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少年夫妻,明君賢後的最佳範本
天幕直播,華夏興衰看哭曆朝天子 作者:金小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這一點上,又不得不誇一誇永樂大帝了……”徐愛接口道,“朱棣有心找人編撰《永樂大典》時,第一句話,可不就是不許刪改一個字嘛,怕的就是……”
“哎哎……別吹啊……”羅玉華趕忙打斷她的話,“為了標榜自己是順位的天子繼承人,朱棣可是改過史書的……”
“呃……”徐愛被堵的啞口無言,隻好訕訕笑了笑,“你說的對,是我忘了……”
彈幕見她吃癟,也都不再發那些關於古人的奇葩故事了,反而清一色的刷屏哈哈哈來……
徐愛心態也還行,並沒有理會他們的逗趣,隻是聳聳肩道:“所以說,這掌握了話語權的人,真的得是極其正直,且沒有那種偏向性的人才行啊……”
“否則,身為史官或者文人隻要稍稍有點偏向性,給自己喜歡的人物加點光環啥的……”
“可不就很容易影響別人的判斷了嘛!”她無奈的搖頭道,“據我所知的,明武宗就是因為不聽話,被黑的體無完膚……”
“而他老爹明孝宗就比較聽文臣的話,然後文臣們呢,就把他吹成了【千古一帝】般的存在……”
她歎道:“我沒有說明孝宗不是好皇帝啊,我隻是覺得,文人們在史書上稱他為,【三代以下,稱賢主者,唯漢文帝、宋仁宗與大明孝宗皇帝也。】吹的有點太過了……”
“而他的寶貝大兒朱厚照,明明是個可果斷誅滅宦官劉瑾,可平定寧王叛亂,取得應州大捷的皇帝,卻因為喜好習武,輕視文臣,就被世文人用來墊給他親爹了。”
“念朱佑樘之好,而揚朱厚照之惡……”羅玉華點頭道,“再加上朱厚照沒兒子,他堂弟嘉靖皇帝朱厚熜和他之間也沒什麽特別多的感情,自然也就不會多在意文人的騷操作了……”
“明孝宗在我看來,隻算是文人的【千古明君】,而於百姓而言,隻能算上個合格的君王吧!”徐愛感慨道,“我個人覺得,大明王朝文官的囂張氣焰就是他助長的……”
“相當於把權柄拱手讓給了文官集團們……”
“這導致他那聰明的兒子朱厚照,還有更聰明的侄兒朱厚熜兄弟倆跟文臣。鬥了幾十年,到最後也沒能撥亂反正……”
“總之還是那句話,文人手裏掌握著紙筆,如果不能公平公正的記錄史實,那就是罪過,洗是沒用的……”
“好了好了,話題又扯遠了,該迴到李二身上了……”羅玉華打岔道,“之前我們就說過,李二和長孫皇後是真愛……”
“這點也是毋庸置疑的。”她笑道,“他倆和朱棣徐妙雲夫婦差不多,亦是少年夫妻,相濡以沫半生,一起經曆風風雨雨,最終攜手走上帝後之路……”
“公元613年的某一天,繁榮熱鬧的長安城裏,唐國公家的二公子騎著高頭大馬,一臉喜氣洋洋的迎娶迴長孫家的幼女。”
“那一天,鑼鼓喧天,人頭攢動,每個人臉上都掛著喜氣洋洋的笑容,在大家看來,或許這隻是一場貴族間的聯姻……”
“殊不知,那一天,二公子激動的雙手拿起如意秤杆時,挑起的不僅是世人豔羨的婚姻,更是一段帝國的傳奇。”羅玉華輕聲道。
“和大明朝的徐皇後差不多,長孫皇後也是出身名門,他們家族在當時,更是算得上皇族宗室,是史書裏寫的【門傳鍾鼎,家世山河】之家。”
“長孫皇後的父親長孫晟亦是隋文帝時期,一位赫赫有名的將軍,曾有著一箭雙雕的美譽,威震突厥。”
“作為幼女,長孫皇後的童年本來過得不錯,且早早的就由父親做主將她許給了唐國公李淵的二子,也就是咱們唐太宗陛下……”
“然而好景不長,在這門親事定下沒多久後,長孫晟就去世了,而長孫皇後和她的兄長長孫無忌也就被同父異母的大哥趕出了家門……”
“好在,娘親舅大,長孫兄妹的舅舅高士廉是個靠譜的,不僅收留了他們,還對苦命的兄妹悉心照料,盡心養育。”
