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曆朝的老四到底有多強41
天幕直播,華夏興衰看哭曆朝天子 作者:金小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而且雍正對科舉製度,也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和完善 。”羅玉華繼續說道,“他很注重選拔人才,也很注重人才的質量。”
“他不僅對科舉考試的內容和形式進行了調整,增加了策論等實際應用類的題目,用以考察考生的治國理政能力和思維能力外 。還加強了對科舉考試的管理和監督,嚴厲打擊作弊行為,確保科舉考試的公平公正 。”
“也就是通過這些改革和完善,使得科舉製度在雍正當政時期,科學合理,並為朝廷選拔出了大量優秀的人才 。”
“除此之外,雍正對內府刻書也給予了大力支持 。”羅玉華繼續道,“由宮廷內務府管理的刻印、印製、裝裱後,所刻出的書,都被稱為內府刻書。又或稱 【殿本】【殿版】。”
“雍正認為,內府刻書是傳承和弘揚文化的重要方式,能夠將優秀的文化典籍保存下來,供後人學習和研究 。”
“你比如說,《古今圖書集成》的這部巨著,便是華夏現存規模最大的一部以銅活字印刷的古代類書,共 1 萬餘卷 。”
“它涵蓋了天文、地理、曆史、文學、藝術、科技等各個領域的知識,是記載著華夏文明的,一部具有極高價值的百科全書 。”
“又是修書的……”嬴政聽到這裏,忍不住低聲嘀咕一句,“看來朕也要好好考慮考慮這個問題了……”
“不過……”話頭一轉,羅玉華皺眉道,“雍正雖然對於文化傳承上做了不少貢獻……”
“但他們大清朝幾乎是每一任皇帝都避免不了要做的一件事,雍正也避免不了……”
“那就是文字獄……”
“因為清朝是滿洲貴族建立的政權,所以在當時儒家傳統文化深厚的漢民族心目中,皆視之為【異族】政權。”
“很多漢民讀書人對清朝的統治,大多都是不肯承認的。”
她皺眉道:“所以,從清朝成立的那天起,統治者就需要不斷地為其統治的合法性進行辯護。”
“但光是辯護是不夠的,對於漢民族中出現的不利清朝統治的思想言論,清朝的掌權者們都會采取堅決打擊的嚴厲政策。”
“不論你是誰,不管你是有意還是無意。”她繼續道,“隻要在這方麵越軌,都要受到製裁,輕者【重譴】、【革職】。”
“重者【立斬】、【立絞】、【棄市】、【寸磔】,甚至死了的也得剖棺戮屍。族人、朋友也得統統跟著倒黴。”
“這種近乎變態的思想統治,從順治年間就已經開始了。到了康熙年間已經出現了好幾起重大的文字案件。”
“到了雍正時期,清朝的思想統治更加嚴密。”她歎道,雍正八年,一向狂放不羈的翰林院庶吉士徐駿,就因為在一次上疏言事時,一時粗心,將【陛下】寫成了【狴下】。”
“雍正見後大怒,覺得他如此粗心,難以委以重任,當即便革去其職,放歸鄉裏。”
“然而如果事情隻是到了這一步,那還算幸運。”
“事後雍正思來想去,都覺得不對勁,這徐駿是個讀書人啊,縱是平時對同僚放蕩一些,對天子也應該遵守臣禮,怎麽如此放肆,是不是有意所為呢?”
“於是他立馬派人到徐駿家搜查,結果他派出的人竟在徐駿家中翻出詩集一部,內中有這樣一句詩,【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
“這下立馬便捅了馬蜂窩了……”羅玉華搖頭歎道,“明月有情、清風無意,這樣的詩句,不擺明了是在懷戀明朝,厭棄清朝嗎?徐駿這是反清啊……”
“於是雍正下令,【原任庶吉士徐駿,狂誕居心,背戾性成,於詩文囊內造作譏訕悖亂之語,應照大不敬律擬斬立決,將文囊盡行銷毀。】”
“就這樣,一個年輕有為的讀書人便因為明月、清風,這樣兩個唐宋以來詩人,時常會用的常用語,得了個就地正法的結局……”
“而他到底是不是有意譏訕清廷。又有誰在乎呢?”
