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如此巧妙的金刀計居然也殺不了慕容垂,王猛心中雖有些難以接受,但他深知當下局勢緊迫,已無暇顧及這些。
前秦國內矛盾重重,各方勢力暗流湧動,唯有通過對外戰爭建立功勳,方可挽救危局,震懾心懷不軌之人,為大秦的穩定與發展謀求一線生機。
於是,王猛毅然決然地將目光投向了前燕,一場決定兩國命運的征伐之戰即將拉開帷幕。
公元 370 年六月,苻堅親自在灞上為王猛送行。
此時的灞上,旌旗獵獵,軍容嚴整。
甲士們身姿挺拔,精神抖擻,隊列如林。
苻堅身著華麗戰甲,威風凜凜,然而其眼神中卻透著一絲凝重與期許。
他緊緊握住王猛的手,語重心長地說道:“愛卿啊,此去征伐前燕,實乃關乎我大秦國運之關鍵一役。前燕雖現困厄之象,然其底蘊猶存,不可小覷。當務之急,必是先破壺關、平上黨,如此方能截斷其咽喉要地,而後長驅直入,直取鄴城,則燕地可定。然征途漫漫,其間艱險重重,燕地山川險阻,燕軍亦必拚死抵抗,愛卿定要慎之又慎,精心籌謀每一步戰略,萬不可有絲毫疏失。朕盼愛卿早日凱旋,待卿歸來之日,朕必當率滿朝文武,出城十裏相迎,為卿慶功。大秦之未來,全係於卿之身,望卿莫負朕之重托。”
王猛身姿挺拔如鬆,氣宇軒昂。
他抱拳行禮,神色堅毅而決然,迴道:“陛下聖恩,臣深感重責在肩,雖肝腦塗地亦難報萬一。臣本漢人,生於這亂世之中,往昔歲月,目睹諸胡爭雄,百姓如螻蟻般在戰火中掙紮求生,田園荒蕪,餓殍遍野,易子而食之慘狀不絕於目。臣常思,若天下能歸一統,百姓或可得安寧,再無兵戈之苦。故而臣投身大秦,殫精竭慮,所為者,唯這蒼生之福祉,盼那中華大地能重歸太平,不再被那無盡的戰亂所撕裂。今前燕亂起,此乃平定北方之契機,臣又豈敢有絲毫退縮。雖知此去兇多吉少,然為了天下黎民,臣願舍身赴險。”
“此次出征,臣所率將領皆為年輕才俊,如鄧羌之侄鄧逸,此子果敢勇猛,武藝不凡,且頗具謀略,對戰局洞察敏銳;還有徐成之子徐盛,自幼熟讀兵書,騎射精湛,在軍中已嶄露頭角,其練兵之法亦有獨到之處;以及張蠔之徒趙軒,勇力過人,擅長衝鋒陷陣,有萬夫不當之勇。臣帶他們出征,意在為大秦培育後繼之才,使其經此一役得以磨礪成長,為大秦之未來奠定根基。”
王猛本次出征特意未帶慕容垂、呂光和姚萇等老將,內心有諸多考量。
慕容垂,其為前燕降將,雖有大才,然其心難測,前番金刀計已使其與大秦有了嫌隙,若帶其出征,軍中機密或有泄露之險,且恐其在陣前有所異動,對軍心士氣影響甚巨。
呂光,其在西域等地事務繁忙,且正致力於安撫當地部落,鞏固大秦在西域之根基,此刻難以抽身前來。
姚萇,此人野心勃勃,觀其平日言行,似有不臣之心,若委以兵權,猶如養虎遺患,實難讓人放心。
在談及王猛這些年在大秦的功績時,苻堅把王猛和武侯諸葛亮對比。
在內政方麵,諸葛亮治蜀時,嚴明法度,勸課農桑,使得蜀地雖為偏遠之地卻能足食足兵,百姓安居樂業,政治清明,其鞠躬盡瘁,事必躬親,將蜀地治理得井井有條。
王猛在大秦,同樣推行法治,整肅吏治,打擊豪強,讓大秦官場風氣煥然一新,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經濟逐步繁榮,為大秦的興盛奠定了堅實根基。
在對外戰爭上,諸葛亮北伐中原,雖未能實現興複漢室之宏願,但以弱蜀之兵,抗衡強魏,其軍事謀略與指揮才能令人讚歎,且其一生忠誠不二,為蜀漢政權肝腦塗地。
而王猛輔佐苻堅征討四方,如今又即將征伐前燕,亦是為了大秦的開疆拓土,一統北方。
論及個人品德,諸葛亮高風亮節,為後世楷模,王猛也秉持著為天下蒼生謀福祉之心,不貪圖榮華富貴,一心隻為結束亂世,使百姓免受戰亂之苦。雖與武侯所處時代與環境不同,但此心此誌,卻有相通之處。
苻堅感慨道:“想當年,朕與愛卿攜手,初平苻生之亂時,愛卿果敢善斷,盡顯非凡謀略,朕便知遇卿如魚得水。此後愛卿推行法治,整肅朝堂,諸多勳貴豪強雖有抵觸,然愛卿不為所動,堅守正道,終使大秦吏治清明,此等魄力與武侯治蜀時嚴明法度之舉,何其相似。”
王猛迴道:“陛下聖明,當年平苻生之亂,陛下之勇毅決斷乃首功,臣不過略施小計。而後推行法治,若無陛下堅定支持,臣恐難成。每遇阻礙,陛下皆為臣撐腰,方有大秦今日之氣象。”
苻堅再言:“征討前涼之時,愛卿運籌帷幄,決勝千裏,如武侯之北伐,雖局勢各異,然皆展現非凡軍事才能。愛卿善用奇謀,調兵遣將,令前涼望風而降,使大秦版圖得以拓展,此皆愛卿之勞。”
王猛謙遜道:“此皆陛下威德遠播,將士用命之故。臣不過依陛下洪圖大略,略盡綿薄。”
苻堅目光堅定:“前燕雖有內亂,仍不可輕忽。朕於後方,必整飭朝綱,待愛卿凱旋,再商治國良策。”
王強抱拳行禮,轉身翻身上馬,傳令啟程,大軍如潮水般向東進發,唯餘蔽日黃塵與苻堅凝重的目光。
然而,在王猛到來之前,前燕早已陷入深深的困境之中。
在廣袤的燕趙大地上,往昔燕國和趙國曾有過融洽的時期,然時過境遷,如今後趙的殘留分子在冉操的帶領下,與燕國展開了驚心動魄的對抗。
冉操,這位自命為冉魏太子之人,懷著對前燕的滿腔仇恨,矢誌複辟冉魏江山,以承其父冉閔之遺誌。
他召集起後趙的殘餘勢力以及幾十萬農家弟子,在前燕的領土上攪起風雲。
深知漢人百姓於胡人統治下的無盡苦難,冉操每至一處,便登上高處,激情澎湃地向當地漢人百姓演講:“諸公,我乃冉魏太子冉操,胡人向來殘虐,侵吞我漢家錦繡山河,剝奪我百姓安寧生活。昔日我父冉閔頒布《殺胡令》,便是要為我等漢人爭得一線生機。而今,燕地胡虜依舊肆意妄為,踐踏吾等尊嚴,奴役同胞手足。他們搶奪糧食,霸占家園,難道我們要默默忍受嗎?絕不!我們應奮起反抗,重鑄我漢家榮耀,讓冉魏大旗再度飄揚於這片大地,驅逐胡虜,為逝去先輩雪恨複仇!”
