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川流不息的車潮裏,兩輪的電動車、摩托車與四輪的汽車,可不單單是出行工具,更承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體驗。尤其是在封控的那段特殊時光,這種差別被無限放大,在記憶裏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封控伊始,城市的節奏被打亂,仿佛被按下了暫停鍵。公共交通全麵停運,私家車和兩輪車成了僅有的出行選擇。四輪汽車的優勢在這時展露無遺。
我的鄰居王廢,原本是小區裏毫不起眼的小商販,偶然一次投資成功,搖身一變成了暴發富。如今在一家公司掛著閑職,每天都要去單位露個麵。
天還沒亮透,王廢就像往常一樣,大搖大擺地走向他那輛嶄新的白色寶馬轎車。“哢噠”一聲,智能鑰匙解鎖,他拉開車門,一屁股坐進柔軟的真皮座椅,輕輕按下啟動按鈕,發動機發出低沉而富有質感的轟鳴聲。
他順手打開車載音樂,動感的旋律瞬間充斥整個車廂,車內空調送出宜人的暖風,驅散了清晨的絲絲寒意。
王廢哼著跑調的小曲,慢悠悠地駛向小區門口。防疫人員走上前,他搖下車窗,帶著幾分炫耀遞上工作證明:“辛苦啦,你們堅守崗位不容易,我這每天也得去公司應付一下。”
防疫人員一邊核對信息,一邊笑著迴應:“您這大忙人還得天天跑,注意安全啊。”
王廢咧嘴一笑,露出一口大白牙:“放心吧,我這技術杠杠的,肯定沒問題。”幾句寒暄後,王廢一腳油門,車子輕快地融入了清晨的街道。
而我,每天騎著電動車出門買菜,那滋味可就大不一樣了。小區門口的防疫人員神情警惕,我推著電動車剛靠近,他們隻是匆匆掃我一眼,一句話都懶得說。有一迴,因為沒提前準備好核酸檢測報告,我被攔了下來。
“核酸報告呢?拿出來看看。”防疫人員麵無表情地說道。
我手忙腳亂地翻找手機,著急地說:“稍等一下,我馬上找,肯定有的。”
風很大,我戴著口罩,唿出的熱氣瞬間在眼鏡片上凝成了霧,眼前一片模糊。手指凍得有些不聽使喚,在手機屏幕上劃來劃去。防疫人員不耐煩地催促:“動作快點,後麵還有人呢!”
周圍的人紛紛投來異樣的目光,那一刻,我恨不得找條地縫鑽進去。好不容易翻出報告遞過去,防疫人員匆匆掃了一眼,才揮揮手:“行了,走吧。”
我忍不住嘟囔一句:“這態度,也太冷淡了。”然後跨上電動車,迎著冷風出發,心裏滿是委屈和無奈。
這種差別,可不隻是出行便利與否。四輪車的車主,還有更多“特權”。周末,王廢一家開車去超市采購。一家人推著滿滿兩大購物車東西來到停車場,王廢的兒子像個小炮彈一樣衝向後備箱,嚷著:“爸,我要幫你裝東西。”
王廢笑著把兒子抱起來:“乖兒子,你這小身板能行嗎?一邊玩去,別搗亂。”
王富貴的老婆在一旁笑著說:“就讓他試試嘛,鍛煉鍛煉。”
王富貴拗不過,隻好說:“行,那你輕點放,別把東西壓壞了。”兒子開心地答應著,開始動手幫忙。
王廢一邊整理東西,一邊對老婆說:“還是咱家寶貝積極,以後肯定有出息。”一家人七手八腳把生活用品、蔬菜水果一股腦塞進後備箱,後備箱空間很大,裝下這些東西還綽綽有餘。
而我呢,每次騎著電動車去買菜,隻能小心翼翼地在車把手上掛幾個袋子,稍微多裝點,就擔心騎行時會失去平衡。
有一次,我好不容易搶到幾袋大米和生活用品,滿心歡喜準備帶迴家。可把東西掛上車才發現,根本沒法騎。車把被壓得歪歪斜斜,完全控製不住方向。我無奈地嘟囔:“這可咋整啊。”
旁邊路過的鄰居瞅了一眼,說:“你這買太多了,電動車可裝不下,要不我幫你搬點?”
