輕輕歎息:“再比如鹽稅、商稅等等。”
“皇族貴族即便身份尊貴,終究隻是一個人,他們消耗的食鹽與普通百姓相差無幾。”
“可對於皇族貴族而言,鹽稅支出微不足道,簡直不值一提。但對天下百姓而言,鹽稅支出卻是頗為沉重的負擔。”
“再說說商稅,朝廷向商人征收沉重賦稅,這些賦稅最終必然轉嫁到商品價格上。”
此時,一陣微風吹亂了陳圓圓的發絲,她隨手捋到耳後,歎道:“商品又被誰買去?”
“還不是天下的普通百姓。”
“這筆稅,最終還是落到普通百姓身上。”
說到這裏,陳圓圓掩嘴笑道:“正如教主所言,朝廷向商人征收重稅,卻還要說商人低買高賣,從來不說自己抽了幾成的利潤。”
“縱觀明朝的所有賦稅,幾乎無一不是針對普通百姓。越是位高權重之人,財富越多,承擔的賦稅卻越少。”
“這些從普通百姓身上搜刮來的財富,最終又去了哪裏?”
“皇帝居於皇宮,身邊有太監宮女十萬人。”
“十萬太監宮女幾乎不事生產,隻為皇帝一人服務。養活這十萬不事生產的人,得需要多少人勞作?”
“各地諸侯王每年俸祿幾何?”
“朝廷的貴族每年俸祿多少?”
“朝廷大大小小的官員,俸祿又是多少?”
“大明皇朝的財政特點,便是從窮人和普通人身上搜刮財富,用以贍養那些富可敵國的人。”
“這些窮人和普通人,就是農民、工匠、普通商人。”
說到這裏,陳圓圓深深歎了口氣,神情中滿是無奈。
她終於徹底明白,楊奇偉那番話的深意。
如果分配製度不改變,縱然天下百姓能畝產千斤、萬斤,依舊難以擺脫當前的困境。
因為生產力固然重要,但從來都不是關鍵所在。
關鍵在於,他們從百姓身上拿走多少,能給百姓留下多少!
楊奇偉爽朗大笑,鼓掌道:“你確實明白了。”
“當今天下皇朝,不論如何花言巧語,都無法掩蓋其本質。”
“那便是掠奪普通百姓,奉養富可敵國的權貴皇族。”
“而我聖教要做的,便是改變這一現狀。”
“財富,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此前我給士兵定餉銀每月兩百多斤糧食,給普通工人定餉銀每月一百斤糧食,曾有人向我提議,給的太高了。”
“我當時便生出一個疑問,皇帝那麽多太監宮女,需要消耗多少銀錢?”
“諸侯那些宮殿仆從,美人姬妾,需要消耗多少銀錢?”
“朝中權貴的仆從美婢,又需要消耗多少銀錢?”
“為何這些錢糧用在百姓身上,卻總有人認為給得多了?”
“百姓得到的,真的多了嗎?”
楊奇偉的這個問題,仿佛驚雷在陳圓圓和李香君內心轟鳴不斷。
她們癡癡地望著楊奇偉的側顏,一時竟不知道應該如何迴複。
每月百斤糧食,不過是半畝地的收成。
而大明朝擁有數百萬畝田地的藩王有多少?
擁有數百萬畝田地的貴族又有多少?
大明皇朝從天下百姓身上搜刮了多少?
百姓得到的,真的多嗎?
兩人失神間,已經接近小西渡。
有人遠遠看到眾人,認出了楊奇偉。
頓時,有人高唿道:“教主,是教主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