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真相永遠埋葬在曆史裏
天幕直播,華夏興衰看哭曆朝天子 作者:金小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禪投降後,便被鄧艾將他帶迴洛陽,被封為安樂公。”羅玉華歎息道,“那個年代,新的政權建立時,一般都不會誅殺別朝的皇帝……”
“而司馬昭給劉禪封的這個什麽安樂公,看起來,是善待投降的投降政權君王,實際上卻是極具諷刺意味的封號。”
“除此之外,司馬昭特地為劉禪安排了一場盛大的宴會,在這場奢靡熱鬧的宴會上,亡國之君的劉禪,卻表現得異常輕鬆自在,甚至還說出了那句著名的【此間樂不思蜀也】。”
”這樣一句話,對於蜀漢遺臣而言,無疑是再次紮向心髒的匕首,割的人鮮血淋漓。”
“可是劉禪真的如他口中所言的那般自在快樂嗎?”羅玉華找了一塊白板,用可擦水筆將那句“此間樂不思蜀也”寫在白板上。
“我們不妨來看看這句話……”她示意徐愛幫忙扶住板子,然後繼續道,“眾所周知,華夏漢語的排序,即便是一點點偏移,都可能產生不一樣的意思……”
“像是這句話。”她在樂和不之間打上了個【,】,然後道,“這樣念呢,即是,【此間樂,不思蜀也】。”
“可以說是立馬把其糊塗昏君的人設立住了。”
“但是……”她用白板擦掉了樂和不之間的【,】,換成了【?】。然後又在不字後麵添加了個【!】。
“如果這麽念呢?”她抬起頭示意徐愛。
徐愛立馬接上話:“這樣可就得念,此間樂?不!思蜀也了!”
各大位麵諸多帝王皆是一驚,他們那個年代,雖然也已經慢慢有了些許符號可以區別語境,但沒有天幕中那般清晰明白。
明明是同樣幾個字,就這麽拿幾個沒見過的圖案一分,立馬從一句話,變成了另一句話……
眾人皆是陷入沉思,大家似乎都在反省自己以前在讀史書時,會不會也被這樣模棱兩可的句子迷惑過,導致自己曲解過他人的意思。
天幕上,徐愛也是唏噓不已。
“你別說,還真的有這個可能。”她歎息道,“蜀漢當的情況,還真的是比不得趙構的南宋和朱祁鎮的明朝……”
“南宋當時雖然隻剩半壁江山了,但也依舊有200萬平方公裏的大小,而且手裏的國土皆是淮河以南的魚米之鄉,隻要能求得安穩,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那錢啊,糧啊人口啊都不會缺。”
“明朝就更強了,明朝的都城在北平,就是在邊疆位置,可以說是,即便皇帝留學了,但大明依舊在景泰帝朱祁鈺和於謙的頑強抵抗下,寸土未丟 ,死守住了國門的……”
“而劉禪的蜀漢,卻隻有漢中和益州兩地……”她的臉上閃過一絲哀色,“說白了,同樣是被攻入城下,大宋和大明如果輸了,那都是可以退守的。”
“但蜀漢卻不行……”
“因為三分天下後,巔峰期的蜀漢,也不過就半個荊州,漢中和益州這麽點地盤……”她繼續道,“後來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夷陵敗北,使得原本就不大的地盤變得更小……”
“雖然孔明和薑維拚了命的試圖收複失地,但也隻是讓蜀漢的土地維持在了100萬平方公裏左右!”
“曹孟德曾嘲諷蜀漢隻是一州之國,雖然不好聽,但也確實是如此……”羅玉華接過她的話繼續道。
“可以說,被鄧艾打到益州時,劉禪已經無處可退了,而他也已經把手裏能用的所有人都用完了,甚至於孔明先生之子,諸葛瞻也已經在戰爭裏殉國了……”
“這時候如果繼續抵抗,換來的,大概率就是以死殉國,再無迴轉餘地,甚至可能還會引起屠城……”
“大家可別覺得不可能,想想徐州那些手無寸鐵的老百姓,還有柳城的降卒……”
“要想保住益州百姓,最好的法子,就隻有投降這一條路,最為保險!”