北方的漢人百姓,多年來在胡人鐵蹄之下苦不堪言。
沉重賦稅如大山壓頂,家中青壯被強行征為勞役,稍有違逆便遭毒打乃至喪命,家庭破碎,親人離散慘狀隨處可見,女子常被胡人擄掠而去,男子在胡人麵前卑微怯懦如螻蟻。
長期的壓抑與屈辱,使得他們心底對胡人的仇恨深植骨髓。
在冉操的鼓動感召下,那股仇恨仿若被點燃的衝天烈火,熊熊燃燒。
眾人紛紛響應,有的抄起簡陋農具當作武器,有的翻找出家中生鏽刀劍,眼神決絕而憤怒,誓言與胡人戰鬥到底,哪怕奉獻生命,也要為自身與族人贏迴自由與尊嚴,讓這片土地重迴漢家懷抱。
自冉閔被前燕所殺,冉操憑借對當地地形的熟稔,展開了一係列令燕軍焦頭爛額、防不勝防的行動。
他深知糧草與戰馬是燕軍命脈,於是指揮手下頻繁突襲燕軍糧草營地,那熊熊大火一次次將燕軍後勤儲備吞噬,令其補給線風雨飄搖;同時,趁夜色潛入馬廄,盜走無數矯健戰馬,使燕軍騎兵力量漸趨衰弱。
在民間,冉操利用前燕統治下百姓的困苦與怨憤,煽動那些不堪壓迫的平民揭竿而起。
這些起義者雖裝備粗陋,但憑借對生存的強烈渴望和對燕軍的深切仇恨,在各地與燕軍展開殊死搏鬥,致使燕國地方官府疲於應對,難以維係正常統治秩序。
而冉操的大膽行徑更是讓燕國君臣惶惶不可終日。
他召集一批身懷絕技、擅長隱匿身形與奇襲之術的農家高手。
他們多次如幽靈鬼魅般潛入燕國皇宮。
往昔燕國與趙國的和睦時光早已消逝,如今皇宮內隻剩無盡惶恐。
慕容暐、慕容評和可足渾氏每至夜晚,便在驚懼中難以成眠,時刻擔憂冉操會否率手下殺入宮中。
他們在宮中肆意橫行,製造混亂,搗毀宮殿設施,竊取珍貴寶物,甚至擄掠數位皇室宗親的公主。
冉操此舉絕非僅為滿足私欲,更是意圖以極端手段羞辱前燕皇室,從根基上摧毀燕國士氣與尊嚴,讓燕國君臣在應對外部威脅時還得分神處理內部危機,使得前燕在內外交困中搖搖欲墜,為後續局勢的發展埋下了重重伏筆,也讓這片土地上的各方勢力在動蕩的浪潮中麵臨著更為複雜難測的命運糾葛。
前燕在冉操這一係列的折騰下,國內局勢日益混亂。
軍隊既要應對外部的潛在威脅,又要抽調兵力來平息國內的起義與騷亂,國力被不斷地消耗。
在秦燕之戰的宏大背景下,各方勢力圍繞這場紛爭展開了極為複雜的博弈與較量,使得整個局勢愈發波譎雲詭,北方大地深陷於戰火紛飛的泥沼之中,百姓也因此飽受戰亂之苦,和平的曙光顯得極為渺茫。
草原各部落為阻止王猛滅燕,於北方邊境蓄意製造諸多摩擦,試圖吸引前秦兵力,以圖分散其對燕國的進攻力量。
他們憑借騎兵的機動性,頻繁騷擾前秦邊境地區,搶奪物資、襲擊小規模駐軍,令前秦不得不分兵應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秦軍對前燕的推進速度。
慕容垂因金刀計對前秦心懷怨恨,且因其子慕容暐為前燕皇帝,故而積極謀劃對抗王猛與冉操。
他指令慕容軒發動百燕會及此前悄悄吸納的五鬥米教教眾助力燕國。
百燕會成員充分利用對當地環境的熟悉優勢,在暗處全力活動,大肆破壞秦軍的情報傳遞網絡,致使王猛精心策劃的諸多戰略部署難以順利施行。
五鬥米教眾則在民間散布謠言,宣稱秦軍是上天派來懲罰百姓的惡魔之師,成功煽動起百姓對秦軍的恐懼與抵觸情緒,使得秦軍在推進過程中遭遇重重來自民間的阻礙,不僅補給獲取困難,還時常陷入民眾自發組織的小規模抵抗之中。
同時,慕容垂還指示清河公主在苻堅麵前進讒言,詆毀王猛,並設法拖延王猛大軍的糧草供應。
清河公主憑借在苻堅身邊的特殊地位,尋找各種機會,或在苻堅處理政務時旁敲側擊,或在後宮之中散布不實傳言,試圖動搖苻堅對王猛的信任與支持,進而從內部瓦解秦軍的指揮核心與後勤補給體係。
姚萇掌控的陰陽家也卷入了這場紛爭,且手段頗為陰險。
他們在戰場上施展奇門遁甲之術,為燕軍營造出極為有利的作戰環境。
他們巧妙設下迷障,使秦軍陷入其中辨不清方向,燕軍則趁機發動攻擊,給秦軍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此外,陰陽家還與百燕會相互配合,通過特殊的信號傳遞方式,為百燕會的行動提供精準情報支持。
同時,陰陽家故意在東晉與前秦的邊境製造事端,企圖挑起前秦與東晉的戰爭,如此一來,前秦便會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王猛滅燕的計劃自然難以推進。
他們在邊境地區散布虛假情報,偽裝成東晉軍隊襲擊前秦邊境哨所,引發雙方小規模衝突與互相猜疑,令局勢愈發緊張複雜。
王猛背後則有縱橫家為其出謀劃策,縱橫家們在這複雜局勢中充分發揮其擅長外交與謀略的優勢。