“……”嬴政和劉邦二人麵麵相覷,都不知道該說些什麽才好了
“而且,這還隻是《履園叢話》中記載的故事……”羅玉華沒有給任何人麵子,繼續道,“雍正年間,最大的一樁文字獄案,其實是曾靜、呂留良案。”
“這呂留良,是生於明崇禎二年,卒於康熙二十二年的一位思想家,被後世很多人尊為大儒。”
“呂留良很喜歡讀宋人之書,誌在求宋代學術之全。”羅玉華繼續道,“他對曆史上的學人多有評述。雖然在我看來,他的一些看法是有偏頗的。”
“但他與同時代的黃宗羲、顧炎武等思想家一樣,都具有主張務實,反對虛浮,堅持愛國主義,反對異族入侵的思想傾向。”
“在他的著作中,也體現了這些思想,比如他的詩句【清風雖細難吹我,明月何嚐不照人?】。”
“和剛剛那句不一樣,是實實在在的用來表達他是拒清懷明的思想的。”
她繼續道:“而曾靜是湖南永興人,在參加州試後,便不再進取,隻在鄉中講學,號蒲譚先生。”
“曾靜在讀書時,接觸過呂留良的著作,並對呂留良的一些看法主張十分讚賞。”
“因為曾靜對清朝統治向來不滿,所以在看到呂留良的著作後,仿佛找到了知音。”
“他派其弟子張熙到浙江呂留良家求教索書。”羅玉華歎道,“因為這時,呂留良已去世,他的兒子呂毅中便將父親的詩文集贈給了曾靜、張熙。”
“而曾靜等人又開始這是在雍正七年時,與呂留良的學生嚴鴻逵開始互交互往。”
“恰好這時,川陝總督嶽鍾琪兩次要求覲見,皇帝都沒有批準。”
“曾靜便見縫插針,竟派張熙前去勸嶽鍾琪反清。”
“嶽鍾琪便布置假現場,探知到張熙是受曾靜指使的,便當即逮捕了曾靜。”羅玉華繼續道。
“而在曾靜家中,他們翻出了呂留良的著作,還翻出了呂留良弟子嚴鴻逵、沈在寬等人的日記和詩文。”
“那呂留良著作中的反清傾向自不必說,嚴鴻逵、沈在寬日記和詩文中也可挖掘出反清的情緒。”
“尤其是嚴鴻逵的日記中,更是記載了索倫【擁火出石】、【熱河發大水,淹死滿洲兵兩萬】的事。”
“他不僅對科舉考試的內容和形式進行了調整,增加了策論等實際應用類的題目,用以考察考生的治國理政能力和思維能力外 。還加強了對科舉考試的管理和監督,嚴厲打擊作弊行為,確保科舉考試的公平公正 。”
“也就是通過這些改革和完善,使得科舉製度在雍正當政時期,科學合理,並為朝廷選拔出了大量優秀的人才 。”
“除此之外,雍正對內府刻書也給予了大力支持 。”羅玉華繼續道,“由宮廷內務府管理的刻印、印製、裝裱後,所刻出的書,都被稱為內府刻書。又或稱 【殿本】【殿版】。”
“雍正認為,內府刻書是傳承和弘揚文化的重要方式,能夠將優秀的文化典籍保存下來,供後人學習和研究 。”
“你比如說,《古今圖書集成》的這部巨著,便是華夏現存規模最大的一部以銅活字印刷的古代類書,共 1 萬餘卷 。”
“它涵蓋了天文、地理、曆史、文學、藝術、科技等各個領域的知識,是記載著華夏文明的,一部具有極高價值的百科全書 。”
“又是修書的……”嬴政聽到這裏,忍不住低聲嘀咕一句,“看來朕也要好好考慮考慮這個問題了……”
“不過……”話頭一轉,羅玉華皺眉道,“雍正雖然對於文化傳承上做了不少貢獻……”
“但他們大清朝幾乎是每一任皇帝都避免不了要做的一件事,雍正也避免不了……”
“那就是文字獄……”
“因為清朝是滿洲貴族建立的政權,所以在當時儒家傳統文化深厚的漢民族心目中,皆視之為【異族】政權。”
“很多漢民讀書人對清朝的統治,大多都是不肯承認的。”
她皺眉道:“所以,從清朝成立的那天起,統治者就需要不斷地為其統治的合法性進行辯護。”
“但光是辯護是不夠的,對於漢民族中出現的不利清朝統治的思想言論,清朝的掌權者們都會采取堅決打擊的嚴厲政策。”
“不論你是誰,不管你是有意還是無意。”她繼續道,“隻要在這方麵越軌,都要受到製裁,輕者【重譴】、【革職】。”
“重者【立斬】、【立絞】、【棄市】、【寸磔】,甚至死了的也得剖棺戮屍。族人、朋友也得統統跟著倒黴。”
“這種近乎變態的思想統治,從順治年間就已經開始了。到了康熙年間已經出現了好幾起重大的文字案件。”
“到了雍正時期,清朝的思想統治更加嚴密。”她歎道,雍正八年,一向狂放不羈的翰林院庶吉士徐駿,就因為在一次上疏言事時,一時粗心,將【陛下】寫成了【狴下】。”
“雍正見後大怒,覺得他如此粗心,難以委以重任,當即便革去其職,放歸鄉裏。”
“然而如果事情隻是到了這一步,那還算幸運。”
“事後雍正思來想去,都覺得不對勁,這徐駿是個讀書人啊,縱是平時對同僚放蕩一些,對天子也應該遵守臣禮,怎麽如此放肆,是不是有意所為呢?”
