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春秋不講戰爭禮儀
觀眾震驚!曆史寫滿了吃人!!! 作者:南歌來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詩雅:“我倒覺得是太少見了,好不容易國君做了一件好事情才被記載。”
“比如壞人做了一件好事很容易被人記下來,好人做了一千件好事隻會記載一部分。”
“而且,春秋時期戰爭有道德這些都是現代的推論,兩千多年來很少有其他史書去誇春秋的戰爭有道德。”
葉楓:“算了,直接反例走起,再怎麽說都沒有事實讓人信服”
“初中我們學過一篇戰國策《曹劌論戰》,這可是發生在早期春秋的一場戰爭。”
“曹劌如何對付齊國,開篇直接表達意見,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曹劌瞧不上這些統治者,要是春秋之間是打仗很禮儀。”
“在戰場上大家都有規矩,肉食者需要遠謀嗎?完全不需要按照規矩走。”
“之後我們再去看戰爭過程,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打敗了齊國之後,魯莊公直接下令追擊。”
“曹劌製止了,下車先是看了齊國的旗子和車輪印記,對著魯莊公說可以追擊了。”
“仗打完之後,魯莊公還問曹劌為什麽。”
“曹劌就解釋了,旗子倒在地上,車輪混亂不堪,說明齊國並沒有炸敗可以乘勝追擊。”
“曹劌擔心的就是齊國故意戰敗,誘敵深入,這就和白起對付趙軍一樣了。”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曹劌還真的沒有罵錯人。”
葉詩琪:“一個例子可不行,要不然就是特例了。”
葉楓:“沒有問題,用晉文公重耳來舉例。”
“晉國去打曹國攻城戰死傷非常慘重,曹國人把晉國人的人頭割下來掛在城門口。”
“重耳直接派人把曹國人的祖墳挖了,逼迫他們出城迎戰。”
“這種戰爭有一點道德可言嗎?”
“而晉文公重耳可是史書之上出了名的仁義之君。”
葉詩琪:“乖乖,掛人頭和挖祖墳又長見識了,這種操作後世都沒有多少人去做,厲害,這還是仁義之君。”
李詩雅反駁:“曹國人先不道德,別怪晉文公無情。”
葉楓:“著名的退避三舍,還是這位晉文公重耳。”
“晉國符合孫子兵法誘敵深入,攻其不備,楚國是驕傲輕敵。”
“晉國主動退了九十裏,悄悄的把虎皮蒙在戰馬上,嚴陣以待的等待楚軍的追擊。”
“楚軍一露頭,晉軍直接進攻打了楚軍一個措手不及。”
“這種戰術很講禮儀嗎?”
“宋襄公的半渡不攻之,這個宋襄公本身就不咋地。”
“他的哥哥提醒宋襄公小國不要去爭霸春秋,宋襄公不聽在沒有經過其他大國的同意之下舉行了盂地會合諸侯。”
“這一般都是春秋霸主才能去做的事情。”
“類似於現在有一個小國,不經過五常的同意私自開啟了聯合國大會,並且來當五常。”
“鄭國支持楚國當霸主,宋襄公直接攻打鄭國,結果楚國不開心了,來攻打宋國了。”
“宋襄公的半渡不攻之就是發生在這裏,在這段故事當中充當智者的子魚,子魚是宋襄公的哥哥。”
“子魚三番兩次要求趁著楚軍還沒有準備好,給我立刻進攻。”
“宋襄公偏偏不攻擊,還說了一大堆道理,張口閉口就是古人雲。”
“氣的子魚直接怒懟,戰爭是以勝利為目的,講仁義,那你怎麽不投降,不去當奴隸。”
“輸了之後,宋國人都在怪宋襄公不聽子魚的話,足以證明當時的人並沒有什麽戰爭禮儀。”
