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古人留下來的智慧之言,猶如高懸在人際交往天空中的一盞明燈,時刻提醒著我們,身邊的人對自己的影響不容小覷。
生活啊,就像一場波瀾壯闊卻又充滿了瑣碎細節的漫長旅程,我們如同行色匆匆的旅人,一路邂逅著形形色色的同行者。
有些人宛如春日裏的暖陽,帶著融融暖意,慷慨地灑在我們身上,讓我們的旅途滿是光明與希望,每一步都邁得堅實有力。
可也有那麽些人,恰似隱藏在暗處的荊棘叢,不動聲色地伸出尖刺,勾住我們前行的衣角,在我們毫無防備之時,一點點劃開我們的好心情,悄無聲息地將我們的精力消耗殆盡,把我們無情地拖入那仿佛深不見底的內耗深淵,使得我們每一次抬腳向前都變得異常艱難,仿佛背著沉重的包袱,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所以,練就一雙能精準識別這類人的慧眼,並果斷地與他們拉開距離,已然成為守護我們內心那片寧靜樂土以及積極樂觀心態的關鍵所在了。
就拿職場這個小小的社會縮影來說吧,那裏常常能見到被負麵情緒死死籠罩著的人,他們仿佛置身於一個看不見的消極漩渦之中,越陷越深不說,還一個勁兒地把身邊的人也往那黑暗的深處拽呢。
我曾經有位同事,那可真是個“抱怨專業戶”啊。每天早上,隻要他一邁進辦公室的大門,那股壓抑又沉悶的怨氣就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瞬間彌漫開來,讓整個辦公室的空氣都好像一下子變得沉甸甸的,原本輕鬆的氛圍瞬間蕩然無存,大家連唿吸都不自覺地放輕了,生怕再多吸一口那滿是抱怨味兒的空氣。
要是哪天他不巧趕上了堵車,那這一整天可算是“災難日”了。從他踏出家門的那一刻起,抱怨聲就像開了閘的洪水,止都止不住。
先是懊惱自己昨晚不該熬夜,導致早上起晚了幾分鍾,緊接著就開始吐槽小區門口的道路擁堵得水泄不通,車與車之間的距離近得呀,感覺都能擦出火花來。
他一邊皺著眉頭,一邊嘴裏不停地嘟囔著,那語速快得就像機關槍掃射一樣,從這個司機不遵守交通規則,隨意變道加塞,說到那個司機開車太慢,像個新手似的,把路上遇到的司機挨個數落了個遍,仿佛全世界的司機都跟他過不去似的。
好不容易費盡周折擠過了車流,來到了公司,本以為能消停會兒了,可他一坐到辦公桌前,那挑剔的目光所及之處又全成了讓他不順眼的源頭。
那燈光稍微亮了點兒,他就開始抱怨說刺得眼睛生疼,感覺一整天的工作效率都要被這燈光給毀了,還試圖去調那燈的亮度,結果越調越亂,最後隻能氣唿唿地放棄。
椅子的高度稍有偏差,他便不停地扭動著身子,一會兒往左歪,一會兒往右斜,嘴裏嘟囔著腰背酸痛,好像這一整天的不舒服都得怪罪於這把椅子似的,甚至還跑去跟行政部門的同事理論,要求換把新椅子,搞得大家都挺無奈的。
而工作中呢,哪怕隻是接到一個需要稍微多花些心思、多去做些調研的任務,在他嘴裏那也成了比登天還難的事兒,仿佛世界末日就要來臨了一樣。
他一邊唉聲歎氣,一邊不停地嘟囔著上司根本就不了解實際情況,故意安排這麽棘手的活兒來刁難他,又抱怨同事們一個個都各忙各的,沒人願意伸出援手幫幫他。
可實際上,大家都在各司其職,為了攻克各自手頭的難題而努力著,哪有他說的那麽不堪。
但他呢,卻全然不想著怎麽去積極應對,就隻是坐在那兒,像個怨婦似的發泄著情緒,把那消極的氛圍在辦公室裏越攪越濃,搞得大家心裏都挺壓抑的。