我連忙道謝:“太感謝了,那真是幫大忙了。”
鄰居笑著說:“客氣啥,都是鄰居,互相幫忙嘛。”即便如此,我還是來迴跑了好幾趟,累得氣喘籲籲,汗水濕透了後背。
封控期間,四輪車還成了一些人的“避風港”。同事李華因為和家人鬧了矛盾,下班後就獨自坐在車裏,打開音樂,靜靜地待著。
那天晚上,我下班路過他的車旁,透過車窗,看見他閉著眼,頭靠在座椅上,音樂聲從車窗縫隙中隱隱傳出。我敲敲車窗,他搖下車窗,擠出一絲苦笑:“哎,在這兒靜靜。”
我勸道:“別想太多了,迴家好好和家人說說。”
他無奈地歎口氣:“不想迴,一迴去就吵,頭疼。”
我接著說:“逃避也不是辦法,大家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聊聊,說不定能解決問題呢。”
他沉默了一會兒,說:“你說得對,我再想想吧。你說我到底該怎麽和他們溝通呢?”
我想了想,說:“就把你的想法和感受都誠實地說出來,也聽聽他們的意見,互相理解嘛。”
他點了點頭:“嗯,我試試,謝了啊。”我隻能安慰幾句,便騎著電動車匆匆趕迴家。
本以為封控結束,這種差別會慢慢消失,沒想到在職場上,它又換了種方式延續。公司組織團建,要求大家自行前往目的地。開四輪車的同事們早早就在群裏商量拚車:“我這車還能坐3個人,誰和我一起?”“算我一個,我帶了零食,路上一起吃。”
王廢也在群裏吆喝:“我這豪車寬敞,來幾個美女帥哥,路上保準不無聊。”
同事張萌迴複:“王哥,你就別打趣了,不過你的車確實舒服,那我可就不客氣啦。”
王廢迴複:“哈哈,歡迎歡迎,到時候可別嫌我車技太好,把你們晃暈咯。”一路上,他們有說有笑,還在車內分享零食。到達後,輕鬆從後備箱拿出高檔野餐用具和精致食物。
我們騎兩輪車的,一路頂著烈日或寒風,到的時候已是滿臉疲憊。停車時,還得四處找合適的位置,生怕車子被刮蹭。
聚餐時,開四輪車的同事們圍坐一團,高談闊論。“我上次去馬爾代夫旅遊,那海景,簡直絕了。”“我最近剛換了輛跑車,那速度,開起來太刺激了。”
王廢更是吹噓:“我那遊艇下個月就到貨了,到時候帶大家出海兜風。”
同事劉悅羨慕地說:“王哥,你這也太厲害了,什麽時候也帶我們見識見識唄。”
王廢拍著胸脯:“那肯定的,小事一樁。等遊艇到了,咱找個周末就去,都別跟我客氣啊。”
當話題偶爾轉到我們身上,他們隻是輕描淡寫地問一句:“路上熱不熱啊?”“冷不冷?”語氣裏滿是居高臨下的關切。
同事趙剛還笑著說:“你們騎小電驢的,可得注意安全,別中暑了。”我心裏有些不悅,但還是勉強擠出一絲笑容迴應。
有一次項目匯報,開四輪車的同事趙剛因為堵車遲到了幾分鍾。他走進會議室,略帶歉意地說:“不好意思,路上太堵了。”
領導隻是簡單問了句:“怎麽迴事?”
趙剛解釋道:“今天主幹道出了交通事故,堵得水泄不通,我繞了好久才過來。”
領導便擺擺手:“行,快坐下開始匯報吧。”
而之前我騎電動車上班,因為路上突發交通事故遲到了五分鍾,領導當場就黑了臉:“你怎麽迴事?連個時間都把控不好,全勤獎沒了,下次注意!”
我趕忙解釋:“領導,路上出車禍了,我實在沒辦法。”
領導卻不耐煩地打斷:“別找借口,別人怎麽就能按時到?”
