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從根上拔除
自家幼崽學掄語,曆代帝王樂瘋了 作者:棠億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先別說了,容我緩一緩。
這些人,必須死。”趙恆咬牙切齒。
他和寇準都是聽到這裏都有些聽不下去了,真需要緩一緩。
劉娥就不具體舉例子了,真把士大夫拖大宋後腿的那些例子一一說出來,她都氣夠嗆。
“不能隻是殺了他們就夠的。
殺了名單上這些人,隻是治標不治本。
應該根治的,是天子與士大夫共天下。
士大夫能踩在皇帝頭上做決定,能主張把打下來的地還迴去,能決定在攻入他國都城的時候讓宋軍撤軍,就是因為他們地位太高了。
他們的地位已經高到能與天子共治天下的地步了。
他們的地位,就是殿下您給的。
曆史上殿下您放權給士大夫後,皇權日漸衰微,從您曾孫趙頊那一代開始,就在努力迴收皇權。
可是都做不到。
因為士大夫的根在朝堂上已經紮得非常深了。
以至於後世的人一提到大宋的皇帝,都會說全是廢物。
對這點,您曾孫趙頊和您曾孫的兒子趙煦真的冤枉。
這對父子真不是廢物。
趙頊一直很努力在變法強國。
我說的那個司馬光是他提拔的,可是他也沒有辦法。
士大夫團體龐大,尤其是守舊派士大夫,朝堂基本都是他們把控,守舊派沒有司馬光,也會有別人。
在受製於守舊派士大夫,必須給守舊派士大夫在朝堂上的位置的時候,愛民如子,從不貪汙腐敗的司馬光已經是最好的選擇了。”
劉娥不得不和趙恆和寇準說神宗一朝的朝堂。
宋神宗趙頊在位的時候,大宋已經弊端重重了,必須變法才能強國。
趙頊登基之初就開始著力迴收皇權,著力強國,他很努力支持王安石變法,努力富國強兵。
結果王安石變法一路困難重重,阻礙重重,反對聲響如雷聲。
哪怕大宋靠著王安石變法富國強兵,開疆拓土,對外戰事節節勝利,財政收入大幅提升,可反對聲依舊甚囂塵上,變法卻推行得非常困難。
反對的群體,人數最多的,不是朝廷官員,不是豪族富戶,而是普通老百姓。
王安石變法理想是好的,可惜王安石太理想化了,大宋沒有足夠清明的官僚係統去推行這個本該利國利民的變法。
很多貪官通過變法為自己謀利,變法的結果是利國了,卻沒有利民,普通老百姓卻被貪官通過變法條例層層盤剝。
許多原本讓利於民的舉措,成了貪官吸老百姓血的工具。
劉娥看完史書後,第一反應就是覺得王安石需要和張居正先學一下。
張居正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先整頓吏治,第二步才開始實施改革。
所以張居正才能讓本已弊端重重的大明最後亮起了一片閃耀的光。
王安石和趙頊偏偏漏了整頓吏治這一步。
如果他們沒有漏這一步,就是另一個結果了,這是不少曆史學者的共識。
可是真的是王安石和趙頊想不到這一步?
就算他們想到了,以朝中士大夫的盤根錯節, 做得到整頓吏治嗎?