他們深知百燕會與五鬥米教的陰謀,於是製定了一係列周全的反製措施。
一方麵派遣密探深入敵後,細致調查百燕會與五鬥米教的組織結構和人員分布,為後續的精準打擊行動做好充分準備;另一方麵,利用自身廣泛而高效的情報網絡,在民間大力傳播秦軍的正義之舉以及對百姓的安撫政策,全力抵消五鬥米教謠言帶來的惡劣影響。
當草原部落製造邊境摩擦、東晉因陰陽家挑撥而蠢蠢欲動時,王猛迅速派出兩隊縱橫家辯論高手,分別前往遊說北方草原部落和東晉朝廷。
他們憑借犀利的言辭、深刻的分析以及對各方利益的精準把握,向草原部落闡明與前秦為敵的巨大風險以及可能獲得的長遠利益,向北晉朝廷剖析卷入戰爭對自身穩定與發展的危害,使得雙方均產生顧慮,從而暫時不敢發兵與前秦為敵,成功化解了前秦麵臨的外部危機。
冉操心懷叵測,妄圖天下大亂,以便自己和農家能在亂世中大展拳腳。
為此,他不惜采用各種無恥手段,極力促成東晉、前秦和前燕之間的大亂鬥,全然不顧眾多教眾和平民的生命安危,其用心之歹毒,比胡人更甚。
他暗中派人在三國之間散布虛假情報,挑起各方之間的矛盾與猜疑,煽動各方的好戰情緒,甚至不惜犧牲己方大量人員,製造血腥衝突事件,以引發更大規模的戰爭與混亂。
在這一片混亂之中,麥積山林家勢力秉持為天下蒼生的信念,堅守正義與善良。
林家之主林浩深知若戰爭持續肆虐,百姓必將遭受更多的苦難與磨難。
於是,他毅然讓林家的人奔走天下,苦口婆心地勸說江湖人士不要介入國家之間的血腥戰爭,避免戰爭進一步擴大化。
同時,林家暗中為秦軍提供極為關鍵的情報支持,他們精心挑選擅長隱匿行蹤的高手,不畏艱險深入敵軍營地,全力探取百燕會、五鬥米教與陰陽家的聯合行動計劃,並及時傳遞給王猛,使王猛能夠提前做出精準的應對部署,有效避免陷入敵人精心設置的陷阱之中。
此外,林家還充分利用自身廣泛的人脈關係,在民間秘密組織力量,全力保護那些受到戰亂波及的無辜百姓,為他們提供安全的庇護之所與必要的生活物資,竭盡全力緩解百姓的苦難,在這亂世之中為百姓撐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隨著戰爭的推進,各方勢力的爭鬥進入白熱化階段。
百燕會內部因縱橫家巧妙施展的反間計而出現嚴重分裂,一部分成員開始對首領產生懷疑,認為其與姚萇暗中勾結出賣組織利益,內部矛盾日益尖銳激烈,甚至引發了一些小規模的血腥火並,導致百燕會的戰鬥力與組織協調性大幅下降,對秦軍的威脅也隨之大大減弱。
五鬥米教在民間的統治地位因麥積山林家的有力挑戰而受到嚴重衝擊,其對百姓的控製逐漸鬆動。
林家高手帶領一批勇敢的誌願者,秘密潛入被五鬥米教控製的地區,不僅迅速修複水利設施,確保百姓農田灌溉與生活用水,還全力保護糧食產地,防止糧食被五鬥米教惡意破壞或搶奪。
並且,他們將五鬥米教的種種惡行公之於眾,讓百姓認清其真麵目,成功爭取到了當地百姓的衷心支持。
百姓們紛紛倒戈,積極協助秦軍對抗五鬥米教,使得五鬥米教的陰謀徹底破產,其在民間辛苦積累的影響力也遭受了極大的削弱,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困境。
匈奴部落因後方被秦軍突襲以及與百燕會配合失誤,遭受了慘重的損失,內部對於是否繼續與秦軍對抗產生了嚴重分歧。
一些部落首領認為應暫時停止與秦軍的大規模衝突,轉而鞏固自身勢力,修複被秦軍破壞的後方營地,積蓄力量以應對未來的變數;而另一些激進的首領則主張繼續戰鬥,不惜一切代價與秦軍對抗到底。
這種內部的分歧導致匈奴部落的行動不再統一,戰鬥力也大打折扣。
陰陽家雖然法術詭異多變,但在王猛等人的精心應對下,其作用也受到了一定的限製。
王猛請來了一些精通醫術和方術的奇人異士,與縱橫家共同深入研究破解之法。
他們經過仔細觀察與分析,發現陰陽家的詛咒法術與特定的陣法和符文密切相關,於是針對性地布置了反製陣法,成功破解了詛咒。
同時,這些奇人異士還研製出了一些具有辟邪驅鬼功效的符咒和藥水,分發給秦軍將士,極大地增強了他們的信心和抵抗力。
在後續的戰鬥中,秦軍將士不再畏懼陰陽家的詭異法術,個個奮勇作戰,逐漸扭轉了在戰場上的劣勢地位,士氣高昂地向敵人發起一輪又一輪的猛烈攻擊。
在各方勢力的持續爭鬥中,局勢愈發複雜多變。
遠在遼東的慕容世家起源地慕容寺,也深切感受到了大廈將傾的危機。
慕容寺內,氣氛凝重而壓抑,一眾高僧與家族長輩們麵色陰沉,深知前燕在秦軍的猛烈攻擊與各方勢力的圍剿下,已岌岌可危,猶如風雨中的殘燭,隨時可能熄滅。
