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劉恆,撿漏王也能成為一代明君5
天幕直播,華夏興衰看哭曆朝天子 作者:金小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恆兒……”劉邦此時隻覺得心中有一團火在劇烈燃燒著,他緊緊的摟著這個從未被自己重視過的第四子,激動的幾乎說不出話來,“好孩子,真是好孩子啊!”
而呂雉和劉盈此時臉上也隱隱有了驕傲之色,他們母子適才聽了老李家的二郎,老朱家的老四都那麽出彩,雖嘴上沒說什麽,但心裏還是羨慕的……”
尤其是呂後,她和馬皇後都是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後,也是皇帝的創業合夥人,自然會對王朝極有感情。
看她倆的身份一樣,但在夫君和子嗣上卻是天差地別,呂雉這麽一個要強的人心裏如何平衡呢。
對於自己的兒子,呂雉心裏很是有數,盈兒的性子,可以成為一個好皇帝,但若要他比肩李二郎,朱老四,那簡直是癡人說夢……
不過,現在好了,恆兒這孩子給他們大漢勉強扳迴一局,雖然他不是自己的親兒子,但也不是戚夫人的兒子啊……
雖然她心狠,但在這種替王朝爭光的時刻,她是不會犯糊塗的。
劉盈更是開心,他心善且與兄弟感情素來很好,劉恆是他親弟弟,能有此成就,他很是高興……
況且,他們兄弟之間,還沒有老李,老朱家那樣兄弟反目,叔侄死鬥的破事。劉盈自然不會仇視,不會嫉妒埋怨親弟弟的。
除了他們一家三口外,蕭何也是滿麵堆笑,他一迴頭便看見了劉恆的乳母,這婦人卻是眼睛瞪得極大,滿麵驚恐,似乎像是聽到了什麽了不得的事情一般。
(再次說明,竇漪房的身世不明確,所以本文會借用部分電視劇設定,豐富一下劇情罷了)
李淵和朱元璋看到了劉邦此刻眉開眼笑的樣子,也有些感同身受。作為父親,還有什麽能比得知兒子爭氣更讓他們開心的呢。
天幕裏……
“作為皇帝,劉恆帶著百姓走出了困境,創建了一個盛世。”羅玉華繼續道,“作為兒子,他也是所有皇帝裏最孝順的。”
“而作為丈夫,漢文帝和竇漪房的相識相知、相愛相伴,不離不棄。即便竇皇後不幸因病雙目失明,劉恆也沒有嫌棄她,更沒有廢掉她的皇後之位。”
“這在漢朝一堆薄情帝王當中,已然是十分難能可貴了。”
“那劉恆就沒有缺點了嗎?”徐愛在一堆刷屏彈幕裏,看到有人提問,便立馬讀了出來。
“當然有啊……”羅玉華點頭道,“世上是沒有完美的人存在的,即便是漢文帝這位百帝之師,也是有許多無法做到的事情的……”
“剛剛我們提到了,劉恆曾經廢除了連坐罪,廢除了肉刑……”
她繼續道:“但她卻下令恢複夷三族之令。”
“而這之前,夷三族令曾是由呂後下令廢除的。”
”史學家班固就對漢文帝複行三族之誅,更改法製的做法表示不以為然,他在《漢書·誌·刑法誌》裏提到【夫以孝文之仁,平、勃之知,猶有過刑謬論如此甚也,而況庸材溺於末流者乎?】”
”意思是,即便是漢孝文帝和平勃這般仁慈與智慧,也曾有過過度使用刑罰的情況……”她解釋道,“這個過度刑罰說的就是夷三族之令……”
“而且劉恆即位後,諸侯王企圖分裂的大漢的心思已昭然天下。”
“不久後,就發生濟北王劉興居、淮南王劉長的叛亂。這已經說明封國製已喪失繼續存在的合理性了。”她歎道,“可劉恆礙於形勢,更囿於祖宗成法,並沒有有效的遏止現有藩王勢力發展,反而繼續進行分封。”
“後來再加上他兒子景帝所封藩王,至七國之亂前,漢中央的直轄地已由文帝初年的37郡減少至24郡了……”
“要知道漢文帝在初即位時,大漢僅存五王國,這時候原本應該是削除諸侯王國的最好時機啊。”
“嘿,可咱們的漢文帝陛下不但沒有抓住這個機會,反而又陸續分封了五個宗室王和三個皇子王,這使得枝強幹弱之勢進一步加重了。”
“漢文帝並不能持積極態度削奪藩王國的權勢,反而一味小心安撫,對稱疾不朝的吳王劉濞姑息養奸,結果使其肆無忌憚的在私下進行二十餘年的謀反準備。”
“十年之後,吳國叛勢已成,文帝不聽晁錯、袁盎等人的削藩之議,反而依賈誼計,析齊為六、析淮南為三。”
“這一滯後之舉雖在日後減輕了諸侯叛軍對朝廷的軍事壓力,但並沒有避免所析之國徹底卷入叛亂……”
“他的縱容政策,最終造成了畜亂宿禍,遺害了後世!”
