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藍玉被咱給剝皮揎草了?
大明:頂級帶貨,朱元璋樂瘋了 作者:蝸牛吃螃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既然朱大叔想聽,那我就細細告訴你。”
黃軒看著手機查到的資料,道:“咱們先說這個黃子澄,祖籍江西分宜,明朝洪武十八年的進士第三名,哦,就是探花,曆任翰林院編修、修撰,伴讀東宮,累官太常寺卿。”
“黃子澄幼年跟著名師歐陽貞學習,長大後又跟著周與學學習,洪武十七年成為貢生進入太學院讀書。”
“關於黃子澄,還有個民間傳說。”
“哦?不知是何傳說。”
朱元璋習慣性的想要伸手端茶杯,結果端了個空,隻好佯裝摸了摸鼻尖。
“說是這黃子澄原本考中的是狀元,殿前朱元璋問他年齡多大了,老家是哪裏的,黃子澄太過激動,支支吾吾答不上來,朱元璋不喜歡這人唯唯諾諾的性格,於是就把他改為第三名。”
朱元璋聽聞,不由得輕視的說道:“得意忘形又忘乎所以,的確不討人喜歡。”
黃軒則是搖了搖頭,不認同道:“朱大叔可千萬不要這樣說,黃子澄能力是有的,要不也不會在那麽多的考生中取得第三名的成績,隻是嘛!”
“此人學的都是書本上的內容,積累的也是前朝的知識,理論治國有一套,就是太過理想化了,沒有結合實際,就拿削藩來說,基本上是他一人之力主導的。”
“想法是好,就是沒想過那些藩王不同意削藩,會發生什麽不可掌控的情況。”
黃軒停頓了一下,又繼續講道:“其次,這齊泰,本名叫齊德,溧水人士,也是洪武十八年的進士,在朝廷擔任過禮部主事、兵部主事等職位。因其他為官九年而無過失,被老朱賜名“泰,這才改名為齊泰。”
朱元璋點頭,表示讓黃軒繼續。
“至於這方孝孺,那可是明朝著名的學者、文學家、思想家。”
“方孝孺在老朱還在世的時候,並未在朝廷擔任官職,隻是被授予漢中教授,天天給學生講課。不過他的父親,方克勤在洪武年間曾任山東濟寧知府。”
“這方克勤人不錯,在位期間,奉公守法,做過許多對百姓有益的事情,由於洪武九年的空印案的牽連,被老朱給砍了。”
“洪武十五年,方孝孺在吳沉、揭樞的推薦下,才進入老朱的視線,並非常受老朱的重視。”
聽到黃軒對方克勤的評價,朱元璋老臉一紅。
盡管他知道當初空印案牽連的官員中,有不少是冤枉的。
在當時的情況,寧可錯殺,不可放過一人。
隻有殺得官員害怕,他們才會記得有一把大刀時時刻刻懸在自己的頭上,他們才會奉公守法,才會老老實實為百姓辦事。
所以,朱元璋並不後悔。
哪怕重來,朱元璋依然還是當時那般選擇。
“這三人都被老朱看中,老朱臨終之時,把朱允炆托付給三人,所以朱允炆才會對三人言聽計從。”
原來是這麽迴事。
黃軒講得簡潔明了,朱元璋自然記得住這三人祖籍在哪,迴去讓人查一查,就知道黃軒說的是真還是假。
隻是,這三人已經在朱元璋心中打上了不可重用的標簽,未來的仕途恐怕就難咯。
“不過,這三人的結局都不好,黃子澄被車裂而死,齊泰被誅了九族,最慘的是方孝孺,由於不承認朱棣的正統,被誅了十族!”
朱元璋聽了,並未有什麽表示,成王敗寇一貫如此,既然失敗,那就要接受失敗的後果。
隻不過沒想到,方孝孺居然被老四誅了十族。
“黃小友,咱有一點不明白,分封藩王,不是朱元璋定下來的嗎,為何朱元璋一死,朱允炆就要削藩?”
站在朱元璋身邊的吳吉祥聽到陛下如此說自己,渾身一哆嗦。
黃軒放下手機,這方麵的知識,可以不用查資料了,自己都能分析一波:“這一點,應該要怪老朱,或者是怪太子跟皇太孫朱雄英死得太早了。”
朱元璋眉頭一挑,詢問道:“哦?此話怎講?”
黃軒整理了一下思路,緩緩開口:“咱們先說老朱吧。”
“老朱年幼雙親就沒了,從小便孤苦伶仃,嚐遍人間疾苦,後麵當了皇帝,有了子嗣,就非常在意親情。”
“老朱想把最好的都留給後代子孫,讓子孫不用受苦,世世代代都享福。並且,他也是這麽做的,二十四個兒子,都封為親王,並且還是有封地有實權的親王。”
“當然,老朱的出發點也是好的,分封出去的親王負責守衛大明疆土邊關,同時又能拱衛京城勢力,既鞏固了皇權又兼顧抵禦外族。”
“最重要的是,老朱擔心跟著自己打天下的兄弟,也就是那群開國功勳,兵權在握,擁兵自重,所以用藩王來分散他們手中的兵力跟權力,牢固朱家對朝廷對大明的統治。”
“可以說,老朱這是一石三鳥之計,非常的高明!”