“長孫無忌亦是人中龍鳳一般的存在,他和李世民之間相交甚厚,高士廉見李世民儀表堂堂,談吐又不凡,還知曉外甥女幼年時就被許給了李世民這件事,便盡心盡力的促成了此事。“”
“就這樣,長孫皇後在自己13歲那年,便和16歲的李世民喜結良緣,做了夫妻……“”
“說實話,他們倆人的結合,完全符合古人那種門當戶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
“更難得的是,因為家人的支持,他倆也在婚前多次見過麵,並慢慢互相了解,互相仰慕……”
“哈,這麽看來,朱棣還真的是像他的偶像啊……”徐愛笑了,”不過,能遇見了值得相伴相守交付一生的人,可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啊……”
“我記得西邊國度有句話是這麽說的來著……”羅玉華想了想,“甜蜜的生活,不是在於你吃糖,而是在種甘蔗……”
“用這句話形容唐太宗和長孫皇後,真的是再合適不過了。”
“在小兩口婚後不久,竇夫人就染病身故,同一年年,高士廉又被貶職流放,可以說倆人在親情上,雙受到了沉重打擊,這對剛剛進入甜蜜生活的小夫妻而言無異於曆劫,好在他倆相互安慰,彼此激勵,攜手走過了這難熬的時光……”
“也就是這份相互鼓勵相互扶持,使得他們的感情變得更好……”
“後來李淵起兵,李世民隨父親出征,長孫皇後便打理好後方,從不讓李世民憂心……”
“而在唐朝建立後,因李世民與父兄,後宮之間的矛盾漸生,長孫皇後也從不退縮,從來都是與他並肩而行,共同擔責……”
“為了李世民的,她更是親自進宮,侍奉長輩,籠絡後妃,以自己的賢德和孝順來彌補緩和李世民與父親以及後宮的嫌隙與矛盾……”
“史書記載【後孝事高祖,恭順妃嬪,以存內助】,可以說有了長孫皇後的運籌操作,李淵才沒有聽信讒言,輕易處罰李世民,這也為後來李世民絕地反擊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哎哎……別吹啊……”羅玉華趕忙打斷她的話,“為了標榜自己是順位的天子繼承人,朱棣可是改過史書的……”
“呃……”徐愛被堵的啞口無言,隻好訕訕笑了笑,“你說的對,是我忘了……”
彈幕見她吃癟,也都不再發那些關於古人的奇葩故事了,反而清一色的刷屏哈哈哈來……
徐愛心態也還行,並沒有理會他們的逗趣,隻是聳聳肩道:“所以說,這掌握了話語權的人,真的得是極其正直,且沒有那種偏向性的人才行啊……”
“否則,身為史官或者文人隻要稍稍有點偏向性,給自己喜歡的人物加點光環啥的……”
“可不就很容易影響別人的判斷了嘛!”她無奈的搖頭道,“據我所知的,明武宗就是因為不聽話,被黑的體無完膚……”
“而他老爹明孝宗就比較聽文臣的話,然後文臣們呢,就把他吹成了【千古一帝】般的存在……”
她歎道:“我沒有說明孝宗不是好皇帝啊,我隻是覺得,文人們在史書上稱他為,【三代以下,稱賢主者,唯漢文帝、宋仁宗與大明孝宗皇帝也。】吹的有點太過了……”
“而他的寶貝大兒朱厚照,明明是個可果斷誅滅宦官劉瑾,可平定寧王叛亂,取得應州大捷的皇帝,卻因為喜好習武,輕視文臣,就被世文人用來墊給他親爹了。”
“念朱佑樘之好,而揚朱厚照之惡……”羅玉華點頭道,“再加上朱厚照沒兒子,他堂弟嘉靖皇帝朱厚熜和他之間也沒什麽特別多的感情,自然也就不會多在意文人的騷操作了……”
“明孝宗在我看來,隻算是文人的【千古明君】,而於百姓而言,隻能算上個合格的君王吧!”徐愛感慨道,“我個人覺得,大明王朝文官的囂張氣焰就是他助長的……”
“相當於把權柄拱手讓給了文官集團們……”