士大夫都可以和天子共治天下了,如何去整頓他們。
“大宋整頓吏治那麽難,就是殿下您這一朝埋下的禍根。”
“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嘛。”寇準有些氣哼哼地說。
他都覺得離譜。
他知道自己將來就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事實上的宰相,他自然希望自己的權勢可以再大一些。
可聽劉娥說大宋將來的皇帝那麽深程度地受製於士大夫,就連已經做到了利國的變法,士大夫團體主張取消,皇帝也不得不取消,就覺得離譜。
趙恆臉紅不敢說話,禍根就是他埋下的。
“殿下您也不用那麽自責,曆史上那個昏君和您還是不一樣的。
您也親自提拔了不少武將,您隻是沒堅持。
簡言之大宋就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之前五代十國,武將作大,導致戰亂不止,政權更迭頻繁,民不聊生。
到了大宋,就打壓武將,極力提升士大夫的地位,以至於走向另一個極端了。
隻需要做好平衡,不能讓任何一方做大就好。
從殿下您這一代開始,一切還有機會。
曆史上您提拔起來的那些武將,不少也都是很有作為的,隻是後來被您自己打壓了罷了。
這一次,您不打壓他們便好。
武將做大要不得,文臣做大也要不得。”
趙恆重重點頭。
劉娥點開了第二篇筆記。
《如何將趙恆培養成一個暴君和明君》
這篇筆記不是劉娥一個人寫的,是在嬴稷和劉據的幫助下一起寫的。
劉娥雖然一直在跟趙恆給她找的老師學習,卻也還沒有達到政治家的思想高度,她也不敢一個人給趙恆提建議。
“殿下,曆史上的您,後來確實是成為了一個昏君。”劉娥依舊不給趙恆麵子,再次提這件事。
她說的也是事實,必須反複提,才可以更大力度製止趙恆變昏。
“可是暴君不一定是昏君。
有時候昏君對國家的傷害,比暴君還大。
暴君的意思是,有時候,做皇帝的,就必須得違背民意。
就比如澶淵之盟,老百姓都覺得簽得好,都在慶祝。
您順應老百姓的意思,堅持這個盟約,那您就是會順應民意的仁君,可也是事實上的昏君。
畢竟澶淵之盟的情況和漢初不一樣。
漢初劉邦選擇和親止戰,是因為大漢沒有那個能力去打。
漢初大漢本來就窮,戰場還在有利騎兵,不利於步兵作戰的草原地形上,而那時候的大漢兵種又是步兵為主,主張繼續打,那劉邦就是昏君了。
可是澶淵之戰的時候我們大宋有三十萬武力充沛的將士,是完全可以碾壓已經無人可用的遼軍的,這時候做個仁君,不打,那才是昏君了。
還有王安石變法時期,老百姓迫切想停止變法,因為他們的生活,已經因為變法弄得苦不堪言。
他們都非常感謝司馬光。
司馬光反對變法的初衷也是不忍看老百姓再受苦了。
所以司馬光死的時候,大宋的百姓都在為他送行,開封的百姓因為司馬光的死嚎啕大哭。
司馬光他確實是一個愛國愛民的大好人,可是他也是大宋的掘墓人。
老百姓並不知道這些,他們並不知道司馬光那樣的守舊派士大夫給大宋帶來了多大的禍患,他們隻知道是司馬光帶他們脫離苦海。
如果這時候順應民意,支持司馬光,廢黜變法,也確實是仁君。
可同時也是放著弊端重重的大宋不去整治,那就是個昏君,一個昏庸的仁君。
老百姓受的教育程度有限,他們不能站在更高更遠的角度看問題,如果做皇帝的,隻會跟著老百姓的訴求走,那不是白白接受了那麽多為君之道的教育了?
我也不是要您隻一味地和老百姓對著幹,而是懂得計算成本,懂得去分析問題的根本是什麽。
王安石變法的初衷是利國利民,結果利國利民隻做到了利國,沒有做到利民。
皇帝要做的,不是被司馬光之流牽著鼻子走,被民意牽著鼻子走,然後直接取消變法。
這時候要做的,應該是一個違背民意的暴君,先整頓吏治,接著實施變法,最後,真正利國利民,這樣,於國,於民,才都是最好的。”
“明白。”劉娥說的其實是很淺顯的道理,趙恆和寇準又怎麽可能不懂?
