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對方是你爹?要不怎麽會這種東西給你?
大明:頂級帶貨,朱元璋樂瘋了 作者:蝸牛吃螃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錯,不錯,李愛卿不愧為咱的股肱之臣!”
朱元璋看著眼前擺著的七八個煤爐子跟一堆蜂窩煤,毫不吝嗇的誇讚。
這爐子、蜂窩煤,跟自己在黃小子手機中看到的差不多。
“這都是陛下的功勞,要不是陛下提供的圖紙跟配方,臣根本就想不到這些東西,更不要說做出來了。”
李阿大,咧嘴一笑,順便拍了老朱一個馬屁。
雖是馬屁,但他說的也是事實。
“這蜂窩煤,你們試過了沒有?”
老朱拿起一個,發現手指全部都被染黑了,隻好放下。
“迴陛下,還沒有。”
朱元璋聽聞,道:“那正好,咱們今天就看看這蜂窩煤到底怎麽樣。”
說著,老朱讓李阿大挑選三種煤炭,用柴火引燃,架在鐵架上看著它們燃燒,又讓人弄了幾個煤炭放在爐子裏。
一個時辰後。
老朱等得昏昏欲睡,朱標都靠在椅子上都睡著了。
“陛下……”
吳吉祥輕輕喚了一聲。
老朱睜開眼睛便聽到李阿大的聲音:“陛下,加了木炭的蜂窩煤已經燒完了,那光用石炭灰做的,也還剩一點點,隻有黃土的那個,才燒了一半。”
老朱站起身來,伸了個懶腰,又把朱標叫醒,這才跟著李阿大走向一旁的蜂窩煤。
李阿大介紹道:“加了木炭的,火比較旺,就是不經燒;最好的還是加了黃土的,火焰穩定,又耐燒!”
“並且,不管是加木炭的還是假黃土的蜂窩煤,都沒出現明顯的煙霧,隻有把臉放在爐子上方才會聞到刺鼻的味道。”
“臣覺得,這蜂窩煤不管是做飯,還是取暖,都沒什麽問題。”
朱元璋點了點頭,問道:“這蜂窩煤成本幾何?”
“這……”李阿大,想了想答道:“迴陛下,這蜂窩煤幾乎不要成本!”
“一斤木炭,可以製作出二十五個左右的蜂窩煤,而一斤木炭隻需兩文錢,平分到每個蜂窩煤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而石炭灰,也不用花錢,石炭渣在各個礦場基本就是倒掉的東西,當然,若是買石炭也不貴,一文錢就能買到五斤。”
“至於黃土到處都是。”
“唯一需要花錢的地方就是工匠的費用。”
“當然。”李阿大指著煤爐子,道:“這煤爐子雖是黃土做的,但外麵裹著一層鐵皮,裏麵還有鐵柵,下麵的蓋子也是鐵的,所以一座煤爐子成本在三十文左右。”
朱元璋聞言,頷首道:“一個匠人一天能做出多少蜂窩煤跟煤爐子?”
“迴陛下,一個工匠一天能做一百二十塊到一百五十塊蜂窩煤,後麵熟練了,應該能達到兩百塊左,煤爐子的話,一天能做五個左右。”
老朱沉思起來。
現在馬上就到十月中旬了,離冬天也沒多遠了,想要今年冬天讓百姓能用上這蜂窩煤,那產量就不能少。
隻是,怎麽才能大明各個州府的百姓都能用上,還要想個辦法才行。
畢竟光從應天府傳遞消息到各個州府,都要花費幾個月的時間。
更不要說把蜂窩煤運輸大明各處。
老朱看了一圈的眾人,對著朱標說道:“既然蜂窩煤沒問題,那太子你這邊就組建一個蜂窩煤廠,全力生產蜂窩煤,要盡快!咱要讓整個應天府的百姓都用上這東西。”
“是!”
……
“黃小子,你老實給我說,你這幅畫是哪裏來的?”
閻老趴在桌上看了又看,一臉震驚!
這小子時不時拿出來的東西,都能讓人大吃一驚。
這小子要是是大戶人家的公子哥,某集團的富二代,閻老還能自己給自己說服。
大不了認為黃軒敗家,不知從哪些地方高價給弄迴來的。
但這小子自己都說了,他父母都是農村的,又大學剛畢業,他哪裏搞來的這些東西?
