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何去何從
自家幼崽學掄語,曆代帝王樂瘋了 作者:棠億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知道這個十七歲的少年在得知自己立下那麽大的功績結果竟被滅族後是什麽樣的心情。
難受?不甘?憤怒?還是慶幸自己預知了曆史,有改變命運的機會?
無人知道。
沈言之看到這個少年此時十分嚴肅,從他的神情能看出他此刻的心情必定無比沉重。
李清照和劉據雖然也不知道這個少年現在心裏在想什麽,可看到他那沉重的神色,也都跟著嚴肅下來。
剛好大家都幹完活了,就過來和韓信一起坐著,李清照還示範給韓信看怎麽坐沙發。
韓信坐了下來,隻不過此時心情沉重的他也無暇去研究沙發這東西了。
妲己給大家夥兒都倒熱水,還給韓信雙手遞過去。
剛才聽李清照和劉據說了一些韓信作戰之強,她對韓信也多了幾分敬重。
“謝謝。”韓信低沉著聲音把水杯接過來。
“韓老師,你不要難過,現在你提前預知未來,有很多事就可以改變了的。”
“是的,很多事,你都可以重新選擇了,比如你還是可以選擇到別的時空生活。”劉據也跟在李清照後安慰韓信。
這次他不“搶”人了,讓韓信自己選擇吧。
韓信抿了抿嘴。
他還沒說話,沈言之腦袋裏響起了係統的聲音。
聽完係統給的信息,沈言之很遺憾地開口。
“來到幼兒園的全體師生和家長,可以跟著別的時空的人去別的時空玩,但是不能長期呆著,每一次時間不能超過24個小時,而且每個月隻有一次機會。”
“啊……”劉據和李清照聽了沈言之的話,都失望了。
敢情他們搶了半天的人,結果帶不走韓信?
“唔……”李清照雙手支著下巴,臉上的笑容消失了。
劉據的臉也玩起了笑容消失術。
“韓老師,那你怎麽打算?不離開項羽了?那不可能吧。”李清照都覺得不可能。
劉據沈言之也覺得不可能。
幾個人迴憶著史書上寫的韓信在項梁和項羽軍中的遭遇。
韓信早早就跟著項梁和項羽混了,一開始在項梁項羽軍中的身份並不高。
章邯滅了陳勝吳廣起義軍後一路向東平叛,快要打過來的時候,項梁和項羽派人去找齊王,要聯合作戰抵抗章邯。
齊王提出條件,隻要項羽把他流亡到項羽軍中的堂弟殺了,他就答應和項羽聯盟。
韓信瘋狂勸項羽答應齊王,叫項羽馬上殺了齊王的堂弟,先聯合作戰,打敗章邯再說。
可韓信在軍中地位太低,人微言輕,項羽死活不聽,就是不殺齊王的堂弟,還把齊王的堂弟保護起來。
於是齊王一氣之下不出兵,項梁隻好自己帶著楚軍去和章邯對戰,後戰敗,被章邯所殺。
項羽也算是間接害死了項梁。
項梁死後,韓信在項羽軍中的地位得到提升,直接跟在了項羽身邊。
那場大名鼎鼎的巨鹿之戰後,項羽要殺掉二十萬大秦降卒,韓信瘋狂阻攔,項羽不聽,還是殺了。
而這二十萬秦軍的家鄉大部分都在關中,項羽這一次殺降,導致關中民怨四起。
鴻門宴前,韓信勸項羽不要出賣從劉邦軍中投奔向他的曹無傷,項羽不聽,直接在鴻門宴上當著劉邦的麵說曹無傷已經背叛劉邦,從那以後就無人敢再給項羽做間諜。
項羽火燒鹹陽城,殺光嬴姓宗親後,要分封天下,韓信也是拚了命阻攔,攔不住,項羽還是分封天下了,導致之後沒多久,又天下大亂。
……
所有的這些事,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最後用了一句“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為最後的總結。
可這短短的幾個字,包含了韓信多大的失望?是多大的失望,才能讓韓信下定決心離開諸侯之首西楚霸王,去投奔劉邦?