有一迴,部門接到了一個重要的項目,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去完成。在項目討論會上,其他人都滿懷熱情,積極地建言獻策,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項目的各個環節,怎麽去優化方案,怎麽提高效率,現場的氛圍那叫一個熱烈呀,每個人都幹勁十足,想著一定要在這個項目上大展身手。
可他呢,卻依舊耷拉著腦袋,一副垂頭喪氣的模樣,不停地說著困難重重,這個環節可能會出問題啦,那個部分估計不好推進呀,還把之前做類似項目時遇到的各種麻煩事兒都翻出來講了一遍,說得那叫一個頭頭是道,把原本積極熱烈的氛圍攪得冷冷清清的。
有個年輕的同事小王,本來對這個項目充滿了期待,準備了好多新穎的想法,正想在會上好好分享呢,結果被小張這麽一攪和,心裏也打起了退堂鼓,想著是不是真的像他說的那麽難呀,自己的那些想法會不會太幼稚了,最後都沒好意思開口。
其他同事原本高漲的熱情也被他這麽一打壓,就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沒了勁頭,整個團隊的士氣都受到了影響,項目推進的進度也比預期慢了好多呢。
到了中午去食堂吃飯,本是大家放鬆身心、補充能量,能開開心心聊聊天的時刻,可隻要飯菜稍微不合他的口味,那吐槽聲又會立馬響起來了。
從菜品的鹹淡不合適,說什麽這鹽就跟不要錢似的,放得太多了,到葷素搭配不合理,嫌棄肉太少菜太多,再到挑剔食堂師傅的烹飪手法不夠地道,說這菜炒得一點都沒滋味,他能說得頭頭是道,就跟個專業的美食評論家似的,挑出一堆毛病來。
周圍的人聽著他這些話,原本還不錯的胃口也都沒了,好好的用餐氛圍瞬間就變得壓抑沉悶起來,大家都隻能默默地聽著,心裏別提多堵得慌了。
有一次,食堂做了一道紅燒肉,大部分人都覺得味道挺不錯的,色澤紅亮,肥而不膩,吃得挺開心的。
可他一吃,眉頭就皺起來了,張口就說:“這紅燒肉做得也太差勁了吧,肉都沒燉爛,咬都咬不動,這廚師肯定是沒用心啊。”
旁邊的同事小李笑著說:“我覺得還行呀,挺好吃的呢。”
他卻不以為然,繼續說道:“你那是沒吃過正宗的紅燒肉,這和正宗的比起來,差遠了,食堂就不能用點心嘛。”
說得小李也挺尷尬的,隻好不再吭聲了,其他人聽了也都沒了繼續聊美食的興致,整個餐桌的氣氛一下子變得很沉悶。
起初呀,同事們看在都是一起共事的份兒上,也出於禮貌和那份同事情誼,總會耐心地聽他傾訴,還會好心地安慰他幾句,想著或許他就是一時遇到了不順心的事兒,發泄出來就好了,大家也都沒太往心裏去。
可日子一長,周圍的人漸漸地發現,自己也在不知不覺間被他這種消極情緒給感染了。
每天早上一踏入辦公室,心裏就莫名地籠罩上一層陰霾,聽到他的抱怨聲,煩躁感就油然而生,工作的時候也很難集中精力了,效率更是大打折扣。
記得有一迴,我自己手頭有個緊急的任務要完成,正全神貫注地對著電腦敲打著鍵盤,思路好不容易連貫起來了,結果他又開始在旁邊抱怨起來,說什麽今天的工作太多了,根本做不完之類的話。
他那聲音就像一根根針一樣,不停地往我耳朵裏鑽,一下子就把我的思路給打斷了。
我心裏挺惱火的,但又不好發作,隻能強忍著,重新整理思路,可沒過多久,又被他打斷了,那一天我的工作效率特別低,最後還加班到很晚才把任務完成,當時心裏別提多委屈了。
生活裏,還有這麽一種人,他們似乎把製造是非與矛盾當成了自己生活的“調味劑”,每天樂此不疲地在背後攪動著人際關係這潭水,讓原本平靜的生活泛起層層波瀾,給身邊的人帶來無盡的內耗。
