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打算何時圓房?
彈幕通古代,我嘎嘎拆了十樁婚! 作者:桃之泱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侯爺,是妾身做的不好吃嗎?”雅琴小心翼翼問道。
“以後這種事情交給下人做,你現在執掌侯府中饋,把精力放在該放的地方。”宋知賢冷淡說道:“退下吧。”
雅琴神情瞬間失落。
她不懂,明明是一樣的配方,她吃過的,味道也一樣啊。
為什麽以前沈霜羽來送藥膳的時候,都能在書房待到侯爺吃完,可她卻……雅琴不甘心,按理說侯爺不該跟她更親近嗎?
可雅琴終究是下人出身,沒膽子質問侯爺,隻能順從宋知賢的所有命令。
不過在她即將退出時,宋知賢又叫住了她。
“對了,我罰了夫人禁足一個月,這期間,有什麽邀約全部幫她拒絕,若需要接待什麽客人或者送禮,你全權處理。”
任何一個當家主母被罰禁足都是很丟臉的事情,這意味著未來一個月任何一個社交場合,她都無法參加,甚至有的時候需要妾室代替,等於進一步折辱了她侯夫人的顏麵。
宋知賢倒要看看,管家權丟了,身份地位也形同虛設,她還能演的下去!
可突然他腦海中閃過剛剛沈霜羽提和離書的樣子,心中莫名一空。
而雅琴得了這樣的吩咐,臉上瞬間爆發出驚喜,“是,侯爺,妾身定不負所托,辦好一切。”
宋知賢收迴心神,正好此時嚴啟迴來,就讓雅琴先離開。
“侯爺,屬下打聽了一個大概。”嚴啟進屋後說道。
宋知賢坐下,道:“說。”
“夫人嫁妝裏麵的兩家鋪子都很安分,沒出什麽問題,隻是最近夫人的下人似乎在整合兩邊的收益。”
宋知賢早在聽母親告狀之後,就令嚴啟出門調查了。
而宋知賢一開始對沈霜羽偷偷處理私產問題的分析也隻想到兩個可能性。
一,她私產的確出問題,本就不多的嫁妝若是再出問題,她怕自己在侯府更加沒有顏麵和地位,所以才保密處理。
二,就像小妹說的她要學楚楚,她想要整合資產,在雅琴沒法處理遺留問題時,以此為籌碼去處理雅琴處理不了的事情,再次向侯府證明她的重要性,以退為進。
不論是什麽理由,都是她想要侯府在意她,害怕侯府真的放棄她。
宋知賢很自信,所以沒想過沈霜羽敢說謊編瞎話,他不喜歡有什麽跳脫自己的掌控,所以還是讓嚴啟去查探一番。
其實他不知道,嚴啟也沒有往深處調查,隻簡單掠過兩個鋪子的基本情況,畢竟在嚴啟過去三年對沈霜羽的認知中,也絕對想不到沈霜羽在謀劃著和離,覺得就是鬧一鬧罷了。
而宋知賢聽完嚴啟的迴稟後,就嗤笑一聲。
看來是第二個理由了,準備找機會給他們露一手,讓他們後悔是嗎?
後宅的女子也隻有這點伎倆了,一切在他眼中無所遁形。
莫名的,宋知賢心情稍微好了一點。
次日一早,宋知賢去給老夫人請安,說了一下禁足罰抄的事情。
“禁足就是了,怎麽還罰抄起來,我剛剛罰跪過她啊。”老夫人現在對懲罰沈霜羽的事情是真的有點犯怵。
“她將孩子們送她的生辰禮賞賜給了下人,需要教訓一下。”宋知賢沒有說沈霜羽口無遮攔要和離書的事情,否則,就母親想要讓他另娶高門的態度,說不定還真的會考慮。
宋知賢覺得自己也算是幫沈霜羽費心遮掩了,偏偏某人還不識好歹。
老夫人一聽,當即就急了,“她到底怎麽迴事啊!對孩子們越來越不上心,真鬧個沒完沒了!”
但說完,老夫人也是愁得慌。
一旁的李嬤嬤想了想,問道:“侯爺,是不是還沒有跟夫人言明,不娶平妻的事情?”