別人看史書,看到勇猛、果敢,打仗無敵的項羽死活不聽韓信的勸,都覺得生氣,都替這位西楚霸王感到著急,何況韓信本人?
現在韓信看了史書,知道這些事,又怎麽可能還會願意跟著項羽?
韓信聽了李清照的話,隻是看了李清照一眼,又低下頭,不說話。
劉據和李清照對韓信都是有好感的。
雖然現在不能把韓信帶迴家,但是也願意給他出主意。
“如果你還是想跟著劉邦建功立業的話,也不是不行,但是你得保證最後交出所有兵權。
我知道你恨劉邦誅你三族,但是站在劉邦的立場上,他也有他的道理。
沒有哪個帝王不忌憚武將擁兵自重的。
如果你是皇帝,你也一樣不希望手底下的大將有兵,有威脅朝廷的能力,劉邦他殺手中有兵的功臣,也是為了避免再次天下大亂。
你看看史書,劉邦他殺的功臣,哪一個不是手裏有兵的。
那些沒兵的,比如蕭何、陳平、周勃、張良……全都得到善終了。
你的副將曹參,也曾立下赫赫戰功,他也就是遇到了你,你太出彩,才把他的光芒蓋住了,實際上你看了史書之後也知道,他領兵打仗的能力,也堪稱一絕。
大漢成立後他手中沒有兵權,他去做了文臣,於是他不僅得到善終,還繼續得到劉邦重用。他位列開國功臣第二名,僅次於蕭何。
所以隻要交出兵權,謹小慎微,做一個沒有兵的開國功臣,不封王,會有活路的。”李清照歎了口氣說。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伴君如伴虎這句話,劉據才是最深有體會的,他這些年, 不也是一直活在他老爹的陰影下?
於是他也歎了口氣。
“跟著草根出身的開國皇帝混,就得收斂鋒芒,時刻記得這點就行,學學陳平就好,保命哲學這個賽道,在你們那個年代,沒人能比得過陳平的,他真的非常聰明。
其實太祖忌憚你也不是一時的事,種子怕是早就埋下了。
比如你在攻滅齊國之後要太祖封你為假齊王,他直接給你封了齊王,你還真敢接。
那時候你還定三秦,又先後攻滅了複國後的魏國、趙國、代國、燕國和齊國,你風頭非常盛。
太祖呢?他在彭城之戰慘敗於項羽,葬送了幾十萬士兵,靠著投靠呂雉的哥哥才得以重整旗鼓,他那時候多狼狽。
你的風頭都蓋過他了,還讓身上背著個彭城之戰慘敗的恥辱的他封你為假齊王,你這不是踩在他頭上蹦迪?
他直接封你為齊王,假字都給你去掉了,你還真敢要,怕是忌憚的種子這時候就埋下了。”劉據拍拍韓信的肩膀。
其實劉據和李清照都替韓信被夷三族的事感到憋屈,他明明是大漢的大功臣啊。
可是又沒辦法,生存之道,就是得收斂鋒芒,所以隻能給年少的韓信一些建議了。
小孩子才分對錯,隻有小孩和弱智,才會覺得這世上的人可以簡單地分為好人和壞人。
但凡有點腦子的成年人,都會知道人在不同的立場上,就會有不同的選擇,世界,從來都不是非黑即白。
站在韓信的立場,劉邦忘恩負義,狡兔死,走狗烹。
站在劉邦的立場,韓信也有必死的理由。劉邦在決定聽從蕭何的建議繼承秦朝郡縣製的時候,王爵就已注定要被消滅。而韓信,剛好就是異姓諸侯王。
那就隻能尋求最適合自己的生存之道了。
韓信知道李清照和劉據是為了自己好,他還是皺起了眉頭,一臉的桀驁。
“這個齊王,我為什麽不能要,我就得要!”