“而劉禪投降後,薑維也跟著投降了……”羅玉華繼續道,“這個諸葛孔明晚年時,親自挑選的接班人,難道真的就是這麽個沒骨氣的?”
“至少在那時候,大家都是這麽看他的……”
“直到蜀漢滅亡八十餘年後,桓溫攻入巴蜀後,清剿戰利品時,發現了一封薑維寫給劉禪的密信!”說到此處,羅玉華的聲音漸漸也有些哽咽了。
“這封信的字數不多,卻讓桓溫撫掌大笑,直言諸葛武侯可瞑目也……”
“臣希望陛下可以暫且忍耐一些屈辱,下臣欲使社稷危而複安,使得日月幽暗複得光明。”隨著徐愛的聲音,天幕畫麵慢慢浮現了這封密信的內容。
“這封信的現世,不僅使得薑維一片赤忱救國之心為世人所知。也使得劉禪亡國之君的名聲漸漸有了轉圜餘地……”
“一個亡國之君,為何會保留一個臣子這樣的信件,還藏得妥善,完全沒有銷毀之意?”
“這是否也證明,其實劉禪心裏也還是惦記著複國,而不是真的就隻坐吃等死,做個人人嘲笑的安樂公?”羅玉華長歎一聲道,“真相到底如何,也許早就隨著薑維和劉禪的離世,永遠的埋藏在曆史裏……”
“漢室江山,也終於走到了盡頭,再無迴天之力……”
各大位麵的帝王們聽到這裏,全都沉默了……
“說到這裏,這三位帝王的人生也就徹底盤點完了。”羅玉華不打算再繼續這個話題。
“說實話,這三位在咱們後世之人眼裏,那都是有大過的皇帝。”她總結道,“如果要做帝王評分,除了劉禪因為善待了忠臣,抬高了他的道德水平,換來了勉強及格的分數外……”
“其他兩位,估計都得是墊底的水平……”
“然而這隻是我們以現代人的眼光,站在上帝視角去看待此事的。”
“如果……我是說如果,我們如今必須穿越迴去,又將如何看待這些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呢?”
“反正我肯定是更希望自己能活下去,至少不希望自己莫名其妙死在這些鬥爭裏。”
“百姓想要的是安居樂業,是寧靜和平。而不是成為他人爭權奪利的犧牲品!”
“而司馬昭給劉禪封的這個什麽安樂公,看起來,是善待投降的投降政權君王,實際上卻是極具諷刺意味的封號。”
“除此之外,司馬昭特地為劉禪安排了一場盛大的宴會,在這場奢靡熱鬧的宴會上,亡國之君的劉禪,卻表現得異常輕鬆自在,甚至還說出了那句著名的【此間樂不思蜀也】。”
”這樣一句話,對於蜀漢遺臣而言,無疑是再次紮向心髒的匕首,割的人鮮血淋漓。”
“可是劉禪真的如他口中所言的那般自在快樂嗎?”羅玉華找了一塊白板,用可擦水筆將那句“此間樂不思蜀也”寫在白板上。
“我們不妨來看看這句話……”她示意徐愛幫忙扶住板子,然後繼續道,“眾所周知,華夏漢語的排序,即便是一點點偏移,都可能產生不一樣的意思……”
“像是這句話。”她在樂和不之間打上了個【,】,然後道,“這樣念呢,即是,【此間樂,不思蜀也】。”
“可以說是立馬把其糊塗昏君的人設立住了。”
“但是……”她用白板擦掉了樂和不之間的【,】,換成了【?】。然後又在不字後麵添加了個【!】。
“如果這麽念呢?”她抬起頭示意徐愛。
徐愛立馬接上話:“這樣可就得念,此間樂?不!思蜀也了!”