為了保存慕容世家的血脈與有生力量,他們經過一番痛苦而艱難的商議,決定派遣家族中的高手奔赴戰場。
這些高手個個武藝高強,精通各種兵器與格鬥技巧,且對慕容世家忠心耿耿,猶如家族的守護者。
他們身負家族使命,毅然決然地悄然潛入那戰火紛飛、危險四伏的戰場,在槍林彈雨與各方勢力的激烈混戰中,小心翼翼地尋找著慕容世家的子弟與軍隊。
戰場之上,硝煙彌漫,喊殺聲震天。秦軍在王猛的英明指揮下,逐步堅定地推進,然而每一步都遭遇著各方勢力的頑強抵抗。王猛望著眼前混亂不堪的戰局,心中憂慮更甚。他深知,若不能盡快平定各方勢力,結束這場紛爭,百姓的苦難將無盡頭,北方大地將永無寧日。
於是,他一方麵加強與麥積山林家的緊密合作,借助林家的情報網,更精準地掌握敵人的一舉一動;另一方麵,他重新調整軍事部署,針對匈奴部落、百燕會、五鬥米教以及陰陽家的聯合攻擊,製定出更為靈活多變、切實有效的應對戰術。
他根據不同戰場的形勢與敵人的特點,合理調配兵力,或集中優勢兵力強攻敵方要害,或分兵迂迴包抄敵人側翼,令敵人防不勝防。
慕容寺的高手們雖在艱難救援,但隨著秦軍的步步緊逼,他們的活動空間越來越小。在一次救援行動中,他們遭遇了秦軍的精銳部隊與縱橫家謀士設下的陷阱。
慕容寺高手們奮勇抵抗,憑借著高超的武藝與默契的配合,一度與秦軍僵持不下。但秦軍憑借人數優勢與巧妙的戰術安排,逐漸占據上風。
就在慕容寺高手們陷入絕境之時,百燕會的一部分成員突然出現,他們本想拉攏慕容寺高手共同對抗秦軍,卻被秦軍誤以為是新的一輪攻擊,於是戰鬥更加激烈。慕容寺高手們趁機突圍,然而損失慘重,元氣大傷。
五鬥米教在民間的影響力雖被削弱,但仍不甘心失敗。他們暗中勾結一些地方豪強,企圖再次煽動民眾對抗秦軍。麥積山林家及時察覺,與王猛商議後,決定對這些地方豪強進行分化瓦解。
他們向豪強們展示秦軍的強大實力與寬容政策,承諾隻要他們不再與五鬥米教勾結,便可保其家族平安與利益。部分豪強在權衡利弊後,選擇退出與五鬥米教的合作,五鬥米教的陰謀再次受挫,勢力進一步萎縮。
陰陽家見自己的法術多次被破解,心生一計。他們在戰場上偽裝成普通百姓,故意讓秦軍俘虜,然後在秦軍營地中施展法術,引發混亂。秦軍營地一時間火光衝天,士兵們陷入恐慌。王猛冷靜應對,他親自指揮士兵們維持秩序,同時讓縱橫家謀士尋找破解之法。
很快,縱橫家發現這些陰陽家偽裝者身上的特殊標記,迅速將他們甄別出來並製服。王猛借此機會,向士兵們強調,陰陽家的法術不過是些蠱惑人心的伎倆,隻要大家堅守紀律,團結一致,便無需畏懼。士兵們在王猛的鼓舞下,士氣大振,對陰陽家的恐懼徹底消除,作戰更加勇猛無畏。
匈奴部落內部經過一番激烈爭論後,決定暫時停止對秦軍的大規模騷擾,轉而鞏固自身勢力,修複被秦軍破壞的後方營地。但他們仍在暗中觀察戰局,等待合適的時機再次介入,猶如隱藏在暗處的獵豹,隨時準備撲向獵物。
而百燕會內部的分裂愈發嚴重,不同派係之間的爭鬥不斷升級,甚至出現了自相殘殺的局麵。這使得百燕會原本緊密的組織變得鬆散,對秦軍的威脅也大大降低,逐漸失去了在這場戰爭中的影響力與話語權。
王猛抓住這些戰機,集中兵力,對前燕的重要據點展開猛烈攻擊。他指揮秦軍如猛虎般撲向敵人,鄧逸、徐盛、趙軒等年輕將領奮勇當先,帶領士兵們衝破燕軍的防線。
在秦軍的強大攻勢下,前燕的防線逐漸崩潰,猶如潰敗的堤壩,無法阻擋秦軍前進的步伐。秦軍在王猛的精心指揮下,穩紮穩打,一步步向著前燕的都城逼近。
而各方勢力在這場秦燕決戰的大背景下,仍在進行著最後的掙紮與博弈,他們的命運也隨著戰爭的推進而逐漸明朗,整個北方大地依舊在戰火的洗禮中顫抖,和平的曙光似乎近在眼前,卻又難以觸及,仿佛觸手可及卻又遙不可及的夢幻泡影。
前秦國內矛盾重重,各方勢力暗流湧動,唯有通過對外戰爭建立功勳,方可挽救危局,震懾心懷不軌之人,為大秦的穩定與發展謀求一線生機。
於是,王猛毅然決然地將目光投向了前燕,一場決定兩國命運的征伐之戰即將拉開帷幕。
公元 370 年六月,苻堅親自在灞上為王猛送行。
此時的灞上,旌旗獵獵,軍容嚴整。
甲士們身姿挺拔,精神抖擻,隊列如林。
苻堅身著華麗戰甲,威風凜凜,然而其眼神中卻透著一絲凝重與期許。
他緊緊握住王猛的手,語重心長地說道:“愛卿啊,此去征伐前燕,實乃關乎我大秦國運之關鍵一役。前燕雖現困厄之象,然其底蘊猶存,不可小覷。當務之急,必是先破壺關、平上黨,如此方能截斷其咽喉要地,而後長驅直入,直取鄴城,則燕地可定。然征途漫漫,其間艱險重重,燕地山川險阻,燕軍亦必拚死抵抗,愛卿定要慎之又慎,精心籌謀每一步戰略,萬不可有絲毫疏失。朕盼愛卿早日凱旋,待卿歸來之日,朕必當率滿朝文武,出城十裏相迎,為卿慶功。大秦之未來,全係於卿之身,望卿莫負朕之重托。”