“這導致他那聰明的兒子朱厚照,還有更聰明的侄兒朱厚熜兄弟倆跟文臣。鬥了幾十年,到最後也沒能撥亂反正……”
“總之還是那句話,文人手裏掌握著紙筆,如果不能公平公正的記錄史實,那就是罪過,洗是沒用的……”
“好了好了,話題又扯遠了,該迴到李二身上了……”羅玉華打岔道,“之前我們就說過,李二和長孫皇後是真愛……”
“這點也是毋庸置疑的。”她笑道,“他倆和朱棣徐妙雲夫婦差不多,亦是少年夫妻,相濡以沫半生,一起經曆風風雨雨,最終攜手走上帝後之路……”
“公元613年的某一天,繁榮熱鬧的長安城裏,唐國公家的二公子騎著高頭大馬,一臉喜氣洋洋的迎娶迴長孫家的幼女。”
“那一天,鑼鼓喧天,人頭攢動,每個人臉上都掛著喜氣洋洋的笑容,在大家看來,或許這隻是一場貴族間的聯姻……”
“殊不知,那一天,二公子激動的雙手拿起如意秤杆時,挑起的不僅是世人豔羨的婚姻,更是一段帝國的傳奇。”羅玉華輕聲道。
“和大明朝的徐皇後差不多,長孫皇後也是出身名門,他們家族在當時,更是算得上皇族宗室,是史書裏寫的【門傳鍾鼎,家世山河】之家。”
“長孫皇後的父親長孫晟亦是隋文帝時期,一位赫赫有名的將軍,曾有著一箭雙雕的美譽,威震突厥。”
“作為幼女,長孫皇後的童年本來過得不錯,且早早的就由父親做主將她許給了唐國公李淵的二子,也就是咱們唐太宗陛下……”
“然而好景不長,在這門親事定下沒多久後,長孫晟就去世了,而長孫皇後和她的兄長長孫無忌也就被同父異母的大哥趕出了家門……”
“好在,娘親舅大,長孫兄妹的舅舅高士廉是個靠譜的,不僅收留了他們,還對苦命的兄妹悉心照料,盡心養育。”
“長孫無忌亦是人中龍鳳一般的存在,他和李世民之間相交甚厚,高士廉見李世民儀表堂堂,談吐又不凡,還知曉外甥女幼年時就被許給了李世民這件事,便盡心盡力的促成了此事。“”
“就這樣,長孫皇後在自己13歲那年,便和16歲的李世民喜結良緣,做了夫妻……“”
“說實話,他們倆人的結合,完全符合古人那種門當戶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
“更難得的是,因為家人的支持,他倆也在婚前多次見過麵,並慢慢互相了解,互相仰慕……”
“哈,這麽看來,朱棣還真的是像他的偶像啊……”徐愛笑了,”不過,能遇見了值得相伴相守交付一生的人,可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啊……”
“我記得西邊國度有句話是這麽說的來著……”羅玉華想了想,“甜蜜的生活,不是在於你吃糖,而是在種甘蔗……”
“用這句話形容唐太宗和長孫皇後,真的是再合適不過了。”
“在小兩口婚後不久,竇夫人就染病身故,同一年年,高士廉又被貶職流放,可以說倆人在親情上,雙受到了沉重打擊,這對剛剛進入甜蜜生活的小夫妻而言無異於曆劫,好在他倆相互安慰,彼此激勵,攜手走過了這難熬的時光……”
“也就是這份相互鼓勵相互扶持,使得他們的感情變得更好……”
“後來李淵起兵,李世民隨父親出征,長孫皇後便打理好後方,從不讓李世民憂心……”
“而在唐朝建立後,因李世民與父兄,後宮之間的矛盾漸生,長孫皇後也從不退縮,從來都是與他並肩而行,共同擔責……”
“為了李世民的,她更是親自進宮,侍奉長輩,籠絡後妃,以自己的賢德和孝順來彌補緩和李世民與父親以及後宮的嫌隙與矛盾……”
“史書記載【後孝事高祖,恭順妃嬪,以存內助】,可以說有了長孫皇後的運籌操作,李淵才沒有聽信讒言,輕易處罰李世民,這也為後來李世民絕地反擊贏得了寶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