各大位麵諸多帝王皆是一驚,他們那個年代,雖然也已經慢慢有了些許符號可以區別語境,但沒有天幕中那般清晰明白。
明明是同樣幾個字,就這麽拿幾個沒見過的圖案一分,立馬從一句話,變成了另一句話……
眾人皆是陷入沉思,大家似乎都在反省自己以前在讀史書時,會不會也被這樣模棱兩可的句子迷惑過,導致自己曲解過他人的意思。
天幕上,徐愛也是唏噓不已。
“你別說,還真的有這個可能。”她歎息道,“蜀漢當的情況,還真的是比不得趙構的南宋和朱祁鎮的明朝……”
“南宋當時雖然隻剩半壁江山了,但也依舊有200萬平方公裏的大小,而且手裏的國土皆是淮河以南的魚米之鄉,隻要能求得安穩,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那錢啊,糧啊人口啊都不會缺。”
“明朝就更強了,明朝的都城在北平,就是在邊疆位置,可以說是,即便皇帝留學了,但大明依舊在景泰帝朱祁鈺和於謙的頑強抵抗下,寸土未丟 ,死守住了國門的……”
“而劉禪的蜀漢,卻隻有漢中和益州兩地……”她的臉上閃過一絲哀色,“說白了,同樣是被攻入城下,大宋和大明如果輸了,那都是可以退守的。”
“但蜀漢卻不行……”
“因為三分天下後,巔峰期的蜀漢,也不過就半個荊州,漢中和益州這麽點地盤……”她繼續道,“後來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夷陵敗北,使得原本就不大的地盤變得更小……”
“雖然孔明和薑維拚了命的試圖收複失地,但也隻是讓蜀漢的土地維持在了100萬平方公裏左右!”
“曹孟德曾嘲諷蜀漢隻是一州之國,雖然不好聽,但也確實是如此……”羅玉華接過她的話繼續道。
“可以說,被鄧艾打到益州時,劉禪已經無處可退了,而他也已經把手裏能用的所有人都用完了,甚至於孔明先生之子,諸葛瞻也已經在戰爭裏殉國了……”
“這時候如果繼續抵抗,換來的,大概率就是以死殉國,再無迴轉餘地,甚至可能還會引起屠城……”
“大家可別覺得不可能,想想徐州那些手無寸鐵的老百姓,還有柳城的降卒……”
“要想保住益州百姓,最好的法子,就隻有投降這一條路,最為保險!”
“而劉禪投降後,薑維也跟著投降了……”羅玉華繼續道,“這個諸葛孔明晚年時,親自挑選的接班人,難道真的就是這麽個沒骨氣的?”
“至少在那時候,大家都是這麽看他的……”
“直到蜀漢滅亡八十餘年後,桓溫攻入巴蜀後,清剿戰利品時,發現了一封薑維寫給劉禪的密信!”說到此處,羅玉華的聲音漸漸也有些哽咽了。
“這封信的字數不多,卻讓桓溫撫掌大笑,直言諸葛武侯可瞑目也……”
“臣希望陛下可以暫且忍耐一些屈辱,下臣欲使社稷危而複安,使得日月幽暗複得光明。”隨著徐愛的聲音,天幕畫麵慢慢浮現了這封密信的內容。
“這封信的現世,不僅使得薑維一片赤忱救國之心為世人所知。也使得劉禪亡國之君的名聲漸漸有了轉圜餘地……”
“一個亡國之君,為何會保留一個臣子這樣的信件,還藏得妥善,完全沒有銷毀之意?”
“這是否也證明,其實劉禪心裏也還是惦記著複國,而不是真的就隻坐吃等死,做個人人嘲笑的安樂公?”羅玉華長歎一聲道,“真相到底如何,也許早就隨著薑維和劉禪的離世,永遠的埋藏在曆史裏……”
“漢室江山,也終於走到了盡頭,再無迴天之力……”
各大位麵的帝王們聽到這裏,全都沉默了……
“說到這裏,這三位帝王的人生也就徹底盤點完了。”羅玉華不打算再繼續這個話題。
“說實話,這三位在咱們後世之人眼裏,那都是有大過的皇帝。”她總結道,“如果要做帝王評分,除了劉禪因為善待了忠臣,抬高了他的道德水平,換來了勉強及格的分數外……”
“其他兩位,估計都得是墊底的水平……”
“然而這隻是我們以現代人的眼光,站在上帝視角去看待此事的。”
“如果……我是說如果,我們如今必須穿越迴去,又將如何看待這些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呢?”
“反正我肯定是更希望自己能活下去,至少不希望自己莫名其妙死在這些鬥爭裏。”
“百姓想要的是安居樂業,是寧靜和平。而不是成為他人爭權奪利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