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華夏人到底能有多記仇
天幕直播,華夏興衰看哭曆朝天子 作者:金小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天幕上突然彈出的標題頓時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眾人紛紛放下嗦麵的筷子,抬頭看了過去。
“華夏人到底多能記仇呢?”
“華夏人記仇的基因那可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從鴉片戰爭到1949,那可是專門有一本書講的就是這百年屈辱史……”
“隻有文科生知道,這到底得背得多崩潰……”
“而1949到改革開放,卻隻有兩三頁就結束了!”
“贏了,那叫六王畢,四海一。輸了,近代史1840至1919,精確到年月的戰敗條例!”
“大漢朝冠軍侯霍去病,人形gps,他都是打到匈奴王庭了的狠人了,結果就用【封狼居胥】四個字一筆帶過!”
“稍微沒文化些的人,不去打聽打聽怕是都不知道這四個字到底代表著多牛叉的戰績!”
“可百年屈辱的近代史,卻是需要學生們初中學一遍,高中學一遍,大學學一遍,就連研考,考編也都要各自再學一遍!”
“學生學來學去總算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華夏人不適合躺平生活,畢竟那唯一的一次躺平就躺出了百年屈辱……”
“頓悟了,頓悟了,還是幹架最適合我們華夏民族的價值觀和精神內核……”
“畢竟,再多的軍費也比不上賠款不是嗎?”
“那白花花的賠款白銀,完全夠我華夏十四億人口,一人分上二百萬兩了……”
“老祖宗教會了咱們一個簡單通俗的道理,那就是你打贏了別人有什麽好記住的,那都是常規操作……”
“但如果我們自己被打了,那必須得記得打迴去,就算咱們自己不行,咱們的子孫後代也要想法子打迴去……”
“漢朝高祖爺劉邦被匈奴下套圍困在白登山七日,漢高後被匈奴單於寫求婚書羞辱。”
“可惜大漢王朝剛剛起勢,百廢待興,暫時實力不濟,不能還擊。漢朝帝王硬是忍了三四代人,終於等到了漢武帝,直接端了匈奴老巢,將匈奴揍得逃出河套地區,隻能退到漠北之地……”
“霍去病狼居胥山祭天之舉,其實相當於是把匈奴人的自尊按在地上不停摩擦……”
“這一舉動如果放到現代,那大概就是相當於把隔壁倭國的首都炸了,再把他們的皇族貴族,以及領導人抓迴來,送到沙漠地帶種土豆……”
“就這還不算完呢……”
“明朝永樂大帝朱棣一直惦記著北征,但苦於師出無名,便辛辛苦苦翻了幾天幾頁的史書,終於在漢朝篇裏找到了漢家祖宗劉邦被困白登山的記錄……”
“有了這一千多年前的理由,永樂大帝總算師出有名了,便高高興興的打著為華夏漢氏老祖宗報仇的旗號,開啟了北征漠北的親征之旅,又把漠北蒙元殘部揍得哭爹找娘……”
“畢竟咱們都是漢人,替我漢祖報這羞辱之仇,那是人人當為之的大事……”
“都說咱們的近代史是百年屈辱史,其實更像是咱們華夏老祖宗的記賬本,為什麽挨打,在哪挨得打,挨了幾頓打,誰幹的,哪天幹的,輸了多少,賠了多少,死了多少,簽了多少……”
“不記得清清楚楚,戰時怎麽能有理由跟你開戰報仇呢!”
“外國人報仇講究一個一對一,決鬥分輸贏就好……”
“可咱華夏人,報仇時首先想到的是滅人全族,這根不給你薅幹淨了,來年春風吹又生了可怎麽辦?”
“華夏的燕雲十六州,自唐末石敬瑭割讓出去後,整整丟了六百年。”
“大明奪迴燕雲後,洪武帝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拿敵人的人頭祭奠這六百年來的恥辱……”
“倭寇侵入華夏的戰爭,大家都記得那天是918,每年到這一天,還會拉響防空警報提醒大家牢記這份屈辱……”
“但通天代1vs17的抗鷹援北棒的戰爭是哪天結束了,如果不翻度娘,估計沒多少人能夠脫口而出……”
“對象國的反擊戰,可能更沒有幾個人能記得是啥時候開始,啥時候結束的了!”