很多時候王朝需要的不是仁君,而是明軍。
劉娥和寇準趙恆聊了很多很多,聊的都是大宋將來的局勢。
趙恆給大宋埋下的禍根,可以提前拔除了。
……
貞觀時空。
鳳陽閣。
今天小兕子的寢殿特別熱鬧。
李承乾、李治、李泰、高陽公主、城陽公主都來了……
這些人,必須死。”趙恆咬牙切齒。
他和寇準都是聽到這裏都有些聽不下去了,真需要緩一緩。
劉娥就不具體舉例子了,真把士大夫拖大宋後腿的那些例子一一說出來,她都氣夠嗆。
“不能隻是殺了他們就夠的。
殺了名單上這些人,隻是治標不治本。
應該根治的,是天子與士大夫共天下。
士大夫能踩在皇帝頭上做決定,能主張把打下來的地還迴去,能決定在攻入他國都城的時候讓宋軍撤軍,就是因為他們地位太高了。
他們的地位已經高到能與天子共治天下的地步了。
他們的地位,就是殿下您給的。
曆史上殿下您放權給士大夫後,皇權日漸衰微,從您曾孫趙頊那一代開始,就在努力迴收皇權。
可是都做不到。
因為士大夫的根在朝堂上已經紮得非常深了。
以至於後世的人一提到大宋的皇帝,都會說全是廢物。
對這點,您曾孫趙頊和您曾孫的兒子趙煦真的冤枉。
這對父子真不是廢物。
趙頊一直很努力在變法強國。
我說的那個司馬光是他提拔的,可是他也沒有辦法。
士大夫團體龐大,尤其是守舊派士大夫,朝堂基本都是他們把控,守舊派沒有司馬光,也會有別人。
在受製於守舊派士大夫,必須給守舊派士大夫在朝堂上的位置的時候,愛民如子,從不貪汙腐敗的司馬光已經是最好的選擇了。”
劉娥不得不和趙恆和寇準說神宗一朝的朝堂。
宋神宗趙頊在位的時候,大宋已經弊端重重了,必須變法才能強國。
趙頊登基之初就開始著力迴收皇權,著力強國,他很努力支持王安石變法,努力富國強兵。
結果王安石變法一路困難重重,阻礙重重,反對聲響如雷聲。
哪怕大宋靠著王安石變法富國強兵,開疆拓土,對外戰事節節勝利,財政收入大幅提升,可反對聲依舊甚囂塵上,變法卻推行得非常困難。
反對的群體,人數最多的,不是朝廷官員,不是豪族富戶,而是普通老百姓。
王安石變法理想是好的,可惜王安石太理想化了,大宋沒有足夠清明的官僚係統去推行這個本該利國利民的變法。
很多貪官通過變法為自己謀利,變法的結果是利國了,卻沒有利民,普通老百姓卻被貪官通過變法條例層層盤剝。
許多原本讓利於民的舉措,成了貪官吸老百姓血的工具。
劉娥看完史書後,第一反應就是覺得王安石需要和張居正先學一下。
張居正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先整頓吏治,第二步才開始實施改革。
所以張居正才能讓本已弊端重重的大明最後亮起了一片閃耀的光。
王安石和趙頊偏偏漏了整頓吏治這一步。
如果他們沒有漏這一步,就是另一個結果了,這是不少曆史學者的共識。
可是真的是王安石和趙頊想不到這一步?
就算他們想到了,以朝中士大夫的盤根錯節, 做得到整頓吏治嗎?