宋知賢點頭,“等過段時間。”
“為何啊?”老夫人立馬問道。她跟李嬤嬤討論的時候,都覺得平妻傳聞才是沈霜羽變化的主要原因。
如果想要她趕緊恢複原樣,就該快點說明啊。
老夫人不懂。
若是一般人家,那倒是有可能是故意不說,為的是讓妻子心焦心急,吃醋,這樣就可以更加在意夫君。
可那是有情人才會有的心理。
她兒子又不喜歡沈霜羽,不會這麽想。
宋知賢目光閃了閃,“怕她說出去,影響我麻痹安王的計劃。”
老夫人更加不懂了,按照沈霜羽以前乖巧的性子,隻要宋知賢說明情況,哪怕背負罵名,沈霜羽也會聽從安排的吧。
不過老夫人不懂的事情,也不會瞎摻和,畢竟事關爺們前朝的事情,她一個婦道人家就不多嘴了。
“兒啊,你不知,其實雅琴最近在處理侯府賬務上犯了好幾次錯,雖然都被管家及時發現,幫忙糾正過來,但她真不如沈霜羽省心。”說到這裏,老夫人試探的看了宋知賢一眼道:“上次,我同你說的,給她一顆定心丸的事兒,你考慮的如何?”
宋知賢下意識皺眉。
“兒啊,我知道你反感,但你該去,你都不把人家當妻子,人家憑什麽要為你操勞做主母呢?”
宋知賢想了想,終於開口道:“我會同她圓房,但孩子……若她有了孩子,還會把我和楚楚的孩子放在第一位嗎?所以孩子的事情再說。”
老夫人本想勸兩句,畢竟對她而言多子多福,但能圓房就是進步,大不了這段時間,她多給沈霜羽準備一些易孕的補藥。隻要懷上了,那就肯定能生下來。
想著,老夫人就問道:“打算何時圓房?”
宋知賢心中微動,“先冷她一段時間再說。”
老夫人以為宋知賢過不了心中那一關,想了想就道:“兒你放心,這方麵我會讓李嬤嬤安排好,我給你們挑個黃道吉日,到時候你去就行。”
宋知賢大概知道母親要做什麽,想了想,也無所謂,對他而言就是完成任務,滿足沈霜羽的心願罷了,不需要事前跟她把關係緩和,溫情蜜意。
想到這裏,宋知賢點頭應下。
“以後這種事情交給下人做,你現在執掌侯府中饋,把精力放在該放的地方。”宋知賢冷淡說道:“退下吧。”
雅琴神情瞬間失落。
她不懂,明明是一樣的配方,她吃過的,味道也一樣啊。
為什麽以前沈霜羽來送藥膳的時候,都能在書房待到侯爺吃完,可她卻……雅琴不甘心,按理說侯爺不該跟她更親近嗎?
可雅琴終究是下人出身,沒膽子質問侯爺,隻能順從宋知賢的所有命令。
不過在她即將退出時,宋知賢又叫住了她。
“對了,我罰了夫人禁足一個月,這期間,有什麽邀約全部幫她拒絕,若需要接待什麽客人或者送禮,你全權處理。”
任何一個當家主母被罰禁足都是很丟臉的事情,這意味著未來一個月任何一個社交場合,她都無法參加,甚至有的時候需要妾室代替,等於進一步折辱了她侯夫人的顏麵。
宋知賢倒要看看,管家權丟了,身份地位也形同虛設,她還能演的下去!
可突然他腦海中閃過剛剛沈霜羽提和離書的樣子,心中莫名一空。
而雅琴得了這樣的吩咐,臉上瞬間爆發出驚喜,“是,侯爺,妾身定不負所托,辦好一切。”
宋知賢收迴心神,正好此時嚴啟迴來,就讓雅琴先離開。
“侯爺,屬下打聽了一個大概。”嚴啟進屋後說道。
宋知賢坐下,道:“說。”
“夫人嫁妝裏麵的兩家鋪子都很安分,沒出什麽問題,隻是最近夫人的下人似乎在整合兩邊的收益。”
宋知賢早在聽母親告狀之後,就令嚴啟出門調查了。
而宋知賢一開始對沈霜羽偷偷處理私產問題的分析也隻想到兩個可能性。
一,她私產的確出問題,本就不多的嫁妝若是再出問題,她怕自己在侯府更加沒有顏麵和地位,所以才保密處理。
二,就像小妹說的她要學楚楚,她想要整合資產,在雅琴沒法處理遺留問題時,以此為籌碼去處理雅琴處理不了的事情,再次向侯府證明她的重要性,以退為進。
不論是什麽理由,都是她想要侯府在意她,害怕侯府真的放棄她。
宋知賢很自信,所以沒想過沈霜羽敢說謊編瞎話,他不喜歡有什麽跳脫自己的掌控,所以還是讓嚴啟去查探一番。
其實他不知道,嚴啟也沒有往深處調查,隻簡單掠過兩個鋪子的基本情況,畢竟在嚴啟過去三年對沈霜羽的認知中,也絕對想不到沈霜羽在謀劃著和離,覺得就是鬧一鬧罷了。
而宋知賢聽完嚴啟的迴稟後,就嗤笑一聲。
看來是第二個理由了,準備找機會給他們露一手,讓他們後悔是嗎?