“都說我們華夏人最是愛好和平,老實本分就喜歡種地……”
“這話就有點過了,咱們華夏民族從黃河流域一個小部落,到國土擁有這麽大的國土麵積,那可絕對不是因為咱們的鄰居瞧著我們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種地又好,主動送給咱們的……”
“你不碰我,那便相安無事,各自安好。”
“你要是不識抬舉,非得動我,那我地裏剛好還缺點肥料,我瞧著你就不錯!”
“都知道咱們華夏如今已有航母,但卻少有人知道它們的命名是為了紀念什麽……”
“第一艘航母遼寧艦,紀念的甲午旅大之戰。”
“第二艘航母山東艦,為的是不忘甲午威海衛之戰。”
“第三艘航母福建艦,則是銘記華夏高盧馬尾海戰。”
“這一切,都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便是《禮記》都告訴我們:父之仇,弗與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遊之仇,不同國……”
“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兄弟之仇,攜帶兵器隨時上去幹,朋友之仇,絕不能待在一個國家……”
“《左傳公羊傳》也告訴我們:九世猶可複仇乎,雖百世可也……”
“九代算什麽,既然是仇,那便是過了一百代,也要牢牢記著,必須得報。”
“大唐李世民剛剛即位,大唐內憂外患,李世民麵對頡利可汗親率大軍兵臨長安城下,不得已隻好與其斬白馬定下渭水之盟……”
“而這事,卻一直被傲氣的李世民視為奇恥大辱,可實際上,大唐半點虧也沒吃到。”
“但僅僅四年後,頡利可汗便被李世民抓來了長安跳舞……”
“最倒黴的還得是那傳說中的樓蘭古國,不過是因為漢文帝時期,樓蘭歸順了匈奴,便被記在小本本上……”
“曆代華夏人都喊著要揍他丫的……”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那年高盧首都和會,顧先生對著所有眼前強敵說道:華夏人,永遠也不會忘記今天……”
“是的,國仇家恨,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
“華夏人到底多能記仇呢?”
“華夏人記仇的基因那可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從鴉片戰爭到1949,那可是專門有一本書講的就是這百年屈辱史……”
“隻有文科生知道,這到底得背得多崩潰……”
“而1949到改革開放,卻隻有兩三頁就結束了!”
“贏了,那叫六王畢,四海一。輸了,近代史1840至1919,精確到年月的戰敗條例!”
“大漢朝冠軍侯霍去病,人形gps,他都是打到匈奴王庭了的狠人了,結果就用【封狼居胥】四個字一筆帶過!”
“稍微沒文化些的人,不去打聽打聽怕是都不知道這四個字到底代表著多牛叉的戰績!”
“可百年屈辱的近代史,卻是需要學生們初中學一遍,高中學一遍,大學學一遍,就連研考,考編也都要各自再學一遍!”
“學生學來學去總算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華夏人不適合躺平生活,畢竟那唯一的一次躺平就躺出了百年屈辱……”
“頓悟了,頓悟了,還是幹架最適合我們華夏民族的價值觀和精神內核……”
“畢竟,再多的軍費也比不上賠款不是嗎?”