我小聲嘀咕:“開車和騎車能一樣嘛。”
領導瞪了我一眼:“你說什麽?”我隻能低下頭,不再吭聲。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在這個職場裏,開四輪車似乎成了一種身份象征,讓他們在不經意間就站在了“高高在上”的位置,享受著特殊待遇。
公司內部的晉升競爭,也處處充滿這種無形的差距。在一次晉升考核中,模擬商務談判是重要環節。開四輪車的同事周強,在準備時邀請了幾位行業內有影響力的朋友,在他寬敞舒適的車裏進行模擬演練。
“你這個觀點可以再強硬點,這樣更有說服力。”朋友一邊比劃一邊說道。
“我覺得在這個地方可以加個案例,就說咱們之前合作過的那個大型項目,數據亮眼,肯定能鎮住對方。”另一個朋友補充道。
周強頻頻點頭,笑著迴應:“你們說得太對了,我怎麽沒想到,還是你們經驗豐富,多虧有你們幫忙。”
朋友笑著說:“周強,你這晉升了可別忘了我們啊。”
周強連忙說:“那肯定不會,要是成了,一定好好請大家吃一頓。到時候咱們去那家新開的高級餐廳,敞開了吃。”
而我,隻能在狹小的出租屋裏,對著鏡子反複練習。談判那天,周強穿著筆挺的西裝,從他那輛嶄新的四輪車上下來,自信滿滿地走進會議室。
同事小錢路過,看著周強,滿臉羨慕:“哇,周強,你這新車真氣派,今天這場談判肯定沒問題!”
周強嘴角上揚,帶著幾分得意:“還好啦,就是代步工具,不過今天確實得好好表現。要是搞不定,可就丟人了。”
最終,周強成功獲得了晉升機會。盡管我在工作能力上並不比他差,但在這場競爭中,似乎從一開始,就因為出行工具的不同,而處於劣勢。
日常工作裏,這種差距也頻繁出現。那天部門臨時要開緊急會議,需要馬上收集整理一些重要資料。開四輪車的同事們一個電話,就能讓順路的家人或朋友幫忙從家裏取來相關文件,在電話裏還能輕鬆交流細節。
“喂,老婆,幫我把書房桌子上那份藍色文件夾送來公司,著急用,謝謝啦。”同事孫陽坐在工位上,不慌不忙地打著電話。“對,就是那份合同資料,封麵上有公司logo的,你快點啊。要是找不到就翻翻抽屜。”
而我,所需資料落在家裏,隻能幹著急,提出借同事的車迴去取,卻被委婉拒絕:“不好意思啊,我這車一會兒還有別的用處,實在借不了。要不你再問問別人?”
無奈之下,我隻能火急火燎地騎著電動車趕迴家,再滿頭大汗地趕迴來,可會議早已開始,重要內容都錯過了,領導為此還對我發了一通火 。
會後,我獨自坐在工位上,看著開四輪車的同事們聚在一起談笑風生,討論著下班後去哪裏聚餐慶祝項目進展順利,而我卻還在為這次會議的失誤懊惱不已。
這時,同事小李走過來,拍了拍我的肩膀說:“別太往心裏去,領導就是太急了。”
我苦笑著說:“我也知道,可這差距明擺著,同樣遲到,待遇卻天差地別。”
小李無奈地搖搖頭:“這社會有時候就是這麽現實,不過你也別灰心,以後肯定有機會的。”
我不禁反思,這僅僅是交通工具帶來的差距嗎?或許,它背後折射出的是生活資源的不對等,是階層差異帶來的無形壁壘。
開四輪車的人,憑借著物質上的優勢,在職場和生活裏輕鬆跨越諸多阻礙,獲得更多機會與寬容;而騎兩輪的我,哪怕付出加倍的努力,卻總在一些關鍵節點,因為這些看似微小卻又難以逾越的差距,被遠遠地甩在身後。