“於是他立馬派人到徐駿家搜查,結果他派出的人竟在徐駿家中翻出詩集一部,內中有這樣一句詩,【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
“這下立馬便捅了馬蜂窩了……”羅玉華搖頭歎道,“明月有情、清風無意,這樣的詩句,不擺明了是在懷戀明朝,厭棄清朝嗎?徐駿這是反清啊……”
“於是雍正下令,【原任庶吉士徐駿,狂誕居心,背戾性成,於詩文囊內造作譏訕悖亂之語,應照大不敬律擬斬立決,將文囊盡行銷毀。】”
“就這樣,一個年輕有為的讀書人便因為明月、清風,這樣兩個唐宋以來詩人,時常會用的常用語,得了個就地正法的結局……”
“而他到底是不是有意譏訕清廷。又有誰在乎呢?”
“……”嬴政和劉邦二人麵麵相覷,都不知道該說些什麽才好了
“而且,這還隻是《履園叢話》中記載的故事……”羅玉華沒有給任何人麵子,繼續道,“雍正年間,最大的一樁文字獄案,其實是曾靜、呂留良案。”
“這呂留良,是生於明崇禎二年,卒於康熙二十二年的一位思想家,被後世很多人尊為大儒。”
“呂留良很喜歡讀宋人之書,誌在求宋代學術之全。”羅玉華繼續道,“他對曆史上的學人多有評述。雖然在我看來,他的一些看法是有偏頗的。”
“但他與同時代的黃宗羲、顧炎武等思想家一樣,都具有主張務實,反對虛浮,堅持愛國主義,反對異族入侵的思想傾向。”
“在他的著作中,也體現了這些思想,比如他的詩句【清風雖細難吹我,明月何嚐不照人?】。”
“和剛剛那句不一樣,是實實在在的用來表達他是拒清懷明的思想的。”
她繼續道:“而曾靜是湖南永興人,在參加州試後,便不再進取,隻在鄉中講學,號蒲譚先生。”
“曾靜在讀書時,接觸過呂留良的著作,並對呂留良的一些看法主張十分讚賞。”
“因為曾靜對清朝統治向來不滿,所以在看到呂留良的著作後,仿佛找到了知音。”
“他派其弟子張熙到浙江呂留良家求教索書。”羅玉華歎道,“因為這時,呂留良已去世,他的兒子呂毅中便將父親的詩文集贈給了曾靜、張熙。”
“而曾靜等人又開始這是在雍正七年時,與呂留良的學生嚴鴻逵開始互交互往。”
“恰好這時,川陝總督嶽鍾琪兩次要求覲見,皇帝都沒有批準。”
“曾靜便見縫插針,竟派張熙前去勸嶽鍾琪反清。”
“嶽鍾琪便布置假現場,探知到張熙是受曾靜指使的,便當即逮捕了曾靜。”羅玉華繼續道。
“而在曾靜家中,他們翻出了呂留良的著作,還翻出了呂留良弟子嚴鴻逵、沈在寬等人的日記和詩文。”
“那呂留良著作中的反清傾向自不必說,嚴鴻逵、沈在寬日記和詩文中也可挖掘出反清的情緒。”
“尤其是嚴鴻逵的日記中,更是記載了索倫【擁火出石】、【熱河發大水,淹死滿洲兵兩萬】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