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億人口???
大明:頂級帶貨,朱元璋樂瘋了 作者:蝸牛吃螃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首先是放開路引政策!”
黃軒看了一眼朱元璋,道:“老朱怕其他人學自己一樣造反,所以對百姓出行限製得非常嚴格。”
“雖然這一政策,能有助於人口管理和資源分配?,助於維護社會治安和防止奸宄活動,但其實這種製度,對大明對百姓危害極大!”
朱元璋聞言,眉毛一挑,意味深長的看著黃軒:“這路引製度,真的有非常大的危害?”
這路引製度,又不是明朝專有的東西。
從戰國時期,就有了。
戰國時期的路引被叫做“節”,百姓商賈出入關門、運輸貨物等都需要持有“節”才能過關。
在漢代時,“節”被改為“傳”,分公傳跟私傳。
隋唐時期,路引被稱作“過所”。
咱大明,百姓出門超過百裏需要在州縣備案、開具“文引”,這種文引就是所謂“路引”。
咱也隻是沿用曆朝曆代製度而已。
再說,明朝的路引製度,推行也不過幾年的時間。
目前看來,這路引製度還不錯,也沒感受到黃小子說的什麽危害。
“當然啊!”
黃軒點頭道:“這種限製,不僅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還導致了社會經濟的停滯和人民生活的困苦。”
“不說其他的,就拿過年來說,百姓想添件衣衫,想要去縣城、府城轉轉,是不是都需要去開具路引?”
“並且商人出行必須申領“路引”,由於路引的發放數額有限,一些官員會借機收費乃至強索,導致商人申領路引的難度和成本增加。”
“許多商人辛苦忙碌一年,看似賣了不少貨物,年底一算賬,結果錢沒賺到,搞不好還把本錢給搭進去了。”
“你說,來年他還會繼續從商嗎?”
“大明的商業是不是受到影響?”
朱元璋沉默不語。
當初把路引製度設置得非常嚴格。
一方麵就是怕有心之人大量聚集,從而鬧事。
另一方麵,的確是為了重農抑商,限製商人的出行。
上次,自己已經在朝會上提出,對路引製度的改革了。
看來,製度怎麽改,還要再思量一番才行。
“黃小友,你繼續說,咱聽著呢!”
黃軒把收款碼拿給一旁買好東西的遊客掃碼後,接著道:“剛才說的是路引,現在是第二個問題。大明要開海禁才行!”
“開海禁?”
朱元璋眉頭不由得皺了起來。
第一次跟黃小子喝酒。
他喝醉了後,就提到過什麽王下七武海。
當時,自己覺得他是個好戰份子。
沒想到,他今日又提及此事。
難道,開海禁就真的能讓大明商業繁榮起來?
“洪武年間,老朱一方麵要盯著殘元,一方麵又要鎮壓大明各處發生的叛亂,還要忙著讓百姓恢複生產。”
“所以,對於東南沿海周邊時不時發生倭寇劫掠的情況,幹脆一刀切,下令海禁。”
“雖然這樣做,的確能有效減少倭寇劫掠的情況,一定程度上維護沿海地區的穩定。”
“但也限製的明朝的商業發展。”
朱元璋想不明白,為什麽海禁在黃小子口中,會限製商業的發展。
即便是不禁海,也沒見對明朝的商業有什麽幫助。
況且,海禁也不是明朝才有的,前宋有段時間的海禁政策比咱的政策還要嚴格呢!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黃軒見朱元璋皺眉不語,也不知道他有沒有在認真聽自己的話。
“我家有五口人,但有100畝地。”
“最開始由於人手不夠,加上自然災害,又或者是種子、種植技術上的問題。”
“每年地裏的收成,連一家五口都吃不飽。”
“自己種的糧食不夠吃,該怎麽辦?當然是去外麵購買了啊。”
“但是,我家沒有錢,買不起糧食,所以隻有餓肚子。”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家人數不斷增添,開墾的土地越來越多,再加上種植技術的提高,一年的收成,足夠我家所有人都能吃飽飯。”
“這種情況,我家裏隻需要管理好家裏的田地就不愁吃喝了。”
“當然,經過我家幾代人的努力,100畝田地都能種上糧食, 每年收獲的糧食,堆積如山,而我家所有人隻能吃掉一部分。”
“那剩餘的部分怎麽辦?”