王猛身姿挺拔如鬆,氣宇軒昂。
他抱拳行禮,神色堅毅而決然,迴道:“陛下聖恩,臣深感重責在肩,雖肝腦塗地亦難報萬一。臣本漢人,生於這亂世之中,往昔歲月,目睹諸胡爭雄,百姓如螻蟻般在戰火中掙紮求生,田園荒蕪,餓殍遍野,易子而食之慘狀不絕於目。臣常思,若天下能歸一統,百姓或可得安寧,再無兵戈之苦。故而臣投身大秦,殫精竭慮,所為者,唯這蒼生之福祉,盼那中華大地能重歸太平,不再被那無盡的戰亂所撕裂。今前燕亂起,此乃平定北方之契機,臣又豈敢有絲毫退縮。雖知此去兇多吉少,然為了天下黎民,臣願舍身赴險。”
“此次出征,臣所率將領皆為年輕才俊,如鄧羌之侄鄧逸,此子果敢勇猛,武藝不凡,且頗具謀略,對戰局洞察敏銳;還有徐成之子徐盛,自幼熟讀兵書,騎射精湛,在軍中已嶄露頭角,其練兵之法亦有獨到之處;以及張蠔之徒趙軒,勇力過人,擅長衝鋒陷陣,有萬夫不當之勇。臣帶他們出征,意在為大秦培育後繼之才,使其經此一役得以磨礪成長,為大秦之未來奠定根基。”
王猛本次出征特意未帶慕容垂、呂光和姚萇等老將,內心有諸多考量。
慕容垂,其為前燕降將,雖有大才,然其心難測,前番金刀計已使其與大秦有了嫌隙,若帶其出征,軍中機密或有泄露之險,且恐其在陣前有所異動,對軍心士氣影響甚巨。
呂光,其在西域等地事務繁忙,且正致力於安撫當地部落,鞏固大秦在西域之根基,此刻難以抽身前來。
姚萇,此人野心勃勃,觀其平日言行,似有不臣之心,若委以兵權,猶如養虎遺患,實難讓人放心。
在談及王猛這些年在大秦的功績時,苻堅把王猛和武侯諸葛亮對比。
在內政方麵,諸葛亮治蜀時,嚴明法度,勸課農桑,使得蜀地雖為偏遠之地卻能足食足兵,百姓安居樂業,政治清明,其鞠躬盡瘁,事必躬親,將蜀地治理得井井有條。
王猛在大秦,同樣推行法治,整肅吏治,打擊豪強,讓大秦官場風氣煥然一新,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經濟逐步繁榮,為大秦的興盛奠定了堅實根基。
在對外戰爭上,諸葛亮北伐中原,雖未能實現興複漢室之宏願,但以弱蜀之兵,抗衡強魏,其軍事謀略與指揮才能令人讚歎,且其一生忠誠不二,為蜀漢政權肝腦塗地。
而王猛輔佐苻堅征討四方,如今又即將征伐前燕,亦是為了大秦的開疆拓土,一統北方。
論及個人品德,諸葛亮高風亮節,為後世楷模,王猛也秉持著為天下蒼生謀福祉之心,不貪圖榮華富貴,一心隻為結束亂世,使百姓免受戰亂之苦。雖與武侯所處時代與環境不同,但此心此誌,卻有相通之處。
苻堅感慨道:“想當年,朕與愛卿攜手,初平苻生之亂時,愛卿果敢善斷,盡顯非凡謀略,朕便知遇卿如魚得水。此後愛卿推行法治,整肅朝堂,諸多勳貴豪強雖有抵觸,然愛卿不為所動,堅守正道,終使大秦吏治清明,此等魄力與武侯治蜀時嚴明法度之舉,何其相似。”
王猛迴道:“陛下聖明,當年平苻生之亂,陛下之勇毅決斷乃首功,臣不過略施小計。而後推行法治,若無陛下堅定支持,臣恐難成。每遇阻礙,陛下皆為臣撐腰,方有大秦今日之氣象。”
苻堅再言:“征討前涼之時,愛卿運籌帷幄,決勝千裏,如武侯之北伐,雖局勢各異,然皆展現非凡軍事才能。愛卿善用奇謀,調兵遣將,令前涼望風而降,使大秦版圖得以拓展,此皆愛卿之勞。”
王猛謙遜道:“此皆陛下威德遠播,將士用命之故。臣不過依陛下洪圖大略,略盡綿薄。”
苻堅目光堅定:“前燕雖有內亂,仍不可輕忽。朕於後方,必整飭朝綱,待愛卿凱旋,再商治國良策。”
王強抱拳行禮,轉身翻身上馬,傳令啟程,大軍如潮水般向東進發,唯餘蔽日黃塵與苻堅凝重的目光。
然而,在王猛到來之前,前燕早已陷入深深的困境之中。
在廣袤的燕趙大地上,往昔燕國和趙國曾有過融洽的時期,然時過境遷,如今後趙的殘留分子在冉操的帶領下,與燕國展開了驚心動魄的對抗。
冉操,這位自命為冉魏太子之人,懷著對前燕的滿腔仇恨,矢誌複辟冉魏江山,以承其父冉閔之遺誌。
他召集起後趙的殘餘勢力以及幾十萬農家弟子,在前燕的領土上攪起風雲。
深知漢人百姓於胡人統治下的無盡苦難,冉操每至一處,便登上高處,激情澎湃地向當地漢人百姓演講:“諸公,我乃冉魏太子冉操,胡人向來殘虐,侵吞我漢家錦繡山河,剝奪我百姓安寧生活。昔日我父冉閔頒布《殺胡令》,便是要為我等漢人爭得一線生機。而今,燕地胡虜依舊肆意妄為,踐踏吾等尊嚴,奴役同胞手足。他們搶奪糧食,霸占家園,難道我們要默默忍受嗎?絕不!我們應奮起反抗,重鑄我漢家榮耀,讓冉魏大旗再度飄揚於這片大地,驅逐胡虜,為逝去先輩雪恨複仇!”
