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曆朝的老四到底有多強31
天幕直播,華夏興衰看哭曆朝天子 作者:金小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你說的對,這就是咱們華夏人骨子裏,對於祖宗的敬畏之心……”羅玉華點頭道,“作為一個有出息的人,最怕的就是自己做的事情,上不能讓父母祖宗驕傲,下不能福澤子孫後代……”
“所以不論朝中大臣怎樣反對,朱棣還是堅持再一次北征……”
“而這就是明成祖朱棣的第五次北征,也是他人生的最後一次。”她歎息道,“盡管做了充足的準備,軍隊眾多,後勤保障也足夠了。”
“但這次到了草原之上還是沒能發現阿魯台主力,明軍就在草原之上晃蕩了好幾個月,盡管期間朱棣幾次下令大軍追擊,但別說韃靼人了,羊都沒一隻。”
“朱棣明白,這次的出征想要決戰,是不可能了,無可奈何的他隻能宣布撤兵。”
“而在明朝大軍班師迴朝的路上,明成祖朱棣帶著無盡的遺憾駕崩於榆木川。”羅玉華說到這裏,也是為朱棣的一生感到滿滿的遺憾。
“可惡的是,朱棣的五征漠北,因為後兩次的無功而返,導致許多不喜歡他的人開始黑他,說其就是去旅遊,純粹浪費國力……”徐愛忍不住插嘴道,“那他們沒想過嗎,如果不是因為前兩次的北征把韃靼和瓦剌揍得找不著北了,那些蒙古騎兵會這般一聽見他的名字就逃跑嗎?”
“不錯……”劉邦也讚成的說道,“沒想到朱小四死的這麽早,我聽你們說過,那大元的忽必烈都活到八十歲了……”
“朱小四要是也能活到這個年紀,隻怕那些蒙古人就真的逃不掉了的……”
“說實話啊……”羅玉華插話道,“比起明太祖朱元璋的八次坐鎮大後方,隻派遣大將北征,徹底瓦解了北元,消除了正統性危機,使得蒙古問題成為邊患,且到太祖晚年時,蒙古諸部已經無力南下的效果而言……”
“明成祖朱棣的五次親征漠北,三犁虜庭,目的是想讓草原上的韃靼、瓦剌兩部臣服於明朝,從而以達到一勞永逸的目的,但這個目的,其實沒有達到。”
“但你如果說這五次北征毫無作用,那就是純純的黑了……”她繼續道,“首先,朱棣時期,太祖朝的那些名將已經基本都不在了……”
“換句話說,朱棣手裏已經沒什麽人了的……”
“不然皇帝為什麽要親征呢?”她反問道,“而且這五次北征,確實是大大的抵禦住了蒙古諸部對明朝邊地的攻擾,北部百姓能夠在永樂時期,過著安定的生活,難道不是這一次次出征換來的嗎?”
“而且多次北征,也使得蒙古諸部落的許多民眾歸附了明廷,大大的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的……”
“至於很多學者指責朱棣遠征蒙古,其實是好大喜功、華而不實之舉。壓根沒有取得什麽效果,也沒有徹底消滅蒙古殘餘的說法。”她皺眉道,“我個人覺得,這種指責實在是有失偏頗的。”
“縱觀華夏曆史上的大一統王朝,在與遊牧政權的較量,從來就都不是畢其功於一役的。”她笑道,“像是匈奴,那是是漢朝經過百餘年的戰爭,再加和親政策,才勉強得以實現將他們趕走的目標的。”
“而唐朝盡管也曾一度將東、西突厥納入自己的統治範圍內,但不久後,突厥就複叛了……”
“清朝的蒙古問題是經過,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六代帝王的努力,才最終將蒙古地區納入大清帝國版圖的……”她歎道。
“而反觀現在,蒙古國也還是單獨存在的……”她搖頭無奈的說道,“這就是個亙古不變的難題,又怎麽能隻逮著永樂皇帝一個人不停的指責和評論呢?”