難受?不甘?憤怒?還是慶幸自己預知了曆史,有改變命運的機會?
無人知道。
沈言之看到這個少年此時十分嚴肅,從他的神情能看出他此刻的心情必定無比沉重。
李清照和劉據雖然也不知道這個少年現在心裏在想什麽,可看到他那沉重的神色,也都跟著嚴肅下來。
剛好大家都幹完活了,就過來和韓信一起坐著,李清照還示範給韓信看怎麽坐沙發。
韓信坐了下來,隻不過此時心情沉重的他也無暇去研究沙發這東西了。
妲己給大家夥兒都倒熱水,還給韓信雙手遞過去。
剛才聽李清照和劉據說了一些韓信作戰之強,她對韓信也多了幾分敬重。
“謝謝。”韓信低沉著聲音把水杯接過來。
“韓老師,你不要難過,現在你提前預知未來,有很多事就可以改變了的。”
“是的,很多事,你都可以重新選擇了,比如你還是可以選擇到別的時空生活。”劉據也跟在李清照後安慰韓信。
這次他不“搶”人了,讓韓信自己選擇吧。
韓信抿了抿嘴。
他還沒說話,沈言之腦袋裏響起了係統的聲音。
聽完係統給的信息,沈言之很遺憾地開口。
“來到幼兒園的全體師生和家長,可以跟著別的時空的人去別的時空玩,但是不能長期呆著,每一次時間不能超過24個小時,而且每個月隻有一次機會。”
“啊……”劉據和李清照聽了沈言之的話,都失望了。
敢情他們搶了半天的人,結果帶不走韓信?
“唔……”李清照雙手支著下巴,臉上的笑容消失了。
劉據的臉也玩起了笑容消失術。
“韓老師,那你怎麽打算?不離開項羽了?那不可能吧。”李清照都覺得不可能。
劉據沈言之也覺得不可能。
幾個人迴憶著史書上寫的韓信在項梁和項羽軍中的遭遇。
韓信早早就跟著項梁和項羽混了,一開始在項梁項羽軍中的身份並不高。
章邯滅了陳勝吳廣起義軍後一路向東平叛,快要打過來的時候,項梁和項羽派人去找齊王,要聯合作戰抵抗章邯。
齊王提出條件,隻要項羽把他流亡到項羽軍中的堂弟殺了,他就答應和項羽聯盟。
韓信瘋狂勸項羽答應齊王,叫項羽馬上殺了齊王的堂弟,先聯合作戰,打敗章邯再說。
可韓信在軍中地位太低,人微言輕,項羽死活不聽,就是不殺齊王的堂弟,還把齊王的堂弟保護起來。
於是齊王一氣之下不出兵,項梁隻好自己帶著楚軍去和章邯對戰,後戰敗,被章邯所殺。
項羽也算是間接害死了項梁。
項梁死後,韓信在項羽軍中的地位得到提升,直接跟在了項羽身邊。
那場大名鼎鼎的巨鹿之戰後,項羽要殺掉二十萬大秦降卒,韓信瘋狂阻攔,項羽不聽,還是殺了。
而這二十萬秦軍的家鄉大部分都在關中,項羽這一次殺降,導致關中民怨四起。
鴻門宴前,韓信勸項羽不要出賣從劉邦軍中投奔向他的曹無傷,項羽不聽,直接在鴻門宴上當著劉邦的麵說曹無傷已經背叛劉邦,從那以後就無人敢再給項羽做間諜。
項羽火燒鹹陽城,殺光嬴姓宗親後,要分封天下,韓信也是拚了命阻攔,攔不住,項羽還是分封天下了,導致之後沒多久,又天下大亂。
……
所有的這些事,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最後用了一句“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為最後的總結。
可這短短的幾個字,包含了韓信多大的失望?是多大的失望,才能讓韓信下定決心離開諸侯之首西楚霸王,去投奔劉邦?