但我也清楚,一味抱怨毫無意義。我深知自己的生活雖然此刻布滿陰霾,但也有著獨特的堅韌。我會在這看似不公平的賽道上繼續奔跑,把每一次的挫折當作成長的階梯,用汗水和堅持書寫屬於自己的逆襲篇章,向那些因出行方式就給我貼上標簽的人證明,真正決定人生高度的,不是四輪的奢華,而是兩輪的執著與夢想 。
封控伊始,城市的節奏被打亂,仿佛被按下了暫停鍵。公共交通全麵停運,私家車和兩輪車成了僅有的出行選擇。四輪汽車的優勢在這時展露無遺。
我的鄰居王廢,原本是小區裏毫不起眼的小商販,偶然一次投資成功,搖身一變成了暴發富。如今在一家公司掛著閑職,每天都要去單位露個麵。
天還沒亮透,王廢就像往常一樣,大搖大擺地走向他那輛嶄新的白色寶馬轎車。“哢噠”一聲,智能鑰匙解鎖,他拉開車門,一屁股坐進柔軟的真皮座椅,輕輕按下啟動按鈕,發動機發出低沉而富有質感的轟鳴聲。
他順手打開車載音樂,動感的旋律瞬間充斥整個車廂,車內空調送出宜人的暖風,驅散了清晨的絲絲寒意。
王廢哼著跑調的小曲,慢悠悠地駛向小區門口。防疫人員走上前,他搖下車窗,帶著幾分炫耀遞上工作證明:“辛苦啦,你們堅守崗位不容易,我這每天也得去公司應付一下。”
防疫人員一邊核對信息,一邊笑著迴應:“您這大忙人還得天天跑,注意安全啊。”
王廢咧嘴一笑,露出一口大白牙:“放心吧,我這技術杠杠的,肯定沒問題。”幾句寒暄後,王廢一腳油門,車子輕快地融入了清晨的街道。
而我,每天騎著電動車出門買菜,那滋味可就大不一樣了。小區門口的防疫人員神情警惕,我推著電動車剛靠近,他們隻是匆匆掃我一眼,一句話都懶得說。有一迴,因為沒提前準備好核酸檢測報告,我被攔了下來。
“核酸報告呢?拿出來看看。”防疫人員麵無表情地說道。
我手忙腳亂地翻找手機,著急地說:“稍等一下,我馬上找,肯定有的。”
風很大,我戴著口罩,唿出的熱氣瞬間在眼鏡片上凝成了霧,眼前一片模糊。手指凍得有些不聽使喚,在手機屏幕上劃來劃去。防疫人員不耐煩地催促:“動作快點,後麵還有人呢!”
周圍的人紛紛投來異樣的目光,那一刻,我恨不得找條地縫鑽進去。好不容易翻出報告遞過去,防疫人員匆匆掃了一眼,才揮揮手:“行了,走吧。”
我忍不住嘟囔一句:“這態度,也太冷淡了。”然後跨上電動車,迎著冷風出發,心裏滿是委屈和無奈。
這種差別,可不隻是出行便利與否。四輪車的車主,還有更多“特權”。周末,王廢一家開車去超市采購。一家人推著滿滿兩大購物車東西來到停車場,王廢的兒子像個小炮彈一樣衝向後備箱,嚷著:“爸,我要幫你裝東西。”
王廢笑著把兒子抱起來:“乖兒子,你這小身板能行嗎?一邊玩去,別搗亂。”
王富貴的老婆在一旁笑著說:“就讓他試試嘛,鍛煉鍛煉。”
王富貴拗不過,隻好說:“行,那你輕點放,別把東西壓壞了。”兒子開心地答應著,開始動手幫忙。
王廢一邊整理東西,一邊對老婆說:“還是咱家寶貝積極,以後肯定有出息。”一家人七手八腳把生活用品、蔬菜水果一股腦塞進後備箱,後備箱空間很大,裝下這些東西還綽綽有餘。
而我呢,每次騎著電動車去買菜,隻能小心翼翼地在車把手上掛幾個袋子,稍微多裝點,就擔心騎行時會失去平衡。
有一次,我好不容易搶到幾袋大米和生活用品,滿心歡喜準備帶迴家。可把東西掛上車才發現,根本沒法騎。車把被壓得歪歪斜斜,完全控製不住方向。我無奈地嘟囔:“這可咋整啊。”
旁邊路過的鄰居瞅了一眼,說:“你這買太多了,電動車可裝不下,要不我幫你搬點?”