“除此之外,他還放棄鑄幣權,放棄鹽鐵官營,放棄山澤禁令,標價賣爵,允許罪犯買爵贖罪,允許諸侯國不向朝廷納貢……”徐愛補充道。
“這些政策呢,最初頒布時,確實是為了富國強民……”羅玉華點頭道,“但作為華夏曆史上整整意義上,第一個一心搞民生的帝王……”
“劉恆實在找不到什麽可以效仿參照的皇帝啊!”她感慨道,“像是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蓋世無雙,可能做到那麽好,便是因為有劉恆作為偶像可以效仿……”
“而劉恆卻沒有可以摸著過河的石頭,隻能靠自己一點點趟著走……”
“所以他的這些政策,很多都是試驗階段,能不能夠有效的解決問題,他也不知道……”
“也是……”徐愛點頭表示讚成。
“你可以說他有錯,但不能說他菜,不能說他壞……”羅玉華繼續道。
“邱濬評價他是,【三代以下,稱帝王之賢者,文帝也。帝之善政非止一端,而好言納諫尤其盛德焉。後世人主於封章之入固有未嚐一經目者,況敢犯其行輦而欲其止而受之乎?可用者未必肯用,不可用者輒加之罪,心知其善而口非之者亦有矣,況本不善而稱其善乎。籲,若文帝者,可謂百世帝王之師矣。】”
“可以說,在史學家心中,漢文帝陛下三代以下第一明君的稱號,可謂當之無愧……”
而呂雉和劉盈此時臉上也隱隱有了驕傲之色,他們母子適才聽了老李家的二郎,老朱家的老四都那麽出彩,雖嘴上沒說什麽,但心裏還是羨慕的……”
尤其是呂後,她和馬皇後都是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後,也是皇帝的創業合夥人,自然會對王朝極有感情。
看她倆的身份一樣,但在夫君和子嗣上卻是天差地別,呂雉這麽一個要強的人心裏如何平衡呢。
對於自己的兒子,呂雉心裏很是有數,盈兒的性子,可以成為一個好皇帝,但若要他比肩李二郎,朱老四,那簡直是癡人說夢……
不過,現在好了,恆兒這孩子給他們大漢勉強扳迴一局,雖然他不是自己的親兒子,但也不是戚夫人的兒子啊……
雖然她心狠,但在這種替王朝爭光的時刻,她是不會犯糊塗的。
劉盈更是開心,他心善且與兄弟感情素來很好,劉恆是他親弟弟,能有此成就,他很是高興……
況且,他們兄弟之間,還沒有老李,老朱家那樣兄弟反目,叔侄死鬥的破事。劉盈自然不會仇視,不會嫉妒埋怨親弟弟的。
除了他們一家三口外,蕭何也是滿麵堆笑,他一迴頭便看見了劉恆的乳母,這婦人卻是眼睛瞪得極大,滿麵驚恐,似乎像是聽到了什麽了不得的事情一般。
(再次說明,竇漪房的身世不明確,所以本文會借用部分電視劇設定,豐富一下劇情罷了)
李淵和朱元璋看到了劉邦此刻眉開眼笑的樣子,也有些感同身受。作為父親,還有什麽能比得知兒子爭氣更讓他們開心的呢。
天幕裏……
“作為皇帝,劉恆帶著百姓走出了困境,創建了一個盛世。”羅玉華繼續道,“作為兒子,他也是所有皇帝裏最孝順的。”
“而作為丈夫,漢文帝和竇漪房的相識相知、相愛相伴,不離不棄。即便竇皇後不幸因病雙目失明,劉恆也沒有嫌棄她,更沒有廢掉她的皇後之位。”
“這在漢朝一堆薄情帝王當中,已然是十分難能可貴了。”
“那劉恆就沒有缺點了嗎?”徐愛在一堆刷屏彈幕裏,看到有人提問,便立馬讀了出來。