聽到黃軒的分析,朱元璋心中一緊。
有一種沒穿衣服,被人看光身體的感覺。
黃軒所講,的確是自己心裏所想的。
自己從小受苦,那種滋味,刻骨銘心。
現在有了子嗣,哪個父母願意讓子嗣受苦的?還不是都想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後人。
自己那幫子兄弟,現在都當上了國公了,大明也沒什麽戰事,個個還手握重兵幹什麽?
在家頤養天年,不好麽?
宋太祖趙匡胤當年杯酒釋兵權,就是怕那些手握重兵的將軍,在位久了,心中滋生出不該有的想法。
自己還隻是減少那幫兄弟手中的權力跟兵力,又沒直接讓他們迴家去養老。
況且,又不是削減大明的軍隊,對大明的軍事力量完全沒有影響。
“不過……”
黃軒歎息道:“如果太子朱標不早死,他能夠繼位當上皇帝,那麽藩王製度就完全沒問題。”
“他的那些兄弟,哪一個不服他的?如果是朱標要削藩,他的那些兄弟誰敢有一句怨言?”
“就拿燕王朱棣來說,朱標隻需一道命令,他就會屁顛屁顛的笑著第一個讚同。”
“並且,朱標要削藩,也不會采用這麽激進的方式。朱標仁厚,又有豐富的治國經驗,即便是削藩,也會采用更溫和的手段,讓這些兄弟們被削得心服口服。”
朱元璋忍不住的暗自點頭。
的確,標兒純良,對於兄弟之間的感情極為看重。
很多時候,自己那些兒子做錯事,都是標兒為他們求情,免除處罰。
再一個,以標兒的治國能力,根本就不會做出如此愚蠢之事。
“不說朱標,哪怕是朱雄英還活著,皇位傳到他手上,削藩也能夠削下去。”
“朱雄英可是正兒八經的嫡長孫,朱雄英想要削藩,朱棣找什麽借口來“靖難”造反?”
“朱雄英在,藍玉就不會被朱元璋給剝皮揎草,那幫能打的武將也能保全性命,朱棣再厲害,能打得過這些人?”
朱元璋神色一怔。
藍玉被咱給剝皮揎草了?
黃軒看著手機查到的資料,道:“咱們先說這個黃子澄,祖籍江西分宜,明朝洪武十八年的進士第三名,哦,就是探花,曆任翰林院編修、修撰,伴讀東宮,累官太常寺卿。”
“黃子澄幼年跟著名師歐陽貞學習,長大後又跟著周與學學習,洪武十七年成為貢生進入太學院讀書。”
“關於黃子澄,還有個民間傳說。”
“哦?不知是何傳說。”
朱元璋習慣性的想要伸手端茶杯,結果端了個空,隻好佯裝摸了摸鼻尖。
“說是這黃子澄原本考中的是狀元,殿前朱元璋問他年齡多大了,老家是哪裏的,黃子澄太過激動,支支吾吾答不上來,朱元璋不喜歡這人唯唯諾諾的性格,於是就把他改為第三名。”
朱元璋聽聞,不由得輕視的說道:“得意忘形又忘乎所以,的確不討人喜歡。”
黃軒則是搖了搖頭,不認同道:“朱大叔可千萬不要這樣說,黃子澄能力是有的,要不也不會在那麽多的考生中取得第三名的成績,隻是嘛!”
“此人學的都是書本上的內容,積累的也是前朝的知識,理論治國有一套,就是太過理想化了,沒有結合實際,就拿削藩來說,基本上是他一人之力主導的。”
“想法是好,就是沒想過那些藩王不同意削藩,會發生什麽不可掌控的情況。”
黃軒停頓了一下,又繼續講道:“其次,這齊泰,本名叫齊德,溧水人士,也是洪武十八年的進士,在朝廷擔任過禮部主事、兵部主事等職位。因其他為官九年而無過失,被老朱賜名“泰,這才改名為齊泰。”
朱元璋點頭,表示讓黃軒繼續。
“至於這方孝孺,那可是明朝著名的學者、文學家、思想家。”
“方孝孺在老朱還在世的時候,並未在朝廷擔任官職,隻是被授予漢中教授,天天給學生講課。不過他的父親,方克勤在洪武年間曾任山東濟寧知府。”
“這方克勤人不錯,在位期間,奉公守法,做過許多對百姓有益的事情,由於洪武九年的空印案的牽連,被老朱給砍了。”
“洪武十五年,方孝孺在吳沉、揭樞的推薦下,才進入老朱的視線,並非常受老朱的重視。”
聽到黃軒對方克勤的評價,朱元璋老臉一紅。
盡管他知道當初空印案牽連的官員中,有不少是冤枉的。
在當時的情況,寧可錯殺,不可放過一人。
隻有殺得官員害怕,他們才會記得有一把大刀時時刻刻懸在自己的頭上,他們才會奉公守法,才會老老實實為百姓辦事。
所以,朱元璋並不後悔。
哪怕重來,朱元璋依然還是當時那般選擇。
“這三人都被老朱看中,老朱臨終之時,把朱允炆托付給三人,所以朱允炆才會對三人言聽計從。”
原來是這麽迴事。
黃軒講得簡潔明了,朱元璋自然記得住這三人祖籍在哪,迴去讓人查一查,就知道黃軒說的是真還是假。
隻是,這三人已經在朱元璋心中打上了不可重用的標簽,未來的仕途恐怕就難咯。
“不過,這三人的結局都不好,黃子澄被車裂而死,齊泰被誅了九族,最慘的是方孝孺,由於不承認朱棣的正統,被誅了十族!”