我連忙道謝:“太感謝了,那真是幫大忙了。”
鄰居笑著說:“客氣啥,都是鄰居,互相幫忙嘛。”即便如此,我還是來迴跑了好幾趟,累得氣喘籲籲,汗水濕透了後背。
封控期間,四輪車還成了一些人的“避風港”。同事李華因為和家人鬧了矛盾,下班後就獨自坐在車裏,打開音樂,靜靜地待著。
那天晚上,我下班路過他的車旁,透過車窗,看見他閉著眼,頭靠在座椅上,音樂聲從車窗縫隙中隱隱傳出。我敲敲車窗,他搖下車窗,擠出一絲苦笑:“哎,在這兒靜靜。”
我勸道:“別想太多了,迴家好好和家人說說。”
他無奈地歎口氣:“不想迴,一迴去就吵,頭疼。”
我接著說:“逃避也不是辦法,大家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聊聊,說不定能解決問題呢。”
他沉默了一會兒,說:“你說得對,我再想想吧。你說我到底該怎麽和他們溝通呢?”
我想了想,說:“就把你的想法和感受都誠實地說出來,也聽聽他們的意見,互相理解嘛。”
他點了點頭:“嗯,我試試,謝了啊。”我隻能安慰幾句,便騎著電動車匆匆趕迴家。
本以為封控結束,這種差別會慢慢消失,沒想到在職場上,它又換了種方式延續。公司組織團建,要求大家自行前往目的地。開四輪車的同事們早早就在群裏商量拚車:“我這車還能坐3個人,誰和我一起?”“算我一個,我帶了零食,路上一起吃。”
王廢也在群裏吆喝:“我這豪車寬敞,來幾個美女帥哥,路上保準不無聊。”
同事張萌迴複:“王哥,你就別打趣了,不過你的車確實舒服,那我可就不客氣啦。”
王廢迴複:“哈哈,歡迎歡迎,到時候可別嫌我車技太好,把你們晃暈咯。”一路上,他們有說有笑,還在車內分享零食。到達後,輕鬆從後備箱拿出高檔野餐用具和精致食物。
我們騎兩輪車的,一路頂著烈日或寒風,到的時候已是滿臉疲憊。停車時,還得四處找合適的位置,生怕車子被刮蹭。
聚餐時,開四輪車的同事們圍坐一團,高談闊論。“我上次去馬爾代夫旅遊,那海景,簡直絕了。”“我最近剛換了輛跑車,那速度,開起來太刺激了。”
王廢更是吹噓:“我那遊艇下個月就到貨了,到時候帶大家出海兜風。”
同事劉悅羨慕地說:“王哥,你這也太厲害了,什麽時候也帶我們見識見識唄。”
王廢拍著胸脯:“那肯定的,小事一樁。等遊艇到了,咱找個周末就去,都別跟我客氣啊。”
當話題偶爾轉到我們身上,他們隻是輕描淡寫地問一句:“路上熱不熱啊?”“冷不冷?”語氣裏滿是居高臨下的關切。
同事趙剛還笑著說:“你們騎小電驢的,可得注意安全,別中暑了。”我心裏有些不悅,但還是勉強擠出一絲笑容迴應。
有一次項目匯報,開四輪車的同事趙剛因為堵車遲到了幾分鍾。他走進會議室,略帶歉意地說:“不好意思,路上太堵了。”
領導隻是簡單問了句:“怎麽迴事?”
趙剛解釋道:“今天主幹道出了交通事故,堵得水泄不通,我繞了好久才過來。”
領導便擺擺手:“行,快坐下開始匯報吧。”
而之前我騎電動車上班,因為路上突發交通事故遲到了五分鍾,領導當場就黑了臉:“你怎麽迴事?連個時間都把控不好,全勤獎沒了,下次注意!”
我趕忙解釋:“領導,路上出車禍了,我實在沒辦法。”
領導卻不耐煩地打斷:“別找借口,別人怎麽就能按時到?”
