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夫婦一體,生同裘,死同穴
天幕直播,華夏興衰看哭曆朝天子 作者:金小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
“老四居然還是個情種呢!”朱元璋忍不住調侃了自己兒子一句,然後又看向一邊的徐達笑道,“天德啊,看來咱倆這親家必須得做了……”
他哈哈大笑道:“不然,我怕我家老四得得相思病,從此一蹶不振啊!”
徐達看了一眼臉紅的和猴屁股似的朱棣,也溫和的笑了:“上位說的什麽話啊!能得燕王殿下這樣的夫婿,是小女的福氣啊!”
這老哥倆看似是隨便說的兩句玩笑話,但這門親事基本板上釘釘了。
小朱棣心裏狂喜,但又不敢表露出來,一張臉漲得通紅,模樣好笑極了。
朱標則站在一邊,寵溺的看著他笑著,看天幕上所言,四弟這一輩子,倒也真的是敢愛敢恨,轟轟烈烈啊!
天幕上。
“徐皇後本人,也是擔得起所有讚美的,她是跟在馬皇後身邊長大的,從小便得到馬皇後教導和看重。”
“他們小兩口更是封建社會裏,難得一見的那種自由戀愛式的婚姻……”徐愛笑道,“所以說啊,這自己選的對象,就是更香一點……”
“看到這裏,也許有人會疑惑,朱棣後妃也不少啊,拜托啊,仔細看看朱棣的後宮,大部分都是朝鮮送來的貢女,還常被朱棣嫌棄長大不咋地。”
“那所謂的《李朝實錄》記載,也不過是朝鮮人自己編出來,顯擺他們的韓妃受寵罷了。”
“還有那傳說中寵冠六宮的權賢妃,打仗的時候都要帶著,聽起來好像是朱棣和愛妃難分難舍似的……”
“可那是打仗啊,生死難料的戰場,卻帶著一個後妃,聽起來真的是有點不可思議。”
“最讓人意外的就是,這位權賢妃半路噶了,直接就地埋了,都沒將其靈柩送迴京城……”
“是挺【寵冠六宮】的。”羅玉華嫌棄的搖了搖頭,“如果一定要說朱棣有一位寵妃的話,我覺得其實應該算是王貴妃……”
“在徐皇後死後,張貴妃大概率掌管過一段時間後宮事務,但其離世後,則由王貴妃負責打理。”他她繼續介紹道,“這位來自民間的王氏貴妃,情商高,人也賢良,更是與太子,漢王,趙王都相處的很好……”
“至於朱棣對她有沒有愛,這不太好說,但我想尊重和榮寵,朱棣卻應該是給足了她的,要知道王貴妃去世時,亦是按照他父親的孫貴妃一般規格送葬的……”
“當然,王貴妃也是擔得起這份榮寵的……”徐愛點頭道,“畢竟在徐皇後過世後,她將朱棣的後宮打理的井井有條,善待宮裏,照顧安撫皇子公主,承擔起了一個【後宮女主人】應盡的責任。”
“隻是,這打了引號的女主人,到底也不算是真正後宮之主。”她繼續道,“對於朱棣而言,後妃們,隻是陪伴在他身邊的人。”
“真正的摯愛,還是那個年少時與他青梅竹馬,落難時不離不棄,登基時,攜手共進的徐皇後……”
“徐皇後活著的時候,朱棣沒有封過一個後妃,而她在永樂五年去世後,朱棣更是痛不欲生……”羅玉華接著她的話說道。
“作為妻子,徐皇後做到了與丈夫生死相隨、榮辱與共,始終與朱棣共進退。”
“作為皇後,她心係天下,關愛百姓,始終以社稷為重。”
“而作為一個母親,她諄諄教導,慈愛有加,不僅待孩子們溫柔和善,甚至於對小姑子也做到如母親般疼惜憐愛。”
“她柔軟包容而又堅韌。還很有才華,她編寫的如《內訓》《勸善書》等。更是直接被朱棣下令編撰錄入《永樂大典》!”