士大夫都可以和天子共治天下了,如何去整頓他們。
“大宋整頓吏治那麽難,就是殿下您這一朝埋下的禍根。”
“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嘛。”寇準有些氣哼哼地說。
他都覺得離譜。
他知道自己將來就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事實上的宰相,他自然希望自己的權勢可以再大一些。
可聽劉娥說大宋將來的皇帝那麽深程度地受製於士大夫,就連已經做到了利國的變法,士大夫團體主張取消,皇帝也不得不取消,就覺得離譜。
趙恆臉紅不敢說話,禍根就是他埋下的。
“殿下您也不用那麽自責,曆史上那個昏君和您還是不一樣的。
您也親自提拔了不少武將,您隻是沒堅持。
簡言之大宋就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之前五代十國,武將作大,導致戰亂不止,政權更迭頻繁,民不聊生。
到了大宋,就打壓武將,極力提升士大夫的地位,以至於走向另一個極端了。
隻需要做好平衡,不能讓任何一方做大就好。
從殿下您這一代開始,一切還有機會。
曆史上您提拔起來的那些武將,不少也都是很有作為的,隻是後來被您自己打壓了罷了。
這一次,您不打壓他們便好。
武將做大要不得,文臣做大也要不得。”
趙恆重重點頭。
劉娥點開了第二篇筆記。
《如何將趙恆培養成一個暴君和明君》
這篇筆記不是劉娥一個人寫的,是在嬴稷和劉據的幫助下一起寫的。
劉娥雖然一直在跟趙恆給她找的老師學習,卻也還沒有達到政治家的思想高度,她也不敢一個人給趙恆提建議。
“殿下,曆史上的您,後來確實是成為了一個昏君。”劉娥依舊不給趙恆麵子,再次提這件事。
她說的也是事實,必須反複提,才可以更大力度製止趙恆變昏。
“可是暴君不一定是昏君。
有時候昏君對國家的傷害,比暴君還大。
暴君的意思是,有時候,做皇帝的,就必須得違背民意。
就比如澶淵之盟,老百姓都覺得簽得好,都在慶祝。
您順應老百姓的意思,堅持這個盟約,那您就是會順應民意的仁君,可也是事實上的昏君。
畢竟澶淵之盟的情況和漢初不一樣。
漢初劉邦選擇和親止戰,是因為大漢沒有那個能力去打。
漢初大漢本來就窮,戰場還在有利騎兵,不利於步兵作戰的草原地形上,而那時候的大漢兵種又是步兵為主,主張繼續打,那劉邦就是昏君了。
可是澶淵之戰的時候我們大宋有三十萬武力充沛的將士,是完全可以碾壓已經無人可用的遼軍的,這時候做個仁君,不打,那才是昏君了。
還有王安石變法時期,老百姓迫切想停止變法,因為他們的生活,已經因為變法弄得苦不堪言。
他們都非常感謝司馬光。
司馬光反對變法的初衷也是不忍看老百姓再受苦了。
所以司馬光死的時候,大宋的百姓都在為他送行,開封的百姓因為司馬光的死嚎啕大哭。
司馬光他確實是一個愛國愛民的大好人,可是他也是大宋的掘墓人。
老百姓並不知道這些,他們並不知道司馬光那樣的守舊派士大夫給大宋帶來了多大的禍患,他們隻知道是司馬光帶他們脫離苦海。
如果這時候順應民意,支持司馬光,廢黜變法,也確實是仁君。
可同時也是放著弊端重重的大宋不去整治,那就是個昏君,一個昏庸的仁君。
老百姓受的教育程度有限,他們不能站在更高更遠的角度看問題,如果做皇帝的,隻會跟著老百姓的訴求走,那不是白白接受了那麽多為君之道的教育了?
我也不是要您隻一味地和老百姓對著幹,而是懂得計算成本,懂得去分析問題的根本是什麽。
王安石變法的初衷是利國利民,結果利國利民隻做到了利國,沒有做到利民。
皇帝要做的,不是被司馬光之流牽著鼻子走,被民意牽著鼻子走,然後直接取消變法。
這時候要做的,應該是一個違背民意的暴君,先整頓吏治,接著實施變法,最後,真正利國利民,這樣,於國,於民,才都是最好的。”
“明白。”劉娥說的其實是很淺顯的道理,趙恆和寇準又怎麽可能不懂?
很多時候王朝需要的不是仁君,而是明軍。
劉娥和寇準趙恆聊了很多很多,聊的都是大宋將來的局勢。
趙恆給大宋埋下的禍根,可以提前拔除了。
……
貞觀時空。
鳳陽閣。
今天小兕子的寢殿特別熱鬧。
李承乾、李治、李泰、高陽公主、城陽公主都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