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奇葩的滿清繼婚習俗
天幕直播,華夏興衰看哭曆朝天子 作者:金小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聽到這裏,漢居裏的夫人們,全都忍不住看向馬皇後,並投去羨慕的目光……”
天幕……
“孟古哲哲很好,可到底年紀輕輕便去了,並沒有能夠陪著努爾哈赤走到最後,也沒能看著自己的兒子長大成材……”羅玉華繼續道。
“而她的丈夫努爾哈赤,卻在他四十多歲時,再次挑中了一位年僅十二歲的美人,這位美人,便是烏喇那拉·阿巴亥。”
她再次撚起一根辣條咬了一口,繼續說道:“這個既聰明有心計,又情深意重的女子。一生又敢愛敢恨,灑脫不羈。”
“她在12歲時,便嫁給了努爾哈赤,14歲便晉升為大妃。然而,她的生命卻在37歲時戛然而止,還成了後金,滿清唯一一個被要求活著殉葬的皇後。”
“阿巴亥也是皇後?”徐愛忍不住開口問道。
“嗯……”羅玉華迴答道,“在當時努爾哈赤,雖未稱帝,但大福晉的地位其實已經相當於皇後了……”
“更別提她死後,還被順治帝追諡其為孝烈武皇後……”
“阿巴亥為何能和孟古哲哲一樣被追諡為皇後呢,她不過隻是皇太極的後母啊……”她笑著說道,“我知道,大家肯定會有不了解曆史的人會心生疑惑……”
“其實很簡單,孟古哲哲雖然隻生兩了皇太極一個兒子,但其極其爭氣,自然能為母親爭得榮耀。”
“而阿巴亥為努爾哈赤育有的三子,也皆是人中龍鳳,各個都是驍勇之輩。”
“努爾哈赤的十四子多爾袞,是在皇太極亡故後,一手托起大清江山的攝政王,他的人生不需要我多介紹了吧。”
“十二子阿濟格,亦是英勇善戰的將領,隻是性格太過狂妄,也沒得什麽太好的結局。”
“還有她的幼子多鐸,更是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隻是屠殺之心太重,最後遭受天懲,三十多歲就得天花噶了。”
“因為是自己極其喜愛和看中的正室所出,阿濟格,多爾袞他們深受努爾哈赤重視,小小年紀便掌管了八旗中的三旗。”她
“然而努爾哈赤比阿巴亥整整大了三十一歲,阿巴亥徐愛考慮到兩人巨大的年齡差距後,便大概猜到了,如果努爾哈赤先走一步的話,那時候正值盛年的自己,最有可能會麵的大問題,便是滿族收繼婚的習俗。”她一臉同情的說道,“大概意思就是父親去世後,兒子可娶繼母……”
”對此情況,努爾哈赤也沒有什麽意見,甚至在晚年立下遺囑說若他離世,諸子與大妃皆由大阿哥撫養。”
“說實話,這種操作現在我們這些接受過新時代教育的年輕人眼裏看來,實在的不可理喻且荒唐可笑……”
“但努爾哈赤這麽做,不僅僅是想保護阿巴亥,暗中也是透露出他對自己這個家族的未來感到擔憂……”
“同父同母的親兄弟,在遇到皇權的誘惑時,都能做出一些荒唐和殘忍的舉動來……”
“更別提他們家這樣一個十幾個孩子,各有各媽的情況了……”
“而阿巴亥呢,也大概明白自己的命運——或許不久的將來,她會成為再成為大阿哥代善的妻子。”說到這裏,她便再次皺起眉頭來。
“說實話,這個繼婚的習俗,我是真的不能明白……”徐愛也忍不住皺眉道,“沒記錯的話,孝莊文太皇太後也曾被傳,在皇太極死後,嫁給了他弟弟多爾袞了對吧……”
她歎道:“畢竟是封建王朝,有些習俗,我雖然不理解,但也能尊重……”
“孝莊文太皇太後原本是小嫂子,嫁給了多爾袞,好歹還能寫一段青梅竹馬,卻被兄長橫刀奪愛,最後苦盡甘來的大男主,大女主,雙強cp文……”
“但阿巴亥卻要在自己的丈夫死後嫁給他的長子……”她嫌棄道,“真要是小媽文學倒也不是不行……”
“關鍵是阿巴亥已經有了三個兒子了啊,她的三個孩子都是代善的親弟弟……”
“如果她改嫁了代善,那多爾袞,多鐸他們要叫代善大哥呢,還是小爹?”