我家小區裏的一位鄰居劉大媽,她每天閑著沒事兒,最大的樂趣就是湊在樓下的樹蔭下,和幾個同樣閑得無聊的人聚在一起閑聊。
表麵上看,他們就是在拉家常,說說哪家的孩子又長高了,哪家的老人身體挺硬朗的,好像是在增進鄰裏之間的感情呢。
可實際上呢,從他們嘴裏吐出來的每一句話呀,幾乎都帶著刺兒,專往別人的生活裏紮。
有一迴,她神秘兮兮地跟周圍人說,樓上那家的孩子學習成績下降了,肯定是沉迷遊戲了,還繪聲繪色地描述著自己看到那孩子偷偷玩手機的場景呢。
可實際上人家孩子不過是偶爾放鬆一下,做完作業了玩會兒手機解解壓罷了。她卻不管這些,就這麽添油加醋地傳開了。
結果呢,樓上那家的家長聽到了這些風言風語,還以為孩子真的出了什麽問題,狠狠地批評了孩子一頓,孩子委屈得直掉眼淚,哭著跟家長解釋自己並沒有沉迷遊戲,隻是偶爾玩一下,可家長一時氣頭上,也沒聽進去,一家人就因為這事兒鬧得挺不愉快的。
還有,她對著一群人議論對門那對夫妻,說什麽兩人最近好像鬧矛盾了,男的下班迴家都很晚,女的臉色也不好看,說不定是有什麽不可告人的秘密。
可真實情況是,夫妻二人不過是各自工作忙,壓力大,這段時間有點疏於溝通了而已。
但她這麽一說,可就不得了了,周圍的人聽了都開始對這對夫妻指指點點的,搞得人家出門都覺得挺不自在的,原本和睦的夫妻關係也因為這些無端的流言蜚語受到了影響,兩人還得費好大勁兒去跟別人解釋。
有一次,對門的李姐下班迴家,在樓道裏就聽到幾個鄰居在小聲議論她和她老公的事兒,心裏別提多難受了,迴到家就跟老公哭訴,兩人本來工作就挺累的了,還因為這事兒鬧了一肚子氣,晚上都沒睡好覺。
而且,她還特別熱衷於在不同的人之間傳話,把從a那裏聽來的話,添油加醋地加上自己的主觀臆測,再傳達給b,b又迴應幾句,她再進行一番“加工”,傳給c。
就這樣,原本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呀,經過她的嘴和手,就像滾雪球一樣,越變越離譜,到最後完全變了味了。
有一次,小區裏組織了一次親子活動,本是想讓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中放鬆一下,增進親子之間以及鄰裏之間的感情呢。
活動現場那是一片歡聲笑語,孩子們玩得正開心,一會兒在滑梯上爬上爬下,一會兒又在草坪上你追我趕的,大人們也在一旁愉快地交流著育兒經驗,氣氛別提多融洽了。
可劉大媽呢,不知從哪兒冒了出來,拉著幾個人就開始小聲嘀咕,說什麽這次活動組織得不好,經費肯定被誰貪汙了之類毫無根據的話。
這話,讓原本和諧融洽的氛圍一下子變得緊張起來了,有的人開始互相猜忌,懷疑是不是真的有人從中謀利了,原本愉快聊天的家長們也變得麵麵相覷,不知道該說些什麽好了。好好的一場活動,硬是被她攪得烏煙瘴氣的,最後不歡而散了。
平日裏,大家在小區裏碰見她,心裏都得時刻提防著,走路都得繞著點,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成了她口中的談資。
在家的時候呢,也總是提心吊膽的,擔心會不會哪天又聽到什麽關於自己或者家人的不好傳聞了,精神始終處於高度緊繃的狀態。
原本輕鬆愜意的居家生活,被這些無端的流言蜚語攪得亂七八糟的,好心情都被消耗殆盡了,光是應對這些無意義的紛爭和猜忌,就已經讓人身心俱疲、心力交瘁了。
有一迴,我媽在家裏做了些好吃的,想分給鄰居們嚐嚐,增進一下鄰裏感情。
可當她把東西拿給劉大媽的時候,劉大媽一邊接過,一邊笑著說:“喲,今天怎麽這麽大方呀,是不是有啥事兒求大家幫忙呀?”