北方的漢人百姓,多年來在胡人鐵蹄之下苦不堪言。
沉重賦稅如大山壓頂,家中青壯被強行征為勞役,稍有違逆便遭毒打乃至喪命,家庭破碎,親人離散慘狀隨處可見,女子常被胡人擄掠而去,男子在胡人麵前卑微怯懦如螻蟻。
長期的壓抑與屈辱,使得他們心底對胡人的仇恨深植骨髓。
在冉操的鼓動感召下,那股仇恨仿若被點燃的衝天烈火,熊熊燃燒。
眾人紛紛響應,有的抄起簡陋農具當作武器,有的翻找出家中生鏽刀劍,眼神決絕而憤怒,誓言與胡人戰鬥到底,哪怕奉獻生命,也要為自身與族人贏迴自由與尊嚴,讓這片土地重迴漢家懷抱。
自冉閔被前燕所殺,冉操憑借對當地地形的熟稔,展開了一係列令燕軍焦頭爛額、防不勝防的行動。
他深知糧草與戰馬是燕軍命脈,於是指揮手下頻繁突襲燕軍糧草營地,那熊熊大火一次次將燕軍後勤儲備吞噬,令其補給線風雨飄搖;同時,趁夜色潛入馬廄,盜走無數矯健戰馬,使燕軍騎兵力量漸趨衰弱。
在民間,冉操利用前燕統治下百姓的困苦與怨憤,煽動那些不堪壓迫的平民揭竿而起。
這些起義者雖裝備粗陋,但憑借對生存的強烈渴望和對燕軍的深切仇恨,在各地與燕軍展開殊死搏鬥,致使燕國地方官府疲於應對,難以維係正常統治秩序。
而冉操的大膽行徑更是讓燕國君臣惶惶不可終日。
他召集一批身懷絕技、擅長隱匿身形與奇襲之術的農家高手。
他們多次如幽靈鬼魅般潛入燕國皇宮。
往昔燕國與趙國的和睦時光早已消逝,如今皇宮內隻剩無盡惶恐。
慕容暐、慕容評和可足渾氏每至夜晚,便在驚懼中難以成眠,時刻擔憂冉操會否率手下殺入宮中。
他們在宮中肆意橫行,製造混亂,搗毀宮殿設施,竊取珍貴寶物,甚至擄掠數位皇室宗親的公主。
冉操此舉絕非僅為滿足私欲,更是意圖以極端手段羞辱前燕皇室,從根基上摧毀燕國士氣與尊嚴,讓燕國君臣在應對外部威脅時還得分神處理內部危機,使得前燕在內外交困中搖搖欲墜,為後續局勢的發展埋下了重重伏筆,也讓這片土地上的各方勢力在動蕩的浪潮中麵臨著更為複雜難測的命運糾葛。
前燕在冉操這一係列的折騰下,國內局勢日益混亂。
軍隊既要應對外部的潛在威脅,又要抽調兵力來平息國內的起義與騷亂,國力被不斷地消耗。
在秦燕之戰的宏大背景下,各方勢力圍繞這場紛爭展開了極為複雜的博弈與較量,使得整個局勢愈發波譎雲詭,北方大地深陷於戰火紛飛的泥沼之中,百姓也因此飽受戰亂之苦,和平的曙光顯得極為渺茫。
草原各部落為阻止王猛滅燕,於北方邊境蓄意製造諸多摩擦,試圖吸引前秦兵力,以圖分散其對燕國的進攻力量。
他們憑借騎兵的機動性,頻繁騷擾前秦邊境地區,搶奪物資、襲擊小規模駐軍,令前秦不得不分兵應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秦軍對前燕的推進速度。
慕容垂因金刀計對前秦心懷怨恨,且因其子慕容暐為前燕皇帝,故而積極謀劃對抗王猛與冉操。
他指令慕容軒發動百燕會及此前悄悄吸納的五鬥米教教眾助力燕國。
百燕會成員充分利用對當地環境的熟悉優勢,在暗處全力活動,大肆破壞秦軍的情報傳遞網絡,致使王猛精心策劃的諸多戰略部署難以順利施行。
五鬥米教眾則在民間散布謠言,宣稱秦軍是上天派來懲罰百姓的惡魔之師,成功煽動起百姓對秦軍的恐懼與抵觸情緒,使得秦軍在推進過程中遭遇重重來自民間的阻礙,不僅補給獲取困難,還時常陷入民眾自發組織的小規模抵抗之中。
同時,慕容垂還指示清河公主在苻堅麵前進讒言,詆毀王猛,並設法拖延王猛大軍的糧草供應。
清河公主憑借在苻堅身邊的特殊地位,尋找各種機會,或在苻堅處理政務時旁敲側擊,或在後宮之中散布不實傳言,試圖動搖苻堅對王猛的信任與支持,進而從內部瓦解秦軍的指揮核心與後勤補給體係。
姚萇掌控的陰陽家也卷入了這場紛爭,且手段頗為陰險。
他們在戰場上施展奇門遁甲之術,為燕軍營造出極為有利的作戰環境。
他們巧妙設下迷障,使秦軍陷入其中辨不清方向,燕軍則趁機發動攻擊,給秦軍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此外,陰陽家還與百燕會相互配合,通過特殊的信號傳遞方式,為百燕會的行動提供精準情報支持。
同時,陰陽家故意在東晉與前秦的邊境製造事端,企圖挑起前秦與東晉的戰爭,如此一來,前秦便會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王猛滅燕的計劃自然難以推進。