朱元璋聽了,並未有什麽表示,成王敗寇一貫如此,既然失敗,那就要接受失敗的後果。
隻不過沒想到,方孝孺居然被老四誅了十族。
“黃小友,咱有一點不明白,分封藩王,不是朱元璋定下來的嗎,為何朱元璋一死,朱允炆就要削藩?”
站在朱元璋身邊的吳吉祥聽到陛下如此說自己,渾身一哆嗦。
黃軒放下手機,這方麵的知識,可以不用查資料了,自己都能分析一波:“這一點,應該要怪老朱,或者是怪太子跟皇太孫朱雄英死得太早了。”
朱元璋眉頭一挑,詢問道:“哦?此話怎講?”
黃軒整理了一下思路,緩緩開口:“咱們先說老朱吧。”
“老朱年幼雙親就沒了,從小便孤苦伶仃,嚐遍人間疾苦,後麵當了皇帝,有了子嗣,就非常在意親情。”
“老朱想把最好的都留給後代子孫,讓子孫不用受苦,世世代代都享福。並且,他也是這麽做的,二十四個兒子,都封為親王,並且還是有封地有實權的親王。”
“當然,老朱的出發點也是好的,分封出去的親王負責守衛大明疆土邊關,同時又能拱衛京城勢力,既鞏固了皇權又兼顧抵禦外族。”
“最重要的是,老朱擔心跟著自己打天下的兄弟,也就是那群開國功勳,兵權在握,擁兵自重,所以用藩王來分散他們手中的兵力跟權力,牢固朱家對朝廷對大明的統治。”
“可以說,老朱這是一石三鳥之計,非常的高明!”
聽到黃軒的分析,朱元璋心中一緊。
有一種沒穿衣服,被人看光身體的感覺。
黃軒所講,的確是自己心裏所想的。
自己從小受苦,那種滋味,刻骨銘心。
現在有了子嗣,哪個父母願意讓子嗣受苦的?還不是都想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後人。
自己那幫子兄弟,現在都當上了國公了,大明也沒什麽戰事,個個還手握重兵幹什麽?
在家頤養天年,不好麽?
宋太祖趙匡胤當年杯酒釋兵權,就是怕那些手握重兵的將軍,在位久了,心中滋生出不該有的想法。
自己還隻是減少那幫兄弟手中的權力跟兵力,又沒直接讓他們迴家去養老。
況且,又不是削減大明的軍隊,對大明的軍事力量完全沒有影響。
“不過……”
黃軒歎息道:“如果太子朱標不早死,他能夠繼位當上皇帝,那麽藩王製度就完全沒問題。”
“他的那些兄弟,哪一個不服他的?如果是朱標要削藩,他的那些兄弟誰敢有一句怨言?”
“就拿燕王朱棣來說,朱標隻需一道命令,他就會屁顛屁顛的笑著第一個讚同。”
“並且,朱標要削藩,也不會采用這麽激進的方式。朱標仁厚,又有豐富的治國經驗,即便是削藩,也會采用更溫和的手段,讓這些兄弟們被削得心服口服。”
朱元璋忍不住的暗自點頭。
的確,標兒純良,對於兄弟之間的感情極為看重。
很多時候,自己那些兒子做錯事,都是標兒為他們求情,免除處罰。
再一個,以標兒的治國能力,根本就不會做出如此愚蠢之事。
“不說朱標,哪怕是朱雄英還活著,皇位傳到他手上,削藩也能夠削下去。”
“朱雄英可是正兒八經的嫡長孫,朱雄英想要削藩,朱棣找什麽借口來“靖難”造反?”
“朱雄英在,藍玉就不會被朱元璋給剝皮揎草,那幫能打的武將也能保全性命,朱棣再厲害,能打得過這些人?”
朱元璋神色一怔。
藍玉被咱給剝皮揎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