我媽當時就挺尷尬的,笑著解釋說就是想分享一下,沒別的意思。
可劉大媽還是那種似笑非笑的表情,搞得我媽心裏挺不舒服的,從那以後,連分享美食的熱情都沒了,鄰裏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更冷淡了。
因為她的這些行為,小區裏原本和睦友好的鄰裏關係也變得脆弱起來了,大家不再像以前那樣坦誠相待了,出門碰見了也隻是禮貌性地點點頭,再也沒有了往日那種熱絡的氛圍了,整個小區仿佛都籠罩在了一層看不見的陰霾之下,每個人都在內耗中變得小心翼翼的,失去了那份鄰裏之間本應有的溫暖與信任。
在朋友之間,也不乏那種特別自私自利的人,他們常常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做人的基本準則拋到九霄雲外去了,心裏仿佛隻裝著自己的那點兒事兒,全然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就像一個個隻知索取的“情感黑洞”,不斷地吞噬著身邊人的善意與耐心,給別人帶來無盡的內耗。
就比如說有一次,我當時正為了一場關乎未來學業發展的關鍵考試閉關複習,那真的是分秒必爭,我的書桌上堆滿了各種各樣的複習資料,腦袋裏也全是各種知識點,整個人都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時都用來複習才好呢。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朋友小陳打來電話了,非要我陪他去逛街買衣服,說他自己挑不好,身邊沒個參謀不行。
我趕忙好言相勸,詳細地跟他解釋我現在正處在考試的關鍵時期,實在抽不出時間,可他卻不以為然,在電話那頭不耐煩地說:“哎呀,不就是個考試嘛,又不是天天考,陪我逛會兒街能耽誤你多久呀,咱們這麽多年交情,連這點小忙都不幫,你也太不夠朋友了吧。”說完,還列舉了之前他幫過我的一些小事,試圖進行道德綁架,那語氣裏滿是責怪和不滿。
我當時心裏別提多委屈了,感覺自己的處境完全不被理解,一番好意也被當成了驢肝肺。可又不想因為這點事兒和他鬧僵了,畢竟也是多年的朋友了呀,隻能硬著頭皮答應下來了。
結果呢,那一天的複習計劃全被打亂了,我心裏又氣又急的,卻又沒辦法,隻能等晚上迴來再熬夜補了,那滋味可真不好受。
等我到了商場,小陳倒是興高采烈的,一家店一家店地逛著,試了一件又一件衣服,等我到了商場,小陳倒是興高采烈的,一家店一家店地逛著,試了一件又一件衣服,還不停地問我好不好看,我哪有心思仔細看呀,隻是敷衍地說著還行、挺好的。
可他還不滿意,非要我認真給意見,我就耐著性子跟他說這件顏色不太適合他,或者那件款式有點老氣之類的。結果他一聽就不高興了,說我沒眼光,不懂得欣賞時尚,搞得我心裏更鬱悶了。
還有一迴,班級組織戶外拓展活動,需要大家分組完成各項任務。分組的時候,有個同學小李就特別自私,總是搶先挑那些輕鬆簡單、容易出風頭的活兒,把那些又髒又累、麻煩費力的任務都推給別人,還美其名曰別人更擅長、更有經驗。
等到活動開始了,別人都忙得滿頭大汗、焦頭爛額的,又是搬器材,又是搭帳篷的,累得氣喘籲籲的。
可他呢,卻在一旁悠然自得的,不是在那兒看著手機,就是和別的組的人閑聊,偶爾過來瞅一眼,也隻是象征性地說幾句無關痛癢的話,根本想不到來搭把手幫忙。
有個同學,力氣比較大,一個人扛著好幾根搭建帳篷用的杆子,累得臉都紅了,看到小李在旁邊閑著,就喊他過來幫忙扶一下,可小李卻裝作沒聽見,繼續玩著手機。
小李嘴裏還嘟囔著:“哎呀,你自己能行的呀,我這正忙著呢。”可他那哪是忙著呀,分明就是不想幫忙嘛。
要是別人對他的行為稍有不滿,他還會振振有詞地反駁,說什麽大家都是為了集體好,分工不同而已,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把別人氣得夠嗆,卻又拿他沒辦法。
每次和這樣的人相處,心裏都會特別難受,感覺自己的付出和善意都被對方無視了,總是要違背自己的意願去迎合他們,內心的無奈和委屈就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久而久之,對和這類人交往都變得有些抵觸了,參加集體活動的熱情也被消磨殆盡了,甚至都開始懷疑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到底值不值得了。
那份對生活和他人的熱情,也在一次次這樣的內耗中逐漸消逝了,讓人變得越來越消極,對待周圍的人和事也不再像以前那樣積極主動了。
人生短暫,我們的精力是有限的,應該把它用在讓自己成長、讓自己快樂的事情上呀。
就像羅曼·羅蘭說的那樣:“世上隻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所以,我們可得遠離那些內耗你的人,多去和那些積極樂觀、真誠善良的人交往,他們會給予我們鼓勵、支持與溫暖,讓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讓我們可以輕裝上陣,朝著自己的目標穩步前行,去擁抱更加美好的人生!