“存在糧倉?”
“但是明年我家說不定收獲的比今年還要多,那該怎麽辦?”
“唯一的辦法,就是把多餘的糧食拿出去賣掉!”
“賣來的錢,就可以買我家所需的其他東西。”
“一來二去,我家裏的生活是不是會越來越好?”
黃軒神秘一笑,道:“好了,現在我把“我家”換成明朝!把“我家”的糧食換成各行各業的產品。朱大叔,這下理解了吧。”
朱元璋聞言,直接愣住了。
黃小子絮絮叨叨說了一大堆,開始老朱還疑惑,黃小子說的這些跟大明商業有什麽關係。
現在他一點就通了!
大明建立初期,這不就跟黃小子說的,人少地多,百姓食不果腹,商業方麵,除了鹽鐵(農具)布,百姓連茶都飲不起。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現在大明的百姓日子比以前好過了許多,至少不用天天餓著肚子度日。
如果商業真的放開了。
到時候,各行各業的商品一定會激增!
百姓購買能力有限,多出來的商品沒地方銷售,隻能堆積起來。
若不擴大銷售市場,那麽靠這些商品為生的商人,將會無利可圖。
東西都賣不掉了,還怎麽賺錢?
所以……
開放海禁,是為了讓大明的商品賣到其他國家去?
這樣的確是可以讓大明的商業變得繁榮。
隻是,這對朝廷有什麽好處?
要知道,管理海關,是非常麻煩的事情。
朝廷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
這事,得迴去好好跟標兒商量商量才行。
“第三,朝廷要鼓勵民間製造業、商業,出台一些利於商業的政策,還有完善對商人、商品等等一係列法律法規。”
“最後,明朝想要發展商業,人口必不可少。”
“有人,才會有消費,以明朝那幾千上億的人口,消費市場能有多大?”
“朱大叔,你看,咱們現在全國人口超過13億,這市場才叫大呢!”
朱元璋大驚,露出不敢置信的神色。
13億人口??
這……
這……
黃軒看了一眼朱元璋,道:“老朱怕其他人學自己一樣造反,所以對百姓出行限製得非常嚴格。”
“雖然這一政策,能有助於人口管理和資源分配?,助於維護社會治安和防止奸宄活動,但其實這種製度,對大明對百姓危害極大!”
朱元璋聞言,眉毛一挑,意味深長的看著黃軒:“這路引製度,真的有非常大的危害?”
這路引製度,又不是明朝專有的東西。
從戰國時期,就有了。
戰國時期的路引被叫做“節”,百姓商賈出入關門、運輸貨物等都需要持有“節”才能過關。
在漢代時,“節”被改為“傳”,分公傳跟私傳。
隋唐時期,路引被稱作“過所”。
咱大明,百姓出門超過百裏需要在州縣備案、開具“文引”,這種文引就是所謂“路引”。
咱也隻是沿用曆朝曆代製度而已。
再說,明朝的路引製度,推行也不過幾年的時間。
目前看來,這路引製度還不錯,也沒感受到黃小子說的什麽危害。
“當然啊!”
黃軒點頭道:“這種限製,不僅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還導致了社會經濟的停滯和人民生活的困苦。”
“不說其他的,就拿過年來說,百姓想添件衣衫,想要去縣城、府城轉轉,是不是都需要去開具路引?”
“並且商人出行必須申領“路引”,由於路引的發放數額有限,一些官員會借機收費乃至強索,導致商人申領路引的難度和成本增加。”
“許多商人辛苦忙碌一年,看似賣了不少貨物,年底一算賬,結果錢沒賺到,搞不好還把本錢給搭進去了。”
“你說,來年他還會繼續從商嗎?”
“大明的商業是不是受到影響?”
朱元璋沉默不語。
當初把路引製度設置得非常嚴格。
一方麵就是怕有心之人大量聚集,從而鬧事。
另一方麵,的確是為了重農抑商,限製商人的出行。
上次,自己已經在朝會上提出,對路引製度的改革了。
看來,製度怎麽改,還要再思量一番才行。
“黃小友,你繼續說,咱聽著呢!”