“而她重病時,朱棣甚至親自去學醫術,就為了挽救愛妻的生命……”說到這裏,羅玉華不禁感慨萬千,“可惜天不遂人願,少年夫妻終是難以攜手走到盡頭……”
“徐皇後走後,朱棣以帝王之尊為皇後之喪,白衣素服一年、輟視朝一年,每天隻在西角門等地聽政議事。”
“皇太子和諸王則為母親服斬衰三年之製。而徐皇後一直停靈未葬,皇太子在禫祭除服後又為母親服素服即白衣冠絰帶數月;群臣為皇後服斬衰二十七日、白衣素服一年。”
“周年祭後群臣參朝時,需著淺淡色衣烏紗帽黑角帶,就連退朝辦事,也仍然要穿素服。”
“直到徐皇後離開二周年禫祭禮畢後,才漸漸恢複正常。”
“朱棣還在靈穀、天禧二寺為徐皇後舉行大齋,接受群臣的祭祀,由光祿寺準備祭奠物品。十月十四日,朱棣為愛妻上諡號曰仁孝皇後。”
說到這裏,徐愛輕歎一聲:“愛人的離開,對於朱棣這樣一個重視靈魂,遠大於皮囊的帝王而言,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
“他更是在諡冊中提到【豈意盛齡,遽焉傾逝,朕心慟悼,萬姓盡傷。】”
“出於對徐皇後的深愛,朱棣從未在其生前冊封過一位妃子,直至永樂七年二月,徐皇後去世逾年,朱棣才舉行冊封典禮,正式冊封後宮諸嬪妃。”她頓了頓,“注意,朱棣隻冊封了後妃,並沒有再立後……”
“整整十七年,永樂王朝的後位空了十七年,亦是沒有人再能坐上這個位置……”
“不錯……”羅玉華此時也開了口,“我剛剛看到彈幕提及有沒有皇後有什麽要緊,該有的後妃一個也沒少,還特別多的朝鮮妃子……”
她笑著應聲道:“這話倒是不假,朱棣的後宮其實不少,而且很多都是朝鮮女子……”
“但朝鮮貢女,本是從太祖時期便有的,相當於是漢唐時期的和親女子……”她想了想,然後又搖頭道,“不對,可能比起和親女子來說,貢女大概率更可悲一點,貢這個字一出現,其實就已經沒有把她們當人,而是隻當做一件物品看待了……”
“對於大明王朝,對於朱棣本人來說,這些貢女後妃,也不過隻是彰顯大明天威的戰利品罷了!”
“而真正被他放在心裏的徐皇後的靈柩,卻是硬生生在南京皇宮放了六年。”
“直到朱棣自己的長陵修建好,才由朱棣安排次子漢王朱高煦,將母親仁的梓宮從南京護送至北京葬於長陵……”
“除此之外,朱棣還派遣北京僧錄司左講經智壽和尚率領僧人200人,隨侍仁孝皇後梓宮,在途經過的驛站三時按時誦經進膳。”
“同時他下令巡狩北京,就這麽一路跟隨亡妻的靈柩北上。”
“徐皇後就這麽成了入葬明十三陵的第一人,且從此後,朱棣頻繁巡幸北京,動輒逗留數年。”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朱棣病逝於征討漠北迴師途中,享年六十五歲。”
“老四居然還是個情種呢!”朱元璋忍不住調侃了自己兒子一句,然後又看向一邊的徐達笑道,“天德啊,看來咱倆這親家必須得做了……”
他哈哈大笑道:“不然,我怕我家老四得得相思病,從此一蹶不振啊!”
徐達看了一眼臉紅的和猴屁股似的朱棣,也溫和的笑了:“上位說的什麽話啊!能得燕王殿下這樣的夫婿,是小女的福氣啊!”
這老哥倆看似是隨便說的兩句玩笑話,但這門親事基本板上釘釘了。
小朱棣心裏狂喜,但又不敢表露出來,一張臉漲得通紅,模樣好笑極了。
朱標則站在一邊,寵溺的看著他笑著,看天幕上所言,四弟這一輩子,倒也真的是敢愛敢恨,轟轟烈烈啊!
天幕上。
“徐皇後本人,也是擔得起所有讚美的,她是跟在馬皇後身邊長大的,從小便得到馬皇後教導和看重。”
“他們小兩口更是封建社會裏,難得一見的那種自由戀愛式的婚姻……”徐愛笑道,“所以說啊,這自己選的對象,就是更香一點……”
“看到這裏,也許有人會疑惑,朱棣後妃也不少啊,拜托啊,仔細看看朱棣的後宮,大部分都是朝鮮送來的貢女,還常被朱棣嫌棄長大不咋地。”
“那所謂的《李朝實錄》記載,也不過是朝鮮人自己編出來,顯擺他們的韓妃受寵罷了。”
“還有那傳說中寵冠六宮的權賢妃,打仗的時候都要帶著,聽起來好像是朱棣和愛妃難分難舍似的……”
“可那是打仗啊,生死難料的戰場,卻帶著一個後妃,聽起來真的是有點不可思議。”
“最讓人意外的就是,這位權賢妃半路噶了,直接就地埋了,都沒將其靈柩送迴京城……”
“是挺【寵冠六宮】的。”羅玉華嫌棄的搖了搖頭,“如果一定要說朱棣有一位寵妃的話,我覺得其實應該算是王貴妃……”