他們在邊境地區散布虛假情報,偽裝成東晉軍隊襲擊前秦邊境哨所,引發雙方小規模衝突與互相猜疑,令局勢愈發緊張複雜。
王猛背後則有縱橫家為其出謀劃策,縱橫家們在這複雜局勢中充分發揮其擅長外交與謀略的優勢。
他們深知百燕會與五鬥米教的陰謀,於是製定了一係列周全的反製措施。
一方麵派遣密探深入敵後,細致調查百燕會與五鬥米教的組織結構和人員分布,為後續的精準打擊行動做好充分準備;另一方麵,利用自身廣泛而高效的情報網絡,在民間大力傳播秦軍的正義之舉以及對百姓的安撫政策,全力抵消五鬥米教謠言帶來的惡劣影響。
當草原部落製造邊境摩擦、東晉因陰陽家挑撥而蠢蠢欲動時,王猛迅速派出兩隊縱橫家辯論高手,分別前往遊說北方草原部落和東晉朝廷。
他們憑借犀利的言辭、深刻的分析以及對各方利益的精準把握,向草原部落闡明與前秦為敵的巨大風險以及可能獲得的長遠利益,向北晉朝廷剖析卷入戰爭對自身穩定與發展的危害,使得雙方均產生顧慮,從而暫時不敢發兵與前秦為敵,成功化解了前秦麵臨的外部危機。
冉操心懷叵測,妄圖天下大亂,以便自己和農家能在亂世中大展拳腳。
為此,他不惜采用各種無恥手段,極力促成東晉、前秦和前燕之間的大亂鬥,全然不顧眾多教眾和平民的生命安危,其用心之歹毒,比胡人更甚。
他暗中派人在三國之間散布虛假情報,挑起各方之間的矛盾與猜疑,煽動各方的好戰情緒,甚至不惜犧牲己方大量人員,製造血腥衝突事件,以引發更大規模的戰爭與混亂。
在這一片混亂之中,麥積山林家勢力秉持為天下蒼生的信念,堅守正義與善良。
林家之主林浩深知若戰爭持續肆虐,百姓必將遭受更多的苦難與磨難。
於是,他毅然讓林家的人奔走天下,苦口婆心地勸說江湖人士不要介入國家之間的血腥戰爭,避免戰爭進一步擴大化。
同時,林家暗中為秦軍提供極為關鍵的情報支持,他們精心挑選擅長隱匿行蹤的高手,不畏艱險深入敵軍營地,全力探取百燕會、五鬥米教與陰陽家的聯合行動計劃,並及時傳遞給王猛,使王猛能夠提前做出精準的應對部署,有效避免陷入敵人精心設置的陷阱之中。
此外,林家還充分利用自身廣泛的人脈關係,在民間秘密組織力量,全力保護那些受到戰亂波及的無辜百姓,為他們提供安全的庇護之所與必要的生活物資,竭盡全力緩解百姓的苦難,在這亂世之中為百姓撐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隨著戰爭的推進,各方勢力的爭鬥進入白熱化階段。
百燕會內部因縱橫家巧妙施展的反間計而出現嚴重分裂,一部分成員開始對首領產生懷疑,認為其與姚萇暗中勾結出賣組織利益,內部矛盾日益尖銳激烈,甚至引發了一些小規模的血腥火並,導致百燕會的戰鬥力與組織協調性大幅下降,對秦軍的威脅也隨之大大減弱。
五鬥米教在民間的統治地位因麥積山林家的有力挑戰而受到嚴重衝擊,其對百姓的控製逐漸鬆動。
林家高手帶領一批勇敢的誌願者,秘密潛入被五鬥米教控製的地區,不僅迅速修複水利設施,確保百姓農田灌溉與生活用水,還全力保護糧食產地,防止糧食被五鬥米教惡意破壞或搶奪。
並且,他們將五鬥米教的種種惡行公之於眾,讓百姓認清其真麵目,成功爭取到了當地百姓的衷心支持。
百姓們紛紛倒戈,積極協助秦軍對抗五鬥米教,使得五鬥米教的陰謀徹底破產,其在民間辛苦積累的影響力也遭受了極大的削弱,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困境。
匈奴部落因後方被秦軍突襲以及與百燕會配合失誤,遭受了慘重的損失,內部對於是否繼續與秦軍對抗產生了嚴重分歧。
一些部落首領認為應暫時停止與秦軍的大規模衝突,轉而鞏固自身勢力,修複被秦軍破壞的後方營地,積蓄力量以應對未來的變數;而另一些激進的首領則主張繼續戰鬥,不惜一切代價與秦軍對抗到底。
這種內部的分歧導致匈奴部落的行動不再統一,戰鬥力也大打折扣。
陰陽家雖然法術詭異多變,但在王猛等人的精心應對下,其作用也受到了一定的限製。
王猛請來了一些精通醫術和方術的奇人異士,與縱橫家共同深入研究破解之法。
他們經過仔細觀察與分析,發現陰陽家的詛咒法術與特定的陣法和符文密切相關,於是針對性地布置了反製陣法,成功破解了詛咒。
同時,這些奇人異士還研製出了一些具有辟邪驅鬼功效的符咒和藥水,分發給秦軍將士,極大地增強了他們的信心和抵抗力。