“當然有啊……”羅玉華點頭道,“世上是沒有完美的人存在的,即便是漢文帝這位百帝之師,也是有許多無法做到的事情的……”
“剛剛我們提到了,劉恆曾經廢除了連坐罪,廢除了肉刑……”
她繼續道:“但她卻下令恢複夷三族之令。”
“而這之前,夷三族令曾是由呂後下令廢除的。”
”史學家班固就對漢文帝複行三族之誅,更改法製的做法表示不以為然,他在《漢書·誌·刑法誌》裏提到【夫以孝文之仁,平、勃之知,猶有過刑謬論如此甚也,而況庸材溺於末流者乎?】”
”意思是,即便是漢孝文帝和平勃這般仁慈與智慧,也曾有過過度使用刑罰的情況……”她解釋道,“這個過度刑罰說的就是夷三族之令……”
“而且劉恆即位後,諸侯王企圖分裂的大漢的心思已昭然天下。”
“不久後,就發生濟北王劉興居、淮南王劉長的叛亂。這已經說明封國製已喪失繼續存在的合理性了。”她歎道,“可劉恆礙於形勢,更囿於祖宗成法,並沒有有效的遏止現有藩王勢力發展,反而繼續進行分封。”
“後來再加上他兒子景帝所封藩王,至七國之亂前,漢中央的直轄地已由文帝初年的37郡減少至24郡了……”
“要知道漢文帝在初即位時,大漢僅存五王國,這時候原本應該是削除諸侯王國的最好時機啊。”
“嘿,可咱們的漢文帝陛下不但沒有抓住這個機會,反而又陸續分封了五個宗室王和三個皇子王,這使得枝強幹弱之勢進一步加重了。”
“漢文帝並不能持積極態度削奪藩王國的權勢,反而一味小心安撫,對稱疾不朝的吳王劉濞姑息養奸,結果使其肆無忌憚的在私下進行二十餘年的謀反準備。”
“十年之後,吳國叛勢已成,文帝不聽晁錯、袁盎等人的削藩之議,反而依賈誼計,析齊為六、析淮南為三。”
“這一滯後之舉雖在日後減輕了諸侯叛軍對朝廷的軍事壓力,但並沒有避免所析之國徹底卷入叛亂……”
“他的縱容政策,最終造成了畜亂宿禍,遺害了後世!”
“除此之外,他還放棄鑄幣權,放棄鹽鐵官營,放棄山澤禁令,標價賣爵,允許罪犯買爵贖罪,允許諸侯國不向朝廷納貢……”徐愛補充道。
“這些政策呢,最初頒布時,確實是為了富國強民……”羅玉華點頭道,“但作為華夏曆史上整整意義上,第一個一心搞民生的帝王……”
“劉恆實在找不到什麽可以效仿參照的皇帝啊!”她感慨道,“像是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蓋世無雙,可能做到那麽好,便是因為有劉恆作為偶像可以效仿……”
“而劉恆卻沒有可以摸著過河的石頭,隻能靠自己一點點趟著走……”
“所以他的這些政策,很多都是試驗階段,能不能夠有效的解決問題,他也不知道……”
“也是……”徐愛點頭表示讚成。
“你可以說他有錯,但不能說他菜,不能說他壞……”羅玉華繼續道。
“邱濬評價他是,【三代以下,稱帝王之賢者,文帝也。帝之善政非止一端,而好言納諫尤其盛德焉。後世人主於封章之入固有未嚐一經目者,況敢犯其行輦而欲其止而受之乎?可用者未必肯用,不可用者輒加之罪,心知其善而口非之者亦有矣,況本不善而稱其善乎。籲,若文帝者,可謂百世帝王之師矣。】”
“可以說,在史學家心中,漢文帝陛下三代以下第一明君的稱號,可謂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