我小聲嘀咕:“開車和騎車能一樣嘛。”
領導瞪了我一眼:“你說什麽?”我隻能低下頭,不再吭聲。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在這個職場裏,開四輪車似乎成了一種身份象征,讓他們在不經意間就站在了“高高在上”的位置,享受著特殊待遇。
公司內部的晉升競爭,也處處充滿這種無形的差距。在一次晉升考核中,模擬商務談判是重要環節。開四輪車的同事周強,在準備時邀請了幾位行業內有影響力的朋友,在他寬敞舒適的車裏進行模擬演練。
“你這個觀點可以再強硬點,這樣更有說服力。”朋友一邊比劃一邊說道。
“我覺得在這個地方可以加個案例,就說咱們之前合作過的那個大型項目,數據亮眼,肯定能鎮住對方。”另一個朋友補充道。
周強頻頻點頭,笑著迴應:“你們說得太對了,我怎麽沒想到,還是你們經驗豐富,多虧有你們幫忙。”
朋友笑著說:“周強,你這晉升了可別忘了我們啊。”
周強連忙說:“那肯定不會,要是成了,一定好好請大家吃一頓。到時候咱們去那家新開的高級餐廳,敞開了吃。”
而我,隻能在狹小的出租屋裏,對著鏡子反複練習。談判那天,周強穿著筆挺的西裝,從他那輛嶄新的四輪車上下來,自信滿滿地走進會議室。
同事小錢路過,看著周強,滿臉羨慕:“哇,周強,你這新車真氣派,今天這場談判肯定沒問題!”
周強嘴角上揚,帶著幾分得意:“還好啦,就是代步工具,不過今天確實得好好表現。要是搞不定,可就丟人了。”
最終,周強成功獲得了晉升機會。盡管我在工作能力上並不比他差,但在這場競爭中,似乎從一開始,就因為出行工具的不同,而處於劣勢。
日常工作裏,這種差距也頻繁出現。那天部門臨時要開緊急會議,需要馬上收集整理一些重要資料。開四輪車的同事們一個電話,就能讓順路的家人或朋友幫忙從家裏取來相關文件,在電話裏還能輕鬆交流細節。
“喂,老婆,幫我把書房桌子上那份藍色文件夾送來公司,著急用,謝謝啦。”同事孫陽坐在工位上,不慌不忙地打著電話。“對,就是那份合同資料,封麵上有公司logo的,你快點啊。要是找不到就翻翻抽屜。”
而我,所需資料落在家裏,隻能幹著急,提出借同事的車迴去取,卻被委婉拒絕:“不好意思啊,我這車一會兒還有別的用處,實在借不了。要不你再問問別人?”
無奈之下,我隻能火急火燎地騎著電動車趕迴家,再滿頭大汗地趕迴來,可會議早已開始,重要內容都錯過了,領導為此還對我發了一通火 。
會後,我獨自坐在工位上,看著開四輪車的同事們聚在一起談笑風生,討論著下班後去哪裏聚餐慶祝項目進展順利,而我卻還在為這次會議的失誤懊惱不已。
這時,同事小李走過來,拍了拍我的肩膀說:“別太往心裏去,領導就是太急了。”
我苦笑著說:“我也知道,可這差距明擺著,同樣遲到,待遇卻天差地別。”
小李無奈地搖搖頭:“這社會有時候就是這麽現實,不過你也別灰心,以後肯定有機會的。”
我不禁反思,這僅僅是交通工具帶來的差距嗎?或許,它背後折射出的是生活資源的不對等,是階層差異帶來的無形壁壘。
開四輪車的人,憑借著物質上的優勢,在職場和生活裏輕鬆跨越諸多阻礙,獲得更多機會與寬容;而騎兩輪的我,哪怕付出加倍的努力,卻總在一些關鍵節點,因為這些看似微小卻又難以逾越的差距,被遠遠地甩在身後。
但我也清楚,一味抱怨毫無意義。我深知自己的生活雖然此刻布滿陰霾,但也有著獨特的堅韌。我會在這看似不公平的賽道上繼續奔跑,把每一次的挫折當作成長的階梯,用汗水和堅持書寫屬於自己的逆襲篇章,向那些因出行方式就給我貼上標簽的人證明,真正決定人生高度的,不是四輪的奢華,而是兩輪的執著與夢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