此話一出,漢居裏的眾人皆是臉色大變,有幸災樂禍的,亦有不敢相信的。
努爾哈赤和代善爺倆更是不知道該說什麽才好。其實在此之前,他們並沒有覺得自家的這個習俗有什麽不對,但怎麽天幕一提起來,好像……
是有點那麽不道德呢!
幾位開國君主和他們的心腹愛子們皆是一臉似笑非笑的看向努爾哈赤,隻有朱棣,偷偷摸摸的瞄了一眼李世民,有些欲言又止……
李世民何等精明,他察覺到不對後,剛想開口詢問,便聽見天幕裏的女子再次開了口……
“其實這樣的事情,曆史上也不是沒有過,最出名的可不就是李世民的好九兒李治,娶了他爹的武才人為妻嘛……”
“還有就是那位死的太晚的千古半帝李隆基,搶了自己兒子的王妃做貴妃的事情……”
“可九五cp,隆環cp雖也有不道德,但華夏前中期,對待這些事情並不在意,加上繼婚的女方,皆無子嗣掛擾的……”她繼續說道,“這一對比下,千年後的大清卻要已經生下了三個孩子的正妃,在丈夫死後改嫁丈夫的兒子,就顯得實在有些讓人不適了……”
“不管是因為什麽……”羅玉華接過她的話繼續道,“阿巴亥在知道自己以後可能會麵臨的情況後,選擇了提前開始與代善交流。”
“相傳,阿巴亥常主動去找代善,與他聊些私密話題,有時甚至深夜外出,行蹤不明。”
“而隨著時間推移,兩人的關係愈發公開。 阿巴亥便常以送晚餐為由,深夜與代善出宮,且精心裝扮,還在宴會上與代善眉目傳情。”
“可憐努爾哈赤心裏雖然已經做好了打算,但也不願意現在就麵對此情此景,他的內心五味雜陳,不知是否該怪罪,也不知該不該原諒。”
天幕……
“孟古哲哲很好,可到底年紀輕輕便去了,並沒有能夠陪著努爾哈赤走到最後,也沒能看著自己的兒子長大成材……”羅玉華繼續道。
“而她的丈夫努爾哈赤,卻在他四十多歲時,再次挑中了一位年僅十二歲的美人,這位美人,便是烏喇那拉·阿巴亥。”
她再次撚起一根辣條咬了一口,繼續說道:“這個既聰明有心計,又情深意重的女子。一生又敢愛敢恨,灑脫不羈。”
“她在12歲時,便嫁給了努爾哈赤,14歲便晉升為大妃。然而,她的生命卻在37歲時戛然而止,還成了後金,滿清唯一一個被要求活著殉葬的皇後。”
“阿巴亥也是皇後?”徐愛忍不住開口問道。
“嗯……”羅玉華迴答道,“在當時努爾哈赤,雖未稱帝,但大福晉的地位其實已經相當於皇後了……”
“更別提她死後,還被順治帝追諡其為孝烈武皇後……”
“阿巴亥為何能和孟古哲哲一樣被追諡為皇後呢,她不過隻是皇太極的後母啊……”她笑著說道,“我知道,大家肯定會有不了解曆史的人會心生疑惑……”
“其實很簡單,孟古哲哲雖然隻生兩了皇太極一個兒子,但其極其爭氣,自然能為母親爭得榮耀。”
“而阿巴亥為努爾哈赤育有的三子,也皆是人中龍鳳,各個都是驍勇之輩。”
“努爾哈赤的十四子多爾袞,是在皇太極亡故後,一手托起大清江山的攝政王,他的人生不需要我多介紹了吧。”
“十二子阿濟格,亦是英勇善戰的將領,隻是性格太過狂妄,也沒得什麽太好的結局。”
“還有她的幼子多鐸,更是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隻是屠殺之心太重,最後遭受天懲,三十多歲就得天花噶了。”
“因為是自己極其喜愛和看中的正室所出,阿濟格,多爾袞他們深受努爾哈赤重視,小小年紀便掌管了八旗中的三旗。”她