在後續的戰鬥中,秦軍將士不再畏懼陰陽家的詭異法術,個個奮勇作戰,逐漸扭轉了在戰場上的劣勢地位,士氣高昂地向敵人發起一輪又一輪的猛烈攻擊。
在各方勢力的持續爭鬥中,局勢愈發複雜多變。
遠在遼東的慕容世家起源地慕容寺,也深切感受到了大廈將傾的危機。
慕容寺內,氣氛凝重而壓抑,一眾高僧與家族長輩們麵色陰沉,深知前燕在秦軍的猛烈攻擊與各方勢力的圍剿下,已岌岌可危,猶如風雨中的殘燭,隨時可能熄滅。
為了保存慕容世家的血脈與有生力量,他們經過一番痛苦而艱難的商議,決定派遣家族中的高手奔赴戰場。
這些高手個個武藝高強,精通各種兵器與格鬥技巧,且對慕容世家忠心耿耿,猶如家族的守護者。
他們身負家族使命,毅然決然地悄然潛入那戰火紛飛、危險四伏的戰場,在槍林彈雨與各方勢力的激烈混戰中,小心翼翼地尋找著慕容世家的子弟與軍隊。
戰場之上,硝煙彌漫,喊殺聲震天。秦軍在王猛的英明指揮下,逐步堅定地推進,然而每一步都遭遇著各方勢力的頑強抵抗。王猛望著眼前混亂不堪的戰局,心中憂慮更甚。他深知,若不能盡快平定各方勢力,結束這場紛爭,百姓的苦難將無盡頭,北方大地將永無寧日。
於是,他一方麵加強與麥積山林家的緊密合作,借助林家的情報網,更精準地掌握敵人的一舉一動;另一方麵,他重新調整軍事部署,針對匈奴部落、百燕會、五鬥米教以及陰陽家的聯合攻擊,製定出更為靈活多變、切實有效的應對戰術。
他根據不同戰場的形勢與敵人的特點,合理調配兵力,或集中優勢兵力強攻敵方要害,或分兵迂迴包抄敵人側翼,令敵人防不勝防。
慕容寺的高手們雖在艱難救援,但隨著秦軍的步步緊逼,他們的活動空間越來越小。在一次救援行動中,他們遭遇了秦軍的精銳部隊與縱橫家謀士設下的陷阱。
慕容寺高手們奮勇抵抗,憑借著高超的武藝與默契的配合,一度與秦軍僵持不下。但秦軍憑借人數優勢與巧妙的戰術安排,逐漸占據上風。
就在慕容寺高手們陷入絕境之時,百燕會的一部分成員突然出現,他們本想拉攏慕容寺高手共同對抗秦軍,卻被秦軍誤以為是新的一輪攻擊,於是戰鬥更加激烈。慕容寺高手們趁機突圍,然而損失慘重,元氣大傷。
五鬥米教在民間的影響力雖被削弱,但仍不甘心失敗。他們暗中勾結一些地方豪強,企圖再次煽動民眾對抗秦軍。麥積山林家及時察覺,與王猛商議後,決定對這些地方豪強進行分化瓦解。
他們向豪強們展示秦軍的強大實力與寬容政策,承諾隻要他們不再與五鬥米教勾結,便可保其家族平安與利益。部分豪強在權衡利弊後,選擇退出與五鬥米教的合作,五鬥米教的陰謀再次受挫,勢力進一步萎縮。
陰陽家見自己的法術多次被破解,心生一計。他們在戰場上偽裝成普通百姓,故意讓秦軍俘虜,然後在秦軍營地中施展法術,引發混亂。秦軍營地一時間火光衝天,士兵們陷入恐慌。王猛冷靜應對,他親自指揮士兵們維持秩序,同時讓縱橫家謀士尋找破解之法。
很快,縱橫家發現這些陰陽家偽裝者身上的特殊標記,迅速將他們甄別出來並製服。王猛借此機會,向士兵們強調,陰陽家的法術不過是些蠱惑人心的伎倆,隻要大家堅守紀律,團結一致,便無需畏懼。士兵們在王猛的鼓舞下,士氣大振,對陰陽家的恐懼徹底消除,作戰更加勇猛無畏。
匈奴部落內部經過一番激烈爭論後,決定暫時停止對秦軍的大規模騷擾,轉而鞏固自身勢力,修複被秦軍破壞的後方營地。但他們仍在暗中觀察戰局,等待合適的時機再次介入,猶如隱藏在暗處的獵豹,隨時準備撲向獵物。
而百燕會內部的分裂愈發嚴重,不同派係之間的爭鬥不斷升級,甚至出現了自相殘殺的局麵。這使得百燕會原本緊密的組織變得鬆散,對秦軍的威脅也大大降低,逐漸失去了在這場戰爭中的影響力與話語權。
王猛抓住這些戰機,集中兵力,對前燕的重要據點展開猛烈攻擊。他指揮秦軍如猛虎般撲向敵人,鄧逸、徐盛、趙軒等年輕將領奮勇當先,帶領士兵們衝破燕軍的防線。
在秦軍的強大攻勢下,前燕的防線逐漸崩潰,猶如潰敗的堤壩,無法阻擋秦軍前進的步伐。秦軍在王猛的精心指揮下,穩紮穩打,一步步向著前燕的都城逼近。
而各方勢力在這場秦燕決戰的大背景下,仍在進行著最後的掙紮與博弈,他們的命運也隨著戰爭的推進而逐漸明朗,整個北方大地依舊在戰火的洗禮中顫抖,和平的曙光似乎近在眼前,卻又難以觸及,仿佛觸手可及卻又遙不可及的夢幻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