“而且朱棣通過戰爭獲得的優勢,也成功使得蒙古內部分裂,讓蒙古勢力進一步衰弱,從而確立了明帝國對蒙古諸部的宗主國地位,保障了明帝國北部邊疆數十年的安寧。”
“如果沒有他的努力,為大明創造了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那明朝盛世【仁宣之治】還有可能會出現嗎?”
說到這裏,她再次把話題轉了迴來:“接下來,我們看看蒙古史書為什麽要把朱棣寫為蒙古帝國的惡夢,頭號大反派的……”
說罷,她便將一幅寫滿了西裏爾蒙文的圖片點開……
看著那滿屏莫名其妙的文字,始皇帝大怒:“這和鳥爪子爬出來的一樣的,也是文字?”
“始皇帝莫生氣……”徐愛趕忙安撫道,“這藍星太大,總是要慢慢來的……”
“還是要快點的……”雖然生氣,但對子孫發怒,始皇帝嬴政也做不到,隻能埋怨一句。
“是是是……”羅玉華不能給他具體解釋如今藍星的局勢,隻好安慰幾句,然後把話題再次岔開。
“這段話的意思是……”
“按照古華夏的傳統政策,明王朝旨在通過製造蒙古內部的分裂,來削弱蒙古帝國的勢力……”
“朱棣不斷的攻打蒙古,分化甚至瓜分蒙古各部,利用陰謀分裂蒙古民族,造成了蒙古各部碎片化的嚴重分裂,他就是蒙古衰落的罪魁禍首,是對蒙古實施滅國思想的恐怖統治者,是惡賊……”
“……”聽到這裏,彈幕再也忍不住了……
“為什麽聽起來是謾罵,但我卻好爽呢?”
“嗚嗚,原來我最崇拜的永樂大帝,居然是我們蒙古族的【罪人】……”
“哈哈,前麵的,你就說,現在的生活是不是更舒服了?”
“那肯定的啊!我是生在紅旗下的新華夏天,華夏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人,那些藍星其他勢力要是敢跟我搞幺蛾子,別怪我們上帝之鞭的血脈覺醒啊……”
“就是就是,在華夏文明裏,我們是兄弟姐妹,在別的文明裏麵,沒準就是韭菜,是炮灰……”
無視彈幕的發言,羅玉華繼續道:“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下一段……”
說罷她又點開了一張圖片……
“所以不論朝中大臣怎樣反對,朱棣還是堅持再一次北征……”
“而這就是明成祖朱棣的第五次北征,也是他人生的最後一次。”她歎息道,“盡管做了充足的準備,軍隊眾多,後勤保障也足夠了。”
“但這次到了草原之上還是沒能發現阿魯台主力,明軍就在草原之上晃蕩了好幾個月,盡管期間朱棣幾次下令大軍追擊,但別說韃靼人了,羊都沒一隻。”
“朱棣明白,這次的出征想要決戰,是不可能了,無可奈何的他隻能宣布撤兵。”
“而在明朝大軍班師迴朝的路上,明成祖朱棣帶著無盡的遺憾駕崩於榆木川。”羅玉華說到這裏,也是為朱棣的一生感到滿滿的遺憾。
“可惡的是,朱棣的五征漠北,因為後兩次的無功而返,導致許多不喜歡他的人開始黑他,說其就是去旅遊,純粹浪費國力……”徐愛忍不住插嘴道,“那他們沒想過嗎,如果不是因為前兩次的北征把韃靼和瓦剌揍得找不著北了,那些蒙古騎兵會這般一聽見他的名字就逃跑嗎?”
“不錯……”劉邦也讚成的說道,“沒想到朱小四死的這麽早,我聽你們說過,那大元的忽必烈都活到八十歲了……”
“朱小四要是也能活到這個年紀,隻怕那些蒙古人就真的逃不掉了的……”
“說實話啊……”羅玉華插話道,“比起明太祖朱元璋的八次坐鎮大後方,隻派遣大將北征,徹底瓦解了北元,消除了正統性危機,使得蒙古問題成為邊患,且到太祖晚年時,蒙古諸部已經無力南下的效果而言……”
“明成祖朱棣的五次親征漠北,三犁虜庭,目的是想讓草原上的韃靼、瓦剌兩部臣服於明朝,從而以達到一勞永逸的目的,但這個目的,其實沒有達到。”
“但你如果說這五次北征毫無作用,那就是純純的黑了……”她繼續道,“首先,朱棣時期,太祖朝的那些名將已經基本都不在了……”
“換句話說,朱棣手裏已經沒什麽人了的……”
“不然皇帝為什麽要親征呢?”她反問道,“而且這五次北征,確實是大大的抵禦住了蒙古諸部對明朝邊地的攻擾,北部百姓能夠在永樂時期,過著安定的生活,難道不是這一次次出征換來的嗎?”