“然而努爾哈赤比阿巴亥整整大了三十一歲,阿巴亥徐愛考慮到兩人巨大的年齡差距後,便大概猜到了,如果努爾哈赤先走一步的話,那時候正值盛年的自己,最有可能會麵的大問題,便是滿族收繼婚的習俗。”她一臉同情的說道,“大概意思就是父親去世後,兒子可娶繼母……”
”對此情況,努爾哈赤也沒有什麽意見,甚至在晚年立下遺囑說若他離世,諸子與大妃皆由大阿哥撫養。”
“說實話,這種操作現在我們這些接受過新時代教育的年輕人眼裏看來,實在的不可理喻且荒唐可笑……”
“但努爾哈赤這麽做,不僅僅是想保護阿巴亥,暗中也是透露出他對自己這個家族的未來感到擔憂……”
“同父同母的親兄弟,在遇到皇權的誘惑時,都能做出一些荒唐和殘忍的舉動來……”
“更別提他們家這樣一個十幾個孩子,各有各媽的情況了……”
“而阿巴亥呢,也大概明白自己的命運——或許不久的將來,她會成為再成為大阿哥代善的妻子。”說到這裏,她便再次皺起眉頭來。
“說實話,這個繼婚的習俗,我是真的不能明白……”徐愛也忍不住皺眉道,“沒記錯的話,孝莊文太皇太後也曾被傳,在皇太極死後,嫁給了他弟弟多爾袞了對吧……”
她歎道:“畢竟是封建王朝,有些習俗,我雖然不理解,但也能尊重……”
“孝莊文太皇太後原本是小嫂子,嫁給了多爾袞,好歹還能寫一段青梅竹馬,卻被兄長橫刀奪愛,最後苦盡甘來的大男主,大女主,雙強cp文……”
“但阿巴亥卻要在自己的丈夫死後嫁給他的長子……”她嫌棄道,“真要是小媽文學倒也不是不行……”
“關鍵是阿巴亥已經有了三個兒子了啊,她的三個孩子都是代善的親弟弟……”
“如果她改嫁了代善,那多爾袞,多鐸他們要叫代善大哥呢,還是小爹?”
此話一出,漢居裏的眾人皆是臉色大變,有幸災樂禍的,亦有不敢相信的。
努爾哈赤和代善爺倆更是不知道該說什麽才好。其實在此之前,他們並沒有覺得自家的這個習俗有什麽不對,但怎麽天幕一提起來,好像……
是有點那麽不道德呢!
幾位開國君主和他們的心腹愛子們皆是一臉似笑非笑的看向努爾哈赤,隻有朱棣,偷偷摸摸的瞄了一眼李世民,有些欲言又止……
李世民何等精明,他察覺到不對後,剛想開口詢問,便聽見天幕裏的女子再次開了口……
“其實這樣的事情,曆史上也不是沒有過,最出名的可不就是李世民的好九兒李治,娶了他爹的武才人為妻嘛……”
“還有就是那位死的太晚的千古半帝李隆基,搶了自己兒子的王妃做貴妃的事情……”
“可九五cp,隆環cp雖也有不道德,但華夏前中期,對待這些事情並不在意,加上繼婚的女方,皆無子嗣掛擾的……”她繼續說道,“這一對比下,千年後的大清卻要已經生下了三個孩子的正妃,在丈夫死後改嫁丈夫的兒子,就顯得實在有些讓人不適了……”
“不管是因為什麽……”羅玉華接過她的話繼續道,“阿巴亥在知道自己以後可能會麵臨的情況後,選擇了提前開始與代善交流。”
“相傳,阿巴亥常主動去找代善,與他聊些私密話題,有時甚至深夜外出,行蹤不明。”
“而隨著時間推移,兩人的關係愈發公開。 阿巴亥便常以送晚餐為由,深夜與代善出宮,且精心裝扮,還在宴會上與代善眉目傳情。”
“可憐努爾哈赤心裏雖然已經做好了打算,但也不願意現在就麵對此情此景,他的內心五味雜陳,不知是否該怪罪,也不知該不該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