“那白花花的賠款白銀,完全夠我華夏十四億人口,一人分上二百萬兩了……”
“老祖宗教會了咱們一個簡單通俗的道理,那就是你打贏了別人有什麽好記住的,那都是常規操作……”
“但如果我們自己被打了,那必須得記得打迴去,就算咱們自己不行,咱們的子孫後代也要想法子打迴去……”
“漢朝高祖爺劉邦被匈奴下套圍困在白登山七日,漢高後被匈奴單於寫求婚書羞辱。”
“可惜大漢王朝剛剛起勢,百廢待興,暫時實力不濟,不能還擊。漢朝帝王硬是忍了三四代人,終於等到了漢武帝,直接端了匈奴老巢,將匈奴揍得逃出河套地區,隻能退到漠北之地……”
“霍去病狼居胥山祭天之舉,其實相當於是把匈奴人的自尊按在地上不停摩擦……”
“這一舉動如果放到現代,那大概就是相當於把隔壁倭國的首都炸了,再把他們的皇族貴族,以及領導人抓迴來,送到沙漠地帶種土豆……”
“就這還不算完呢……”
“明朝永樂大帝朱棣一直惦記著北征,但苦於師出無名,便辛辛苦苦翻了幾天幾頁的史書,終於在漢朝篇裏找到了漢家祖宗劉邦被困白登山的記錄……”
“有了這一千多年前的理由,永樂大帝總算師出有名了,便高高興興的打著為華夏漢氏老祖宗報仇的旗號,開啟了北征漠北的親征之旅,又把漠北蒙元殘部揍得哭爹找娘……”
“畢竟咱們都是漢人,替我漢祖報這羞辱之仇,那是人人當為之的大事……”
“都說咱們的近代史是百年屈辱史,其實更像是咱們華夏老祖宗的記賬本,為什麽挨打,在哪挨得打,挨了幾頓打,誰幹的,哪天幹的,輸了多少,賠了多少,死了多少,簽了多少……”
“不記得清清楚楚,戰時怎麽能有理由跟你開戰報仇呢!”
“外國人報仇講究一個一對一,決鬥分輸贏就好……”
“可咱華夏人,報仇時首先想到的是滅人全族,這根不給你薅幹淨了,來年春風吹又生了可怎麽辦?”
“華夏的燕雲十六州,自唐末石敬瑭割讓出去後,整整丟了六百年。”
“大明奪迴燕雲後,洪武帝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拿敵人的人頭祭奠這六百年來的恥辱……”
“倭寇侵入華夏的戰爭,大家都記得那天是918,每年到這一天,還會拉響防空警報提醒大家牢記這份屈辱……”
“但通天代1vs17的抗鷹援北棒的戰爭是哪天結束了,如果不翻度娘,估計沒多少人能夠脫口而出……”
“對象國的反擊戰,可能更沒有幾個人能記得是啥時候開始,啥時候結束的了!”
“都說我們華夏人最是愛好和平,老實本分就喜歡種地……”
“這話就有點過了,咱們華夏民族從黃河流域一個小部落,到國土擁有這麽大的國土麵積,那可絕對不是因為咱們的鄰居瞧著我們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種地又好,主動送給咱們的……”
“你不碰我,那便相安無事,各自安好。”
“你要是不識抬舉,非得動我,那我地裏剛好還缺點肥料,我瞧著你就不錯!”
“都知道咱們華夏如今已有航母,但卻少有人知道它們的命名是為了紀念什麽……”
“第一艘航母遼寧艦,紀念的甲午旅大之戰。”
“第二艘航母山東艦,為的是不忘甲午威海衛之戰。”
“第三艘航母福建艦,則是銘記華夏高盧馬尾海戰。”
“這一切,都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便是《禮記》都告訴我們:父之仇,弗與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遊之仇,不同國……”
“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兄弟之仇,攜帶兵器隨時上去幹,朋友之仇,絕不能待在一個國家……”
“《左傳公羊傳》也告訴我們:九世猶可複仇乎,雖百世可也……”
“九代算什麽,既然是仇,那便是過了一百代,也要牢牢記著,必須得報。”
“大唐李世民剛剛即位,大唐內憂外患,李世民麵對頡利可汗親率大軍兵臨長安城下,不得已隻好與其斬白馬定下渭水之盟……”
“而這事,卻一直被傲氣的李世民視為奇恥大辱,可實際上,大唐半點虧也沒吃到。”
“但僅僅四年後,頡利可汗便被李世民抓來了長安跳舞……”
“最倒黴的還得是那傳說中的樓蘭古國,不過是因為漢文帝時期,樓蘭歸順了匈奴,便被記在小本本上……”
“曆代華夏人都喊著要揍他丫的……”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那年高盧首都和會,顧先生對著所有眼前強敵說道:華夏人,永遠也不會忘記今天……”
“是的,國仇家恨,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