後宅的女子也隻有這點伎倆了,一切在他眼中無所遁形。
莫名的,宋知賢心情稍微好了一點。
次日一早,宋知賢去給老夫人請安,說了一下禁足罰抄的事情。
“禁足就是了,怎麽還罰抄起來,我剛剛罰跪過她啊。”老夫人現在對懲罰沈霜羽的事情是真的有點犯怵。
“她將孩子們送她的生辰禮賞賜給了下人,需要教訓一下。”宋知賢沒有說沈霜羽口無遮攔要和離書的事情,否則,就母親想要讓他另娶高門的態度,說不定還真的會考慮。
宋知賢覺得自己也算是幫沈霜羽費心遮掩了,偏偏某人還不識好歹。
老夫人一聽,當即就急了,“她到底怎麽迴事啊!對孩子們越來越不上心,真鬧個沒完沒了!”
但說完,老夫人也是愁得慌。
一旁的李嬤嬤想了想,問道:“侯爺,是不是還沒有跟夫人言明,不娶平妻的事情?”
宋知賢點頭,“等過段時間。”
“為何啊?”老夫人立馬問道。她跟李嬤嬤討論的時候,都覺得平妻傳聞才是沈霜羽變化的主要原因。
如果想要她趕緊恢複原樣,就該快點說明啊。
老夫人不懂。
若是一般人家,那倒是有可能是故意不說,為的是讓妻子心焦心急,吃醋,這樣就可以更加在意夫君。
可那是有情人才會有的心理。
她兒子又不喜歡沈霜羽,不會這麽想。
宋知賢目光閃了閃,“怕她說出去,影響我麻痹安王的計劃。”
老夫人更加不懂了,按照沈霜羽以前乖巧的性子,隻要宋知賢說明情況,哪怕背負罵名,沈霜羽也會聽從安排的吧。
不過老夫人不懂的事情,也不會瞎摻和,畢竟事關爺們前朝的事情,她一個婦道人家就不多嘴了。
“兒啊,你不知,其實雅琴最近在處理侯府賬務上犯了好幾次錯,雖然都被管家及時發現,幫忙糾正過來,但她真不如沈霜羽省心。”說到這裏,老夫人試探的看了宋知賢一眼道:“上次,我同你說的,給她一顆定心丸的事兒,你考慮的如何?”
宋知賢下意識皺眉。
“兒啊,我知道你反感,但你該去,你都不把人家當妻子,人家憑什麽要為你操勞做主母呢?”
宋知賢想了想,終於開口道:“我會同她圓房,但孩子……若她有了孩子,還會把我和楚楚的孩子放在第一位嗎?所以孩子的事情再說。”
老夫人本想勸兩句,畢竟對她而言多子多福,但能圓房就是進步,大不了這段時間,她多給沈霜羽準備一些易孕的補藥。隻要懷上了,那就肯定能生下來。
想著,老夫人就問道:“打算何時圓房?”
宋知賢心中微動,“先冷她一段時間再說。”
老夫人以為宋知賢過不了心中那一關,想了想就道:“兒你放心,這方麵我會讓李嬤嬤安排好,我給你們挑個黃道吉日,到時候你去就行。”
宋知賢大概知道母親要做什麽,想了想,也無所謂,對他而言就是完成任務,滿足沈霜羽的心願罷了,不需要事前跟她把關係緩和,溫情蜜意。
想到這裏,宋知賢點頭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