別人看史書,看到勇猛、果敢,打仗無敵的項羽死活不聽韓信的勸,都覺得生氣,都替這位西楚霸王感到著急,何況韓信本人?
現在韓信看了史書,知道這些事,又怎麽可能還會願意跟著項羽?
韓信聽了李清照的話,隻是看了李清照一眼,又低下頭,不說話。
劉據和李清照對韓信都是有好感的。
雖然現在不能把韓信帶迴家,但是也願意給他出主意。
“如果你還是想跟著劉邦建功立業的話,也不是不行,但是你得保證最後交出所有兵權。
我知道你恨劉邦誅你三族,但是站在劉邦的立場上,他也有他的道理。
沒有哪個帝王不忌憚武將擁兵自重的。
如果你是皇帝,你也一樣不希望手底下的大將有兵,有威脅朝廷的能力,劉邦他殺手中有兵的功臣,也是為了避免再次天下大亂。
你看看史書,劉邦他殺的功臣,哪一個不是手裏有兵的。
那些沒兵的,比如蕭何、陳平、周勃、張良……全都得到善終了。
你的副將曹參,也曾立下赫赫戰功,他也就是遇到了你,你太出彩,才把他的光芒蓋住了,實際上你看了史書之後也知道,他領兵打仗的能力,也堪稱一絕。
大漢成立後他手中沒有兵權,他去做了文臣,於是他不僅得到善終,還繼續得到劉邦重用。他位列開國功臣第二名,僅次於蕭何。
所以隻要交出兵權,謹小慎微,做一個沒有兵的開國功臣,不封王,會有活路的。”李清照歎了口氣說。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伴君如伴虎這句話,劉據才是最深有體會的,他這些年, 不也是一直活在他老爹的陰影下?
於是他也歎了口氣。
“跟著草根出身的開國皇帝混,就得收斂鋒芒,時刻記得這點就行,學學陳平就好,保命哲學這個賽道,在你們那個年代,沒人能比得過陳平的,他真的非常聰明。
其實太祖忌憚你也不是一時的事,種子怕是早就埋下了。
比如你在攻滅齊國之後要太祖封你為假齊王,他直接給你封了齊王,你還真敢接。
那時候你還定三秦,又先後攻滅了複國後的魏國、趙國、代國、燕國和齊國,你風頭非常盛。
太祖呢?他在彭城之戰慘敗於項羽,葬送了幾十萬士兵,靠著投靠呂雉的哥哥才得以重整旗鼓,他那時候多狼狽。
你的風頭都蓋過他了,還讓身上背著個彭城之戰慘敗的恥辱的他封你為假齊王,你這不是踩在他頭上蹦迪?
他直接封你為齊王,假字都給你去掉了,你還真敢要,怕是忌憚的種子這時候就埋下了。”劉據拍拍韓信的肩膀。
其實劉據和李清照都替韓信被夷三族的事感到憋屈,他明明是大漢的大功臣啊。
可是又沒辦法,生存之道,就是得收斂鋒芒,所以隻能給年少的韓信一些建議了。
小孩子才分對錯,隻有小孩和弱智,才會覺得這世上的人可以簡單地分為好人和壞人。
但凡有點腦子的成年人,都會知道人在不同的立場上,就會有不同的選擇,世界,從來都不是非黑即白。
站在韓信的立場,劉邦忘恩負義,狡兔死,走狗烹。
站在劉邦的立場,韓信也有必死的理由。劉邦在決定聽從蕭何的建議繼承秦朝郡縣製的時候,王爵就已注定要被消滅。而韓信,剛好就是異姓諸侯王。
那就隻能尋求最適合自己的生存之道了。
韓信知道李清照和劉據是為了自己好,他還是皺起了眉頭,一臉的桀驁。
“這個齊王,我為什麽不能要,我就得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