生活啊,就像一場波瀾壯闊卻又充滿了瑣碎細節的漫長旅程,我們如同行色匆匆的旅人,一路邂逅著形形色色的同行者。
有些人宛如春日裏的暖陽,帶著融融暖意,慷慨地灑在我們身上,讓我們的旅途滿是光明與希望,每一步都邁得堅實有力。
可也有那麽些人,恰似隱藏在暗處的荊棘叢,不動聲色地伸出尖刺,勾住我們前行的衣角,在我們毫無防備之時,一點點劃開我們的好心情,悄無聲息地將我們的精力消耗殆盡,把我們無情地拖入那仿佛深不見底的內耗深淵,使得我們每一次抬腳向前都變得異常艱難,仿佛背著沉重的包袱,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所以,練就一雙能精準識別這類人的慧眼,並果斷地與他們拉開距離,已然成為守護我們內心那片寧靜樂土以及積極樂觀心態的關鍵所在了。
就拿職場這個小小的社會縮影來說吧,那裏常常能見到被負麵情緒死死籠罩著的人,他們仿佛置身於一個看不見的消極漩渦之中,越陷越深不說,還一個勁兒地把身邊的人也往那黑暗的深處拽呢。
我曾經有位同事,那可真是個“抱怨專業戶”啊。每天早上,隻要他一邁進辦公室的大門,那股壓抑又沉悶的怨氣就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瞬間彌漫開來,讓整個辦公室的空氣都好像一下子變得沉甸甸的,原本輕鬆的氛圍瞬間蕩然無存,大家連唿吸都不自覺地放輕了,生怕再多吸一口那滿是抱怨味兒的空氣。
要是哪天他不巧趕上了堵車,那這一整天可算是“災難日”了。從他踏出家門的那一刻起,抱怨聲就像開了閘的洪水,止都止不住。
先是懊惱自己昨晚不該熬夜,導致早上起晚了幾分鍾,緊接著就開始吐槽小區門口的道路擁堵得水泄不通,車與車之間的距離近得呀,感覺都能擦出火花來。
他一邊皺著眉頭,一邊嘴裏不停地嘟囔著,那語速快得就像機關槍掃射一樣,從這個司機不遵守交通規則,隨意變道加塞,說到那個司機開車太慢,像個新手似的,把路上遇到的司機挨個數落了個遍,仿佛全世界的司機都跟他過不去似的。
好不容易費盡周折擠過了車流,來到了公司,本以為能消停會兒了,可他一坐到辦公桌前,那挑剔的目光所及之處又全成了讓他不順眼的源頭。
那燈光稍微亮了點兒,他就開始抱怨說刺得眼睛生疼,感覺一整天的工作效率都要被這燈光給毀了,還試圖去調那燈的亮度,結果越調越亂,最後隻能氣唿唿地放棄。
椅子的高度稍有偏差,他便不停地扭動著身子,一會兒往左歪,一會兒往右斜,嘴裏嘟囔著腰背酸痛,好像這一整天的不舒服都得怪罪於這把椅子似的,甚至還跑去跟行政部門的同事理論,要求換把新椅子,搞得大家都挺無奈的。
而工作中呢,哪怕隻是接到一個需要稍微多花些心思、多去做些調研的任務,在他嘴裏那也成了比登天還難的事兒,仿佛世界末日就要來臨了一樣。
他一邊唉聲歎氣,一邊不停地嘟囔著上司根本就不了解實際情況,故意安排這麽棘手的活兒來刁難他,又抱怨同事們一個個都各忙各的,沒人願意伸出援手幫幫他。
可實際上,大家都在各司其職,為了攻克各自手頭的難題而努力著,哪有他說的那麽不堪。
但他呢,卻全然不想著怎麽去積極應對,就隻是坐在那兒,像個怨婦似的發泄著情緒,把那消極的氛圍在辦公室裏越攪越濃,搞得大家心裏都挺壓抑的。
有一迴,部門接到了一個重要的項目,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去完成。在項目討論會上,其他人都滿懷熱情,積極地建言獻策,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項目的各個環節,怎麽去優化方案,怎麽提高效率,現場的氛圍那叫一個熱烈呀,每個人都幹勁十足,想著一定要在這個項目上大展身手。