黃軒把收款碼拿給一旁買好東西的遊客掃碼後,接著道:“剛才說的是路引,現在是第二個問題。大明要開海禁才行!”
“開海禁?”
朱元璋眉頭不由得皺了起來。
第一次跟黃小子喝酒。
他喝醉了後,就提到過什麽王下七武海。
當時,自己覺得他是個好戰份子。
沒想到,他今日又提及此事。
難道,開海禁就真的能讓大明商業繁榮起來?
“洪武年間,老朱一方麵要盯著殘元,一方麵又要鎮壓大明各處發生的叛亂,還要忙著讓百姓恢複生產。”
“所以,對於東南沿海周邊時不時發生倭寇劫掠的情況,幹脆一刀切,下令海禁。”
“雖然這樣做,的確能有效減少倭寇劫掠的情況,一定程度上維護沿海地區的穩定。”
“但也限製的明朝的商業發展。”
朱元璋想不明白,為什麽海禁在黃小子口中,會限製商業的發展。
即便是不禁海,也沒見對明朝的商業有什麽幫助。
況且,海禁也不是明朝才有的,前宋有段時間的海禁政策比咱的政策還要嚴格呢!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黃軒見朱元璋皺眉不語,也不知道他有沒有在認真聽自己的話。
“我家有五口人,但有100畝地。”
“最開始由於人手不夠,加上自然災害,又或者是種子、種植技術上的問題。”
“每年地裏的收成,連一家五口都吃不飽。”
“自己種的糧食不夠吃,該怎麽辦?當然是去外麵購買了啊。”
“但是,我家沒有錢,買不起糧食,所以隻有餓肚子。”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家人數不斷增添,開墾的土地越來越多,再加上種植技術的提高,一年的收成,足夠我家所有人都能吃飽飯。”
“這種情況,我家裏隻需要管理好家裏的田地就不愁吃喝了。”
“當然,經過我家幾代人的努力,100畝田地都能種上糧食, 每年收獲的糧食,堆積如山,而我家所有人隻能吃掉一部分。”
“那剩餘的部分怎麽辦?”
“存在糧倉?”
“但是明年我家說不定收獲的比今年還要多,那該怎麽辦?”
“唯一的辦法,就是把多餘的糧食拿出去賣掉!”
“賣來的錢,就可以買我家所需的其他東西。”
“一來二去,我家裏的生活是不是會越來越好?”
黃軒神秘一笑,道:“好了,現在我把“我家”換成明朝!把“我家”的糧食換成各行各業的產品。朱大叔,這下理解了吧。”
朱元璋聞言,直接愣住了。
黃小子絮絮叨叨說了一大堆,開始老朱還疑惑,黃小子說的這些跟大明商業有什麽關係。
現在他一點就通了!
大明建立初期,這不就跟黃小子說的,人少地多,百姓食不果腹,商業方麵,除了鹽鐵(農具)布,百姓連茶都飲不起。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現在大明的百姓日子比以前好過了許多,至少不用天天餓著肚子度日。
如果商業真的放開了。
到時候,各行各業的商品一定會激增!
百姓購買能力有限,多出來的商品沒地方銷售,隻能堆積起來。
若不擴大銷售市場,那麽靠這些商品為生的商人,將會無利可圖。
東西都賣不掉了,還怎麽賺錢?
所以……
開放海禁,是為了讓大明的商品賣到其他國家去?
這樣的確是可以讓大明的商業變得繁榮。
隻是,這對朝廷有什麽好處?
要知道,管理海關,是非常麻煩的事情。
朝廷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
這事,得迴去好好跟標兒商量商量才行。
“第三,朝廷要鼓勵民間製造業、商業,出台一些利於商業的政策,還有完善對商人、商品等等一係列法律法規。”
“最後,明朝想要發展商業,人口必不可少。”
“有人,才會有消費,以明朝那幾千上億的人口,消費市場能有多大?”
“朱大叔,你看,咱們現在全國人口超過13億,這市場才叫大呢!”
朱元璋大驚,露出不敢置信的神色。
13億人口??
這……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