“在徐皇後死後,張貴妃大概率掌管過一段時間後宮事務,但其離世後,則由王貴妃負責打理。”他她繼續介紹道,“這位來自民間的王氏貴妃,情商高,人也賢良,更是與太子,漢王,趙王都相處的很好……”
“至於朱棣對她有沒有愛,這不太好說,但我想尊重和榮寵,朱棣卻應該是給足了她的,要知道王貴妃去世時,亦是按照他父親的孫貴妃一般規格送葬的……”
“當然,王貴妃也是擔得起這份榮寵的……”徐愛點頭道,“畢竟在徐皇後過世後,她將朱棣的後宮打理的井井有條,善待宮裏,照顧安撫皇子公主,承擔起了一個【後宮女主人】應盡的責任。”
“隻是,這打了引號的女主人,到底也不算是真正後宮之主。”她繼續道,“對於朱棣而言,後妃們,隻是陪伴在他身邊的人。”
“真正的摯愛,還是那個年少時與他青梅竹馬,落難時不離不棄,登基時,攜手共進的徐皇後……”
“徐皇後活著的時候,朱棣沒有封過一個後妃,而她在永樂五年去世後,朱棣更是痛不欲生……”羅玉華接著她的話說道。
“作為妻子,徐皇後做到了與丈夫生死相隨、榮辱與共,始終與朱棣共進退。”
“作為皇後,她心係天下,關愛百姓,始終以社稷為重。”
“而作為一個母親,她諄諄教導,慈愛有加,不僅待孩子們溫柔和善,甚至於對小姑子也做到如母親般疼惜憐愛。”
“她柔軟包容而又堅韌。還很有才華,她編寫的如《內訓》《勸善書》等。更是直接被朱棣下令編撰錄入《永樂大典》!”
“而她重病時,朱棣甚至親自去學醫術,就為了挽救愛妻的生命……”說到這裏,羅玉華不禁感慨萬千,“可惜天不遂人願,少年夫妻終是難以攜手走到盡頭……”
“徐皇後走後,朱棣以帝王之尊為皇後之喪,白衣素服一年、輟視朝一年,每天隻在西角門等地聽政議事。”
“皇太子和諸王則為母親服斬衰三年之製。而徐皇後一直停靈未葬,皇太子在禫祭除服後又為母親服素服即白衣冠絰帶數月;群臣為皇後服斬衰二十七日、白衣素服一年。”
“周年祭後群臣參朝時,需著淺淡色衣烏紗帽黑角帶,就連退朝辦事,也仍然要穿素服。”
“直到徐皇後離開二周年禫祭禮畢後,才漸漸恢複正常。”
“朱棣還在靈穀、天禧二寺為徐皇後舉行大齋,接受群臣的祭祀,由光祿寺準備祭奠物品。十月十四日,朱棣為愛妻上諡號曰仁孝皇後。”
說到這裏,徐愛輕歎一聲:“愛人的離開,對於朱棣這樣一個重視靈魂,遠大於皮囊的帝王而言,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
“他更是在諡冊中提到【豈意盛齡,遽焉傾逝,朕心慟悼,萬姓盡傷。】”
“出於對徐皇後的深愛,朱棣從未在其生前冊封過一位妃子,直至永樂七年二月,徐皇後去世逾年,朱棣才舉行冊封典禮,正式冊封後宮諸嬪妃。”她頓了頓,“注意,朱棣隻冊封了後妃,並沒有再立後……”
“整整十七年,永樂王朝的後位空了十七年,亦是沒有人再能坐上這個位置……”
“不錯……”羅玉華此時也開了口,“我剛剛看到彈幕提及有沒有皇後有什麽要緊,該有的後妃一個也沒少,還特別多的朝鮮妃子……”
她笑著應聲道:“這話倒是不假,朱棣的後宮其實不少,而且很多都是朝鮮女子……”
“但朝鮮貢女,本是從太祖時期便有的,相當於是漢唐時期的和親女子……”她想了想,然後又搖頭道,“不對,可能比起和親女子來說,貢女大概率更可悲一點,貢這個字一出現,其實就已經沒有把她們當人,而是隻當做一件物品看待了……”
“對於大明王朝,對於朱棣本人來說,這些貢女後妃,也不過隻是彰顯大明天威的戰利品罷了!”
“而真正被他放在心裏的徐皇後的靈柩,卻是硬生生在南京皇宮放了六年。”
“直到朱棣自己的長陵修建好,才由朱棣安排次子漢王朱高煦,將母親仁的梓宮從南京護送至北京葬於長陵……”
“除此之外,朱棣還派遣北京僧錄司左講經智壽和尚率領僧人200人,隨侍仁孝皇後梓宮,在途經過的驛站三時按時誦經進膳。”
“同時他下令巡狩北京,就這麽一路跟隨亡妻的靈柩北上。”
“徐皇後就這麽成了入葬明十三陵的第一人,且從此後,朱棣頻繁巡幸北京,動輒逗留數年。”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朱棣病逝於征討漠北迴師途中,享年六十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