可他呢,卻依舊耷拉著腦袋,一副垂頭喪氣的模樣,不停地說著困難重重,這個環節可能會出問題啦,那個部分估計不好推進呀,還把之前做類似項目時遇到的各種麻煩事兒都翻出來講了一遍,說得那叫一個頭頭是道,把原本積極熱烈的氛圍攪得冷冷清清的。
有個年輕的同事小王,本來對這個項目充滿了期待,準備了好多新穎的想法,正想在會上好好分享呢,結果被小張這麽一攪和,心裏也打起了退堂鼓,想著是不是真的像他說的那麽難呀,自己的那些想法會不會太幼稚了,最後都沒好意思開口。
其他同事原本高漲的熱情也被他這麽一打壓,就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沒了勁頭,整個團隊的士氣都受到了影響,項目推進的進度也比預期慢了好多呢。
到了中午去食堂吃飯,本是大家放鬆身心、補充能量,能開開心心聊聊天的時刻,可隻要飯菜稍微不合他的口味,那吐槽聲又會立馬響起來了。
從菜品的鹹淡不合適,說什麽這鹽就跟不要錢似的,放得太多了,到葷素搭配不合理,嫌棄肉太少菜太多,再到挑剔食堂師傅的烹飪手法不夠地道,說這菜炒得一點都沒滋味,他能說得頭頭是道,就跟個專業的美食評論家似的,挑出一堆毛病來。
周圍的人聽著他這些話,原本還不錯的胃口也都沒了,好好的用餐氛圍瞬間就變得壓抑沉悶起來,大家都隻能默默地聽著,心裏別提多堵得慌了。
有一次,食堂做了一道紅燒肉,大部分人都覺得味道挺不錯的,色澤紅亮,肥而不膩,吃得挺開心的。
可他一吃,眉頭就皺起來了,張口就說:“這紅燒肉做得也太差勁了吧,肉都沒燉爛,咬都咬不動,這廚師肯定是沒用心啊。”
旁邊的同事小李笑著說:“我覺得還行呀,挺好吃的呢。”
他卻不以為然,繼續說道:“你那是沒吃過正宗的紅燒肉,這和正宗的比起來,差遠了,食堂就不能用點心嘛。”
說得小李也挺尷尬的,隻好不再吭聲了,其他人聽了也都沒了繼續聊美食的興致,整個餐桌的氣氛一下子變得很沉悶。
起初呀,同事們看在都是一起共事的份兒上,也出於禮貌和那份同事情誼,總會耐心地聽他傾訴,還會好心地安慰他幾句,想著或許他就是一時遇到了不順心的事兒,發泄出來就好了,大家也都沒太往心裏去。
可日子一長,周圍的人漸漸地發現,自己也在不知不覺間被他這種消極情緒給感染了。
每天早上一踏入辦公室,心裏就莫名地籠罩上一層陰霾,聽到他的抱怨聲,煩躁感就油然而生,工作的時候也很難集中精力了,效率更是大打折扣。
記得有一迴,我自己手頭有個緊急的任務要完成,正全神貫注地對著電腦敲打著鍵盤,思路好不容易連貫起來了,結果他又開始在旁邊抱怨起來,說什麽今天的工作太多了,根本做不完之類的話。
他那聲音就像一根根針一樣,不停地往我耳朵裏鑽,一下子就把我的思路給打斷了。
我心裏挺惱火的,但又不好發作,隻能強忍著,重新整理思路,可沒過多久,又被他打斷了,那一天我的工作效率特別低,最後還加班到很晚才把任務完成,當時心裏別提多委屈了。
生活裏,還有這麽一種人,他們似乎把製造是非與矛盾當成了自己生活的“調味劑”,每天樂此不疲地在背後攪動著人際關係這潭水,讓原本平靜的生活泛起層層波瀾,給身邊的人帶來無盡的內耗。
我家小區裏的一位鄰居劉大媽,她每天閑著沒事兒,最大的樂趣就是湊在樓下的樹蔭下,和幾個同樣閑得無聊的人聚在一起閑聊。