“我都說了好幾遍了,這畫是別人送我的。”
黃軒望著閻老,提醒道:“你可得小心點,別把我的東西給壓壞了。”
閻老對著玻璃哈了一口氣,小心的擦了擦,看著畫,一副愛不釋手的模樣。
聽到黃軒的話,閻老白了他一眼:“你可拉到吧,送人,誰會送這種寶貝?對方是你爹?要不怎麽會送國家級別的文物給你?”
“不過誰要是送我這這種東西,當我爹……,好像也沒問題。”
“咳咳咳~!”
黃軒被閻老的話整的嗆了一口口水。
“你還沒給說,這畫是誰畫的?”
老朱送的畫,沒有題字,也沒有印章,落款都沒有,黃軒用手機查了兩天都不知道是什麽朝代,誰的作品。
所以把閻老給叫了過來,讓他給掌掌眼。
閻老放下手中的放大鏡,歎息道:“為什麽好東西,都糟蹋在你這毛頭小子手中?”
“這是北宋三大家,李鹹熙,李成的作品。”
“北宋?”黃軒聞言,心道,果然這老頭有幾把刷子。
這人自己都沒聽過,他都能張口說出來。
“這畫是一幅絹本淡色畫,是李成中年時所畫,畫名《晴巒蕭寺圖》。”
閻老緩緩道來:“據史書上說,李成嗜酒,想得到李成畫的人,都要為他準備上好的美酒。李成酒酣時便開始提筆作畫,所畫山水往往煙雲萬狀,神妙得意處眾多,非是筆墨所能夠達到,而完全是美酒的功效所致。”
“所以他在山水畫上,在當時被譽為“古今第一”?!”
閻老從鼻梁上取下眼鏡,放進上衣的口袋中,繼續道:“據說當時開封相國寺東有間藥鋪,老板姓宋,深知李成的愛好,常以美酒款待他。李成一到他那裏,往往醉酒數日。當酒興高漲之時就開始作畫,他揮筆瀟灑,不僅在素紙上揮灑,而且在門板上揮毫潑墨。《晴巒蕭寺圖》便是李成在此情景下創作出來的。”
“隻是這畫早就在清末民初時消失不見,有傳聞被掠到了海外,沒想到今日卻出現在你小子的手中!”
黃軒當然沒解釋這是朱元璋給自己的。
至於什麽流落什麽海外的,他也不關心,畢竟他對古畫這一塊,真的是小白。
“那……,這畫值錢嗎?”
朱元璋看著眼前擺著的七八個煤爐子跟一堆蜂窩煤,毫不吝嗇的誇讚。
這爐子、蜂窩煤,跟自己在黃小子手機中看到的差不多。
“這都是陛下的功勞,要不是陛下提供的圖紙跟配方,臣根本就想不到這些東西,更不要說做出來了。”
李阿大,咧嘴一笑,順便拍了老朱一個馬屁。
雖是馬屁,但他說的也是事實。
“這蜂窩煤,你們試過了沒有?”
老朱拿起一個,發現手指全部都被染黑了,隻好放下。
“迴陛下,還沒有。”
朱元璋聽聞,道:“那正好,咱們今天就看看這蜂窩煤到底怎麽樣。”
說著,老朱讓李阿大挑選三種煤炭,用柴火引燃,架在鐵架上看著它們燃燒,又讓人弄了幾個煤炭放在爐子裏。
一個時辰後。
老朱等得昏昏欲睡,朱標都靠在椅子上都睡著了。
“陛下……”
吳吉祥輕輕喚了一聲。
老朱睜開眼睛便聽到李阿大的聲音:“陛下,加了木炭的蜂窩煤已經燒完了,那光用石炭灰做的,也還剩一點點,隻有黃土的那個,才燒了一半。”
老朱站起身來,伸了個懶腰,又把朱標叫醒,這才跟著李阿大走向一旁的蜂窩煤。
李阿大介紹道:“加了木炭的,火比較旺,就是不經燒;最好的還是加了黃土的,火焰穩定,又耐燒!”
“並且,不管是加木炭的還是假黃土的蜂窩煤,都沒出現明顯的煙霧,隻有把臉放在爐子上方才會聞到刺鼻的味道。”
“臣覺得,這蜂窩煤不管是做飯,還是取暖,都沒什麽問題。”
朱元璋點了點頭,問道:“這蜂窩煤成本幾何?”
“這……”李阿大,想了想答道:“迴陛下,這蜂窩煤幾乎不要成本!”