“宋襄公說古人雲就是幫自己找一個借口,要不然同為貴族的子魚怎麽不知道,其他宋國貴族為什麽也不知道。”
“這主要和宋襄公這跟人有關係,他這個人標榜自己是道德楷模,他能當上國君主要是謙讓子魚。”
“來了一手道德綁架,站在道德的製高點去讓子魚承受壓力。”
“原本國君之位不好說,結果宋襄公來了一手以退為進,說我不配,該有哥哥來當國君。”
“我直接退出。”
“這就讓宋襄公有了謙讓的美德,子魚心裏有句媽媽批,說的你好像能搶過我一樣。”
“無奈,這一波宋襄公打出了美德,宋國的老百姓和貴族紛紛佩服他,子魚隻能順勢而為讓宋襄公當了。”
“很多人喜歡說春秋講究戰爭禮儀,主要是反常識,更多吸引大眾的目光。”
“加上史料較少,編起來更加簡單。”
“早期分封諸侯,大家都是兄弟之間打仗也是點到為止,加上周天子權威還在。”
“吞並其他國家可能會受到周天子的懲罰。”
“當時最富庶的地方在周天子的旁邊,其他國家分到的地基本上需要他們自己去開發。”
“打的毛線,自己地盤都不穩定還和別的國家發動戰爭不值得,”
“這個時候打仗並不會帶來多大利益。”
“類比一下,唐朝中期的節度使,他們之間相互有利益矛盾,也會通過其他手段來分高低,但李家皇帝權威還在的時候不會爆發太多的衝突。”
“雙方都在克製自己避免槍打出頭鳥被李家皇帝當典型處理。”
“等到周天子權威衰弱,地盤開發也成功了,那麽為了國家和個人的利益也會去爆發戰爭。”
“人人都想要去富有的地方,誰願意呆在窮山惡水的地方,自然會去爆發戰爭。”
“春秋的戰爭是大魚吃小魚,不停的蠶食周邊的勢力來壯大自己。”
“春秋時期,楚國滅了60多個國家,秦國滅了十幾個國家等等。”
“麵對和自己領土差不多的國家即使可以滅掉對方,往往會選擇不滅。”
“會讓他們割地。”
“比如壞人做了一件好事很容易被人記下來,好人做了一千件好事隻會記載一部分。”
“而且,春秋時期戰爭有道德這些都是現代的推論,兩千多年來很少有其他史書去誇春秋的戰爭有道德。”
葉楓:“算了,直接反例走起,再怎麽說都沒有事實讓人信服”
“初中我們學過一篇戰國策《曹劌論戰》,這可是發生在早期春秋的一場戰爭。”
“曹劌如何對付齊國,開篇直接表達意見,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曹劌瞧不上這些統治者,要是春秋之間是打仗很禮儀。”
“在戰場上大家都有規矩,肉食者需要遠謀嗎?完全不需要按照規矩走。”
“之後我們再去看戰爭過程,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打敗了齊國之後,魯莊公直接下令追擊。”
“曹劌製止了,下車先是看了齊國的旗子和車輪印記,對著魯莊公說可以追擊了。”
“仗打完之後,魯莊公還問曹劌為什麽。”
“曹劌就解釋了,旗子倒在地上,車輪混亂不堪,說明齊國並沒有炸敗可以乘勝追擊。”
“曹劌擔心的就是齊國故意戰敗,誘敵深入,這就和白起對付趙軍一樣了。”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曹劌還真的沒有罵錯人。”
葉詩琪:“一個例子可不行,要不然就是特例了。”
葉楓:“沒有問題,用晉文公重耳來舉例。”
“晉國去打曹國攻城戰死傷非常慘重,曹國人把晉國人的人頭割下來掛在城門口。”
“重耳直接派人把曹國人的祖墳挖了,逼迫他們出城迎戰。”
“這種戰爭有一點道德可言嗎?”