表麵上看,他們就是在拉家常,說說哪家的孩子又長高了,哪家的老人身體挺硬朗的,好像是在增進鄰裏之間的感情呢。
可實際上呢,從他們嘴裏吐出來的每一句話呀,幾乎都帶著刺兒,專往別人的生活裏紮。
有一迴,她神秘兮兮地跟周圍人說,樓上那家的孩子學習成績下降了,肯定是沉迷遊戲了,還繪聲繪色地描述著自己看到那孩子偷偷玩手機的場景呢。
可實際上人家孩子不過是偶爾放鬆一下,做完作業了玩會兒手機解解壓罷了。她卻不管這些,就這麽添油加醋地傳開了。
結果呢,樓上那家的家長聽到了這些風言風語,還以為孩子真的出了什麽問題,狠狠地批評了孩子一頓,孩子委屈得直掉眼淚,哭著跟家長解釋自己並沒有沉迷遊戲,隻是偶爾玩一下,可家長一時氣頭上,也沒聽進去,一家人就因為這事兒鬧得挺不愉快的。
還有,她對著一群人議論對門那對夫妻,說什麽兩人最近好像鬧矛盾了,男的下班迴家都很晚,女的臉色也不好看,說不定是有什麽不可告人的秘密。
可真實情況是,夫妻二人不過是各自工作忙,壓力大,這段時間有點疏於溝通了而已。
但她這麽一說,可就不得了了,周圍的人聽了都開始對這對夫妻指指點點的,搞得人家出門都覺得挺不自在的,原本和睦的夫妻關係也因為這些無端的流言蜚語受到了影響,兩人還得費好大勁兒去跟別人解釋。
有一次,對門的李姐下班迴家,在樓道裏就聽到幾個鄰居在小聲議論她和她老公的事兒,心裏別提多難受了,迴到家就跟老公哭訴,兩人本來工作就挺累的了,還因為這事兒鬧了一肚子氣,晚上都沒睡好覺。
而且,她還特別熱衷於在不同的人之間傳話,把從a那裏聽來的話,添油加醋地加上自己的主觀臆測,再傳達給b,b又迴應幾句,她再進行一番“加工”,傳給c。
就這樣,原本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呀,經過她的嘴和手,就像滾雪球一樣,越變越離譜,到最後完全變了味了。
有一次,小區裏組織了一次親子活動,本是想讓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中放鬆一下,增進親子之間以及鄰裏之間的感情呢。
活動現場那是一片歡聲笑語,孩子們玩得正開心,一會兒在滑梯上爬上爬下,一會兒又在草坪上你追我趕的,大人們也在一旁愉快地交流著育兒經驗,氣氛別提多融洽了。
可劉大媽呢,不知從哪兒冒了出來,拉著幾個人就開始小聲嘀咕,說什麽這次活動組織得不好,經費肯定被誰貪汙了之類毫無根據的話。
這話,讓原本和諧融洽的氛圍一下子變得緊張起來了,有的人開始互相猜忌,懷疑是不是真的有人從中謀利了,原本愉快聊天的家長們也變得麵麵相覷,不知道該說些什麽好了。好好的一場活動,硬是被她攪得烏煙瘴氣的,最後不歡而散了。
平日裏,大家在小區裏碰見她,心裏都得時刻提防著,走路都得繞著點,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成了她口中的談資。
在家的時候呢,也總是提心吊膽的,擔心會不會哪天又聽到什麽關於自己或者家人的不好傳聞了,精神始終處於高度緊繃的狀態。
原本輕鬆愜意的居家生活,被這些無端的流言蜚語攪得亂七八糟的,好心情都被消耗殆盡了,光是應對這些無意義的紛爭和猜忌,就已經讓人身心俱疲、心力交瘁了。
有一迴,我媽在家裏做了些好吃的,想分給鄰居們嚐嚐,增進一下鄰裏感情。
可當她把東西拿給劉大媽的時候,劉大媽一邊接過,一邊笑著說:“喲,今天怎麽這麽大方呀,是不是有啥事兒求大家幫忙呀?”