“一斤木炭,可以製作出二十五個左右的蜂窩煤,而一斤木炭隻需兩文錢,平分到每個蜂窩煤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而石炭灰,也不用花錢,石炭渣在各個礦場基本就是倒掉的東西,當然,若是買石炭也不貴,一文錢就能買到五斤。”
“至於黃土到處都是。”
“唯一需要花錢的地方就是工匠的費用。”
“當然。”李阿大指著煤爐子,道:“這煤爐子雖是黃土做的,但外麵裹著一層鐵皮,裏麵還有鐵柵,下麵的蓋子也是鐵的,所以一座煤爐子成本在三十文左右。”
朱元璋聞言,頷首道:“一個匠人一天能做出多少蜂窩煤跟煤爐子?”
“迴陛下,一個工匠一天能做一百二十塊到一百五十塊蜂窩煤,後麵熟練了,應該能達到兩百塊左,煤爐子的話,一天能做五個左右。”
老朱沉思起來。
現在馬上就到十月中旬了,離冬天也沒多遠了,想要今年冬天讓百姓能用上這蜂窩煤,那產量就不能少。
隻是,怎麽才能大明各個州府的百姓都能用上,還要想個辦法才行。
畢竟光從應天府傳遞消息到各個州府,都要花費幾個月的時間。
更不要說把蜂窩煤運輸大明各處。
老朱看了一圈的眾人,對著朱標說道:“既然蜂窩煤沒問題,那太子你這邊就組建一個蜂窩煤廠,全力生產蜂窩煤,要盡快!咱要讓整個應天府的百姓都用上這東西。”
“是!”
……
“黃小子,你老實給我說,你這幅畫是哪裏來的?”
閻老趴在桌上看了又看,一臉震驚!
這小子時不時拿出來的東西,都能讓人大吃一驚。
這小子要是是大戶人家的公子哥,某集團的富二代,閻老還能自己給自己說服。
大不了認為黃軒敗家,不知從哪些地方高價給弄迴來的。
但這小子自己都說了,他父母都是農村的,又大學剛畢業,他哪裏搞來的這些東西?
“我都說了好幾遍了,這畫是別人送我的。”
黃軒望著閻老,提醒道:“你可得小心點,別把我的東西給壓壞了。”
閻老對著玻璃哈了一口氣,小心的擦了擦,看著畫,一副愛不釋手的模樣。
聽到黃軒的話,閻老白了他一眼:“你可拉到吧,送人,誰會送這種寶貝?對方是你爹?要不怎麽會送國家級別的文物給你?”
“不過誰要是送我這這種東西,當我爹……,好像也沒問題。”
“咳咳咳~!”
黃軒被閻老的話整的嗆了一口口水。
“你還沒給說,這畫是誰畫的?”
老朱送的畫,沒有題字,也沒有印章,落款都沒有,黃軒用手機查了兩天都不知道是什麽朝代,誰的作品。
所以把閻老給叫了過來,讓他給掌掌眼。
閻老放下手中的放大鏡,歎息道:“為什麽好東西,都糟蹋在你這毛頭小子手中?”
“這是北宋三大家,李鹹熙,李成的作品。”
“北宋?”黃軒聞言,心道,果然這老頭有幾把刷子。
這人自己都沒聽過,他都能張口說出來。
“這畫是一幅絹本淡色畫,是李成中年時所畫,畫名《晴巒蕭寺圖》。”
閻老緩緩道來:“據史書上說,李成嗜酒,想得到李成畫的人,都要為他準備上好的美酒。李成酒酣時便開始提筆作畫,所畫山水往往煙雲萬狀,神妙得意處眾多,非是筆墨所能夠達到,而完全是美酒的功效所致。”
“所以他在山水畫上,在當時被譽為“古今第一”?!”
閻老從鼻梁上取下眼鏡,放進上衣的口袋中,繼續道:“據說當時開封相國寺東有間藥鋪,老板姓宋,深知李成的愛好,常以美酒款待他。李成一到他那裏,往往醉酒數日。當酒興高漲之時就開始作畫,他揮筆瀟灑,不僅在素紙上揮灑,而且在門板上揮毫潑墨。《晴巒蕭寺圖》便是李成在此情景下創作出來的。”
“隻是這畫早就在清末民初時消失不見,有傳聞被掠到了海外,沒想到今日卻出現在你小子的手中!”
黃軒當然沒解釋這是朱元璋給自己的。
至於什麽流落什麽海外的,他也不關心,畢竟他對古畫這一塊,真的是小白。
“那……,這畫值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