“而晉文公重耳可是史書之上出了名的仁義之君。”
葉詩琪:“乖乖,掛人頭和挖祖墳又長見識了,這種操作後世都沒有多少人去做,厲害,這還是仁義之君。”
李詩雅反駁:“曹國人先不道德,別怪晉文公無情。”
葉楓:“著名的退避三舍,還是這位晉文公重耳。”
“晉國符合孫子兵法誘敵深入,攻其不備,楚國是驕傲輕敵。”
“晉國主動退了九十裏,悄悄的把虎皮蒙在戰馬上,嚴陣以待的等待楚軍的追擊。”
“楚軍一露頭,晉軍直接進攻打了楚軍一個措手不及。”
“這種戰術很講禮儀嗎?”
“宋襄公的半渡不攻之,這個宋襄公本身就不咋地。”
“他的哥哥提醒宋襄公小國不要去爭霸春秋,宋襄公不聽在沒有經過其他大國的同意之下舉行了盂地會合諸侯。”
“這一般都是春秋霸主才能去做的事情。”
“類似於現在有一個小國,不經過五常的同意私自開啟了聯合國大會,並且來當五常。”
“鄭國支持楚國當霸主,宋襄公直接攻打鄭國,結果楚國不開心了,來攻打宋國了。”
“宋襄公的半渡不攻之就是發生在這裏,在這段故事當中充當智者的子魚,子魚是宋襄公的哥哥。”
“子魚三番兩次要求趁著楚軍還沒有準備好,給我立刻進攻。”
“宋襄公偏偏不攻擊,還說了一大堆道理,張口閉口就是古人雲。”
“氣的子魚直接怒懟,戰爭是以勝利為目的,講仁義,那你怎麽不投降,不去當奴隸。”
“輸了之後,宋國人都在怪宋襄公不聽子魚的話,足以證明當時的人並沒有什麽戰爭禮儀。”
“宋襄公說古人雲就是幫自己找一個借口,要不然同為貴族的子魚怎麽不知道,其他宋國貴族為什麽也不知道。”
“這主要和宋襄公這跟人有關係,他這個人標榜自己是道德楷模,他能當上國君主要是謙讓子魚。”
“來了一手道德綁架,站在道德的製高點去讓子魚承受壓力。”
“原本國君之位不好說,結果宋襄公來了一手以退為進,說我不配,該有哥哥來當國君。”
“我直接退出。”
“這就讓宋襄公有了謙讓的美德,子魚心裏有句媽媽批,說的你好像能搶過我一樣。”
“無奈,這一波宋襄公打出了美德,宋國的老百姓和貴族紛紛佩服他,子魚隻能順勢而為讓宋襄公當了。”
“很多人喜歡說春秋講究戰爭禮儀,主要是反常識,更多吸引大眾的目光。”
“加上史料較少,編起來更加簡單。”
“早期分封諸侯,大家都是兄弟之間打仗也是點到為止,加上周天子權威還在。”
“吞並其他國家可能會受到周天子的懲罰。”
“當時最富庶的地方在周天子的旁邊,其他國家分到的地基本上需要他們自己去開發。”
“打的毛線,自己地盤都不穩定還和別的國家發動戰爭不值得,”
“這個時候打仗並不會帶來多大利益。”
“類比一下,唐朝中期的節度使,他們之間相互有利益矛盾,也會通過其他手段來分高低,但李家皇帝權威還在的時候不會爆發太多的衝突。”
“雙方都在克製自己避免槍打出頭鳥被李家皇帝當典型處理。”
“等到周天子權威衰弱,地盤開發也成功了,那麽為了國家和個人的利益也會去爆發戰爭。”
“人人都想要去富有的地方,誰願意呆在窮山惡水的地方,自然會去爆發戰爭。”
“春秋的戰爭是大魚吃小魚,不停的蠶食周邊的勢力來壯大自己。”
“春秋時期,楚國滅了60多個國家,秦國滅了十幾個國家等等。”
“麵對和自己領土差不多的國家即使可以滅掉對方,往往會選擇不滅。”
“會讓他們割地。”