“而且多次北征,也使得蒙古諸部落的許多民眾歸附了明廷,大大的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的……”
“至於很多學者指責朱棣遠征蒙古,其實是好大喜功、華而不實之舉。壓根沒有取得什麽效果,也沒有徹底消滅蒙古殘餘的說法。”她皺眉道,“我個人覺得,這種指責實在是有失偏頗的。”
“縱觀華夏曆史上的大一統王朝,在與遊牧政權的較量,從來就都不是畢其功於一役的。”她笑道,“像是匈奴,那是是漢朝經過百餘年的戰爭,再加和親政策,才勉強得以實現將他們趕走的目標的。”
“而唐朝盡管也曾一度將東、西突厥納入自己的統治範圍內,但不久後,突厥就複叛了……”
“清朝的蒙古問題是經過,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六代帝王的努力,才最終將蒙古地區納入大清帝國版圖的……”她歎道。
“而反觀現在,蒙古國也還是單獨存在的……”她搖頭無奈的說道,“這就是個亙古不變的難題,又怎麽能隻逮著永樂皇帝一個人不停的指責和評論呢?”
“而且朱棣通過戰爭獲得的優勢,也成功使得蒙古內部分裂,讓蒙古勢力進一步衰弱,從而確立了明帝國對蒙古諸部的宗主國地位,保障了明帝國北部邊疆數十年的安寧。”
“如果沒有他的努力,為大明創造了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那明朝盛世【仁宣之治】還有可能會出現嗎?”
說到這裏,她再次把話題轉了迴來:“接下來,我們看看蒙古史書為什麽要把朱棣寫為蒙古帝國的惡夢,頭號大反派的……”
說罷,她便將一幅寫滿了西裏爾蒙文的圖片點開……
看著那滿屏莫名其妙的文字,始皇帝大怒:“這和鳥爪子爬出來的一樣的,也是文字?”
“始皇帝莫生氣……”徐愛趕忙安撫道,“這藍星太大,總是要慢慢來的……”
“還是要快點的……”雖然生氣,但對子孫發怒,始皇帝嬴政也做不到,隻能埋怨一句。
“是是是……”羅玉華不能給他具體解釋如今藍星的局勢,隻好安慰幾句,然後把話題再次岔開。
“這段話的意思是……”
“按照古華夏的傳統政策,明王朝旨在通過製造蒙古內部的分裂,來削弱蒙古帝國的勢力……”
“朱棣不斷的攻打蒙古,分化甚至瓜分蒙古各部,利用陰謀分裂蒙古民族,造成了蒙古各部碎片化的嚴重分裂,他就是蒙古衰落的罪魁禍首,是對蒙古實施滅國思想的恐怖統治者,是惡賊……”
“……”聽到這裏,彈幕再也忍不住了……
“為什麽聽起來是謾罵,但我卻好爽呢?”
“嗚嗚,原來我最崇拜的永樂大帝,居然是我們蒙古族的【罪人】……”
“哈哈,前麵的,你就說,現在的生活是不是更舒服了?”
“那肯定的啊!我是生在紅旗下的新華夏天,華夏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人,那些藍星其他勢力要是敢跟我搞幺蛾子,別怪我們上帝之鞭的血脈覺醒啊……”
“就是就是,在華夏文明裏,我們是兄弟姐妹,在別的文明裏麵,沒準就是韭菜,是炮灰……”
無視彈幕的發言,羅玉華繼續道:“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下一段……”
說罷她又點開了一張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