我媽當時就挺尷尬的,笑著解釋說就是想分享一下,沒別的意思。
可劉大媽還是那種似笑非笑的表情,搞得我媽心裏挺不舒服的,從那以後,連分享美食的熱情都沒了,鄰裏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更冷淡了。
因為她的這些行為,小區裏原本和睦友好的鄰裏關係也變得脆弱起來了,大家不再像以前那樣坦誠相待了,出門碰見了也隻是禮貌性地點點頭,再也沒有了往日那種熱絡的氛圍了,整個小區仿佛都籠罩在了一層看不見的陰霾之下,每個人都在內耗中變得小心翼翼的,失去了那份鄰裏之間本應有的溫暖與信任。
在朋友之間,也不乏那種特別自私自利的人,他們常常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做人的基本準則拋到九霄雲外去了,心裏仿佛隻裝著自己的那點兒事兒,全然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就像一個個隻知索取的“情感黑洞”,不斷地吞噬著身邊人的善意與耐心,給別人帶來無盡的內耗。
就比如說有一次,我當時正為了一場關乎未來學業發展的關鍵考試閉關複習,那真的是分秒必爭,我的書桌上堆滿了各種各樣的複習資料,腦袋裏也全是各種知識點,整個人都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時都用來複習才好呢。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朋友小陳打來電話了,非要我陪他去逛街買衣服,說他自己挑不好,身邊沒個參謀不行。
我趕忙好言相勸,詳細地跟他解釋我現在正處在考試的關鍵時期,實在抽不出時間,可他卻不以為然,在電話那頭不耐煩地說:“哎呀,不就是個考試嘛,又不是天天考,陪我逛會兒街能耽誤你多久呀,咱們這麽多年交情,連這點小忙都不幫,你也太不夠朋友了吧。”說完,還列舉了之前他幫過我的一些小事,試圖進行道德綁架,那語氣裏滿是責怪和不滿。
我當時心裏別提多委屈了,感覺自己的處境完全不被理解,一番好意也被當成了驢肝肺。可又不想因為這點事兒和他鬧僵了,畢竟也是多年的朋友了呀,隻能硬著頭皮答應下來了。
結果呢,那一天的複習計劃全被打亂了,我心裏又氣又急的,卻又沒辦法,隻能等晚上迴來再熬夜補了,那滋味可真不好受。
等我到了商場,小陳倒是興高采烈的,一家店一家店地逛著,試了一件又一件衣服,等我到了商場,小陳倒是興高采烈的,一家店一家店地逛著,試了一件又一件衣服,還不停地問我好不好看,我哪有心思仔細看呀,隻是敷衍地說著還行、挺好的。
可他還不滿意,非要我認真給意見,我就耐著性子跟他說這件顏色不太適合他,或者那件款式有點老氣之類的。結果他一聽就不高興了,說我沒眼光,不懂得欣賞時尚,搞得我心裏更鬱悶了。
還有一迴,班級組織戶外拓展活動,需要大家分組完成各項任務。分組的時候,有個同學小李就特別自私,總是搶先挑那些輕鬆簡單、容易出風頭的活兒,把那些又髒又累、麻煩費力的任務都推給別人,還美其名曰別人更擅長、更有經驗。
等到活動開始了,別人都忙得滿頭大汗、焦頭爛額的,又是搬器材,又是搭帳篷的,累得氣喘籲籲的。
可他呢,卻在一旁悠然自得的,不是在那兒看著手機,就是和別的組的人閑聊,偶爾過來瞅一眼,也隻是象征性地說幾句無關痛癢的話,根本想不到來搭把手幫忙。
有個同學,力氣比較大,一個人扛著好幾根搭建帳篷用的杆子,累得臉都紅了,看到小李在旁邊閑著,就喊他過來幫忙扶一下,可小李卻裝作沒聽見,繼續玩著手機。
小李嘴裏還嘟囔著:“哎呀,你自己能行的呀,我這正忙著呢。”可他那哪是忙著呀,分明就是不想幫忙嘛。
要是別人對他的行為稍有不滿,他還會振振有詞地反駁,說什麽大家都是為了集體好,分工不同而已,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把別人氣得夠嗆,卻又拿他沒辦法。
每次和這樣的人相處,心裏都會特別難受,感覺自己的付出和善意都被對方無視了,總是要違背自己的意願去迎合他們,內心的無奈和委屈就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久而久之,對和這類人交往都變得有些抵觸了,參加集體活動的熱情也被消磨殆盡了,甚至都開始懷疑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到底值不值得了。
那份對生活和他人的熱情,也在一次次這樣的內耗中逐漸消逝了,讓人變得越來越消極,對待周圍的人和事也不再像以前那樣積極主動了。
人生短暫,我們的精力是有限的,應該把它用在讓自己成長、讓自己快樂的事情上呀。
就像羅曼·羅蘭說的那樣:“世上隻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所以,我們可得遠離那些內耗你的人,多去和那些積極樂觀、真誠善良的人交往,他們會給予我們鼓勵、支持與溫暖,讓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讓我們可以輕裝上陣,朝著自己的目標穩步前行,去擁抱更加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